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篇 英武儒將——粟裕

  ·“粟裕同誌智深勇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是中國的戰略家。”——劉伯承

  ·有人問張靈甫:“你認為當今軍界誰能與你相比?”張靈甫答:“粟裕。”

  ·回憶戰爭年代,將軍說:“曾經一天行軍走過180華裏,對我來說,即使是現在,也不在話下。”

  粟裕(1907—1984),初名粟多珍。中國現代傑出的革命家、軍事家、戰略家。淮海戰役、上海解放戰役等一係列重大戰役的指揮者,建國後曆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軍事科學院第一政治委員、國務院業務組成員、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常委等職。

  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

  粟裕創造的五大戰爭奇跡:(一)現代戰爭中的大兵團作戰以戰養戰的奇跡;(二)腹背受敵的殲滅戰孟良崮戰役;(三)孤軍深入的殲滅戰豫東之戰;(四)60萬對80萬的圍殲戰淮海戰役:(五)投鼠忌器的攻城戰上海戰役。

  主要著作:《實戰經驗錄》、《千萬裏轉戰》、《粟裕戰爭回憶錄》、《粟裕軍事文集》、《粟裕論蘇中抗戰》、《粟裕文選》。

  領袖將帥評價粟裕——

  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毛澤東

  我的這些戰友中,就數粟裕最會打仗。——毛澤東(師哲《在毛主席身邊》)

  (粟裕領導的新四軍第一師)“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

  ——劉少奇

  “粟裕同誌智深勇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是中國的戰略家。”

  ——劉伯承

  “萊蕪戰役證明了我軍副司令員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老夥計,孟良崮戰役這個仗,你硬是越打越神了……我黨二十多年來創造傑出軍事家並不多。最近粟裕、陳賡等先後脫穎而出,前程遠大,將與彭(德懷)、劉(伯承)、林(彪)並肩前進,這是我黨與人民的偉大收獲。”

  ——葉劍英

  粟裕盡打神仙仗。一般情況下,有了七成把握才打,隻有五六成把握,風險太大,不能打,等到有了八九成把握,又會失去戰機,無仗可打!而粟裕同誌呢,長期遠離中央,長期孤軍作戰,一般情況都是在敵人包圍的態勢下打的仗,不冒險就無法生存,養成了他敢於冒險的特點。如豫東戰役,我看最多隻有五成把握。拿這次淮海戰役來說,沒讓杜聿明跑掉,就值得研究、探討和借鑒。

  ——林彪

  粟裕受過人家的打擊,決不會打擊人家。

  ——陳毅

  對手對粟裕的評價:

  岡村寧次曾在南京設有研究粟裕的小組,專門探討粟裕的作戰特點和規律,得到的結論是:“此人打仗經常是破常規、出奇招,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時候狠狠地咬你一口,毫無規律可尋。”

  有人問張靈甫:“你認為當今軍界誰能與你相比?”張靈甫答道:“粟裕。”

  粟裕,這位令朋友欽佩令敵人膽寒的大將,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他的家庭、他的故鄉在哪些方麵給了他原始的啟蒙?粟裕17歲離開家鄉,從此再沒有回去過。但是,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家鄉。無時無刻不在遙遠的地方遙望著家鄉。去世前,常常念叨:“我想回家……”他與家鄉到底有著怎樣的情感?

  神奇的大將故裏

  文治武功能人輩出

  會同縣,位於湖南省西南部,東枕雪峰山脈,南倚雲貴高原。氣魄雄奇,渠水、巫水兩河流經全境。會同,於是擁有了靈秀清麗。

  在粟裕大將成名之前,它是炎帝的故鄉。在粟裕大將成名之後,它是炎帝和粟裕的故鄉。

  這裏麵積2244.46平方公裏,轄8鎮17鄉,人口35.4萬,侗、苗、瑤、滿等17個少數民族人口占63.6%。

  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裏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近年來,會同縣根據許多曆史遺跡開展了古文化研究工作,通過對大量考古發現的綜合分析,得出了“炎帝故裏在會同”的論斷。專家們找到的主要佐證是,眾多古地名與炎帝神農氏密切相關、特別是連山上的八座古廟的布局與傳說中炎帝首創的《連山易》裏的方位驚人吻合、連山地形地貌與史書記載的炎帝神農故裏特征相同、若水與金龍山的記載與黃帝封子入主炎帝故裏的曆史相符、會同民俗、語言和物種等風物特征印證有關炎帝神農相關記載和傳說。

  春秋戰國時,會同隸屬楚國。到了宋崇寧元年,朝廷在這裏設三江縣,第二年改為會同縣,縣名取自《周禮》:“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會同區位獨特,一直是湖南與貴州兩省政治、經濟、文化交融的地方。此地人文精神,綜合體現湘、黔合一的特征,這就是崇文尚武。

  既重視文化教育,也注重抗擊強暴的武功訓練。因此這裏既出文人學子,也出俠客豪傑。

  那遙遠的血脈裏

  寫著大大的“武”字

  1907年8月10日,粟裕將軍出生於會同縣郊區坪村鎮的楓木樹腳村。村裏楓樹特別多,因而得名。

  在會同縣檔案館,我看到了29卷本的《粟氏族譜》這部譜書編修於1932年,其中第20卷就是粟裕將軍這一支的家譜。

  《粟氏族譜》卷首上的《原序》中這樣記載——

  粟氏始祖粟順朝,元初至元年間,因中武進士,便被派駐鎮守文坡。後代中,又有一部分徒居鄰近的楓木樹腳村。

  《粟氏族譜》卷之一中記載:“第一世:開基始祖順朝,登至元進士……第二十九世,多珍,享公次子,字裕,生光緒丁未七月初二(1907年8月10日)……”

  粟多珍正是一代名將粟裕。

  順朝公在天有靈,絕對會為六百多年後家族中又出了個百戰百勝的現代版“武進士”——共和國大將而不勝慰籍。他是武進士,他的第二十九代是大將軍,倒也很有些一脈相承的意思。

  我走進粟裕大將的家門時,他已離開家80多年,而從沒有回來過。

  粟裕故居,如今已是文物了。

  老宅,前臨千丈的雙溪河,後靠磅礴的大澤嵊。從碧清的雙溪河向北望去,會看到蜿蜒的金龍山餘脈,很像即將騰飛起來的一條臥龍,氣勢非凡。

  故居建於清代鹹豐年間。它由前廳、正屋、橫倉樓三棟兩層木樓房組合成二進式的獨立院落,現在占地麵積450平方米;房屋坐東南朝西北,房屋建築均為穿鬥式梁架結構,雕梁畫棟,飛簷翹角,極富有湘西民族特點。

  粟裕出生在橫倉樓的一間房子,並在這裏度過了青少年時代。原來,整個房屋建築分東、西兩院,當年占地麵積有800平方米,大小房間約三十間。現保存的房屋即是東院正屋,是家人居住之地;西院是一排坐西朝東的房屋,北頭為客廳,是接待賓朋、宴請客人和私塾講學的地方;中間幾間房子是供幫工們住的;南頭是牛欄、馬圈。東、西兩院由一條村道小溪分隔開來。

  故居前廳,掛著粟裕的祖父粟誌廷寫的牌匾“旋聽鹿鳴”。這位靖縣的州官希望後代能夠考取功名,所以,寫了這樣一個牌匾。天從人願,後來,粟裕的父親粟周亨真就考取了秀才。

  出來開門的,是粟裕大將的堂弟粟多瑛。老人今年81歲,是退休教師,現在粟裕故居由他和妻子兩人居住並管理。

  粟多瑛說:“我哥哥身上雖有文氣,但那是作為儒將的文氣,他的文雅中有逼人的英武。他絕對不是個考秀才的料,他是為戰爭而生的人,我們的祖先粟順朝的血脈流了六百多年,裏麵寫著一個大大的武字,正好落到了我大哥的身上。”

  舞槍弄棒騎馬射箭

  練就飛毛腿鐵腳板

  粟多瑛這樣講——

  粟裕少年時,曾是一個酷愛用奔跑鍛練身體與意誌的男孩。

  粟裕1907年8月10日,呱呱墜地的時候,他的父親粟周亨,這位一生不得誌的秀才,已經不再做“學而優則仕”的夢。他給這個二兒子起了個特別務實的名字:繼業。他隻希望兒子能夠守住自己的小康之家,別的倒並不指望。然而,生逢亂世,想求平安也難。

  6歲的時候,父親把粟裕送到私塾館,老師不是外人,是族內的一的長輩。在這裏,粟裕學了《三字經》,《中庸》。這些東西,雖是當時中國的孩子必讀課本,雖有一定的啟蒙作用。但,這不是粟裕的興趣所在。

  粟多瑛說:“聽我父親講,我大哥從小就跟別人不一樣,他喜歡練武,喜歡那些俠客。”

  會同這個地方,反抗的傳統從炎帝就開始了。數千年來,這裏被統治者汙為匪窩。其實,就是人民革命的策源地。曆來流傳的俠客故事,一代一代地傳到粟裕這一代。

  家裏有個比他大十幾歲的長工阿陀,總是要為年少的粟裕充當評書演員,說那“草上飛”、“一枝梅”的故事——

  “從前哪,有個‘草上飛’,他能日行千裏,夜走八百。他輕功特別厲害,飛簷走壁,身輕如燕,能在輕柔的草尖上借力飛奔……還有個一枝梅,更是了得,他武功高強,劍術精妙,行無定蹤。他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除霸懲惡之後,一定要在牆上畫一枝梅花,然後神態自若遠走高飛……”

  粟裕在俠客們的事跡中,一點點領會造反的革命精神。光有精神還不夠,還要有武功。粟裕就纏著阿陀收他為徒,他認定阿陀會功夫。不然,怎麽講得那麽生動細致條條是道?

  阿陀並未做過俠客,甚至土匪也沒做過。但是,他生在湘西他就不能不多少會一些武功。會同的孩子早期啟蒙教育,這與相鄰的劉伯承的家鄉川東一樣,習武是必須課。這一是為亂世時起事用,二也是為平時健身防身。見粟裕學武心切,阿陀就瞞著老爺答應了少爺的要求。

  粟裕天生就是個認真的人。見阿陀答應了,他就一絲不苟地學了起來。

  軍人的粟裕,從那天開始起步了。

  遵照這位老師的訓戒,他每天起早貪黑,練刀練槍,也練騎馬射箭。常常是汗流浹背,腰酸腿疼。然而,他仍在堅持,風雨不誤,寒暑不輟,像傳說中的俠客那樣練功。老宅後麵的大樟樹,每天早晨都見證他的舞劍。殺聲陣陣,枝椏搖曳6除了舞槍弄刀、騎馬射箭外,粟裕還堅持練長跑。即使是在為躲避匪患,隨父母搬到會同縣城後,他也沒有放棄過長跑。

  有一天,天剛蒙蒙亮,粟裕就光著膀子,滿頭大汗跑回到家裏。妹妹剛剛起床,看他那樣子,很奇怪。問道:“哥,你幹什麽去了?”粟裕說:“跑步。到木臻橋那邊,再跑回來。”妹妹聽得有些發愣,20多華裏呀,說啥她也不信。

  “騙你做什麽?我天天都要跑到那裏。”粟裕一邊洗臉,一邊這樣說。盡管哥哥一向誠實,可妹妹還是不相信。因為在她看來,這多少有點不可思議。

  過了幾天,脫明的妹妹想出了一個驗證的辦法。她請人帶了樣東西放在木臻橋的橋洞裏,“哥,你明天早上跑步到木臻橋,給我拿回來。”粟裕一聽,就明白了。他沒說什麽,笑著答應了。

  第二天一大早,粟裕照例起床跑步。妹妹聽見他起跑了,就悄悄睜開眼去看那座老式的鍾,一分一分地耐心計時。

  粟裕跑回來了,他真把東西交到了她的手上,妹妹這才瞪大眼睛,相信了哥哥。

  跑步,讓粟裕的腿成了飛毛腿,讓他的腳板成了鐵腳板。他上山當紅軍填表時,在“有何特長”那一欄裏,他工工整整地寫上三個字“跑長路”在別人看來,這有點可笑,可在朱德等人看來,這正是好功夫。這個紮實的童子功,為他後來的長征、抗日、解放戰爭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晚年的時候,粟裕回憶戰爭年代,對他說:“曾經一天行軍走過一百八十華裏,那一天打過五次仗,對我來說,即使是現在爬這麽些山,那也根本不在話下的。”

  不當帳房先生

  憤然離家投奔革命軍

  11歲的時候,為了躲避土匪的騷擾,粟家從楓樹村搬到了會同縣城。會同城裏沒有私塾,隻有洋學堂。這就是縣立高等小學校,是北洋政府開設的。粟裕進入這所學校學習了。這裏所教授的課程,要比私塾館裏的新鮮多了,這裏的國文課相對活躍一些,不像“四書”、“五經”那樣的死板機械,而且多少還有些西方的新思想。至於算術和體操,那更是私塾館裏所沒有的。粟裕非常喜歡。

  可是,父親不那麽喜歡,他覺得既然不考秀才了,那麽,認了字識了數也就可以了。父親的思想裏,根本沒有培養叱吒風雲大將軍的意思。這樣,父親就經常去叫粟裕幫他記帳,不管課程多忙,家裏有了帳目的事,馬上就要叫粟裕回家來。

  這讓少年粟裕很不開心。他想逃出這個環境,他不要那份家業,他更不想要為拴住他的心而定下的婚事。

  1920年的一件事情,深深觸動了粟裕。縣城的駐紮著軍閥的一個連隊,他們經常欺負百姓。有一次,一個士兵欺負到粟裕同學的頭上,大家動手把那個士兵打了。結果,軍閥出動了一個連隊來打學生,由此釀成一場轟動全湖南的學潮。

  粟裕決定走出這個黑暗而古老的縣城,到外麵闖世界,建設一支好的隊伍,專門打這些欺壓百姓的壞軍隊。

  1925年,17歲的粟裕終於考上了向往已久的湖南省立第二師範,成為一名師範學生。他的第一理想實現了,這就是離開會同。師範學院裏有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粟裕在這裏接觸了革命。入學的第二年,他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27年“四一二”事變,粟裕和同學逃到了武昌,直接參加了葉挺的部隊。葉挺親自安排粟裕到二十四師的教導大隊,這支中國共產黨的原始武裝部隊,張開雙臂接納了粟裕。那時,無論是葉挺,還是粟裕本人,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天才的軍事家從此跨上了戰馬。粟裕騎著中國革命這匹行空的天馬,遠征而去。他也想到了父親送別時的那一行熱淚,但他無法拒絕前方那硝煙彌漫的一個又一個戰場。

  粟裕進步很快,兩個月後,即1927年6月,年僅20歲的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革命者粟裕,很快被國民黨反動派摸清了出身,以及親人所在地。他們派出爪牙,到會同縣城粟裕的家進行大搜查。粟裕不在老家,他們當然搜不出來。於是,這幫流氓就對粟裕的父親說出了一番流氓話——“三天之內交出你的兒子,交不出來,你就要替你兒子坐牢。”

  父親本來是想供他讀書,繼承家業的。卻沒有想到,去了省城的高等學府,學了二年,卻成了一個政府要大張旗鼓全國通緝、死活不論、務必捉拿歸案的“土匪”

  老實巴交的秀才,長歎一聲,對那些人說:“好吧,我去找他,找到後,一定給你們送去。”他隻好裝成要飯的叫花子,遠走他鄉逃命。他哪裏會去找兒子?他東躲西藏,到處流浪。這個從小養尊處優的大少爺,哪裏受得了那份艱苦?四十三歲那年得了重病,由於沒有錢救治,在親友的幫助下,他回到了家,總算滿足了死在老家的願望。臨死前,他嘴裏反複念叨的就是粟裕的乳名。

  遠在征程上的粟裕,聽說這個細節,淚如雨下。他一咬牙,策馬奔馳得更遠了。

  回家看看

  大將軍一生的願望

  粟裕17歲離開這裏時,粟多瑛還沒有出生。他長大懂事後,才知道家裏出了一位被人稱做“500年來第一猛將”的堂哥。他一直盼著堂兄能夠回家來看看,可是,堂兄卻總也不回來。一般說來,堂哥不回來的原因是“台灣沒有解放。”但粟多瑛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堂哥怕麻煩故鄉的人。這是與他崇高的人格密切相關的。

  1951年,堂哥曾請示回到日夜思念的家鄉看看。可是,他的部下回答說:“現在湘西剿匪還沒結束,您要回去,至少要派一個加強連保護您。”將軍聽了,默然。他不忍心以這樣的氣勢去看鄉親,去嚇唬鄉親。半晌,他說:“加強連?太過份了。我不同意。”就這樣,他取消了回鄉的計劃。

  1958年,粟裕到長沙出差。思鄉之情再度強烈,因為近在咫尺嘛。但聽說家鄉正在搞大躍進,他不想因為自己的出現而影響了鄉親們的生產和生活。他想象出來,自己一旦回了鄉,當地的人會是怎樣的情形。這次,他提都沒提回家的事,為了慰藉自己那顆思鄉的心。他在長沙接見了正在開人代會的家鄉的縣長粟周光。

  粟裕大將問話很簡單。

  “我老屋後麵的那棵大樟樹還有嗎?”

  “有!”

  “那就好……”

  簡單的問話裏,藏著濃濃的情感。粟多瑛說:“那棵大樟樹有故事,我堂哥小時天天在樹下練武,他腿上綁著沙袋,在那裏練槍練劍。所以他想念這棵樹……”

  1981年,74歲的粟裕因病住院。

  將軍躺在病床上,思鄉之情越來越強烈。從不給組織提任何要求的他,這回提出了要回家看看的請求。

  醫院把他的想法和當時的身體情況向中央作了報告。中央決定派他的老部下張震將軍代他回鄉省親。

  張震來到了會同,見到了粟多瑛。在他的帶領下,張震拍了故居很多的照片,其中包括那棵大樟樹。

  臨走時,粟多瑛和鄉親們給粟裕帶上冬筍、臘肉、蜜餞、芝麻等土特產。他們說:“告訴粟裕,好好養病。家鄉人等他回來。不要怕麻煩,這是他自己的家呀。”當張震把照片和禮物送到粟裕麵前時,不苟言笑的大將軍臉上露出了微笑。當聽到鄉親們的那番話時,他掏出手帕擦眼睛。

  不久,粟多瑛來到北京看望堂哥。

  在醫院裏,粟裕問他:“家鄉好不好?叔叔們好嗎?他們還有哪些後人?你的家裏好嗎?我老屋後麵的那棵大樟樹還在嗎?”粟多瑛含淚一一回答。粟裕聽了,想了許久,說:“我想家呀,可我總怕打擾鄉親,一直沒回成,我心裏難過……”粟多瑛低著頭,流淚。

  三年後,1984年2月5日16時33分,共和國第一大將粟裕病逝在京,享年77歲。

  粟多瑛聽到消息後,在粟裕的照片下放了一束鮮花,他說:“哥,這回你不會打擾鄉親了,回家吧……”

  同樣,家鄉人民也非常想念他。

  1987年,會同縣人民在縣城南郊建造了粟裕大將紀念館。紀念館設三個展室。造型上結合地型特點,把現代建築與傳統民間建築及繪畫手法融為一體。館前花崗石牌坊設計造型別具一格。牌坊上帶圓的三角型象征日月,表示永恒……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