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八章 四世同堂和諧家庭

  王楨琴終於來信了,她是流著淚寫的,很多字跡都被淚水浸模糊了。她說,家裏被定為小業主,被造反派抄家了。她說:“龍基,我們別來往了,我會影響你的”。王龍基看了信後,心情很不平靜。他告訴好朋友團部秘書黃依美:“我要和王楨琴結婚”隨後騎著自行車到鼓樓郵局去發電報。黃依美向團部匯報後,趕緊追王龍基,告訴他,不要介入地方事務。趕到郵局阻止時,王龍基對他說:電報我已經發出了。

  1969年7月底,王龍基回上海探親。他到王楨琴家裏一看,心裏非常難過。王楨琴的父親解放前繼承了她祖父的一個門麵的小布店。解放後公私合營,就在家搖棉紗手套,每年國家給的公私合營費大約不到12元人民幣。後來,被分配到一家翻砂廠當翻砂工。“文革”開始“上海搶房造反司令部”的總司令自己沒房子住,就把他們三樓的房間和一樓的房間給霸占了。把王楨琴一家趕到774號樓下一間房子裏住。那個小房裏,放著2張床,一張是她父母的,另一張單人床是她祖父的。王楨琴隻能住在廁所旁的一個隻能放一張小床的暗間裏。王龍基去的前幾天,曹家渡下雨發大水,他們家的床和櫥全部被水淹了。王龍基放在她那裏的書全部被水浸透了。那種條件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

  王龍基立即打報告要求結婚,幹校校長白副參謀長同意,但他們一連的連長是造反派的頭頭,他硬說王楨琴的大姐姐在香港居住,有特務嫌疑,所以不同意,並說幹校管不了他們的事情。

  王龍基沒理他。

  8月9日,王家和王楨琴家在上海的近20個親人在“紅房子西餐館”聚了一餐。那時的紅房子裏麵是不許賣西餐的,隻有一毛五分錢的肉末豆腐和青菜什麽的。兩人一共花了大約十幾塊錢,算是結婚大餐。那天,王龍基父母親還特意陪他們一起去長風公園劃船以示慶祝。

  不久,風雲突變。父親王雲階被關進了牛棚。

  四妹、五妹又去內蒙古插隊落戶了,家裏隻剩下最年幼讀初中的弟弟燕基和讀小學的妹妹曉俐。那時,全靠王楨琴經常去幫他們料理生活。

  王龍基每天上午要燒好飯菜,穿著軍裝到“牛棚”,給爸爸改善一下夥食。吃過飯後,又向造反派擔保陪父親到醫院去看病,然後把父親送回“牛棚”,回家又要為小弟弟、小妹妹做飯。要歸隊的時候,突然得知的弟弟得了“急性肝炎”,小妹妹得了“猩紅熱”醫生到王龍基家消過毒後,他就把全家所有的衣服全部洗了。那時沒有洗衣機,全是王龍基用雙手一件一件洗出來的。他從深夜一直洗到黎明,天亮了,他匆匆地趕到火車站,乘上了回部隊的列車……

  回到福州,一些戰友對王龍基說,你結婚的事就不用講了。可他認為結婚是光明正大的事,沒有什麽可以隱瞞的。他當天就告訴了造反派的頭頭。那個頭頭說:“你不聽組織的話,還敢回來當麵頂撞組織,這真是要老婆不要黨籍。”當時,王龍基是預備黨員,那個頭頭不給轉正。王龍基想找老首長劉培善訴說心中委屈,但將軍這時已被迫終害致死。於是,他咬破手指連寫了三封血書,堅決要求立即複員!血書交了上去。複員批準了。王龍基連補助金也沒要,就乘火車回到了上海。

  當時,王龍基是可以回到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的,但“文革”中對文學藝術的全麵批判,傷透了他的心。他想,文藝作品可以隨心所欲地扣上大毒草、小毒草的帽子,可以任意歪曲醜化,這電影還能搞下去嗎?於是,經王龍基的要求,複員辦把他安排到當時隻有四百多人的一個無名小廠——上線無線電二十廠。

  父親去世後,王龍基就成了家中的主政者了。他生長在一個民主和睦的家庭。小時候,爸爸媽媽經常和他們談心,開家庭會議,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隨時向父母親提出意見,甚至可以開展辯論,最後誰能說服誰,就采納誰的意見。在他們家裏,更多的是相互間的關心、尊重和體諒。當王龍基自己有了兒子以後,他也想把這一美好家風繼承下來。

  除了贍養老母親外,王龍基還要把與兒子孫女交朋友當成一段重要的事情,當做家庭建設的中心。

  兒子們小的時候,王龍基曾把一張畫撕掉(後來才知道,那是極為值錢的東西),用畫軸的木頭加鐵釘製造了第一輛兒子的童車。輪子是鐵的,整個車身像一個小床,又像動物園的柵欄。他用這輛車子推著兒子滿街跑,像大哥哥推小弟弟。有時停在十字路口上,兒子看汽車,他就欣賞著兒子的表情。馬路上的行人,好奇地望著他們這對父子。王龍基開始不清楚,後來,他才感到大約是這輛車子太差,所以人們好奇。王龍基就又去淘舊貨,他先後買了好幾輛壞的童車架,拚湊起來,做了四輛童車。最後又做了一輛能睡能坐的雙人童車,推著兩個兒子蕩馬路。鄰居們看了,都笑道,這個老三毛呀,童心不改,給他當兒子,好福氣!

  當時,王龍基經常倒三班,他極喜歡做夜班。通宵回來後,扒幾口泡飯,就推著兒子上街了。有好多次,他從淮海路一直推到曹家渡他們的外婆家,又從靜安寺推回來就該吃午飯了。跟兒子在一起,是一種極大的享受。可是,為了也帶來不少矛盾。那時,王龍基推著兒子上馬路,一去就是幾個小時,有時兒子睡著了,給風一吹就感冒。回家後,大家又得忙碌一陣子。那時候的條件有限,但兩個兒子乘坐過的童車數量是極多的,先後坐過五輛,而且每輛都有王龍基的汗水、精力。王龍基在製作中,好幾次弄破了手,但為了兒子,他心甘情願。

  兒子們小時候非常喜歡汽車玩具。王龍基就到馬路上看汽車,繪製了不少加工草圖,花了好幾個休息天,終於製作成了一輛比鞋盒還大的木頭大卡車。這輛車,有帶橡皮的鐵輪子,有可以亮的車燈,還有車前保險杠。兩個兒子興高采烈地拖著卡車滿院子跑,一會兒又拾了一些石頭放進去。母親李青蕙看了,不由得想起王龍基小時候在廚房裏用圓木推劈柴的情節。老人搖著芭蕉扇,笑眯眯的。王龍基乘機為兒子們拍了不少玩汽車的係列照片,他自己衝底片,印照片,放大……真是快樂無比。

  不久,王龍基又造了一個火車頭。這兩件玩具陪伴兩個兒子度過了幸福的幼年時光。兒子長大了,對玩具不感興趣了,他就想要為兒子弄輛小自行車。他到商店裏去過好多次,但幾個月的工資加在一起,不吃不喝也買不了一輛。王龍基就到北站的舊貨市場,到虹橋路的鐵路邊的廢鐵商店去買了些廢鐵管,用煤氣燒用手彎。在弟弟的幫助下,他硬是把自行車架給造好了。後來又繼續添了舊鏈條、飛輪和踏腳,腦筋動了不少,汗水也流了不少,手也破了多處。但小自行車終於造好了。兒子在這輛自行車上學會了騎車。1980年搬家時,那輛自製的自行車被別人偷走了。但他欣慰的是,還保留著兒子騎車的照片。

  兩個兒子的頭發,從小到大,多少年來,曾一直是王龍基親自給理。為此,他過幾副理發推子和剪子。為了給他們理發,他還特意觀察過很多的理發師傅。但是因為沒有師傅傳教,所以總是不得要領。尤其是大兒子頭發很硬,每次給他理發,王龍基的手上都會磨出幾個水泡。無論王龍基理得怎樣差勁,大兒子從來沒有提出過異議。給兒子理發,一直理到他讀高中。這時,老二提出了異議,他才被迫“洗手”不幹的。小兒子上初中的時候,表現得獨立性很強。一個突出表現就是不喜歡爸爸給他理發。起初,王龍基搞點強製,非給他理不可。後來,退而求其次,他做出了“獎勵措施”,就是每給他理一次發,給他發獎金。可是,沒有多久,小兒子連獎金都拒絕拿了,並且還寫了一封意見書給王龍基。這孩子小時候經常會給爸爸寫些意見書的,似乎已成習慣。在王家這個民主的家庭裏,事情發展到小兒子寫了意見書的地步,問題往往比較嚴重了。

  這樣,王龍基隻好放下手中錚錚作響的剪刀。父子倆坐下來交談,兒子對他說,每次爸爸給我理了發,同學都要笑話我,我不得不花錢到理發店去再修理一番。這次談話後,王龍基決定不再給兩個兒子理發了。

  小兒子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個階段對父母很有意見。認為他們做父母的很小氣,不肯給他們買名牌,他的很多同學都穿名牌。對他的這個意見,夫妻倆沒有做任何的解釋,也沒有批評他們……

  有一天,全家四個人在一起,王龍基提出請兩個兒子和他一起記賬。他們聽了非常高興,尤其是小兒子特別起勁,拿來一個本子把他們的工資和每天的開銷一筆一筆記錄下來……

  這樣過了不到一個月,兩個兒子向他們提出:“爸爸媽媽,帳我們不記了,名牌我們也不再想買了,家裏的開銷確實很不容易……”王龍基笑著回答說:“謝謝你們的理解。其實一個人的好壞,穿戴並不重要,要想得到別人尊重主要是看你的人品和知識才能。”

  有句老古話:隻怕不養,不怕不長。一轉眼,王龍基的兩個兒子都快到不惑之年了,一個兒子在飛利浦公司擔任兩個部門的經理,另一個兒子在一家服裝公司擔任設計部主任。他們都成家立業有了子女,過著幸福的生活。

  王龍基的三個孫女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無盡的歡快。

  今年4月王龍基的大孫女純雲(純純)10歲,王龍基的二孫女純雨(雯雯)8歲,王龍基的小孫女純蕾(嘟嘟)正好1周歲。她們之間的感情很深。

  大孫女純純文靜、忠厚、善良,她非常喜歡兩個妹妹,處處關愛著兩個妹妹。休息天,她獨自照顧小妹妹可以整整一天或半天不離左右。二孫女雯雯,聰明、活潑、富有幻想,她對姐姐和妹妹有著深厚的姐妹情。前幾天,她們學校春遊,爸爸媽媽給了她十元錢,她花掉了九元錢給妹妹買了三個玩具,而自己一分錢也沒舍得花。三孫女純蕾——嘟嘟,就像個男孩子,一刻也不停地玩,見人就笑,非常討人喜歡。

  一個陽光燦爛的星期日,王龍基正在院子裏種菜。一位素不相識的鄰居拎著一個籠子,裏麵有一隻小白兔。他一邊走一邊左顧右盼,走到籬笆外邊,對王龍基說:“我住在樓上很不方便養,這個小白兔就送給你吧。”王龍基很高興地收了下來。這隻小白兔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樂趣。特別孫女純純和雯雯更是樂不可支,她們每天放學回家都要拔蘿卜或采蘿卜葉子喂小白兔。星期日還邀請一些小朋友和小白兔玩耍。

  有一天早晨,王龍基照例拿著一塊饅頭跑到籠子邊。他愣住了,看見籠子打開著,兔子不見了。王龍基趕忙四處找尋,不見蹤影,又跑到外麵花草叢中去也沒找到……王龍基想:壞了,要是小孫女知道了,一定會傷心痛哭的。雯雯放學回來,王龍基趕忙對她說:“雯雯,我告訴你一個好消息。”她問:“什麽好消息啊?”王龍基答道:“今天小白兔找到它媽媽了,它媽媽把它帶走了。”雯雯不解地問道:“小白兔的媽媽怎麽會找到它的呢?”王龍基說:“小白兔的媽媽很喜歡小白兔,所以來找它了呀,就像你媽媽很喜歡你一樣的嘛。”她茫茫然然地“哦”了一下,自言自語地說:“可是……我再也看不到小白兔了呀……”

  第二天,雯雯放學回來,又跑到那個空空的籠子邊呆呆地看了一會兒,忽然哭了起來,說道:“小白兔找到媽媽是好事情,可我再也看不到它了……”王龍基說:“雯雯不哭,小白兔在這裏很孤單,和它媽媽在一起會非常快樂的,你高興嗎?”她點點頭止住了眼淚……

  王龍基對家裏的人說:“千萬不要把真相告訴雯雯,否則她會很傷心的。就讓我撒一次謊,當成美麗的謊言吧,讓雯雯心中永遠保持這段美好的回憶……”

  有一天晚上五點多鍾,王龍基從機場回家,車到家門口,見到雯雯站在門口,他以為是來接自己的,心裏一陣激動……下了車,才知道是一場誤會,原來她和她的同學正好離開家,要去另外一個同學那兒過聖誕夜。雯雯看到爺爺也喜出望外,奔過來抱住王龍基親昵地叫道:“爺爺回來啦……”王龍基的心真是比蜜還甜,感受到一種最大享受。

  晚上九點多鍾,雯雯跟著她媽媽進了房間。她媽媽說:“雯雯一回家,一定讓我和她一起來送蛋糕,隔夜還不行。”這時,雯雯拿著一個紙包,奔到王龍基麵前說:“這是我留下來給爺爺奶奶吃的聖誕蛋糕”……

  王龍基打開一看,是半塊小蛋糕。望著她的笑臉,他很認真地說了聲:“謝謝,這麽珍貴的禮物。”她的小臉上流露出自豪的表情……

  這半塊蛋糕對王龍基來說真比吃山珍海味還好,因為這是孫女給他的,是特意留下來的。她這麽小就懂得去愛人了……王龍基以為,愛是人類最珍貴的財富,從小培養起愛心是最最重要的。

  雯雯很喜歡主持家庭會議,還常給大人們提意見,她和姐姐自編自導文藝節目給爺爺奶奶看,自稱為“雲雨組合”,並宣布再過幾年就是“雲雨蕾組合”了。

  一天晚上,王龍基和兩個孫女在小區裏散步,看見路上有一個廢舊塑料衣架。王龍基便一腳把它踢到路邊,可孫女在後麵發話了:“文明的做法是把它扔到垃圾箱裏去。”他一聽,連忙走過去把那個破衣架撿起來丟到垃圾箱裏。

  雯雯對她奶奶說:“爺爺是兩麵派。”奶奶問:“為什麽?”雯雯回答:“爺爺和他們在一起開車的時候帶安全帶,他們不在的時候,他開車不帶安全帶。”奶奶問:“你不在車裏怎麽知道爺爺不帶安全帶呢?”雯雯說:“我看見過的。”奶奶告訴雯雯:“不帶安全帶是錯的,但這個不能說是兩麵派。”雯雯點點頭。

  春節前的一天,雯雯正在吃晚飯,奶奶說:“爺爺已經回上海了,正在回家的路上。”雯雯聽到這消息,立刻放下了碗筷,從書包裏拿出一張同學送她的賀卡,在上麵一筆一畫仔細地寫著什麽。王龍基回到家裏,剛一進門,雯雯就對他說:“爺爺,這是我送給你的賀卡。”王龍基打開賀卡看到:“爺爺你好!一個人無論做出多大的成績都不能驕傲,要永遠謙虛。這是雯雯對你的啟迪。”王龍基連忙說:“雯雯,謝謝你!我會照你要求做的。”奶奶誇她:“這句話寫得真好!”雯雯笑笑說:“是他們課本裏讀到的。”

  在和孫女們相處的過程中,王龍基悟出一個道理:你想讓她們將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你必須首先要做到,言傳不如身教,而且小輩們有許多優點和長處是值得我們做長輩學習的。

  王龍基的兩個兒子經常對他說,同事們都很羨慕他們這樣和睦的家庭。他們之間首先是朋友,然後才是父子。他們有很多的出國機會,但是從來沒有想出國;他們可以選擇很多的地方居住,但隻願意和父母住在一起。王龍基覺得父子之間,祖孫之間,隻要有真誠、尊重和寬容,就會和睦親密。

  家和萬事興,這是最重要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