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五章 兄弟姐妹俱是人傑

  王龍基曾寫過一篇名為《“恐龍”爸爸與“童話”媽媽》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說——

  我常說,我的爸爸王雲階是“恐龍”,雖然是龐然大物卻必然要被社會所淘汰。因為他太不適應商品經濟、他太書生氣、他太不懂應酬、他太不領“市麵”;但他對理想、對音樂有種自始自終極其執著的追求精神,我的父親隻要認準了一個目標就一定去實現。

  他對音樂這位繆斯已經著了迷,學習和追求的願望如此強烈,真可謂達到“為伊消得人憔悴”、“雖九死而不悔”的地步了。

  我爸爸他見到書不要命,讀起書不要命,創作起來不要命;他經常讀起書來忘了晝夜,創作起來忘了吃飯。他常講:“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更新思想永不老;真也好,善也好,努力探索創作求美好。”他年輕的時候,寫起“綠豆芽”(五線譜)來了勁兒,竟把一斤生大蒜全部烤熟加點醬油吃光了(因為條件艱苦,沒有其他東西吃),直到胃燒得痛時才發現吃得太多了!五十年代時,為了學習蘇聯專家的“音樂作品分析”和“複調音樂”,曾經一個通宵為故事片《林則徐》錄音樂。可第二天清早,他顧不上吃早飯,就騎自行車從閘北趕到漕河涇的上海音樂學院,一直堅持學完了全程。文革期間,他也是全身心地學習。

  1947年,爸爸開始了電影音樂創作。第一部是史東山先生導演的《新閨怨》的電影作曲,其中有不少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好評並獲獎。在我主演的《三毛流浪記》電影中,我爸爸不僅作曲,而且還扮演了為上官雲珠伴奏的鋼琴師的角色。九十年代,爸爸常受心髒病的侵襲,長期以來又患有嚴重的白內障視力極弱。他為整理冼星海的《第二交響樂》總譜而把自己的創作計劃放在一邊。

  過去我弄不明白,爸爸為什麽極不喜歡擔任行政領導工作。解放初,在北京擔任中央電影局藝委會委員兼音樂處副處長時,就因為他要搞創作不願搞行政工作而受到多次批評。回到上海,他又為當音樂創作室主任和上海電影樂團團長而愁眉苦臉。

  1991年,為了在慶祝“王雲階音樂生涯六十周年係列紀念活動中演出他的新作,他都是戴著眼鏡還依靠放大鏡那一束聚光,艱難地在細細的五線譜上標下每一個顫抖的音符。正是這種超凡的神力,才凝成了他受大自然的啟示、生活的感受、對未來的憧憬”的“第三交響樂”那盎然的春意。他喜歡創作,習慣創作。他認為在五彩繽紛的音樂幻想世界裏翱翔,是最大的幸福。逐漸地,我懂了。爸爸十分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熱愛工作,他講:“一個對生活冷漠的作曲家,是不會寫出動人心弦的音樂作品的。”正是這一點,使我也越來越理解了生活的真諦。

  爸爸身體並不好,可他的精神特別好,就是在八十六歲高齡時,他走起路來還是快節奏,三步並做兩步。他常講:他靠的是七分精神加三分體質。爸爸就是這樣滿身的固執,滿身的獨特,滿身的與眾不同。可我和弟妹們,包括我的兒子和愛人,就是喜歡爸爸,敬重爸爸,甚至到了崇拜的地步。因為爸爸忠厚善良、謙虛謹慎、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他不僅把我們當做子女,更當成朋友和知己。我結婚時,爸爸送給我們“不驕不躁、謹慎謙虛、艱苦奮鬥”幾個字,我們一直掛在牆上。從記事起,爸爸就和我們談心。我常想“我和爸爸媽媽的感情,交心要是能傳到我兒子身上該多好呀!”我確確實實在不知不覺地尋找成為“恐龍”之路。我喜歡“恐龍”。

  有一篇名為《老頭子和老太婆》的童話,講的是一位善良的老頭子把一頭牛換成一頭羊,再換成一隻鵝,最後換成半袋爛蘋果,而善良的老太婆每次都誇獎老頭子說:“我的丈夫真聰明。”她對丈夫隻有滿意,從無怨言。

  我的媽媽正是這樣一位不算太老的“老太婆”。她和爸爸年輕時是一對愛國的熱血青年,相識在冼星海合唱團,抗日救國的共同目標使他們相愛並結為夫妻。從那以後的半個多世紀裏,他們相伴奮鬥在人生的道路上,共同承擔了生活的困苦,一起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相親相愛,相敬相知,仿佛融合成了一個整體。

  那時,全家靠父親在大學教書所獲的微薄薪水維持生活。可父親還常常資助進步學生,弄得家裏經常揭不開鍋。結婚後,她把唯一的一床棉被給住院的爸爸蓋,自己卻裹著棉衣睡。

  我的一個弟弟就是因為貧病交加,在父親的懷抱裏夭折的。可母親從來沒有過怨言,沒叫過苦,總是用樂觀的精神來支撐這個家。在那苦難的歲月裏,我家唯一的財產就是書,父親母親什麽都可以丟,就是這些書一本也不能少,不論多麽艱苦他們總是一起讀書,搞創作。他們的精神是那麽充實、那麽富有。在那些艱難的歲月裏,在母親的幫助下,父親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如《抗日戰爭》、《春天》等交響樂,還有《三毛流浪記》、《林則徐》、《護士日記》、《阿Q正傳》等四十餘部電影音樂音樂等等。媽媽和爸爸相處五十多年,一直都是這樣,不論爸爸要買什麽書,她都說應該。爸爸不會算帳,也從不算帳。媽媽有錢時為爸爸用;沒錢時,醬油湯拌飯吃,而且總是樂嗬嗬的,心甘情願。文革時,她把僅有的20元生活費全部花在爸爸身上,而自己隻吃辣椒拌飯。

  媽媽為了爸爸,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她比童話裏的老太婆更偉大。因為除了為爸爸,她還為子女們操勞,在她心目中,隻有爸爸和子女,就是忘了她自己。現在我們都已長大成了爸爸媽媽了,而我們的媽媽仍然一心一意為著爸爸和我們在樂嗬嗬地勞累著……

  這就是父親母親在他心中的形象,這兩個高在形象深深地影響著王龍基和他的兄弟姐妹。

  王家有個傳統,就是從來不過生日。但每年的8.13是一定要召開家庭會議的。因為這一天是王龍基父母的結婚紀念日。他們家每年逢八月十三日那一天,無論父母如何忙,總會在晚飯後大家聚在一起開會。

  會議總是父親主持,他首先把母親誇獎一番,告訴他們母親操持這個家是多麽的不容易。然後,母親發言,把父親也讚美了一番。使他們知道父母親的工作和生活艱辛。接著,又把他們兄弟姐妹逐個地表揚一番。父母把他們每個人的優點和進步一一加以肯定,使他們都很有自信和自豪感。然後,兄弟姐妹自由發言,表示對父母的謝意,也可以向父母提意見、建議。父母親都會認真傾聽,並一一作答。最後大家唱歌跳舞,快快樂樂度過了一個幸福的夜晚。

  至今王龍基還保存一份父親在1982年家庭會議上的發言提綱。

  解放前夕,家裏生活十分艱苦。租住在徐家匯三角地昆侖影業公司大門(當時是垃圾堆場)汪世中家樓梯下的閣樓裏。有一年8.13父親買了美軍剩餘物資——杏仁罐頭,大家圍坐在昏暗的樓梯旁一邊吃著杏仁,一邊聽著父親用英文版講的“魯濱孫漂流記”、“森得巴德航海”等故事,然後,再給他們直譯出來用漢語講。那時盡管生活艱苦,但精神十分富有。他們長大後,每年8月13日,都會增加一個蛋糕……後來,王龍基的兒子們長大,他們主動提出,蛋糕由他們負責買。每一次,兩個兒子都會買較高級的蛋糕。可是,對爺爺奶奶,他們總會把二、三百元說成二、三十元買的,害怕挨批評。

  他們的父母親首先把他們當成朋友,然後才是兒子、女兒。他們從來不會強迫他們幹什麽不幹什麽,有事總是以商量的口氣和他們說。王龍基讀初中時,下鄉勞動,不想多帶衣服。一天天氣忽然變冷,他在田裏幹活,正冷得不得了,躺在地溝裏時。父母專程趕到鄉下,給他送棉衣,卻沒有講一句責備他的話。

  王龍基的兩個兒子對他們隻有一個希望,就是永遠住在一起。王龍基在上海的兩個妹妹最近都搬到他家附近,他們都說:“年紀大了要和哥哥住得近些”……他們的鄰居同事都十分羨慕他們的家庭,相互的關係那麽和睦……

  王雲階的大兒子王肇基是個好孩子,高中畢業後,國家保送他到蘇聯去學習。離開祖國前,他專程到上海來,與父親談關於祖父的遺產房子的問題。王雲階一貫熱愛祖國、熱愛黨,他聽了長子的話,馬上表態說:“我們堅決走共產主義的道路,不要遺產。”並寫了條子,他也代替王龍基簽名蓋章交給了肇基。

  王龍基非常喜歡哥哥,也非常敬重他。喜歡,是因為他正直、善良、和藹;敬重,因為他博學、多才、謙虛……哥哥比他大三歲,“肇”乃開始之意,是他們家新一代的開始。

  哥哥從小讀書用功,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都是品學兼優。在重點中學山東省立青島二中高中畢業後,被選拔並考取留蘇聯預備生。在北京俄語學院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被評為先進班中的優秀生。爸爸為了獎勵哥哥,特別買了一本《俄華大辭典》,以爸爸、媽媽、王龍基和三妹的署名送給了哥哥。

  1956年出國學習,哥哥在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森林工程大學化工係讀了五年書,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優秀畢業證書和“蘇聯工程師”稱號。每年暑假,他都去參加勤工儉學,用掙來的錢去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等加盟共和國參觀學習,並在卡羅利、芬蘭地區勞動鍛煉過。畢業回國後,被分配到北京輕工業學院任教。文革中,學校遷到了鹹陽,後改名為西北輕工業學院,他擔任了化學係教研室副主任兼實驗室主任。

  1979年,回到了青島,他和同事們一道創建了輕工技校,第一輕工業學校,青島職業大學。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他先後榮獲青島市輕工係統“先進工作者”,“模範共產黨員”,“青島市先進工作者”和“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光榮稱號,曾經先後擔任過輕校副校長,職業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青島市市委常委、秘書長,青島大學黨委書記、副校長、國際商學院黨委書記、校長。

  哥哥在擔任市委常委兼秘書長期間,幫助解決了許多企業和群眾的困難,受到了大家的稱讚。但對於親戚所托的事情,他卻從來沒有利用過職權去辦。二大爺曾經多次對王龍基說過:“龍基,你哥哥這個人太老實,當權的時候可以幫助親戚辦很多事,但他從來不肯辦。”所以,哥哥這麽多年下來,兩袖清風。盡管他離開領導崗位多年,但他的朋友還是非常多的。去年春節,王龍基和王楨琴去青島看望哥嫂和侄子侄女們,一頓午飯哥哥就領他們參加了三處朋友聚會的飯局,結果吃到了四點多鍾。原定的第四個飯局他們就沒有再去了。王龍基感到哥哥在青島的人緣特別好。

  王龍基的三妹王梅立,她早已參加了南京前線歌舞團,在部隊拉大提琴。她性格很像父親,勤奮好學,看的書很多,能說、能寫,很有才氣。在文化大革命後,她努力學習,最後,她大學畢業了,後又學法律,目前是律師。

  四妹瑞俐是1949年出生的,按照英文(Release,也是解放)取的名。當時上海既將解放,而父母希望更快解放,所以取了這個名。她美麗善良,理科很好,腦子動得快,她特別酷愛小動物,甚至連小蟲都養。她是54中高中六八屆畢業生。

  有一天,媽媽整理她們的書桌,發現有幾個蜘蛛在桌上。她覺得很怪。打開四妹的書桌一看,看到好多小蜘蛛。正在這時,四妹回來了。媽媽批評她太不講衛生,居然弄這些蜘蛛。她說這是特意養的,是為了觀察與研究。這真叫媽媽哭笑不得。在文革時,她是家裏最大的孩子了。父親後來被關在牛棚裏受審查。好在他平時的為人比較和善又喜歡幫助人,在單位裏人緣比較好,再加上他又是才開了刀,看管牛棚的同意家裏每天給他送飯。四妹就承擔了這個任務。她每天做好了飯,就去送,不管是刮風還是下雨,從沒有間斷過。有一次,她的臉凍得通紅,看管牛棚的看著於心不忍了,偷偷地告訴她:你爸爸就要出去了,你可以不要來送飯了。

  四妹高中畢業後,因為“文革”她不能考大學,恢複成人考試後,她以高分從西安輕工業學院數學係畢業。後來,去了台灣,成為一名大學教授。

  五妹穎俐,從小就比較弱,媽媽讓她學鋼琴。她性格溫柔,很聽話,非常願意幫助人。她有一個同學的腳不好,她每天與幾個同學去背她上學。她是54中初中六七屆的畢業生。她的身體不好,媽媽實在不舍得讓她遠離自己。按政策,她的兩個哥哥姐姐在外地,她可以分在上海。

  但,因為他們家是受審查的對象,她沒有權利留在上海。她很懂事,就和高中六八屆的四妹一同分配。被分到內蒙豐鎮去插隊落戶了。她沒有放棄自己的鋼琴專業,還取得了大專學曆。

  小弟弟燕基,從小是對音樂特別敏感,鋼琴上的音他都能準確無誤地叫出音名來。媽媽常在鋼琴上彈和聲給他聽。文革時,媽媽怕他到外麵打架惹禍,把他關在家裏請人教他小提琴,他本來學鋼琴,後來因為鋼琴抄家搬走了,隻能學小提琴。他由於耳朵特別好,學小提琴進步很快,在半年多的時間內已經拉了幾本書,當然是跳著學的,聽起來,好像學了很久。他也是54中初中六九屆畢業的。事實上他初中還沒好好的學一年,馬上也該分配了。

  “文革”中,因為家庭的關係,有些孩子欺負他。他的脾氣又很倔,媽媽真怕他出事。一個同事知道後,就介紹了一個會武功的人給燕基。並對李青蕙說,讓燕基學一點武術罷,學了武術後,別人不敢欺負他。他也知道自己的手有多重,不會去打別人了。沒想到,歪打正著,燕基對武術漸漸有了興趣。一直到酷愛。有幾個有名的大師看他的拳打得不差,曾指點過他。在安徽金塞插隊期間,他還每天早早起來打拳練功,拉小提琴。後來,全國高考時,他考進了中央音樂學院。在大學時,他每天工課之餘,還是抓緊時間練功。在國內武術比賽中,他三年都得了冠軍。日本請他去教武術,他認為日本不是留人的地方,他到日本半年後,瑞典就請他去教武術了。

  王雲階和李青蕙最小的女兒叫曉俐,她十分可愛,聰明精幹。她有一張能說會道的嘴。要與人吵架時,她會念一遍毛主席語錄,念得恰到好處,道理充足,使別人無法抓到她的“辮子”。在幼兒園時,她就是孩子中最出色的人物,從不知道害怕。記得有一次“三八”婦女節,讓她們上台來表演歌詠。上了台,所有的孩子都不敢開口唱,隻有她一個人好像獨唱似的,唱完後,從容走下台來。她初中時是在淮海路六十四中讀書,她醒愛音樂,媽媽教她學了幾天的鋼琴。後來,抄家把鋼琴抄走,她沒琴彈了。“文革”中又不能好好上課,常常惹禍,燕基就出來幫她。這樣,燕基就會與人打架。王雲階是“三名三高”又是反動學術權威,李青蕙怕孩子會出事,就找朋友幫忙。最後,就請交響樂團大提琴演奏員盧佩琳教她拉大提琴。這時曉俐已經12歲,學小提琴年齡大了,所以隻能學大提琴。老師還幫曉俐借來一個琴,是樂團給她在家練的琴。每星期給她上一次課,她進步很快。這孩子耳朵很好,樂感很強。隻學了幾個月就能拉小曲子,而且很有味。那時,王雲階每月隻能從幹校回來一次,而且隻有短短的幾天,他管不了孩子。孩子學樂器必須懂樂理才能進步快,李青蕙隻有自己教他們。有時除了騎車就是步行,或是到醫院去看病拿藥假條時,都要曉俐同一塊走去。在路上,李青蕙可以講簡單的樂理給曉俐聽,用手一張開就等於是五線譜,把音名告訴孩子,讓她認識譜,再教她上加線,下加線,全音,半音等等。可是,曉俐學的是大提琴,必須要教她認中音譜,低音譜,這孩子特別靈,一點她就明白。

  那時,他們是受審查對象,兩人的工資也減少了。王雲階工資266元,他在牛棚時隻拿生活費。“解放”後來隻發150元的生活費,這是他的病假工資。在他上班後很久,還是拿病假的工資。李青蕙也不敢說什麽。當時,因為王雲階的工資高,組織上分配房子時,是把好的房子貴的房子分給工資高的人住,他們的房子每月要一百多元。後來減了一次,是八十多元一個月房租,加上水、電、煤氣費等沒個月要一百多元。他們的孩子又多,當時隻有王龍基和三妹參加了工作。其他的孩子都在家,開銷是很大的。王雲階根本不知道自己每月能拿多少錢,李青慧也不敢告訴他,免得他心煩。但,家裏的情況王雲階是知道的,他在幹校吃飯,每月隻拿走12元夥食費。李青蕙的工資每月是88元五角,後來隻給她拿25元。

  即使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李青蕙仍沒有放棄對孩子們的培養教育。

  那時,她血壓很高,高壓達到180-200mmHg,低壓也有130mmHg,隻要一去醫院就會被留在觀查室,她就逃回來。她實在沒辦法,要管孩子。拿的藥很少吃,如果血壓降下去了,她必須要去上班。那時上班也沒工作做。李青蕙就不吃或少吃藥,她也知道這對病情不好,可是她一點沒有反映。別人有點高,都是頭昏。她每天像沒事一樣,睡在床上聽孩子們拉琴。

  曉俐的學校早已停課了,交響樂團又要收回盧佩琳的大提琴,曉俐就沒有琴可拉了,怎麽辦呢?正好雲南省歌舞團來上海招生,曉俐要去投考,李青蕙隻好同意了。曉俐考取了,於是,隻有13歲的小妹,他們最小的孩子也離開他們到遙遠的昆明去了。最後,她成了中央民族樂團一級演奏員。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