s 閱讀頁

第18章 左眼和右眼之間

  ◎知北遊

  在左眼和右眼之間,是外麵的世界。在睜眼和閉眼之間,是裏麵的世界。憑著區區眉間一尺、爾爾靈光乍現,人能走到多遠、想到多深?

  ——有 人

  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愈加反複地思索,它們就愈是給人的心靈灌注了時時翻新、有增無減的讚歎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康 德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有一少年名“眉間尺”,但又說長得“秀眉長眼”,所以知道那原是誇張,即使此尺非今日之尺。“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最初人就是用自己作標準比對天地萬物,尺就是手張開後拇指尖到中指間的距離。若眉間果真有一尺的,豈不可怕之極。但還真有把眉間之尺,也就是“視差”。

  視差是什麽?有偉大的“智慧第一”喬治·伽莫夫在其科普經典《從一到無窮大》告訴我們:說來簡單,閉上一隻眼睛穿針引線,你會發現自己不能準確地判斷針線的位置,而且你左眼和右眼看到的位置是不一樣的。現在睜開兩隻眼睛,這活計立即就變得輕而易舉了。兩眼(有距離的觀測點)到物體的視線之間有個角度,那就是視差。顯然,兩個觀測點之間的距離越大,視差也就越顯著,我們能估算的距離也就越長。如此說,眉間尺非凡即在於眉宇寬廣因此看得遠、量得準,才能“舉手向肩頭抽取青色的劍,順手從後項窩向前一削,頭顱墜在地麵的青苔上,一麵將劍交給黑衣人”。

  這把眉間尺何其簡單,但就是從這兩眼之間的方寸之地開始,我們的視野穿越了星空、抵達了宇宙的更深遠處。最奇妙的就是,雖然我們出發的尺度是如此之小,但每有所及之處,這所及之處立即被我們用作新的尺度,其自如程度就好像它已經變作了我們的身體。這種擴展在空間上是幾何式的,在時間上是加速度的。人的度量衡(長度、體積和重量)如此之微小、生命如此之短暫,麵對宇宙的無垠無限能不心生大畏懼?但同樣讓人大畏懼的還有我們自己,我們內在搏動著的那顆以我為中心衡量一切的心。在確定了量子力學和哥本哈根闡釋之後,玻爾興奮地對海森堡說:“不誇張地說,我們把世界翻了個個!我們又將人置於宇宙的中心。”(出自英國劇作家邁克·弗雷恩[Michael Frayn]的戲劇《哥本哈根》,中文版將由新星出版社出版。)

  如果人是中心,上帝又居於何處?如果上帝死了,那麽借由上帝之名形成的那些道德律令比如“十誡”也隨之死去了嗎?如果在拋棄這一切之後,我們的世界果真那樣樂觀美好也就罷了。但事實卻是:世界變得單一,心靈變得空虛,在愈來愈擁擠的人群中,越來越多的人淪為多餘之物。格羅尼邁爾在《21世紀的十誡》中所作的分析是讓人驚駭的:在上帝死去以後,魔鬼也死了嗎?我們的存在將從影子再墮落到罔兩嗎?

  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韋伯分析了“職業”(德文Beruf,英文calling,其中有神召、天職的意思)一詞的由來。這個詞最早出自德文《聖經》,它體現的並非《聖經》原文的意思,而是譯者路德自己的精神。這個詞反映了新教改革帶來的一個根本性的新觀念:上帝應許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個人在現世裏所處地位賦予他的責任和義務,這是他的天職。

  隨著上帝的死去,工作直接就變成了世界和人的意義。而如今我們竟就要麵臨“工作死了”的境地。人被分裂成兩類,其中一小部分人會一直工作到“過勞死”,而大多數人壓根就不會勞動,因為自覺無用而絕望死。格羅尼邁爾分析的是歐洲的現實,但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這種境況離我們似乎也並不遙遠,隻是情況要愈加複雜、愈加令人痛苦。試問,在工作之後,我們還能找到什麽做上帝或者魔鬼?

  我的目標是要使曆史作品令讀者著迷並且像我那樣對題材激動不已、神魂顛倒。這樣的前提是首先令自己著迷並有一種要傳達魔咒的難以抗拒的衝動。

  ——塔奇曼

  你們會聽到這樣那樣的說法,說這一代或者那一代人怎麽把事情弄得一團糟,並把我們拖入戰爭。這純粹是胡說八道。所有還活著的人和那些死去的人一樣,都需要為我們的所作所為負責。

  ——史迪威

  塔奇曼是二十世紀擁有最多讀者的曆史作家,她為這個世界奉獻了十部曆史作品,憑《八月炮火》和《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兩度獲得普利策曆史獎。關於過去的曆史尤其是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史,活在今天的我們多少都已經知道了故事的結尾。但塔奇曼就有本事讓人忘記已經知道的史實,一如親曆其中的人對後來事情的發展無比好奇、憂心忡忡。她秉承或創造的是怎樣的史學觀,方得高明神奇如此?

  在《實踐曆史》中,塔奇曼告訴我們,她信服十九世紀偉大的曆史學家蘭克(Ranke)對曆史學家的任務的界定:tell history as it is。聽起來是很簡單,但這首先就意味著曆史學家必須投身於浩繁的原始資料中。有位讀者告訴塔奇曼說,他特別喜歡《八月炮火》中描寫英軍在法國登陸的那一段:

  第一批部隊在魯昂登岸,受到狂熱的歡迎,一個在場的法國人說,仿佛他們是來為聖女貞德舉行贖罪儀式似的。在布倫,另幾批部隊在高聳的拿破侖紀念碑腳下登陸,拿破侖當年便是計劃從這座圓柱形紀念碑坐落所在誓師出發入侵英國的。其他運輸船隻進入勒阿弗爾時,當地的法國駐軍爬上營房屋頂,為在強烈的陽光下走下舷梯的盟軍狂熱歡呼。當晚,遠處傳來隆隆的雷聲,殘陽如血,冉冉西下。

  他以為“遠處傳來隆隆的雷聲,殘陽如血,冉冉西下”這一句無疑屬於藝術性創造。但事實上是真的,塔奇曼在一位英國軍官的回憶錄中發現了這一記錄。但那位讀者也是對的。從千萬的原始材料中選中這一句把它輕放在這一章的這一段,正是作為藝術家的曆史學家之作為。

  至於作為哲學家的史學家,秉承修昔底德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的那種抱負,塔奇曼深信“按年代順序進行的敘述是使曆史更接近‘真相’並對原因和結果做出恰切理解的脊椎和血液”。雖然塔奇曼從不做道德評判,但是在整個曆史真相展現出來以後,緊隨著出現的必然就有曆史性概括、教訓和哲理。再看上麵那段引文,讀之一股悲壯又悖謬的曆史感迎頭撲來,雖然隻有短短百字文,卻已經道出了《八月炮火》隱含的教訓。同時代的曆史學家羅伯特·馬西(Robert Massie)在序文中說:“愚不可及的帝王、政客和將領錯誤地踏進一場沒人要的戰爭,這場大決戰如同一出典型的希臘悲劇,一步步冷酷地邁向毀滅卻無法挽回。”看著過往這些人類的掙紮、成功、挫折和失敗,再想想我們今天的處境,身為過去、現在和將來所有人類中的一員,讀者怎能不動容、不唏噓感慨!

  《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帶給我們的,同樣有這樣一種無可避免地走向錯誤之境的曆史感。這本書首先是史迪威將軍的傳記,一位具有非凡魅力和悲劇命運的人物總是吸引人的。在典型人物的傳記的下麵是更重要的主題:美國的對華政策以及它在現代中國所收獲的經驗。在本書中,這是個失敗的經驗。在一九八五年寫的序文中,費正清說:“隱藏在這個戰爭故事後麵的是長期以來美國試圖使中國與自己更相似的努力——這是個堂吉訶德式的努力,但是屢敗屢試,現在這種努力又再度興起了。”至少在一九七一年前,本書的結語是恰如其分的:“最後,中國走了自己的道路,就仿佛美國人從來沒有去過那裏似的。”至於後來如何,我們需要找其他的塔奇曼問。

  你知道我不是個羅曼蒂克的人,我決不是那樣的人。我隻希望有一個舒舒服服的家。論柯林斯先生的性格、社會關係和身份地位,我覺得跟他結了婚,也能夠獲得幸福,並不下於一般人結婚時所誇耀的那種幸福。

  ——夏綠蒂

  不要以為你這麽說,我就會讓你。別以為你有病我就會讓你,我不是那種好心人。公平點吧,讓他自己做選擇……那個,今天你來付賬。我是失業者,沒錢。

  ——金三順

  伊麗莎白十足是個寵兒,奧斯汀將那麽多的好處都賦予了她。美貌是足夠的,即使不如姐姐那般迷人,那雙美目也足以俘獲傲慢如達西者的心。更有聰慧和主見,所以在五個姐妹中獨得父親的欣賞。當然,聰慧不等於智慧,主見也可能是偏見。但老是這樣,犯迷糊的伊麗莎白,卻仍然贏得了最後的愛情幸福,實在太有福氣了。《傲慢與偏見》是文學經典,沒有人會否定。但同時,它可不就是一部通俗浪漫小說嗎?

  通俗浪漫的故事是最迷人的,那種簡單圓滿帶來滿滿的歡喜,讀者不能抑製以自己代替主人公的想象。他們一遍遍讀小說、看電影(或者電視影集),就像爛漫的兒童在已知通達浪漫花園的小徑上一次次扮演發現的快樂,直到每個細節都被了然於胸。比如,在英國BBC1995年的影集中(那是影視改編的經典),伊麗莎白有幾次繞過一棵樹,就有幾次突然撞上達西;有多少次他們同時出現,就有多少次達西用壓抑著熱情之火的沉鬱目光盯著伊麗莎白(當然,要除掉最初的那次會麵)。

  在這條歡喜路上,我們顧及不了探望那眾多的分叉。但是,某些瞬間總會閃現出來。在德·包爾夫人的客廳裏,夏綠蒂側耳傾聽德·包爾夫人的權威話語,她總輕抿著嘴,既無柯林斯先生的阿諛惡心也無伊麗莎白的不屑嘲諷。突然想到,我們還難說是不是柯林斯先生,卻絕不是伊麗莎白。與我們最接近的是夏綠蒂,如果能夠為人處事如她,也足夠理想了。如果說伊麗莎白的小徑通往浪漫花園,那麽夏綠蒂的小徑通達的是真實世界。歡迎來到真實世界,這裏不是花園,但花園在其中。

  夏綠蒂來到現代就化身為金三順,這下運氣好了,她也碰到了一個達西。真碰到了,當然一點都不能讓。在這一點上,姑娘們都具備清醒的理性精神。當德·包爾夫人衝到家中要求伊麗莎白保證不接受達西的求婚時,伊麗莎白斷然拒絕了;當患癌症的柳熙珍請求三順憐惜她的處境而放棄振軒時,三順也斷然拒絕了。雖然,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伊麗莎白和夏綠蒂唯一的事業就是婚姻和家庭,而在現代的韓國,三順憑著她法國認證的麵點師資格,擁有工作甚至自己的事業(麵包房)。但她們的自我意識和存在意義在極大程度上都依賴於在這個世界找到這麽一個男人,憑著這個外部,她們才得以在這個世界上安居下來。

  隻從這麽幾個女性的故事為材料,得出結論難免片麵。看看河合隼雄奇妙的文化人類學分析吧,他以日本民間故事和傳說中的女性形象為材料,探討了“女性意識”的發展過程。需要注意的是,河合隼雄的“女性意識”實乃男女所共有的自我和意識。之所以稱為“女性意識”,是因為不同於西方,日本的自我是以女性形象來表達的。但是,民間故事何其多而繁雜,研究者往往各取所需。河合隼雄選擇和解釋了這些女性形象,並在最後提出了一個代表日本人未來的女性形象。雖說本書研究的是日本人的心靈世界,但正如世界各地民間故事同大於異,就整體而言人類的心理也並沒有很大的差異,所以,河合隼雄關於女性意識發展的分析,其中很大部分也是可以應對於人類整體的。當河合隼雄把這些故事連做一篇,就出現一個百折不撓地要與世界建立安穩的聯係的女性形象。來聽聽,她的故事可真是驚心動魄呢。

  在《鬼笑》中,她是一個母女結合體,自成圓滿,本身即是世界,卻因為異性的入侵而遭到破壞和分離。在《天鵝姊姊》和《沒有手的姑娘》中,一開始是個女兒,麵臨著繼母(母親的陰暗麵)的可怕威脅,圓滿的母女結合體已經不存在,經由與異性的婚姻,她成為一個妻子得到到了新的自立。在《火男的故事》中,她是父親的女兒,以與父親結合的身份存在,永遠單身的雅典娜或許也是其中之一。在《黃鶯之家》、《不吃飯的女人》、《鶴妻》中,她試圖成為一個女人和妻子來與世界建立聯係,但最終卻總是因為被背叛與被識破而不得不隱身而去、回到自然世界;在《浦島太郎》中,她分化為兩類不同的女性形象,一種仍然希望與男性結婚;另一種卻無視男性的迷戀,輕易地離開世界。或許她們是前一類女性的女兒,因為看到母親的備受傷害而變得輕視世界了。我們的嫦娥也是其中之一吧。

  在最後一個故事《燒炭富翁》裏,她是個再婚的妻子。她放棄了遵照父母之命建立的富裕家庭,離婚出走,自己選擇了一位燒炭的窮人做丈夫,並且教育讓丈夫發現了他本不認識財富。這是所有這些女性中佼佼者,她憑著自己的意誌力由被動轉變為主動,重新創造了自己的生活,終於與這個世界建立了可靠而穩固的聯係。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