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篇 政治大將——譚政

  ·32年後回家鄉,見當地依然“放衛星”,鄉親們卻一臉菜色,他很擔憂,強調“三要三不要”,號召要實事求是·再次回鄉,看到孩子們個個小臉紅撲撲的,他高興極了。他說:“這回是真吃飽了,我放心了!”

  ·家鄉人民給譚政送上5斤茶和5斤烘糕,他吩咐秘書付款,“否則,我什麽都不能要!”

  譚政,人稱“政治大將”。在他的家鄉,人們至今仍念念不忘他的政治情感和家園情感。人們記得他回鄉後批評家鄉幹部“左”的工作作風和形式主義的東西;人們記得鄉親們送他一包茶他非要付錢的故事;人們記得他對母校的關心,他求實求真的精神成為家鄉人的精神財富,正是這一無形資產,讓家鄉發生了重大變化。

  和羅榮桓元帥一樣,譚政是大將中做專職政治工作的。他並不是衝鋒陷陣的指揮員,但他是人民軍隊的靈魂工程師。他在領袖們的指揮下,以半個世紀的嘔心泣血,致力於軍魂的塑造,為我中國人解放軍成為“威武之師、仁義之師、文明之師”貢獻了畢生精力。

  譚政(1906年6月14日—1988年11月6日),原名譚世銘,號舉安。湖南湘鄉人。他是黨和軍隊的優秀領導人,傑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卓越的政治工作領導人。早年參加秋收起義。曾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國防部副部長等職務。後被誣陷、監禁,文化大革命後擔任中央軍委顧問等。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8年於北京逝世。

  譚政以其求實的態度、積極的思維、辛勤的耕耘一一不斷著書立說,對人民革命戰爭的勝利和建國後軍隊現代化建設,對革命軍隊的政治工作的創建及其發展,從理論到實踐,都做出了重大貢獻。正如譚政80壽辰時徐向前元帥給他的賀信中所指出的:“您對人民軍隊的政治工作的建樹,您對革命的功跡,是永不磨滅的。”

  位於湖南省中部的湘鄉,古稱龍城,東鄰湘潭,西接婁底,南毗雙峰,北界韶山、寧鄉,和南嶽一脈相繼,湘江支流漣水河橫貫其中,是湘鄉的腰間一條飄逸的綬帶。風景秀麗的湘鄉建縣已有2000多年曆史,這裏人傑地靈,英才輩出。

  三國蜀相蔣琬,元代文豪馮子振,清代湘軍統帥曾國藩,力平新疆叛亂的“飛將軍”劉錦棠,辛亥革命先軀龔鐵錚,共和國軍事家、紅軍傑出將領黃公略,大將陳賡與譚政,上將丁秋生,詩人蕭三,著名兒童文學家張天翼,愛國將領宋希濂,一代報人成舍我。

  他們都是湘鄉的好兒郎。

  我現在要去的就是大將譚政的家。

  出生詩書之家

  毛澤東的第一任秘書

  2009年5月16日早上,我從湘鄉市乘車來到楠香村。楠香村地處沉香衝。衝,是湖南的方言,就是“山裏的平地”的意思。沉香衝中有楠竹山,各取一字連為村名,就有了楠香村這個村名。

  村書記李誌方接待了我。這是個熱情的小夥子,他說吃完早飯領我到村中轉轉。同時,送我一本《譚政大將人生之路》讓我看。

  早飯後,李書記領我來到了譚政故居。準確地說,算是故居的遺址。因為這裏隻有一幢土房而已,四周是荒地。

  李書記說:“解放後,村裏一直沒有小學校。1968年,正是譚將軍遭受林彪四人幫迫害得最嚴重的時候,可是,他忽然想起村裏沒有小學的事,於是托人捎話來,要用他的老屋拆掉改成學校。上百間房子都沒有了。現在剩的土屋,是他們家老宅中的附屬建築。可能是倉房吧。”

  譚政的遠房侄子譚成生,今年76歲。他說:“我們楠香村共有1153人,多數姓譚。是明朝年間從茶陵遷過來的。”在他的記憶中,譚政的故居是這樣的——

  位於楠香村楠竹山屋場,它北依蛇形山,南眺虎形山。一百多間土木結構的大院錯落有致,分布均勻,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大農舍。門前有10多棵參天的鬆柏,清澈的堰塘水從樹下汩汩流過……

  中廳大堂屋右邊一間很大,是男主人譚潤區的藥鋪、書房兼臥室;左邊一間是女主人文氏的臥房;文氏臥房後麵過天井間也是兩間臥房。

  1906年6月14日,譚政出生在媽媽文氏的臥室裏。祖父給他起名譚世名,老人希望孫子能夠“一世留名,光宗耀祖”。譚政的父親譚潤區是湘鄉縣立第二高小的教書先生,祖父去世後,父親回到了家中掌管家業,被族人推為楠竹山村譚氏家族的族長。

  譚政是家中長子,下麵有一個弟弟六個妹妹。6歲至10歲期間,在本村私塾啟蒙讀書,11歲又到相鄰的二都鄉柳樹鋪村繼續讀私塾,16歲考入湘鄉東山學堂學習,19歲畢業回到家鄉七星橋族立初級小學當教師。這位深受“五四”運動影響的進步青年立誌與舊中國決戰。

  1927年7月,在內兄陳賡的感召下,毅然告別新婚不久的妻子,投入到偉大的北伐戰爭中。

  當年9月,譚政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10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四個月後,1928年2月,他成為毛澤東的第一任秘書。

  楠香村的百姓對譚政有很深感情,多少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去動他故居的半點土地。他們在等待重建譚政紀念館的那一天。

  關於重建將軍故居紀念館的計劃,李書記說:十多年來,我們努力保留著故居的原貌也是這個原因。隻是我們資金不夠。故鄉人很想念他,他對故鄉的愛,真誠又溫順。發現問題及時指出來,可是,在鄉情麵前,他溫順得像一頭小牛。1 979年,我們送他一點茶,他都非要給錢不可。這個人太好了。人中的典範。

  極力反對“放衛星”

  強調“三要三不要”

  譚政離家多年,他無時無刻不掛念家鄉父老。

  1949年8月,第四野戰軍第45軍、46軍和49軍浩浩蕩蕩挺進湘鄉,作為野戰軍政治部主任的譚政同誌軍務實在繁忙,不能夠回鄉。但他惦記著家鄉的解放情況。當他得知大軍於8月13日解放湘鄉後,他高興極了。特地從中南軍區總部駐地給家鄉新生的人民政府打電話,他說:“我祝賀鄉親們,你們從此就將過上好日子了!”。

  1959年2月21日,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的譚政大將,回湘鄉。他這次回鄉,是受黨中央委派,對農村經濟工作做調查研究的。老家,從1927離開那年算起,他已經有32年沒有回來了。

  53歲的將軍,確實有種“少小離家老大歸”的喜悅。他坐在軍用吉普裏,隔著喜淚看家鄉的一切,多麽可親,多麽新鮮。

  突然,他臉上的喜悅不見了。

  縣城左前方5公裏之外的東台山上“苦戰三年,改變湘鄉麵貌”10個大字格外耀眼,10個字占據了東台山的一半。

  將軍一看就明白了,這又是全國流行的假大空“放衛星”。終於,他忍不住發問了。見實在瞞不下去了,湘鄉縣的領導隻好如實向他匯報了。

  大標語誕生於上一年,即有名的大躍進1958.去年下半年的時候,全國都在轟轟烈烈地大躍進,湘鄉也不能不沸騰一下。為了鼓舞全縣51萬人民的幹勁,縣委也學了別的地方弄宏偉口號的辦法。於是,領導們決定由一中、二中兩所學校的全體師生來修築這幅標語,2000多名師生在山上安營紮寨,日夜奮戰2個多月,每個字直徑100多米,筆畫粗10米,10個字占地80多畝,砍掉樹木30000多株,用石灰3000多擔……

  這哪裏是鼓勁,這不是勞民傷財搞破壞嗎?這要花多少錢哪,可這又有什麽用啊?

  素來講究實事求是的譚政,聽到這裏,剛才的喜悅全沒有了。他嚴肅地說:“這條標語稱得上世界第一,如果你們的生產也能創世界第一,那就要你們到中南海領獎囉!”

  幹部們羞愧地低下了頭。

  22日,譚政提出要看看縣委縣政府領導對他講的“吃飯不要錢”、“群眾十分滿意”的“公共食堂”。

  這天中午,譚政在地方幹部的陪同下,來到東風公社雅苗大隊。中午,他走進了食堂。將軍看到一碗白菜心,一碗豬肉,一碗魚。譚政覺得還錯,他一邊吃邊說:“公共食堂辦得不錯嘛!”他發現,村幹部不讓群眾挨著他吃。他就主動走到堂姐譚四姨的桌旁,坐下,和她一起吃。

  見他過來,譚四姨眼淚就流了出來,說道:“我的弟弟,這都是搭幫你的福呀,平時哪裏能吃這個?”

  他聽明白了,這又是做樣子。他給這位堂姐擦去眼淚,勸道:“哭什麽?有社會主義保障,不要怕!”

  這時,在食堂工作的侄孫譚常忠說:“爺爺,我說實話吧,大夥是真的吃不飽呀。”

  譚政說:“你們再堅持一下,過兩年就好了。”接著,他又與其他公社的社員嘮,傾聽他們的意見,一一地記在本子上。

  聽說月山公社數千人正在大修水庫,譚政非要去看不可。

  23日上午,譚政登上16米高的水庫大壩,眼前確實有一片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麵,紅旗在迎風飄揚。工地負責人興奮地向他介紹說,全公社的社員,除了起不了床的、吃不下飯的,男女老少都上陣。社員們幹勁衝天,夜以繼日,晚上點著燈、打著火把幹。

  譚政聽了這樣的描述,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他說:“群眾越是有幹勁、有熱情的時候,你們當幹部的越是要關心他們、愛護他們。他們吃不飽,還要這樣夜以繼日地幹,身體吃得消嗎?如果把他們都累倒了累病了,甚至出了人命,修這個水庫還有什麽意義?你們記住了,人民群眾的生命比什麽都重要。”

  連續三天的調查,譚政看到了家鄉最真實的情況,他準備回京向中央匯報。臨行前的24日,應湘鄉縣委的要求,譚政在縣直屬機關主要負責同誌參加的會議上講了話。這就是人們至今仍記憶猶新的“三要三不要”他對大家說:“思想要求實,不搞虛假、浮誇;工作要紮實,不搞形式主義;作風要民主,不搞強迫命令。”

  多少年過去了,湘鄉的幹部群眾仍銘記大將軍的話。在他們的生產建設上,一直走一條求實的道路。這是譚政留給家鄉的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故鄉人送茶來

  大將軍堅持要付錢

  粉碎“四人幫”後的1979年,譚政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製委員會副主任。這年的2月,他到長沙視察工作。

  譚政住在長沙的蓉園三號,憑窗南望,老人家想到了老家湘鄉。又是20多年沒回去了,他想那裏的鄉親。

  湖南省委接待處的彭處長看出了譚政的心思,馬上給他介紹湘鄉的變化,“首長,您的家鄉現在變化可大了。新建了水泥廠,還有啤酒廠。農業生產更不用了說了,又建了新水庫。老百姓的生活比過去好多了。”

  譚政的秘書佟印聽了,馬上說:“首長,現在既然到了家門口,我們就回去一趟看看吧。”

  譚政聽了,說:“我是想回去看著,可是就擔心我一回去,家裏人知道了,會利用我這個關係向政府提這要那,這不就給縣政府添麻煩了嗎?算了,以後再說吧。”

  彭處長說:“首長,你放心,我們保證不驚動當地政府。”,譚政想了半天,說,你們可要說話算數。

  譚政還是不放心,回湘鄉的前兩天,他請湖南省委接待處給湘鄉縣委辦公室發出通知,交待湘鄉接待他有“四不準”:不準組織人員迎送,不準設宴招待,不準送情送禮,不準住外邊的招待所。

  5月28日,出發前,譚政特別叮囑佟印:“告訴縣政府的同誌,這次來湖南,我隻是回去看看家鄉的建設和變化,千萬不要通知我的親屬,免得她們打我的旗號找政府的麻煩。”佟印爽快地答應道:“好的。”

  回到久別的湘鄉,譚政興致勃勃地參觀了工廠、學校、劇團、到水庫實地考察,還特別抽出時間來聽取了縣政府的工作匯報。

  當天中午,湘鄉縣委負責同誌考慮到是接待老將軍的第一餐,就多安排了幾個菜,還擺上了酒。譚政見了,臉繃得緊緊地,他嚴肅地說:“你們的情誼我領了,但不按我的要求辦事就要批評,我譚政的嘴曆來不饞,今天中午吃幾道菜,其他的留到晚上吃,擺上來的酒請收起來。”縣委負責同誌隻好按他的意思辦了。譚政這才高興地說:“這樣我就吃得安心,你們也陪得放心,老百姓也就會歡心,不然的話,會讓我譚政脫離了百姓,老百姓的錢不能花在吃喝上。”

  這一次,他在家鄉住了三天。

  譚政對東山學校一往情深。

  1959年2月,回鄉的時候,他就來東山學校一次,很多老教師還記得他20年前的音容笑貌。

  那天,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藍棉衣服,戴著一頂洗得有些發了白的帽子,健步走進久違了的父老鄉親之中,向大家問好。他對師生們說:“湘鄉是毛主席的外婆家,東山學校又是毛主席讀書的地方,你們要為湘鄉爭光。要把東山學校辦成一所有名氣的學校,學校要多出人才,要多出高素質的人才。”

  說罷,應大家要求,揮筆題詞:“努力學習,做一個毛澤東的好學生。——東山小學校留念。”

  與師生握手告別時,他語重心長地叮囑說:“你們不要忘記這是毛主席的母校,學校管理一定要嚴,教學要嚴,嚴才能出人才啊!”

  譚政將軍對這所學校有著極其特殊的感情,因為這裏是他的母校。1923年他16歲時,成功考入這所聞名三鄉的學堂。說起來,毛澤東還是他的學長兄呢,不過,這時的毛澤東已離開學校12年了。第十六班的學生譚政在這裏不但學習了文化知識,而重要地是學習了革命。他在這裏閱讀了《新青年》、《湘江評論》、《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書籍,東山學校是譚政革命的起點。

  所以,這次回鄉,東山學校仍是他必去的地方。進了校門,他一個教室一個教室地看,聽老師們講課,看學生們的作業本。當他看到孩子們個個小臉紅撲撲的時候,他高興極了。他說:“這回是真吃飽了。我放心了。”

  湘鄉縣委請譚政看了縣花鼓劇團演出的《追魚》,他非常高興,好久沒有看到家鄉的花鼓戲了,那個韻味那些個架勢,讓他感受到了三湘大地濃烈的鄉情。

  演出結束後,譚政高興地和全體演員合影留念,還給劇院題寫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八個大字。

  愉快的三天很快過去了。

  譚政依依不舍地踏上返程。

  湘鄉縣人民政府的負責同誌,為了表達家鄉人民將軍的深厚感情,他特意給譚政送上了5斤茶和5斤烘糕。

  譚政笑了,他說:“中央三令五申,我們黨的幹部不能請客送禮,不搞特殊化,我們領導同誌都要模範遵守才是。所以呀,這個禮我不能收,我謝謝家鄉人民對我的好意。謝謝他們。”

  縣政府的同誌隻好把這些小禮物交給省委接待處的彭處長。

  譚政回到長沙的蓉園三號後,發現了那些禮品。他很不高興。彭處長連忙解釋說:“譚老,是這樣,縣政府的同誌太熱情了,送您的東西硬放在我車子裏了,家鄉人民的一片心意,請您老收下吧。我怎麽好拒絕他們呢,您也不好不拒絕呀。人們都說,最重莫過於鄉情呀。”

  譚政說:“家鄉人非要給我送烘糕、送茶葉,那就按價給錢給人家,我就帶回北京去;如果不收錢,那我什麽都不要。”

  說罷,他轉身對佟印說:“佟秘書,你代我付款給縣政府。”並對彭處長講“下不為例!”

  佟印馬上按譚政同誌的指示去辦了。這件事,佟印以為就過去了。

  可是,當天中午的時候,譚政敲開他的門。

  “你付錢給縣政府了沒有?”譚政問。

  “付了。”佟印說罷,拿出了付款的單據。

  譚政放心地點點頭,忽爾,他又追問了一句:“你付了多少?”佟印說:“付了15元,我估計差不多。”

  譚政嚴肅地說:“差不多是什麽意思?這不行!不能隨便收人家的禮品,這是我們黨的紀律,我們要嚴格遵守。領導幹部要做清正廉潔的帶頭人。你快去,再付15元,並且代我表示歉意,謝謝我的鄉親們。”

  牢記將軍囑托

  故鄉經濟實現騰飛

  1959年2月,譚政將軍對故鄉講的意味深長的“三要三不要”,即“思想要求實,不搞虛假、浮誇;工作要紮實,不搞形式主義;作風要民主,不搞強迫命令。”至今仍是湘鄉人民開創進取的法寶。

  在農業經濟上,湘鄉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市有耕地66萬畝,是全國糧豬生產百強縣(市)。建有優質水稻、畜牧、水產、水果、經濟林等五大類農產品基地;分割肉、皮革、飼料、蛋品已成為全國的集散地;大米、生豬、茶葉、幹椒、火培魚等飲譽海內外。

  湘鄉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現有城區麵積15平方公裏,市區人口20萬。建材服飾、煙酒副食、電訊汽配、五金交電等專業市場,規模甚大,生意興隆。“南拓北進”工程正在實施,“兩型社會”建設縱深推進。在城區東以行政中心、文化中心、教育園區等板塊構建成東山新城區,在城區北正在建設省級工業園區和現代化物流園。

  發達的科教,是湘鄉的騰飛的翅膀,是全國文化先進市、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市有260餘所中小學,2所省重點中學,每年考入全國各類大學就讀本科以上的學生在1500人以上。有3個較大規模的科研機構,24個專業協會,獲得500多項國家、省、市級科技專利。

  楠香村呢,它現在已經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和休閑生態農業。李誌方說:“1988年11月6日,我們全村人看了電視上播的大將軍逝世的消息。那時,全村人發誓,好好幹,給我們村裏走出去的大將爭氣爭臉。現在每年都要有成百上千的人來看將軍的故裏,看的什麽,是傳統,也是發展,而這些都譚政將軍帶我們這些鄉親的。譚政是我黨我軍卓越的政治工作者,他生前沒給我們什麽物質上的特殊照顧,但是,他的精神影響我們一代又一代。他回鄉時除了講過三要三不要,還講過我們共產黨人最高的政治就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句話,對我們基層黨務工作者來說,太重要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