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篇 人民的大將——徐海東

  ·失散多年的女兒找到他,希望在城裏找個工作,你沒有文化,怎麽能搞特殊化呢?回家種地吧!

  ·將軍站在高坡上,深深對鄉親們鞠了一躬:“我個人家的事,用了公家人力金錢,對不起呀。”

  ·家鄉修水庫要淹祖居地,族人到北京“告狀”,他哈哈一笑:“革命年代我們做出了貢獻,今天搞建設,我們還是要做出犧牲。”

  2009年8月15日,從王樹聲將軍的家鄉出來,來到相鄰的大悟縣的徐家橋。這裏就是徐海東大將的家了。

  大悟,原名禮山,距大悟縣誌記載,建縣前分屬河南省羅山、湖北省黃安(今紅安)、黃陂、孝感兩省四縣,1951年才改名大悟。因此大悟人性格兼顧南北,憨厚耿直倔強。革命年代許多年輕力壯的好兒女為了新中國,拋灑了一腔熱血,民間有雲“山上少了一代樹,村裏少了一代人”

  大悟,湧現出了徐海東、劉華清、聶鳳智等100多位高級將領和領導人。

  徐海東大將是他們當中最優秀的代表。

  徐海東(1900年—197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傑出的軍事家。他身經百戰,功勳卓著,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高超的指揮藝術,是建國後中央軍委認定的解放軍36個軍事家之一。在他的家鄉,鄉親們除了耳熟能詳他的輝煌戰績外,還能講出好多他的廉政故事。大家說,徐海東在反腐倡廉的戰場上,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將軍。

  對失散多年女兒說:

  “你回山裏種地吧”

  徐家橋有七十戶人家,雖都是徐海東的族人,但卻都是遠支。他的遠房堂侄徐貴良說:“近支的大多數被敵人殺害了,共66人。其中還有吃奶的嬰兒……”

  是什麽讓徐海東付出如此巨大而沉重的代價,仍要奔向革命?徐貴良說:“是深重的苦難,是不公平的社會製度。1924年夏,共產黨員吝積堂回黃陂發動革命,徐海東這個徐家的第七代窯工一聽,憤怒地摔掉了正在叫賣的瓦盆,雙手接過了黨給的槍。從此,無論遇到什麽打擊,哪怕是滅門,他也不再回頭。”

  村裏的徐氏人,出來好多,聽了這番話肅然。

  他接著說:我大伯出身貧寒,他當過11年的窯工。1925年4月的時候,他入了黨。第二年夏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四一二’大革命失敗後,他回家了,任農民自衛隊隊長。這年的11月,他率隊參加黃麻起義。在創建鄂豫皖蘇區的鬥爭中,當過區委書記,縣赤衛軍大隊長,中國工農紅軍營長、團長、師長。1932年的秋天,紅四方麵軍主力離開鄂豫皖後,他擔任重建的第25軍副軍長兼74師師長,後任第28軍軍長、第25軍軍長。在最難的時候,他率部堅持大別山區的鬥爭。1934年11月,紅25軍奉中央軍委指示撤出鄂豫皖蘇區,向北轉移,他任副軍長、軍政治委員、軍長。1935年9月率部到達陝北,後任紅15軍團軍團長。抗戰全麵爆發後,他任八路軍第115師第344旅旅長,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和晉察冀邊區反“八路圍攻”、晉東南反“九路圍攻”,指揮了溫塘、張店、町店等戰鬥。特別是町店一戰,取得全殲日軍一個聯隊,斃傷敵近千人的重大勝利。1939年9月,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副總指揮兼第4支隊司令員。12月指揮周家崗等戰鬥,取得反“掃蕩的勝利,對鞏固和發展皖東抗日根據地具有重要意義。他這個人酷愛打仗,天生的將才,每在戰鬥危急時刻,他都身先士卒,先後9次負傷,積勞成疾。1940年病情嚴重的時候,他在擔架上指揮作戰,那是一種什麽氣派呀,擔架上打電話,擔架上讀戰報,擔架上喝酒唱大刀歌。他自己說,作戰是治病的良藥。不打戰,我的老病就犯,精神恍惚,腦子不清楚。聽見槍聲,全好了。每次大戰之後,他倒頭即睡,雷打不動,最短的,他睡一天一夜,最長的,他能睡到兩到三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他對我伯母說我這個老病號,終於把小日本給熬垮了!這真是革命英雄主義呀……”

  68歲的老人講得有聲有色,許久,他才從戰爭的意境中回來,他說:“我大伯仗打得好,除了指揮才能,再就是太愛老百姓了,他是人民的大將軍。我記得,他回鄉時,最愛跟大家一起唱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那首歌。”

  徐貴良說:“徐海東在家鄉隻有大女兒徐文金,兩年前去世了,他的外孫子高家厚五年前去世了,現在隻有外孫媳婦徐建芬在新城鎮上開雜貨鋪,離這裏不遠。你去看看,到鎮上打聽,誰都知道的。她能講給你一些事。大將軍的外孫子媳婦,開雜貨鋪,你想想看,他該是多麽好的人?”

  在新城鎮,我終於找到了坐在雜貨鋪子裏賣雜貨的徐建芳。

  她搖著大蒲扇說:“我外公呀……”

  徐海東參加革命的第二年,1925年,大女兒徐文金出生了。按徐家的輩份排字,徐海東給她取名為徐文金。可見,女兒在他心中的金貴。

  三年後,北伐失敗的第二年,即1928年,時任黃陂縣委常委、軍事部長的徐海東遭到敵人的追捕。徐家村被包圍,徐家共有66人被殺害。

  不到3歲的徐文金被三伯父徐金元用籮筐挑著,連夜逃走。在此後的20多年裏,徐文金隱姓埋名,直到1951年。

  那年,她回到徐家村。村裏的鄉親告訴她:“文金哪,我們從廣播裏聽到你爸爸當了大官,快去找他吧?別在種地了,可憐的孩子……”

  不久以後,父親派人回到老家,把大女兒接到大連文化街療養院。

  24年不見,走時3歲,現在女兒已27歲,做了孩子的母親。徐文金對父親早沒了印象,他看到了一個高大健壯的軍人。在此之前,他聽人講,父親是毛主席說為中國革命立過大功的人,是蔣介石叫“徐老虎”的人,是以區區3000人對付敵人十多萬的人,是整師整師地消滅敵人的人。是中國的“夏伯陽”可是現在走到他眼前的,卻是個滿眼淚花的人。

  “我的女兒,這麽多年,真是苦了你了……”

  徐文金害怕了,她甚至忘了叫一聲爸爸。徐文金可能是中國為數不多的見到徐海東流淚的人。

  這年春節,徐文金在大連和父親過的。幾次想和父親說進城的事,她都沒有說。

  兩個月後,她要回家了。臨走時,她講了自己的願望。按說,徐海東應該答應她,她隱姓埋名,從小當了人家的童養媳,吃了太多的苦。

  沉默了許久,徐文金聽到的卻是下麵一番話——

  “現在政府負擔還很重,你又沒有文化,怎麽能搞特殊化呢?再說,窮苦的老百姓翻身做了主人,你回到農村有什麽不好呢?舊社會沒田想種田,如今有田又沒人種了?你回山裏種地吧?”

  徐文金回到了大別山。

  不久,她當上了婦女隊長,起早貪黑地帶領大家勞動。可是,仍然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

  1959年,生活更困難了。五個正在發育年齡段的孩子,常常吃不飽。有鄰居勸徐文金,進京找父親。徐文金說:“大家不是都一樣嗎?爸爸在大連對我說,要做普通的老百姓。”

  1962年,因為饑餓,丈夫得病去世了。當時,最大的孩子僅13歲,最小的才6歲。37歲的徐文金一人承擔全家的重擔。她除了到生產隊裏勞動之外,還要到山上砍柴拿去換孩子們的學費。鄉親們看到,徐文金常常去鎮上買糠吃。人們搖頭,感歎。

  這一切,徐文金雖然沒有對父親說,但徐海東都知道。可是,大將軍紋絲不動,他看到了全國人民都在受苦。

  1970年,徐海東去世前對兒子徐文伯說:“你們都在城裏,都有工作。你大姐受的苦難最多,一直在農村勞動,要照顧好她。”

  1995年,癱瘓了的徐文金,結束了山溝裏70年的勞動生活。搬進了新城鎮。兩年後,反映徐海東革命業績的電視劇《北上先鋒》熱播。沒有人能夠相信,徐文金家裏居然沒有電視機。鄰居們把這一消息傳了出去,好多單位和個人紛紛送來電視機和其它生活物品……這個時候,人們才知道,徐文金是徐海東的女兒。

  2004年,徐文金的弟弟徐文伯回故鄉看望姐姐。他在房前屋後轉了一圈後,流下了眼淚,“我隻知道姐姐的生活很苦,沒想到有這麽苦。”隨後,他拿出1萬元錢交給姐姐,要她重建新居。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徐文金住進了新房。

  徐建芳說:“我婆婆2007年去世了,臨終前,她常常摸著外公的照片,喃喃自語,爸爸說當農民好,當普通百姓好……”

  為修家族烈士墓

  一再向鄉親們道歉

  1950年3月底,韓先楚上將受黨和國家的委托,來到徐海東的老家,找到了1928年大屠殺幸存下來的徐海東的親侄徐文彬和侄孫徐德明、侄孫女徐群嬌。韓先楚把三個人帶到大連療養院。這個時候,徐海東的大女兒徐文金還沒有找到。

  徐海東看到三個孩子,非常高興。

  當他聽徐德明說要給死去的親人修墓時,他說:“是要紀念先烈,但是,我們國家剛解放,還有很多困難。我們自己的事自己辦,不要驚動當地政府。”

  孩子臨走的時候,徐海東拿出僅有的1000元存款,讓他們帶上。他認為1000元修66座墓足夠了。

  可事實上並不夠。徐德明和徐文彬一商量,決定還是要通知政府一下,求得他們的幫助。政府領導說:“理所當然要幫呀,他們都是革命烈士呀。”

  1950年冬,烈士紀念墓建成了。徐向前元帥還親筆給烈士墓題了“光榮流血”墓誌銘。

  徐德明按照當地風俗,舉行了簡單的酒祭。聽說是徐家村的烈士墓建成,十裏八村的鄉親都來公祭。對滿門忠烈的徐家,他們素來懷有崇敬。

  兩年後,徐海東知道了這件事的原尾。

  此前,他的病情加重。在瞞了兩年後,大將軍仍不顧夫人家屬的勸阻,暴跳起來。麵對發抖的徐文彬,他大罵道:“不曉得事的東西!沒辦好事!這是丟了烈士們的臉!是影響了黨的形象呀!”

  接著,徐海東起身非要回老家去道歉。醫生再三勸說,他才同意讓徐文彬替他回去道歉,並囑咐道:“你一定要說是徐海東對不起鄉親。”

  8年後,即1958年2月。徐海東終於有機會回了故鄉。

  將軍帶領全家憑吊族中先烈。

  “徐海東回來了!”村裏來了數百位鄉親來看望。警衛人員見狀,連忙扶他上車。大將軍虎目圓睜,怒喝道:“你要幹什麽?他們都是我的鄉親,好多人當年是我的戰友,為我,為中國革命流過血淚。裝什麽什麽大架子呀?我徐海東就是個燒窯的。我就是要見他們,我要和他們講話,我還要向他們道歉。”

  徐海東將軍站在高坡上,深深為鄉親鞠了一躬,開口說道:“父老兄弟姐妹們,我徐海東驚動大家了,對不起呀。”一個小夥子說:“徐大將,家鄉人想您,您是我們大悟的驕傲。”

  徐海東說:“修墓的事,我的侄子、侄孫沒能聽我的話,讓你們跟著受累,我在這裏向你們道歉。”想起徐家險些被滿門抄斬,好多人流下了眼淚,大家搖搖頭,表示不接受他的道歉。“將軍,你們一家是為我們死的,出錢出力,我們是應該的。”那個青年大喊。徐海東說:“伢子,不能這麽說。效命國家,是我們的天職!”鄉親們報以熱烈的掌聲。

  在縣委,徐海東向縣委領導道歉

  民政局的負責人說:“首長,政策有明文規定,烈士理應修墓。”

  徐海東一聽,馬上說:“可是我們家修墓時,國家還沒有這個規定。我個人家的事,用了公家人力金錢,這是犯了紀律。”

  水庫要淹祖居地

  說服族人作出犧牲

  徐海東回北京7個月後,老家來了兩個人,他們是徐海東少年時的好友徐重鬆、徐重信。這次進京兄弟倆肩負重要使命,捍衛祖居地。

  原來,1958年秋天的時候,新城區委根據國家興修水利建設計劃規定,要在新城地區修建嚴河水庫。按照這個施工計劃,徐家橋一帶的村莊全被水庫淹沒。

  這還了得?徐家人的祖宗徐洪三從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就搬到這裏居住,20多代人住了600年。一個水庫,就淹了祖居地,長眠在這裏的列祖列宗也要給淹了。這對得起祖宗嗎?

  徐家人想不通。區委的幹部多次動員無效,不但無效,全村的徐家人派出徐重鬆、徐重信進京,找他們徐家的大將軍告狀。

  徐海東一見這兩個少時的好友來了,高興極了。他恨不得全村的人都來串門才好呢。

  他陪兩人吃飯、嘮家常。還特意安排車,叫家裏人陪著他們在北京玩兒,去參觀故宮,也去看剛剛蓋起來的大樓,還有正在興建的工廠。

  徐海東發現,兩人對這些興趣並不大。他們好像有別的要求。於是,他就說:“我們是多年的好友不講客氣,有什麽困難,你們就直說。”兩人聽了這話,心裏有了底,就氣呼呼地把事情說了出來。

  不料,徐海東聽了,竟哈哈大笑起來:“這是好事呀,你們可不要糊塗哇。”

  徐重鬆說:“連祖墳都淹了,還有那麽多的好地都淹了,那麽多房子……”

  徐重信在一旁說:“是呀,我們愁死了,大夥都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身上,隻有你出麵,才能讓他們停下來。”

  徐海東看著著兩人,想了想,說:“過去在革命年代,我們徐家橋鄉親很多貢獻和很多犧牲,有貢獻。今天搞建設平也是一樣的,我們還是要做犧牲與貢獻。一是,我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二因為你們是我徐海東的族人,更是要帶頭犧牲帶頭貢獻。縣、區兩級政府都作了修水庫的計劃,這就是從全縣、全區人民的全局著想的大事,政府是要造福百姓呀,我們徐家人過去怎麽聽黨的,現在就怎麽聽黨的。我們死都不怕,還怕拆幾間房嗎?一切都是為人民過好日子。回去把祖墳安置好,然後,搬家。”

  說罷,徐海東讓秘書找來一張《人民日報》指著上麵刊載的關於要重視水利建設的文章,給兩人講修水庫的重要意義。他說,有水庫,既不怕旱,也不怕澇。旱澇保收。曆史很少有政府來拿錢為百姓修這個東西,曆史上的舊政府隻管向百姓要租子。隻有人民政府才會替人民辦實事。

  幾天後,徐重鬆、徐重信兩人想通了,他們決定回鄉,徐海東請他們回去說服其他鄉親。

  臨行前,徐海東見兩人情緒轉了過來,很高興。親自陪兩個人玩了一天。

  大將軍心細如發。他想到了,家族人一定是把自己抬出來,嚇唬地方政府了。他擔心幹部心裏有負擔,他讓兩人帶上一封他的親筆信。然後,送他們到火車站。

  新城區的區委書記李明順、區長石發坦多少是有些慌張的。徐家人去北京找將軍告狀了。怎麽辦?不建不行,解決不了區裏農業常年受旱問題。建了水庫,確實要淹人家徐家的祖居地。徐老將軍為家鄉建高做過貢獻,幾年前,曾支援新城鎮一台火力發電機,新城有電了,村上鎮裏的人家,還有中學和企業都有了電燈。他們還記得,有個老農民指著閃閃發光的電燈,說:“共產黨像太陽,咱們徐大將軍把太陽送到家裏了,這太陽多好哇,夜裏也不歇。”

  動了人家的祖墳,萬一徐海東生氣了怎麽辦?他的身體又不好,萬一犯了病,這可怎麽向黨和人民交待?

  兩人正犯嘀咕呢,徐家兄弟走了區委區政府的院子。表情特別高興的樣子。他們這樣的表情,更讓兩位領導心裏沒底。

  徐重鬆含笑從懷裏取出徐海東的信,大聲念了起來——

  “李書記、石區長,你們好!修水庫的事,我知道了。這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興修水利,辦建設,按國家要求,這做得完全對。隻是,請區委要注意幫助疏通群眾思想情緒。妥善解決搬遷中群眾住、吃、用等生活實際困難。黨的事業,就是人民自己的事業,是要靠群眾自己來合力辦的。我是支持這水利的。我的鄉親們,戰爭時就舍得流血丟命,今天有什麽不可搬呀?區委把事安排好了,群眾會樂意的。相信更有利於水利建設事業的!”

  書記、區長兩人滿臉的愁雲散去。他們連夜召開了急緊會議,向大家傳達了徐海東高風亮節的革命家精神。

  徐家橋的鄉親,聽了的徐重鬆、徐重信從北京帶回來的將軍的聲音,如聽見號角一樣。第二天早晨,他們早早起來遷墳搬家,含淚告別了祖居地。

  這一年11月底,嚴河水庫全麵動工了,1959年4月,水庫開始蓄水。水稻插下不久,天旱不下雨。水闡門一開,清澈的水奔湧而出。當年不但沒減產,反而獲得曆史上的大豐收。隨著不斷完善,水庫的功能不斷大展,新城區內那些長期缺水的地方全部得到了灌溉。

  消息傳到北京城,徐海東聽了,特別高興。他輕輕哼起了“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

  徐建芬說:“我婆婆說,1970年3月25日那天我外公去世前,忽然提出要聽歌曲《我是一個兵》。人們給播放了,聽著聽著,他流出了眼淚。他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