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十七章 端午

  每年的五月初五,過端午節,我們那裏的老人都說“過端陽”,我們習慣按照課本上的那種說法叫“過端午”,後來才知道端午節其時有很多種叫法,比如“端五”、還有叫“重五”的,也有叫“重午”的,也有叫“艾節”的,以及更多叫法,估計有七八上十個,不管。小時候,我們這樣的大小孩子們清一色都穿印著“人民子弟兵”或者“為人民服務”的白背心、藍布平角短褲、改小了的綠軍裝、戴綠軍帽過端午節……

  每個時代的傳統節日,都符合那個時代的要求,帶有那個時代的色彩。父親年輕打單身以前十來歲的時候,寄宿在師傅師娘的側屋裏,跟著師傅師娘一家過端午,“出師頂崗”的那一年過的那次在每年端午節的時候都會被講起:五月初五一早起來,像模像樣地坐到八仙桌邊上,堿水粽子蘸著綿白糖可以盡量吃,鹹鴨蛋每人兩隻分到手裏,桌子上還有煮熟的大蒜頭;到了中午每人一大碗雪裏蕻鹹菜堿水麵條,端午的那天下午四點,再次坐上八仙桌,桌子上有大約近十個菜,豆豉燒肉一定是有的,每人平均能吃到三四塊大一點的五花肉;席上還有雄黃酒。五月初六一早起來,還是坐到八仙桌邊上,還是前一天八個人,再吃一頓,這一頓有個有意思但不知道什麽意思的名字叫“吃意食罐”(連父親都不知道為什麽叫“意食罐”,不過這個所謂的“意食罐”不僅僅是端午節才有,還有“中元節意食罐”、“中秋節意食罐”,但是“端午節意食罐”不能有用雞烹製的菜肴,莫名的很……)。五月初七吃“開工酒”、吃“起手茶”、吃“起手麵”,五月初八正式開工……

  想必那個時候的人比現在的人過端午節要講究的多。從前的端午節恐怕也沒有父親年輕時過的那個端午節講究這麽多名堂。最初的端午緣何而來呢?我不是考究派,也不願意考究。但是作為舊楚地上生活的楚國人的後裔,許多人更願意相信端午節最初是懷念屈子而流傳並發展至今的一個民間的傳統節日,並且從一句唐人的詩句中這些人能找到為了紀念屈子、楚國的後人過端午有著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由此,楚地民間所有人願意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去懷念屈子這樣一個的冤屈而死老先生也就反映了人之常情和他們的一種執著的精神。

  隻有過了端午節以後,才能看到五月的鮮花肆無忌憚地開遍原野,會迎來一個神奇的五月!老一輩的人一直這樣說: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午時又是毒時,居三毒之端。比和我們一起生活的老人們更老的人們把端午節叫做“五月端”是強調什麽?母親的外婆在母親還是孩子的時候這樣對母親解釋“有毒的五月”——五月是整個熱天的開端,五毒蛇開始活躍,鬼魅魍魎也會猖獗,妖魔鬼怪化身為各種各樣的爬蟲來到人間,他們最喜歡吸童男童女的血,會給人特別是會給無所顧忌又無抵抗能力的孩子帶來災難,必須在“五月端”這天集中天下所有的童男童女,一起燒雄黃並用雄黃粉塗臉塗手塗腳,才能抵禦並驅趕準備傷害我們的所有的妖魔鬼怪……母親的外婆用這樣一個故事來嚇唬當年幼小的母親,為了是在母親身上塗雄黃粉嗎?我覺得應該是那個時代的家庭為了給孩子們消災防毒普遍講述的一個虛構的故事並且每家每戶都有不同的版本以及添枝加葉的可能。

  在我小的時候,母親也向我講述了這個當時聽起來毛骨悚然的故事,並且順從地讓母親往自己身上塗並不喜歡的雄黃粉。現代醫學沒有進入社會底層的那個時代,給孩子們塗雄黃粉變成了後來醫院給孩子們注射疫苗、打預防針那樣重要,這是中國人活用“端午”的偉大智慧嗎?聽母親說她小時候過的端午節又被叫做“小孩節”或“娃娃節”——我前幾年移居韓國以後,得知韓國的兒童節是五月初五,我給我的兩個孩子過兒童節的時候,我自己童年時代曾經生活過的那個弄堂的孩子正在過“端午節”並且聽著一個遙遠的鬼故事的同時額頭被塗上橘黃色閃著光澤的雄黃粉……

  離開家鄉久了,特別想念家鄉的堿水粽子,或者說特別想念插滿菖蒲艾蒿的那條弄堂……中國人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在韓國和孩子一起過五月五日的韓國兒童節的時候,常常會想我小時候會想起我的祖母,回想起一首詩,那是祖母每年端陽在門柱兩側插菖蒲艾蒿時一定要念的四句:那年貧女嫁窮夫,今日端陽樣樣無;菖蒲艾葉門前掛,我夫還在外忙碌。祖父是一九四八年五月初五獨在異鄉為異客時亡故的……我能夠體會祖母對祖父的那份情感還有內心的悲涼,在祖母的心裏,祖父亡故以後的每年端午,她插菖蒲艾蒿紀念的都隻有祖父一人,直到一九七六年,她五十九歲那年尋夫而去……

  我雖然也是楚國人的後裔,但是我更願意相信端午節至少和一位民間的中草藥學家或者類似於扁鵲或者華佗這樣的老人有關,從母親的外婆講述的故事中燒雄黃塗雄黃粉防蟲消災驅毒,到飄蕩在整個弄堂裏那種沁人心脾的藥香味的菖蒲艾蒿,我無法不認定這是一個為了防止毒物侵害、消除病痛災害的、甚至曾經作為中國古代一個法定的“衛生節”或者“防病日”。因為這種猜想也許就失去了浪漫的情懷,但是我還是固執地認為相對於浪漫主義而言,蘊含在端午節裏麵古人的醫藥學的智慧更令我包含崇敬之心。讓我們看看——①雄黃:礦物,成份是硫化砷,橘黃色,有光澤,用來製農藥、燃料等,中醫入藥,也叫雞冠石;雄黃酒:摻入雄黃的燒酒,藥酒的一種……②艾: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有香氣,可入藥,內服可做止血劑,還可供灸法上用,也叫艾蒿或者蘄艾……③菖:[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

  無論端午和什麽有關,我兒時過的端午節在那個時代,是一個飄香的節日;是一個遊戲的節日;是一個傳統的節日。五月初一,就開始看到穿著蓑衣兩腳沾滿紅泥的人推著大板車,賣碧綠的箬葉(我們那裏也叫“粽葉”或“箬皮”),一角錢一紮,都大小搭配均勻了拿來賣的,母親喜歡挑選綠得誘人的那種箬葉,小一點也沒有關係。一般買五角錢,能包五公斤多糯米;還有五尺多長褐中泛綠的粽線(實際上是一種葦子的莖),十根紮成一束,買十束一共一百根。回來以後掛在門背後風幹幾天,到時候包粽子用之前再浸泡在水裏,據說這樣包出來的粽子不粘皮、也更香……再過兩天就陸陸續續可以看到挑著擔子或推著車子買艾蒿和菖蒲的人了,艾蒿一身毛茸茸的綠、菖蒲綠得晃眼發著亮光,一路走來一路香。三支艾蒿加五支菖蒲紮成一束,一買就買兩束,濃濃秘密的,用上手抱著往家裏走,端午的氣氛已經飄滿整條弄堂了……

  五月初四的那一天母親特別忙,除了要打掃衛生還要做包粽子準備的工作。一般母親帶著我做這些事情,開始幾年隻能幫忙做點小事,九歲那年開始,每年都和母親一起包粽子——母親說我包的粽子“個個一個樣”,不知道是我真的包得那麽好還是看我年紀小有意誇我。那天中午開始要浸泡已經準備好的糯米,糯米是洪源鄉下的母親的親姐姐我的親姨媽程園蘭送來的,母親的園蘭姐姐是一九五四年外祖父在內蒙古病逝的那一年嫁到洪源鄉下的,那年她十四歲。我的園蘭姨媽每年都讓她的女兒我的香菱表姐在穀雨前後送糯米來,送來的糯米粒粒看上去都是又長又白、煮熟了像玉一樣透明發亮又糯又香。浸泡糯米的那幾個小時,母親帶著我洗箬葉和粽線,一張張原本碧綠的箬葉現在有點泛黃,從清水裏漂洗出來,一片一片放在竹籃裏,掛在窗前讓水滴在窗台上……午後三四點的樣子,母親最後淘洗一遍糯米,先取一半裝進木盆裏,先到一點菜油,然後拌上小半勺食用堿,雪白修長的糯米在腳板下變了顏色、冒著香氣——這是為了包堿水粽子,煮熟的堿水粽子古銅色,香而磁,父親和大哥最愛吃堿水粽子;如果不加食用堿,那叫白水粽子,一般也要包一些,算是傳統也算是規矩,白水粽子煮熟以後色澤晶瑩約略有點泛綠,散發著箬葉和糯米本身的清香;我們家裏還要包紅豆粽子、綠豆粽子、豌豆粽子,隻加少許食用堿,煮熟以後豆子和糯米色澤相間,口感甚好,我最愛吃豌豆粽子。其實中國古代的人包粽子就有人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嶽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我們這裏沒有人家包肉粽什麽的。包粽子講究躉實、紮緊,否則煮在鍋裏的時候會“自己脫衣服洗澡”,也是一種忌諱,所以每個粽子包完以後都要通過檢查才行,通過檢查合格的粽子最後編結在一起,每個粽子都有一根粽線漏在外麵,五個粽子有五根粽線,結出一條辮子,另外五個也用同樣方法結一條辮子出來,然後紮在一起,一共十個,我們那裏叫“一掛”。

  所有包好的粽子堆在桌子上,一家人看著眼前上百個粽子,端午節已經碰到鼻子尖了。五月初四的晚上,母親最辛苦,要守夜,因為灶台爐膛裏火在燒、大鋼筋鍋裏麵煮著粽子,上百個粽子分兩鍋煮,第一鍋煮到深夜一兩點,母親一個人“一掛一掛”提出來,再換幹淨水煮第二鍋……往往到淩晨四五點的時候才忙完。五月初五一大早,父親起床插艾蒿菖蒲,院子裏各家各戶都相互問候,清清爽爽的一個端午節,這樣開始了……早晨起來,早餐自然是兩個粽子,此時粽子還是溫熱的,做好極好的那一掛是豌豆粽子,剪刀剪下兩個,剝開箬皮一陣香,取一副竹筷來,插進粽子裏,完全剝掉箬葉後,蘸著綿白糖吃,是一年到頭的美食!那個年代,一年隻有兩次能吃到糯米,除了過年蒸糯米飯打年糕外,就是端午節了。我們那裏的老人們看著孩子們吃粽子是總要說:小孩子“吃糯米、發身體;吃粽子、長結實”。在一年最能發育身體的季節,因為端午節吃粽子讓孩子們的身體長得更快更結實更健康。是糯米粽子,讓我們今年比去年大一碼腳、明年比今年高一個頭……

  端午節的上午全家人都比較忙,父親母親忙著燒雄黃,取一隻小小的扁匣缽,用竹篾引火點燃雄黃。燒雄黃主要采用薰的辦法,讓滿屋子都繚繞著煙氣,雖然有些刺鼻,但含有一種濃濃的藥香。燒成粉末狀後,蘸點酒在指尖上,然後沾雄黃灰,塗在孩子們的額頭或者臉頰上、脖子以及後背、胳膊或者大腿處……剩下的雄黃粉末還要倒在屋子的各個牆角裏,說能避邪還能殺蟲……塗滿雄黃粉的孩子們在院子裏“撞蛋”,我們那裏把雞蛋叫做“雞子”,所以“撞蛋”實際上叫做“撞子”——就是兩個孩子各取一個熟雞蛋,握在各自的手心裏隻露出大概三分之一蛋尖部分,相互撞擊,總有一方的雞蛋會被撞破,判為輸方。勝者一副驕人的樣子逼得輸者再跑回家中換一隻雞蛋來挑戰,再敗再換一個重新來戰,一圈孩子到最後隻剩下一個“王者”……這種遊戲其實很有技巧:隻要你握住雞蛋四分之三或者五分之四,隻露出一點較尖的部分迅速擊打對方的雞蛋,必勝無疑。這種搏擊過程中隻能“速攻”不能“慢迎”,突然間一顆童年的心跳躍起來,真想現在就煮熟兩個雞蛋,自己的左手握住一個、右手握住一個,撞一撞。我們那裏端午節煮的雞蛋一般有三種:草雞蛋、鹹鴨蛋、紅雞蛋。這些雞蛋要在粽鍋裏煮,吃這種雞蛋的話,夏天不生毒瘡不長癤子不發痱子;我們那裏的人還有在午時賽一會兒熟雞蛋再吃的習慣,據說吃了以後整個夏天不頭疼——雞蛋,也和防治疾病有嗎?

  男孩子們聚在一起“撞子”的時候,小女孩們穿得漂漂亮亮的遠遠地站著,比男孩子們斯文很多,她們玩一種可以說是遊戲也可以說是體育運動的項目——丟沙包,五六個小沙包拋起來散落在地上,建起一個再拋起來,不等這個小沙包掉落到地上迅速撿起第二個的同時接住第一個、又把這兩個拋起來,去抓第三個……如此周而複始,等全部能抓到手裏算完成遊戲動作。有的女孩子手腳快,有的女孩子卻比較慢,反正各有各的韻味。丟沙包主要是練手還有眼裏,應該還涉及到對神經係統的鍛煉作用……另外每個小女孩脖子上還掛一個“子袋”——實際上是用五彩的絲線編結的能放進一個雞蛋的小網兜兒,裏麵裝一個紅雞蛋。中國古代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以及脖子上拴五色線。係線時不準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隻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裏。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裏,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衝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經曆了破四舊以後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東西都被破了,但是民間智者有其多,係五色線改成了編織“子袋”,照樣能保住自家的孩子不受傷害,遠離疾病……在已經普遍接受新式教育的那個時代,老人們還是不忘傳統,有的老人們在箱子底下找出從前自己帶的荷包或者香囊,掛在自己的孫兒孫女外孫外孫女的脖子上,掛荷包、佩香囊確實是自古就有的端午習俗:小孩戴荷包、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荷包、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清香四溢。這樣的荷包和香囊晚上放在孩子們枕邊能使他們一覺睡到大天光。

  端午節的那天下午,主要有兩件重要的事情:第一是“提粽子”——自家包的粽子,左鄰右舍要相送,你送過來一提,我要還回去一提,實際上有點換著吃的意思,這樣提來提去,確實提出來別樣的端午情懷;除了近鄰,還要給親戚長輩“送節”,最重要的親戚尤其是長輩,一定要提上一提粽子外加八個雞蛋,去送節,記得那時候,東門頭的圖景老先生家是一定要去的,爸爸讓我們叫他叔公,那些年隔三差五地被拉出去批鬥,因為解放前做過幾年國民黨的軍醫,後來放棄了去台灣甚至投了誠,再後來連續十幾年被折磨得皮包骨頭,在東門頭一間“梯板屋裏”的躺椅上年年躺著,我們每次去看這位叔公的時候都看他臉色蒼白血色全無,有點讓人覺得害怕,甚至覺得他隨時隨地都會死去;叔婆是一個兩隻眼珠凸得很凶的幹瘦老太,有點像童話故事裏的狼婆婆,常年伺候一個躺在躺椅上的老人估計也不能有笑臉,眼神也黯然得很……盡管怕但還是要去送節的,跨進門檻,放下那一提粽子和八個雞蛋說一句:叔公叔婆,長命百歲哦!隨即跑出來往能走到河邊的那條馬路上跑,跑去看端午賽龍舟。那個時代在三閭廟古渡口那裏每年有賽龍舟活動。從東門頭圖景叔公家跑出來到泗渡裏、再跑過浮橋、再從人民公園外牆爬進去,直接可以到三閭廟看龍舟比賽。滿頭大汗趕到的時候——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滿心歡喜。現在看龍舟,覺得那是古代人的一項體育運動,和古希臘奧林匹克的賽馬運動有異曲同工的意義,為的是強身健體。看完賽龍舟回來,全家吃一段團圓飯,晚上艾葉煮水沐浴,整個弄堂熱氣騰騰的飄蕩著艾蒿的香味,母親說端午節洗一個“艾水澡”全年都不生病,是真的!

  我想起來了,端午一定和那個采百草製百藥的神農氏有關!我願意被大家指責我荒唐的同時相信神農氏的生日就在農曆的五月初五;或者這個嚐盡百草的醫藥始祖生活的時代開始,人們就開始選擇了一天,遵照神農氏的教導把華夏神州的子民最樸素的預防疾病強身健體的智慧以一種慶典的方式來表現,這就是我們的端陽節我們的重五我們的孩子節我們的艾節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我們的夏節我們的避邪消災驅毒防病的五月節我們的懷念屈原的端午節。今年的端午節,我是這樣過的:掛神農像於廳堂之牆、取“端爐”供奉於案板之上、焚雄黃、煮艾湯……

  我過的,是一個屬於我的新的端午。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