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章 三、六、九

  因為三六九這幾個數字,我找到了如下三個詞條:①“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占卦的),六婆:指牙婆(以介紹人口買賣為職業的婦女)、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鴇母)、藥婆(給人治病的婦女)、穩婆(接生婆)。舊社會裏三姑六婆往往借著這類身份幹壞事,因此通常用“三姑六婆”比喻不務正業的婦女。②“三教九流”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泛指宗教、學術中各種流派或社會上各種行業。也用來泛稱江湖上各種各樣的人。③“三六九等”許多等級,種種差別。

  數字,天生就是單純的,但所表達的意思卻是極其複雜的。從極其艱苦的五六十年代到文化大革命結束的七十年代末,來到我們這個小院子的,有各種各樣的形形色色的人:見過來化緣的和尚以及尼姑,有的穿一身灰色衣裳、也有的穿一身土黃色衣裳,但都會拄跟拐杖,有光頭的也有長著短頭發的和尚以及把頭發盤在帽子裏的尼姑,看上去並非全都麵善,有從遙遠的九華山來的、也有附近陽府寺來的;還見過手舉布幡頭戴道帽口裏念“天機不可泄漏”的道士,來了在院子裏轉一圈,討口水喝旋即就走,道姑始終沒有在院子裏見到過,但是在小學校的門口見到過一次,說是從龍虎山來的,和尼姑沒有什麽兩樣,唯一的區別就是把頭發盤起來,用一根竹筷子插在頭頂的樣子更滑稽;還見過牙婆的,是一個黃昏,進來院子裏後直接進了安徽佬老耿家裏,帶走了安徽佬老耿的小女兒,剛走不久,治保主任帶人就來了,沒有抓到牙婆的,隻好沒收了“贓款”十二塊錢和三十斤糧票——安徽佬老耿最倒黴,女兒沒了錢也被沒收了還去坐了十五天班房,老耿的老婆在家裏天天念:命裏八角米、走遍天下不滿升……一直念到老耿從板房裏放出來,也默認了這都是命裏注定,第二年又生了一個女兒。另一個安徽人,隔壁院子老蔣的老婆抽黃煙也抽水煙筒,年輕時被老蔣的父親老老蔣花錢從窯子裏贖出來的,老了後,繼續在暗中從事拉皮條的生意,也難怪總有錢花。和老蔣的老婆幹同樣職業的春花樓的老鴇趙常娥在剛解放的時候被槍斃了,記得老蔣的老婆一提到趙嫦娥就說四個字:一堆爛肉。聽這話的無疑可以聽出來這話裏包含著“討飯的嫌討米的”的那種意味以外,老蔣的老婆還有意要說明自己才是真正的虔婆子,也難怪,她手下好幾個暗中使喚的女人都是從前春花樓的姑娘;我們院子裏還來過風水先生,慈眉善目,一般老人的裝束,一開始並不說話,站在院子當中,每家每戶看。章明的父親是個樂善好施的人,當過區人民代表,倒杯水走出來,送過去搭話,才知道是一位能看風水的老先生,攀談幾句知道自己的宅子裏能出狀元,高興得不得了——至今都很佩服這位能看風水的老先生,一是因為他一句話能讓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高興得不得了;二是因為他的預言真的成為了現實,章明果然在第二年被送進了工農兵大學。我們院子裏還來過師婆,就是巫婆,是院子裏的馮知人的老婆請來的,因為兒子去世,白發人送了黑發人,心情抑鬱,請女巫來做法,渴望剪除心魔,每月都來一次,但是似乎不靈,最後馮知人的老婆還是抑鬱而死。“三姑六婆”這個詞條裏說:舊社會裏三姑六婆往往借著這類身份幹壞事,因此通常用“三姑六婆”比喻不務正業的婦女。看來進入新社會後也並沒有什麽改觀啊……但是我可以證明一點的是:我所見過的新社會的藥婆和接生婆確實不是不務正業的婦女:香蓮姨媽是懂草藥能給人治病的婦女,尤其是對治蛇毒很有一套,她曾經救過一個被蛇咬傷的人,後來這個人托人帶來了兩百塊錢和一封信,說要是香蓮姨媽願意的話,可以帶全家老小去北京生活。這對好心的香蓮姨媽來說是個榮譽或者說是欣慰,因為她確認那個人最後是被她治好以後是那樣開心,香蓮姨媽最後並沒有選擇去北京生活而是繼續留在這裏治病救人……而秀英嬸娘作為接生婆,一生接生了好多孩子,沒有一次不吉利的事情發生,不知道是真的運氣好還是人好,我相信是因為人好,以及接生的技術也好……

  除了和尚尼姑道士風水先生老鴇媒婆鄉村醫生接生婆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社會身份和職業的人來到我們的院子裏。那個時代,行業尤其繁多。補鍋的你也許知道,但是收鍋灰的你見過嗎?走街串巷磨剪子菜刀的你也許見過,但是紮笤帚的和紮筅帚的你了解嗎?還有閹雞的、爆米花的、換玻璃的、賣炭的、換雞蛋的、賣茶葉的、賣山貨的、賣中草藥材的、賣老鼠藥的、收雞毛的、收骨頭的、收酒瓶的、搖撥浪鼓賣針頭線腦的……

  補鍋的一般有一副挑子,一頭挑著工具箱一頭挑著炭火爐子,戴一頂翹沿草編帽,熱天裏麵穿一件白背心外麵套一件襯衣,不扣鈕扣敞開著;冷天加一件灰棉襖,樣子看上去像電影裏麵化裝成遊擊隊員混進村子裏的特務。補鍋的,是靠手藝吃飯的,能補銅鐵製品比如鐵鍋、鼎罐、銅銚、水壺;能補鋁製品比如鋁鍋、鋁壺;還能補“洋瓷”臉盆(實際上就是搪瓷)“洋瓷”痰盂“洋瓷”水杯、鋼精鍋……采用的一般是溶解金屬錫塊的技術。如果是比綠豆眼兒小的洞,一般是用他那塊燒熱的烙鐵在金屬錫塊上麵割一點下來,金屬錫遇到滾燙的烙鐵一般很快融化成一粒錫水珠,並且懸掛在烙鐵上,移到漏洞處慢慢塗抹等冷卻後就可以補好了;如果比綠豆眼還在的洞,一般需要剪下來一點白鐵皮做成一個卡子,然後用修鞋師傅釘鞋掌般的技巧把鐵皮卡子釘到漏洞處,再施以金屬錫,可以補好。補鍋的順便也收破鍋,或者破鼎罐,或者搪瓷臉盆什麽的,能補的補好後再賣給鄉下人……

  我們那裏收鍋灰的特別多,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固定來收鍋灰。收鍋灰的一般是中年婦女,和隔壁鄰居大嬸沒有什麽區別,不像專門做這個職業謀生的樣子,手裏有一把竹片削成的刀,她來了以後,你把家的鍋拿出來,她接過去,反扣在鋪開的報紙上,然後用她的竹刀小心地刮鍋底的煙灰,然後從口袋裏掏出來一包洋火或者讓你挑選一根繡花針……那個年月基本上都是燒柴做飯炒菜的人家,尤其是燒鬆柴,容易起煙,也容易在鍋底結一層厚厚的煙灰。要煙灰做什麽?原來是顏料廠的人出來收,顏料廠的職工都有任務,劃分了收鍋灰的區域。後來知道了我們寫毛筆字用的墨,這種鍋灰也能做!

  “磨剪子嘞……鏘菜刀”。穿一件紡綢衫,也不扣鈕扣,露著黝黑的胸膛,有點彎曲,肩上扛一條板凳,板凳上掛了家夥什,進來了又接著一聲喊“磨剪子嘞……鏘菜刀”。那時候的婦女要做的手工多,家中的剪刀是非常重要的勞動工具,縫縫補補要用剪刀、修鞋樣剪鞋殼要用剪刀、給白條魚開肚腸也要用剪刀……刀鋒容易磨損或者用起來感覺不順手都要讓“磨剪子嘞……鏘菜刀”的師傅來操弄操弄。磨剪子的老師傅選在屋簷下陰涼處擺開條凳,問旁的人討喝的水後再討半搪瓷臉盆水,洗菜水就可以,打濕兩塊磨刀石。磨刀石一般有兩塊,一塊是粗石,黃褐色,用來開光;一塊是油石,藍青色,用來修鋒。磨剪刀還包含修剪刀的工序:首先要把連接左剪片和右剪片的栓軸給卸下來;然後,依次修整剪刀片,再開磨,一邊灑水一邊磨。鐵金屬摩擦優勢的聲音很微妙,一旁看得人都摒住呼吸能聽到“噝嘰、噝嘰”的聲音,讓聽到聲音的人骨頭都感到癢,癢得舒服……磨好的剪刀油光青亮,拿過來一把紗頭,剪起來異常順手,卻隻收你三分錢。“磨剪子嘞……鏘菜刀”的師傅還磨菜刀和柴刀。其餘自製的道具,看上去就不像是日常生活用的勞動工具的話,他一概會拒絕。那些在橋下“擺場子”打群架的人手上拿得短匕首長柄劍幸好都沒有被磨出刀鋒,否則不知道會多死多少人……

  紮笤帚的和紮筅帚以農村婦女居多。紮笤帚的頭上包一塊藍花布或者紅花布,進到院子裏來問“要紮笤帚啵?”如果正好有曬幹的蘆杆,可以應承下來,搬過來一個小蛤蟆凳,讓村婦先坐下,抱過來蘆杆堆在她麵前,說紮三把,她就開始分,先分成三堆,然後每堆裏麵再分成了八束,一束一束線用麻繩紮起來,然後再按“一、二、二、一”的束數排列到一起,這樣紮起來的笤帚並正好適合握住的手型,抓在手上手感很好,掃地也會很輕鬆和愉快。最後,在笤帚腦袋上,還能“盤花”,那些蘆杆在她手裏被盤成“寶塔糖”的形狀,十分喜人,看起來像石刻雕像如來菩薩頭上盤結的頭發。後來看到的紮笤帚的除了幫你現紮,隻收手工費外,也扛一肩膀紮好的笤帚來賣,有蘆杆的、有麥稈的、有高粱稈的、還有竹枝的,因為直接賣,確實很方便,所以後來坐在自家門口蛤蟆凳上紮笤帚的景象幾乎看不見了……紮筅帚的基本上是在竹器店裏紮好了,裝在籃子裏,走街串巷賣給我們,有長筅帚,要買一角錢;也有短筅帚,隻收八分錢。各買一把,分別用來涮鍋涮碗,每一把筅帚一般都可以用上小半年……

  換雞蛋的一般也是近郊的農婦。身上沒有紮笤帚的或者紮筅帚的那樣有手藝人的氣息。隨便拎一個竹籃子,籃子裏放滿雞蛋,再用毛巾蓋嚴實了……一般在家裏大人下班的時間來到我們院子裏,摘下來戴在頭上的竹鬥笠,一邊扇一邊問:有換雞蛋的啵?約定俗成的是一斤糧票換十個雞蛋,如果雞蛋看上去比較小一點可以要求換十一個或者十二個都可以。那個時候到城裏來換雞蛋其實也是不行的,屬於投機倒把行為中的一種,但是在那個物質及其缺乏的年代裏,我覺得連最講究政策的治保主任自己也要參與到這種換雞蛋的行為當中。雞蛋,我們認為在那個年代是最好的營養品。不管誰過生日,煮一碗麵條,裏麵放兩個雞蛋,就是用糧票換來的;親戚朋友生病住院,拎一些雞蛋去醫院看望,也是用糧票換來的;班主任老師孫彩芳生病了,我做代表送去的雞蛋也是全班的孩子們湊起來的糧票換來的。用糧票換來的雞蛋,特別營養,都是在近郊的農家散養的土雞生的蛋。現在幾乎見不到換雞蛋的,有些懷念,也有些懷念已經退休的小學老師孫彩芳……

  其實,那個時候很多人家自己家裏也養雞,開春的時候,去市場挑選一窩小雞娃,買來放在木盒子裏養到一定時間,小雞崽變成了子雞,因為成活率一般不是很高,長大到散養的時候,數量明顯少了很多,再長大一些到可以分辨出是公雞還是母雞的時候,閹雞的,就來了,有一種“如約而至”的感覺,來的總是很及時。閹雞的,隻見過中老年男人,可能和這項技藝也是“傳男不傳女”有關。他們一般春夏之交出來討生意,身上穿得很幹淨,襯衫的紐扣從最下麵一顆扣到了喉結的那一顆。陽光太烈的時候也會戴頂草帽,手上有把短竹網,用來網雞的;閹雞用的工具裝在斜跨肩頭的包袱裏。我們那裏把閹雞的叫做“Xian(去聲)雞的”,把被他閹過的雞就叫做“Xian雞”,所以那時候有三種雞:公雞、母雞、Xian雞。公雞不會生蛋但會打鳴、母雞會生蛋但不會打鳴、Xian雞既不會生蛋也不會打鳴。既不會打鳴也不會生蛋的雞有什麽用?閹雞的就是幫助我們弄出這種雞來,閹雞隻能選公雞來閹,閹掉公雞的睾丸以後成為Xian雞,這樣既可以控製不打鳴也不發情但是能長個兒能長肉!這就是為什麽要閹雞的原因。一般一窩雞,隻留一隻公雞不閹割掉睾丸,剩下的公雞全部要走上成為Xian雞之路。閹雞的,用網把仔公雞套住,回到矮凳上,坐著把公雞抓在手上,拔掉公雞大腿內側腹部的毛,用一把類似於鑷子一樣的刀具插進雞腹,慢慢鬆手,那把類似於鑷子般的刀具就慢慢張開,張開成一扇窗直接可以看到公雞的內髒,然後閹雞的把雞夾在雙腿之間,取出一根帶有細線的竹弓伸進公雞腹腔,一拉一扯一拉一扯,最後再伸進去一把細勺(形狀類似於耳屎耙,六寸長),最後掏出來一粒花生米或者說腰果一樣的東西,丟在事先準備了半碗水的碗裏,一般隻會有少許的血絲。沒待雞主人確認便立即收掉竹弓,在雞身上抹一下放開手,被放出去雞撒腿就跑,昂著頭一臉驚恐的樣子,從此它就是一隻Xian雞,隻管長個兒長肉,等到過年的時候被主人拎著拿去拜年……閹雞的,其實也算是獸醫吧,我覺得。如果沒有他們,那個年代每家每戶都有好幾隻公雞打鳴的話,天亮的時候,整個城市會不會因為公雞打鳴而陷入慌亂?

  清晨,從城市的兩三處,或遠或近傳來公雞打鳴的聲音,那是這個城市的優雅;黃昏,還有一種聲音卻顯露激情,這種聲音的創造者是爆爆米花的。爆爆米花的一般會有兩個人搭班,兩個人都是烏麵烏嘴亂頭發的樣子。一般是老頭老太兩老夫妻,也有少許是父子二人或師徒二人的組合。爆爆米花的一般都推一輛獨輪車,車柄較長,車上一般有這四樣:一個凹口炭火爐子,一個拉杆風箱、一架爆米花的滾膛開口的爆爐,還有一個加了麻布兜兒的藤條筒子。這四樣缺一不可。爆爆米花的來了,選牆根處一塊空地卸下家夥,一個把車立在屋簷下,另一個已經開始往炭火爐子裏添加煤炭了,並且順利接上連接風箱的那個管子,風箱一拉扯起來,炭火爐子裏麵的火焰就跟著上來了,見黑的傍晚,如果正好又是深秋,那麽隻有這一處,光明、溫暖、熱烈……隻一小會兒功夫,就有人用搪瓷的“洋瓷盆”或者白鐵皮的“洋鐵桶”裝著米等候。爆爆米花的那一聲“轟”,會驚動方圓十幾條弄堂的人家。小孩子爭相跑進家門喊:“打爆米的來嘍”(我們那裏把爆爆米花的叫做:打爆米的)。於是家裏人一般都會掀開米缸蓋,量一竹筒或者兩筒倒在盆裏讓孩子去排隊,畢竟那個時候能給自家的孩子吃的零食少得可憐,爆米花也許是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深秋的夜晚,天高風急,漫天飛舞著寒意,真的隻有這裏,都圍著火光看,看爆爆米花的老漢轉動著那個黑色的家夥——其實現在想來那麽多人圍著看的那一幕,是不是都像我一樣,印在了記憶深處?那個黑色的家夥就是轉爐,我們那裏叫爆爐,前後都有支架,懸在炭火爐子上,有節奏地轉動,因為轉爐的手柄處安裝有一個鍾表,這是計時用的,如果是一爐晚米,大約轉十二分鍾;如果是早米的話,米質比晚米要堅硬一些,所以就要轉十三分鍾再爆;如果裏麵添加玉米或者黃豆等一般需要十五分鍾再爆(其實也不一定,根據炭火以及爆爐本身的溫度的變化,時間可以縮短到七八分鍾爆一次)。爆的時候,是大家最興奮的時候。爆爆米花的師傅停止了拉風箱,起身,把鑲接了麻布兜兒的藤條筒子拿過來,藤條筒子上麵還有一塊帶有窟窿眼的橡膠皮墊子,把轉爐的卡口塞進橡皮墊子的窟窿眼在那一根圓管套在露在外麵的轉爐的卡口上,用腳踩著的同時,一扳!“轟”的一聲,一爐爆米花就這樣被爆開了,一陣白煙霧籠罩了老人,全部的小孩用雙手也蓋不住耳朵裏聽到這個震撼的聲音,所有的人都會下意識側身後再迅速轉過身來聞爆米花的香氣……排隊等候、各自比較搪瓷臉盆裏的種類、先吃一點已經爆好的人家桶裏的爆米花、幫老師傅轉一轉轉爐或者拉一拉風箱……都是樂趣!

  爆爆米花的時候雖然有無窮的快樂和幸福並且讓我們在整個深秋都能感受到光明和溫暖。但是事情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爆爆米花的那天晚上,臨近尾聲的一聲“轟”的聲音震碎了於春明家裏的一塊窗玻璃!爆爆米花的雖然到最後免費給於春明家裏爆了一爐玉米花但是還是沒有能消解於春明心裏的氣。鄰居們好說歹說總算平息了事態。也難怪,在那個玻璃業采取了配給製的年代裏,要麽花高價錢配一塊玻璃要麽就用塑料紙替代。換玻璃的,一般隻帶一把尺,機械工廠工人的裝束,把頭伸到窗戶口,問一句:換玻璃麽?換玻璃得很準確,如果你的窗戶已經用透明塑料紙袋裏蒙上了或者你已經用膠布條把碎玻璃粘起來繼續湊合著用的話,他是絕對不會問你。他專揀那種空著窗戶格子的人家問。即將到來的寒冬,你恐怕要考慮還是要配一塊窗玻璃比較好。換玻璃的量完尺寸講好價錢就偷身離去,遇到了愛管閑事的治保主任說不定要被抓去蹲幾天班房,那時候換玻璃這種事就是搞投機倒把!玻璃是國家統一配給,私人換玻璃的話,問一句你的玻璃哪裏來的?準出事!沒有一個換玻璃的玻璃有正當來路的……最快第二天,換玻璃的來了,報紙包著,一手交給你,一手拿錢,安裝玻璃的事不歸他負責……

  裝了玻璃,可能還是擋不住冬天的寒冷……南方的冬天沒有暖氣也不燒煤爐子,但是到了寒冬臘月的時候一定要燒炭盆子才行。我們那裏有幾種防寒的家居用品,第一種就是炭火盆,用木頭製成一個十幾公分高的四隻腳的象沒有裝台麵的那個架子,支上去一口廢舊的鐵鍋,裏麵燒炭,放在屋子當中或者桌子底下可以讓屋子裏溫暖許多;第二種叫火桶,又按體形分為三種:一是立桶,高高的上麵小下麵大的圓柱子,中間有擋板,一般不會走路的孩子放進去正好腦袋和手臂在外麵,桶下方也燒一個炭火盆子,孩子絕對不會被凍壞;二是坐桶,圓圓的木桶有靠背,坐在P股底下的那塊有網格的木頭是可以掀開的,也是桶裏麵燒一個很小的炭火盆,一般老年人坐上去,會舍不得離開;三是提桶,非常普遍且數量多,座麵是個半月形,桶底到離地一尺處呈柱形,上半部分朝前的一半是敞開的,也是放進去一個小匣缽,燒木炭,可以拎著走,拎著走家串戶或者到弄頭巷尾都可以,放下來就座,一個可以不離身的取暖工具。第三種是手爐,也是在爐膛裏燒炭取暖。都需要木炭,差不多感到冷覺得家裏要生炭盆子的時候,賣炭的,來了!和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不一樣,是個年紀很輕的小夥子,戴一頂雷鋒帽,穿夾襖,眼睛裏有狡黠的機靈。一板車木炭報價六塊八,談幹濕、談耐燒不耐燒、談有無煙氣、談木炭材質等等等,談半天談到五塊八,全部買下,一共有六炭簍子,省著點用,整個冬天的取暖問題基本解決。賣炭的推著空車去了,第二天還來送炭,按照這個五塊八的價格送來,鄰居們都要買的(當一板車賣到三是多元的時候,有的家庭已經開始安裝暖氣機或者冷暖空調或者國脈了電熱取暖器什麽的了)……

  一個院子裏如果有一戶人家買了小商販的東西一般可以讓這個小商販做夠生意再離去。賣木炭是這樣,賣茶葉的、賣山貨的更是這樣。新茶出來,茶農背一個人造革的大皮包出來,上麵還印者“為人民服務”五個字,裏麵裝的全部是茶葉。也是一包一包的地用塑料袋子裝好了,也封了口子,看上去像副食品商店裏買的包裝茶葉。但是這種封口的方式和副食品店不一樣,他們沒有熱壓封口的機器,拿一根鋼鋸條來,放在塑料袋口,折一個邊兒,在蠟燭的火光裏過一遍,還講究點技術,反正熟能生巧。這樣包裝了的新茶一包三角五分錢。愛喝茶的羅貫初,拆開一包取一點茶葉泡上水,喝出了新茶的香味,於是就花七角錢買兩包。院子裏的人看這個“茶鬼”買了,於是也一包兩包地買,轉眼間,人造革袋子裏的茶葉就賣掉了一層。那時候大家都沒有什麽鬼心思,賣茶葉的和買茶葉都一樣,覺得好,又有錢,就買;買下來的也是好東西,坑蒙拐騙的少。賣山貨的來了也是這樣的光景,一麻布袋的香菇或者木耳或者黃花菜或者筍衣,全部都挑選好了拿來賣。院子裏的人也還是你看過了買了,我也跟。這種交易行為有點兒原始,也沒有什麽特色,但是不管是賣茶葉的還是賣山貨的,隻要是有好東西,都緊著這個院子先送來……

  除了這賣茶葉和賣山貨的兩種,還有一種,隻要一家人買了,其餘的人家也必買無疑,那就是賣老鼠藥的來了,你家準備買藥殺老鼠,其餘的人家也要配合,不配合的人家自己吃虧,放了老鼠藥的人家裏的老鼠都會跑到沒有放老鼠藥的人家裏去,不配合還不行!有的時候不等買老鼠藥的來,居民委員會免費發放老鼠藥——這是居委會或者街道辦事處的一次統一“滅鼠”的行動。每家每戶都派代表到居委主任家裏去,領一包拌了藥的米回來,放到“鼠路”上。這樣統一的行動往往很有效。除了發放滅鼠藥,一年還會安排一次委托“白蟻防治所”的人來居民區“噴藥”殺白蟻的活動。來噴藥那天,所有人家的“菜碗櫥”都要蓋上報紙,穿白大褂的“蟻防所”的人背著藥瓶子進來,戴了白帽子和白口罩,隻看見眼珠子在動,“噝噝噝”地噴藥水,殺白蟻,會有一點效果,但是居民委員會安排的這次和“蟻防所”的聯合行動,不如專門上門為我們殺白蟻的人產生的效果大。專門為我們殺白蟻的有一種液體流質的藥,沒有異味,從木料的縫隙裏擠進去最後會凝固,我以為是類似鬆香這樣的東西,總之這樣的人出手幫忙,一般可以解決夏天從家裏飛出白蟻的問題……

  真的是很神奇,各行各業都有。走街串巷的還有賣中草藥的、收雞毛的、收骨頭的、收酒瓶的、搖撥浪鼓賣針頭線腦的……賣中草藥的一般很少,那個時候西醫已經占據了主導地位,中醫藥這一塊似乎隻剩下狗皮膏藥還常用,街頭巷尾的坐堂老中醫一般都改成了接骨、按摩,即使把脈說病的,也隻出方子不出藥。以前的江家祠堂後來改為“國醫堂”,也有專門的渠道采購中草藥材。國家的中醫院也開了一家。種種這樣的原因,一般賣中草藥的,我們都覺得是江湖術士之流,有不務正業的嫌疑。收雞毛的,隻收雞毛,估計是收購了再拿到“雞毛撣子”廠去賣的中間商販;收骨頭的,一直不明白,為什麽要收骨頭?但是,那些年收骨頭的還是很多。讀小學的時候,每個學期甚至還有任務:要向學校上交一次骨頭。和比我更早讀小學的大哥相比,要沒意思很多,他那個時候是規定要交老鼠尾巴!收酒瓶的,一直到現在大街小巷都有,我特別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吆喝“收~酒瓶嘞”的那種滄桑的聲音;搖撥浪鼓的賣貨郎,除了賣些個針頭線腦,還順手牽羊拿走院子裏的東西,沒有多少好感……

  “三六九等”這個詞條的解釋為:許多等級,種種差別。我覺得,我所敘述的這些行業裏的人,隻有行業的差別,絕沒有什麽等級上的區別。因為,我曾經和他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年代……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