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篇 農民兒子——張雲逸

  ·將軍孫子想參軍,將軍不願以權謀私,對孫子說:“我們家裏有個農民,很好。”

  ·聽說母校教學經費困難,他致信縣政府,請求賣掉他的房子幫助學校,“給孩子們讀書用。”

  ·解放十多年了,鄉親們的溫飽仍是大問題,他很難過,倡導種植經濟作物,並親手種下一棵胡椒樹1968年的某一天,一農民突推將軍家大門,一腳跨進。警衛員急阻攔。其時,將軍院中散步,即製止警衛:“你們不要忘記你們也是從農村來的。他走錯了,你們應該熱情幫助,不能無禮。”

  將軍孫子小強中學畢業後被分配到軍墾農場。小強想參軍,要求將軍幫忙。將軍不願以權謀私,便安慰孫子:“你就是兵,是不穿軍裝的兵。”還說,“我們家裏有個農民,很好。”

  從農家院走出的大將軍,時時不忘家鄉的農民。三年困難時期,他寫信告訴大家,要保護農民的私有財產,不要動輒說什麽資金本主義,要多種經濟作物,他變賣了老房給家鄉辦學。將軍常說:“我就是海南一個農民的兒子。”

  這位將軍,名叫張雲逸。

  張雲逸成為大將軍,簡直是無可爭義的。他年齡大,授銜時已63歲;資曆老,參加過同盟會,1926年加入共產黨時已是國民革命軍的少將參謀長;他戎馬一生,卻從未受過傷,人稱“福將”工資高,是唯一拿元帥工資的大將。

  張雲逸(1892—1974)早年加入中國同盟會。參加了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護國戰爭和北伐戰爭。曾任國民革命軍旅長、師參謀長。192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12月,參與領導百色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7軍軍長,參與創建右江蘇區。1931年冬,任紅軍總司令部和紅1方麵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參與領導新四軍的組建、整編等工作。1938年春任新四軍參謀長兼第3支隊司令員,指揮了清水潭、馬家園等戰鬥。1939年5月,任指揮和中共前委書記。指揮第4、第5支隊和江北遊擊縱隊在淮河以南、津浦路兩側積極打擊日偽軍。1940年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與書記劉少奇等指揮第4、第5支隊主力先後取得大橋、半塔集反頑作戰和夏季反“掃蕩”的勝利。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副軍長兼第2師師長,直接領導第2師同敵偽的軍事進攻、政治破壞、經濟封鎖進行鬥爭。1943年11月,陳毅赴延安後,他代l理軍長,指揮新四軍各師開展對日大反攻作戰,殲滅大量日偽軍,收複大片失地,為新四軍的全麵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山東軍區司令員、中共華東後方工作委員會書記等職。為華東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心係孩子重教育

  賣掉老房支援母校

  張雲逸的家鄉是,海南省文昌鄉。他生前常常說:“我就是海南一個農民的兒子。”

  文昌曆史悠久,從公元前110年,即漢武帝元封元年,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曆史。古稱紫貝縣,爾後三易其名。

  公元627年,才改為文昌縣,意為“偃武修文”。1995年,撤縣建市,改名文昌市。文昌市人傑地靈,名人輩出。在明朝就出了邢宥與丘浚,海瑞齊名,並稱“一鼎三足”的良吏。

  文昌怪得有趣,名為文昌,實則武盛。在近、現代史上將星燦爛,竟有國共兩黨204名將軍,其中共產黨的大將張雲逸最為有名。

  文昌為什麽湧現出這麽多將領?這與文昌人的敬業、進取、不滿足現狀的優秀品質有密切關係。

  文昌人曆來重視教育,很多家庭經濟貧困,卻堅持送孩子讀書。在曆史上,文昌人軍人因為文化水平高,所以在部隊中能夠迅速脫穎而出。

  1892年,張雲逸出生在海南文昌縣頭苑區上僚村一個農民家庭裏,父親張景琚,母親邢氏。父親待人厚道、會幹各種農活,母親勤勞儉樸、心地善良,共生育子女6人。

  這是個貧苦農民的家,全家8口人,僅有一畝多水田和一點旱地。

  為了維持全家的生活,父親還要租種別人的土地。

  張雲逸是家中的長子,張雲逸很小就要參加勞動。張家像所有文昌人一樣,重視教育,盡管生活艱難,還是在張雲逸7歲那年,送他進了村裏的長發小學。

  1910年冬,張雲逸8歲那年,母親積勞成疾,離開了人世。他還沒有完全從悲痛中醒過來,兩個小弟弟也先後在貧病交加中夭折。

  晚年的時候,張雲逸每當與孩子們說起這些,都忍不住要流淚。

  張雲逸很頑強,盡管沒有了母親,失去了弟弟,他仍然咬著牙讀書。12歲那年,他考入頭苑鄉啟明高等小學學習。

  父親似乎看到了長子的過人的毅力,雖然日子越過越貧窮,可是老人家仍然省吃儉用供張雲逸讀完了高等小學。高小畢業後,父親撐不住了,張雲逸隻好休學到別人家幫工。張家的人看這麽上進的孩子不得讀書,都很惋惜。做郵差的四叔張景起想了想,終於想起一個老朋友。於是,張雲逸就離開離開家鄉到在廣州當軍官的同鄉趙士槐家裏當勤雜工。由於他又聰明又勤快,趙士槐很快就喜歡上了這個孩子,認為他是可造之才。

  1908年,16歲的張雲逸在趙士槐的支持下,考入廣州黃埔陸軍小學。

  凡仇恨貧窮的,都熱愛革命。張雲逸也一樣。

  1909年10月,與同班的幾個愛國學生秘密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參加民主革命。1912年,張雲逸由革命政府保送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學習。

  1911年4月,參加孫中山領導的黃花崗起義。10月,辛亥革命爆發,加入革命軍行列,充當炸彈隊隊長,參加攻打兩廣總督府。

  大將軍跨下的戰馬,從那天起揚鬢奮蹄,闖腥風蕩血雨,一路奔向1949年。

  張雲逸將軍像所有文昌人一樣,看重教育。他離開家鄉後,在行軍打仗之餘,經常要想起家鄉的孩子。

  1926年到1927年的期間,正是北伐最緊張的時候,身為國民革命軍第25師參謀長、第2方麵軍參謀處處長、國民革命軍海南島綏靖司令的張雲逸,聯合上僚村在海口、香港還有在南洋工作的親友們共同捐資,在上僚村建立了一所小學,招收學生,一切學雜費、書本費均由學校供給。小學還設立了平民識字班,招收全村的婦女免費讀書。深受鄉親們的好評。1928年6月,文昌縣國民黨右派縣長以清鄉為名,將校長逮捕,並查封了這所平民學校和識字班。學校沒有了,但張雲逸辦學的事跡還在。

  解放後,盡管工作十分繁忙,可是張雲逸仍時刻掛念家鄉的孩子們。

  他曾致信家鄉上僚村長發小學的校長,提出自己的辦學思想。他在信中說:“咱們學校的教學如果把教學與生產密切結合起來的,那就好一些,將來對孩子種田有幫助。還有是不是可以考慮增加初中班,這樣的話,那些貧困的學生就能上學了,免得他們因為去不起縣城而失學。”

  工餘,張雲逸的腦子裏會出現長發學校裏那些孩子,他擔心他們讀不到課外書,他經常命人上新華書店購書,然後給學校寄去,全部都是有關教學、農業生產方麵的實用書籍,每次都寄出60多冊。有一次,他在信中還囑咐道,“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隻能采取合我們用的部分,不合的經驗則不要。”關切之情,令鄉人感動,更令母校念念不忘。

  1960年,遠在京城的張雲逸忽然聽說母校長發小學的教學經費出現了困難,他立即寫信給縣政府,請求賣掉他的房子來幫助學校。他在信中說:“把我在縣城裏的那座老房子賣掉,給孩子們讀書用。”那座房子,是張雲逸1919年用2500元在文昌縣購買的一處房產。

  至今,長發小學的師生們仍在傳頌著大將軍賣房助學的故事。

  倡導種植經濟作物

  親手種下一棵胡椒樹

  張雲逸非常想念家鄉和家鄉人民,可是,解放後,他隻回了一次文昌。原因是,他怕麻煩當地人民。作為他這個級別的幹部,出行時,從中央到地方都要預先做好警衛,特別是地方政府,還要承擔接待工作。這讓他感到非常的不安。為了不給鄉親添麻煩,張雲逸在解放後的十多年時間裏,一直克製自己的思鄉之情。

  平時在家裏張雲逸和妻子講話,一律使用文昌方言,表達他們對故鄉的思念。他們家裏的老唱片機,經常播放的是瓊劇《紅葉題詩》、《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唱段,每到動情之處,張老將軍的眼裏就會淚光閃閃。最近,張雲逸的家屬將他生前珍藏的大量瓊劇照片獻給海南省博物館。

  1961年2月,張雲逸終於重返家鄉海南。從1927年那次離家,到現在,他已與故鄉闊別34年,也是他在解放後僅有的一次海南之行。

  在家鄉,會見了縣、鄉、公社的各級幹部還有遠親近鄰,詳細詢問的生產情況和鄉親們的生活情況,還有青少年的受教育的情況。這些人匯報完了,他徑直走到田邊地頭,和那些老農談話,問他們日過得怎麽樣,還有莊稼的長勢。他走進長發小學,摸孩子們的頭,一一問他們的成績,問他們的夥食。

  他努力在這些人的回答中尋找最真實的聲音,當他終於得知,解放十多年了,鄉親們的溫飽仍然還是大問題,他心裏特別難過。

  想了許久,他向大家建議種植熱帶經濟作物,他說:“多動腦筋,多想辦法,不能隻盯著農業,隻要能吃飽穿好,什麽辦法都可以。我們這裏的氣候,種熱帶經濟植物很適合的。”

  為了讓大家相信,他特地在自己故居的門前,親手種下了胡椒。

  回到北京後,張雲逸還不放心。他擔心家鄉人會長期吃不飽,特別是那些青少年,他正在長在身體呀。

  8個月後,1961年10月,張雲逸終於拿起筆來,給文昌縣郭書記、楊縣長一封親筆信。

  張雲逸在信中寫道——我們文昌地處熱帶,又臨南海,除大力爭取糧食快些過關外,還必須注意有計劃地發展熱帶作物和向海上取利,這是貫徹執行黨的多種經營方針,也是實現因地製宜的原則。這次回鄉沿途看到縣中荒地荒坡不少,土地潛力還大。我現在提三條意見,供你們參考。一是,注意發展種植椰子和油棕作物(當然其它收效好的熱帶作物也要發展),並訂好全縣人民公社各生產隊的種植計劃(三年或五年的計劃)。在沿海及村莊周圍附近的地區種植椰子生產較快,應先發展,再逐漸擴大達到所有適宜種植椰子的地區。做好集體個人種植計劃兩不誤。要利用農閑時間動員種植,以免同糧食作物爭人力二是,人民公社各生產隊,不僅要作好發展生產隊的集體所有的種植椰子、油棕計劃,還要主動幫助社員個人作好計劃,在村莊前後、左右種植椰子、油棕、荔枝、龍眼等作物(這些作物具有投資少、獲利大、收益久、長大後也易管理的特點),這既能增加社員收入,又能綠化美化村莊的環境。但必須進行先集體後個人的教育。如每人有三五棵椰子,對食油和燒柴都解決了。

  三是,必須確定所有權。凡生產隊種的全為生產隊集體所有,社員個人種的,也全為社員個人所有,長期(至少三十年)不變動……這不是保護私有思想、走資本主義道路。在這過渡的長時期裏,利用它來積極發展和擴大生產,這是不會錯的。

  在信的結尾部分,張雲逸寫下了“縣委諸同誌均此致候。你們的同誌張雲逸上”一行字。

  殷殷故鄉情,拳拳赤子心,在這封信裏,張雲逸表達得淋漓盡致。

  當時,國家正處在三年困難時期,極左的思想行為也正在風頭之上,張雲逸大將為了家鄉人民的生活能夠得到改善,他寫出這樣一封信,主張種植經濟作物,而且鼓勵農民“社員個人作好計劃,在村莊前後、左右種植椰子、油棕、荔枝、龍眼等作物……必須確定所有權。”這在當時,既屬於異類,又冒風險。

  張雲逸生前經常對兒孫們講:“我就是一個海南農民的兒子!”這封信充分體現了這位農民兒子的情懷。

  一身正氣腰不彎

  受盡磨難令人景仰

  人民的記憶深刻,海南的農民一直在惦記著大將軍。

  1961年最後一次,將軍從故鄉的家門走出後,就再也沒有回來。5年後,張雲逸大將和其他將帥一樣,蒙難了。

  家鄉人的消息靈通,他們聽說——

  專案組要張雲逸寫“揭發”鄧小平的材料,他大義凜然地說:“據我所知,鄧小平的曆史是清白的。如果說朱(德)毛(澤東)是一體,那麽鄧(小平)張(雲逸)也是一體的。”

  家鄉的老教師歎道:“好哇,我們這裏曆史上出了個海瑞,現在有了個張雲逸,他們是海南人的驕傲!”

  在一些群眾組織找他調查問題時,他首先給他們念毛主席語錄:“共產黨員必須隨時準備堅持真理,因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對待思想上的毛病,決不能采取魯莽的態度,必須采取治病救人的態度,才是有效的方法。”他手抄的這兩段語錄總是放在案頭,便於隨時給來訪的人讀,以感化那些盲目的“造反派”。

  1974年秋,張雲逸病重不起。在他彌留之際,剛剛恢複工作的鄧小平來到醫院看望,緊握著他的手說:“我們是老戰友,相識45年啦。”他當時說話已經困難,但緊緊地握著鄧小平的手,頷首示意。

  11月19日,張雲逸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

  一位老鄰居說:“將軍啊,你受委屈了!”

  6天後,他們在廣播裏聽到鄧小平這樣致的悼詞——“張雲逸同誌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幾十年來,他在毛主席、黨中央的領導下,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忠於黨,忠於人民,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積極工作,艱苦樸素,密切聯係群眾,勤勤懇懇地為人民服務,為革命事業貢獻了一生。”

  聽到這裏,鄉親們的心,總算得到了安慰。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文昌市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992年,為紀念張雲逸將軍誕辰100周年,當地人民在文昌市文城鎮文建路51號,在文昌市文昌中學南麵,修建了張雲逸將軍紀念館。紀念館坐東朝西,高8米,寬12米,頂分雙層,飾碧綠色琉璃瓦,由大門、銅像、陳列館、壁廊等組成,占地7900多平方米。門楣正中鐫刻聶榮臻題的“張雲逸紀念館”6個金色大字。

  大門和陳列室中間是張雲逸全身銅像,總高8米,傳神的形象盡現大將風采。基座上麵鐫刻著彭真題寫的張雲逸大將5個金字。銅像後麵陳列展出史料照片、圖表、繪畫書稿等實物,全麵係統地個紹了張雲逸光輝戰鬥的一生。整個紀念館自成一體,布局嚴謹,館內綠草如茵,花木扶疏,環境幽雅。每天都要接待來自海內外的大量遊客。

  20歲的青年,他為何毅然離開地主的家庭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34年不見故鄉,終於回家,鄉親們告訴他吃不飽,他是怎麽樣的心情?他為什麽要大聲訓斥親人?晚年的時候,他因在“文革”中致殘,想回家不能回家的心情又是怎樣的?當他最後回家的,鄉親們看到的是一抔骨灰……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