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光 程玉貴
畫橋是個小鎮,位於餘江縣的最北端,是一個至今還尚欠發達、人口隻有1.8萬的新鎮(過去是鄉,近幾年才撤鄉建鎮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它是餘江縣蘇維埃政府的所在地。據當地人說,畫橋原本不叫畫橋,而是叫大橋。後來又叫紅色公社,這與當年的革命曆史有關。最終更名畫橋,也是因為與當年的畫橋保衛戰有密切相關的。
在沒到畫橋之前,筆者一直以為畫橋僅僅隻是餘江縣的一個鄉鎮地名。沒想到,在那裏還真有一座小小的拱橋叫畫橋。更沒想到的是,它竟然成了方圓107平方公裏、占整個餘江縣五分之一土地的代名詞。於是,便想到要一睹畫橋的真實風采。
4月8日,筆者有幸來到畫橋,親眼目睹了這座很不起眼的小橋。小橋位於畫橋鎮政府以北7公裏左右的湯家村,橫跨在一條不知名的小溪上。小橋建於明朝年間,它是一座單孔拱橋,橋長不足10米,橋孔跨度也隻有6米左右,橋麵寬度還不足4米。橋的結構全是由青石砌成;橋麵鋪就的是石板,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橋的護欄是由石柱石條和石板鑲嵌而成;橋下的拱型麵及橋的側壁,因爬滿了藤條和雜草,無法看清它的真麵目。小橋雖小不起眼,和雄偉的趙州橋無法相提並論。但它結構簡潔、造型美觀、堅固耐用,也反映了當時石拱橋在全國極為普遍,是橋梁建築史上重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小橋為何取名畫橋?一開始,筆者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石頭做的,卻不叫石橋;明明是建在湯家的,卻又不叫湯家橋而稱畫橋。筆者隻得胡亂揣度:可能是因為橋小如畫才取名叫畫橋吧?也許是因為建設者喜歡繪畫而取名畫橋?還是因為當年為小橋取名的人是個詩歌愛好者,所以為小橋取了一個如此美麗的名字?因為古代有許多詩歌中有“畫橋”一詞。如:“畫橋百步通南北”、“畫橋倒影煙堤遠”、“畫橋彩舫列歌亭”等。帶著諸多的猜想,筆者撥通了畫橋村委會吳書記的電話,吳書記告訴筆者說:湯家村就是畫橋村,且有近千年的曆史。因村裏絕大多數人姓湯,故又稱畫橋湯家,當地人就直稱湯家。原來如此,小橋之名是以村名而命名的。也就是說:小橋因村而得名,而小鎮名又因小橋而得名。
小橋彎腰拱背俯臥在小溪上,已有500多年的曆史了。它飽經滄桑,曆經磨難,承受了無數的壓力和傷痛。從它隆起的脊背上,可以看到深深的車轍,便可以想象到它所經曆的艱辛和磨礪。直到上世紀初,才有兩株楓樹陪伴在左右,為其遮陰擋雨,小橋才得到一絲的安慰。小橋雖然經曆了如此之多的艱難困苦,但它仍然堅強穩健地“屹立”在小溪之上。為人們樹立了“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堅定信念。
五百多年來,小橋經曆了很多風雲變幻,見證了不少曆史事件。遠的不說,就單說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1934年間),它就見證了畫橋紅色革命根據地,主要革命曆史事件20餘次,且親身體驗了一回“畫橋保衛戰”的勝利喜悅。
據當年的兒童團員、現今湯家的長老、86歲的湯亙長老人說:那年他才8歲,也在兒童團裏站崗、放哨、查路條什麽的。保衛戰的前夕,紅軍得知國民黨正規軍的一個營和地方上的梭鏢隊、挨戶團等共計500餘人要來蘇區搶糧,便立即召開軍事會議,決定用“誘敵深入,圍而殲之”的辦法,打一場“蘇區保衛戰”。紅軍用兩個團的兵力,分左右兩翼,事先埋伏起來,另抽調一個排,埋伏到對麵山上,以堵死敵人的退路。為了能成功誘敵深入到伏擊圈內,紅軍還抽出了十幾名戰士佯裝為遊擊隊員,到敵前監視敵人動向,見機行事,及時將敵人引入埋伏圈。當敵人集中兵力追趕遊擊隊員來到小橋邊時,隻聽一聲炮響,殺聲震天,子彈像雨點般射向敵人陣……戰鬥進行了兩個小時,殲滅敵軍一個營,俘虜100多敵人,繳獲槍支160餘支,另帶迫擊炮1門,機關槍1挺,彈藥不計其數。橋頭上、下及小溪中,到處都是敵人的屍體,鮮血染紅了溪水。畫橋大捷,是畫橋蘇區在第三次反“圍剿”中取得的一次偉大勝利。
將近80年過去了,當年參戰的紅軍戰士可能都不在人世了,惟有這座小橋,依然固守在這條小溪上,迎送著來來往往的路人。這正是:彎腰拱背五百年,車碾牛踏若等閑。見證曆史風雲變,往事件件記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