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周勇從一個醫徒到中醫學士、名醫、院長,並給中醫院戴上了名院的光環。從一個普通醫生到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江西省勞模、南昌市勞模、省“九五”期間中醫工作先進個人、省衛生係統先進工作者,市、縣衛生係統“十佳”青年。
熊周勇確實是取得了相當的成績。然而,他走出這一步很不容易啊……
古人雲:“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熊周勇1967年3月出生在一個中醫家庭,深受中醫思想的熏陶,從小就“立誌要當一名醫生,為民解難”。為了實現自己的誌向,讀完高中以後,沒有去上大學,17歲那年跟隨著父親做中醫學徒。熊周勇頭腦敏捷,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接觸,深深地認識到當一名醫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一個名醫更難。那一本本厚厚的中醫藥書,不僅要讀完,反複讀,還要讀得懂,記得住,更要會用。他感到很吃力,深知自己的功底淺,基礎不實,決心要去繼續讀書深造。他利用學徒以外的時間決心自學。他拋棄了所有愛好,把除做中醫學徒以外的一切時間都用到了複習功課上。晚上,沒有一天不是超過零點。那個時候條件差,家裏沒有電風扇,熱得實在難受,就打盆冷水洗洗臉,疲倦了就到外麵兜一圈。他就是靠這種精神自學考進江西中醫學院學習並先後兩次到中醫學院深造,獲得中醫學士學位。
學業結束以後,仍然回到了聯圩鄉醫院。由於工作出色,很快,組織上要他當了醫院院長,此時,熊周勇才28歲。他謙虛謹慎,刻苦好學,處處以身作則,並采取了一係列新舉措,使醫院的醫療水平有了一個全麵的提高,醫院很快改變了落後麵貌,他使聯圩鄉醫院成為全縣鄉鎮醫院的學習典型。
為了掌握更多更廣更深的醫學理論知識,求得醫術上的精益求精,熊周勇確有一種鍥而不舍的精神。他通覽了許多大型醫學專著,尤其是中醫方麵的,《傷寒論》《黃帝內經》《本草綱目》等古老中醫巨著,都通讀熟記,寫下了幾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他本有廣泛的愛好,因為沒有時間而放棄。他那種強烈的事業心和對知識的渴求欲望,催促他把全部精力和時間用到了工作和學習上。無論是炎熱的盛夏,還是“四九”寒天,從不改變,從不停止——他太鑽研、太刻苦了!
熊周勇“師古而不泥古”,取多家之長,補己之短,擇善而從,以求實效。他遵循祖國中醫學原理創新運用,治理疑難病症,經過反複無數次臨床驗證,取得成效;用抗癌藥物加減組方,治療中晚期腫瘤,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意義十分重大,也是對他“不泥古”思想的詮釋。
他做事認真,細心,一絲不苟。為了驗證自己醫藥方的治療效果,在整個用藥過程中他都做到了認真觀察,詳細記載。他說:“這樣做不會出什麽差錯,即使是出了差錯,也容易找出原因,以利總結提高。”這就是熊周勇用藥見效,患者信任的精髓所在。
熊周勇的人生追求很簡單,但也很高深:就是用自己全部精力為具有悠久曆史的祖國醫學進一步發揮光大貢獻一份力量。用自己的雙手讓中醫藥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
不少朋友不止一次地找他拉他對他說:“現在是改革開放年代,市場經濟社會,你在這裏這樣忘我地工作,一個月掙那麽幾個死工資,劃得來嗎?你醫術這麽好,到哪裏都不隻賺這麽幾個錢,你從醫院出來,我們合夥到外麵去賺錢,保證你發大財。”熊周勇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是黨培養和教育了我。我做了一點工作,組織上給了我很高的榮譽,我隻有發奮工作,才能對得起黨、對得起養育我、信任我的廣大人民群眾……”
誌存高遠,再繪藍圖
人類的曆史是和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奮鬥的曆史。環境培養了他,環境又不斷地被他戰勝,創造出新的環境。
熊周勇自踏進中醫院門檻的那一天起,他胸中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把中醫院打造成“名院、名科、名醫‘三名’”醫院。
經過6年的風風雨雨,欣然回首:熊周勇做到的,已遠遠超過了當時人們對他的估量。他不僅給醫院帶來了名氣,更是帶來了活力;不僅是提高了醫院的品位,更是帶來了人氣;不僅是使醫院走出了困境,更是讓全體醫務人員得到了實惠。
熊周勇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用自己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幹出了不平凡的事業,他以驕人的工作業績和共產黨員高貴品質,樹立了當代醫務人員的典範。
他同醫院班子一夥人,積極進取,吃苦耐勞,真抓實幹,率先垂範,以驚人的膽識,精湛的醫術和高超的管理才能,隻有短短的幾年工夫,給中醫院帶來了如此興旺發達的局麵。
熊周勇成功地走好了第一步。
在已有的成績麵前,熊周勇沒有絲毫的陶醉和滿足。他和他的班子成員夥伴們,正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努力踐行“三個代表”,為謀求中醫院今後的發展,而在加倍的努力著。
中醫院的迅速發展,給熊周勇增添了信心,也使他看到了按照這樣的發展速度,中醫院遠遠適應不了形勢的發展,也遠遠滿足不了人民群眾的要求。他決心要重建一個中醫院。新的醫院要有超前的眼光,能夠適應發展的形勢,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要求,能達到年超過10~15萬人次的就診量。醫院建設標準就是新型的、現代化的。
這個規劃已經開始實施,於2003年一次性購地70畝,前期工作已投資近600萬元。2007年9月破土動工,現在已進入裝修階段。可以肯定地說,再過幾個月,一座高起點、現代化、花園式的全省一流縣級中醫院將展現在人們麵前。
這是一個宏大的計劃,是一個果敢的行動,是熊周勇有膽、有識,敢擔大任的具體體現!
熊周勇是一個不自矜好高,不圖虛名,更是一個講究實際的人。他對中醫院進行大規模的搬遷,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他說,在經濟社會裏,做什麽事都競爭激烈,醫療衛生事業雖然是個特殊行業,相互之間的競爭,同時是激烈的。新建縣是省會南昌的郊縣,中醫院駐地與南昌大醫院僅一江之隔,中醫院的周邊還有多家具有一定規模的醫院,如果我們沒有自己的特色,沒有自己的實力,不把醫院做大做強,在激烈的競爭中就沒有你的生存空間。再則,中醫院是經過國家衛生部驗收為“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的龍頭醫院。新建縣是個農業大縣,全縣有70多萬人口,僅農業人口就有近50萬,解決農民就醫難,確保廣大農民的身體健康是中醫院的首要任務。
就醫院本身來說,把醫院做大做強是內在的必然要求,發展才能生存,發展才有出路。
這一切的一切就是熊周勇決心把中醫院做大做強的源動力。
有一位文學家曾經說過:“預言成功是輕鬆的,他可以用彩筆描繪;成功是快樂的,它可以用響鼓緊擂;取得成功是艱辛的,它像小河一樣流淌汗水”。
熊周勇心裏清楚,在實施醫院搬遷過程中,必定會碰到許多困難,這困難有思想認識上的,有經濟上的,還有工作過程中的,他都做了充分準備的麵對。他有創業家的膽識,敢於向困難挑戰,他利用自己的汗水,為了把中醫院打造成強強之院,為了祖國醫學的進一步發揚光大,能用自己的雙手為患者解除病痛,願意掉下幾斤或十幾斤肉,化作辛勤的汗水,無聲地澆灌在中醫院這塊土地上,向全縣人民群眾及中醫院的全體醫務人員慷慨地奉獻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