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厚成
共產黨領導究人鬧革命,主要目的之一是為貧苦農民獲得土地。因此在暴動取得勝利,建立蘇維埃政權之後,最迫切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實行土地革命,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
餘江的土地革命,是隨著革命戰爭的發展逐步進行的。1930年,在餘江一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分田運動,1931年又先後在二區、三區實行土地改革,一、二區農民共分得土地22732畝,收種了四至五年。三區土改剛剛把田分上戶,由於國民黨軍隊的不斷圍剿,形成拉鋸式,大部分村莊的農民沒有得到收種。土改開始時,縣、區、鄉村蘇各級都成立了分田委員會,在分田委員會領導下,首先召開了貧雇農團會議,廢文契、廢債款,劃分階級。當時劃分為雇農、貧農、中農、富農、土豪、劣紳等六種。當時劃分階級非常慎重,在初步確定各戶的階級成份後,要交群眾會上討論,不正確的予以糾正。階級劃分定案了,分田委員會依據1930年5月《信江特區蘇維埃土地臨時使用法》和《信江工農兵代表會議(蘇維埃)政府政綱》有關土地政策進行土地改革。並根據總田畝、總人口和各階級,具體作出區別分配的決議,原則是:
(一)將一切土地收歸蘇維埃政府所有,沒收豪紳、教堂寺廟祭祀祠堂等的土地及財產。
(二)以鄉為單位分配土地,原鄉耕種的土地為原鄉分配,根據本鄉的土地和總人口,平均計算分配,不在別鄉調整。
(三)土地分上、中、下三等,貧雇農分好田,中農分一般田,富農分壞田,地主不分田。具體做法:
1、參加紅軍者,首先揀地主的好田,數量照一般人一樣。
2、貧雇農在參加紅軍者揀了之後,揀上等田,數量照一般人一樣。
3、中農在原有的自田基礎上減加。
4、富農分壞田,地主不分田。
5、手工業者,以手工業為生活主要來源者,不分田,以農兼做手工業者視其具體情況分給家屬或本人。
土地分配原則各地大致相同,但有個別地區是照階級性質再按勞動力進行分配的。即主要勞動力多分,半勞動力減分,消費者少分。鴻鶴咀就主要勞動力分四畝,半勞動力(如婦女和年齡上了60歲以上的男人)分二畝五分,消費者(16歲以下的男女兒童)分田畝五分。
分了土地後,每年都由收種的交土地稅。交土地稅分上中下納交,上等田交4鬥穀,中等田交3鬥穀,下等田交2鬥穀。
土地改革後,消滅了封建剝削製度,根據地的人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得到了翻身,生活過得愉快,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雖然在戰爭的年月裏,但是他們仍然堅持了有仗打仗,無仗打就生產,或者白天打仗晚上生產,晚上打仗白天就生產,並連年獲得了大豐收,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每年新春歲首,根據地的人民都要做大量的米果,多的做七八擔,最少的也要做二三擔米。宰豬過年甚至家家都是,真是幸福美滿,快樂無邊。根據地人民在政治上經濟上翻身的同時,政治覺悟和生產積極性空前提高,支援紅軍和保衛土改成果的熱情更加高漲,進一步促進了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