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篇 人民的親人——聶榮臻

  ·聶榮臻指了指那幾本書。杜先生一看,竟是《新青年》等進步書刊,少年聶榮臻已開始思考救國之路

  ·家鄉政府欲修複元帥故居,元帥說,不要勞民傷財,不要給黨造成不良影響

  ·元帥愛川劇,常讓工作人員看,如果有人說不好看,他便說:明天再看,多看幾次就覺得好看了

  從重慶到江津乘公交車,也就是1小時車程。

  江津,一個曆史悠久的城市,因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位於重慶西南長江之濱,距重慶市中心50公裏。

  江津古屬於《禹貢》梁州,周屬巴子國,秦屆巴郡。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早期文明在這裏繁衍。江津建縣已有1500多年曆史,過去曾名江州和江陽。公元487年,江州自郡城移治棘溪口;公元557年於縣治設七門郡,改江州為江陽;公元583年(隋開皇二年)改江陽為江津。縣城在明末戰亂中萬戶蕭疏,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漸次恢複繁榮,逐步成為川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重鎮。江津文明曆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富。目前已發現固定文物603處,屬於新石器時代的3處、漢代49處、宋代19處、明代79處、清代414處、近現代39處。

  2006年10月22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江津市,設立重慶市江津區。

  江津文化昌明,人才輩出。曾宋代抗元英雄彭大雅、明代名相江淵故裏。共和國元帥聶榮臻,更使江津名噪天下。

  1899年12月29日,聶榮臻出生在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石院子。

  走進聶帥故居,感覺離老元帥近了許多。這是個三進小院,建築風格古樸大方。院子四周是良田沃土,院牆內外長滿了翠竹,院子兩側分別有一池波光粼粼的水塘。

  聶帥的侄子聶勳明,是個77歲的老人,他拿著厚厚的聶氏家譜,迎向了記者。他說:“現在鎮子上,有1000多聶姓人氏,我們都是一祖所留下的後人。”

  在吳灘鎮,人們講起聶榮臻元帥對家鄉的關心,常要由衷地說上這樣一句話:他是我們的親人。

  懷揣救國理想

  遠涉重洋赴法留學

  石院子,原為一王姓大地主所有。明崇禎14年,即1641年,聶氏先祖由江西遷徙貴州,最後來到四川江津吳灘。這個時候,王姓地主家已經破落,石院子九進堂隻剩了三進,聶家就買下安居下來。經過幾代繁衍,聶氏成為江津境內一個比較富有的大家族。聶榮臻是這個家族來川的第15代。不過,他出世時,家境已經衰敗了。

  和多數革命家一樣,窮則思變,貧窮讓聶榮臻選擇了革命。

  小學時的聶榮臻就把“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誌時”這句詩詞,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刻在書桌上,上中學時同窗這樣評價他:“平時閑靜少言,遇及國家民族之大事則感慨激昂義憤填膺、憂國憂民之思想溢於言表,常於文卷之上鋒芒畢露”,老師也譽其“尤其逢善不欺,逢惡不懼,資賦不凡,終非池中之物”。

  至今,在學校裏還流傳著聶帥麵壁讀書的苦學故事。

  有一次,同學們都放學回家了。國文教師杜文運聽到教室裏傳出來讀書聲,就走了進去。他看到聶榮臻正麵壁大聲朗讀,杜先生說:“榮臻,你也該休息一會兒啦!你每天都這樣嗎?”

  “是的,老師。”

  “為啥子呢?”

  “老師,我認為學問就是一堵厚厚的牆壁,不下功大就不能鑿穿它。我一定要鑿穿它!”

  杜先生聽了以後,很震動。就把剛剛批閱完他的一篇作文《評內憂外患》還給他,說:“榮臻,你這篇文章寫得好!道出了我們中國國弱民窮的根源,切中時弊,有說服力。文章思想新,有見地,文筆酣暢,辭意通達,我給你打了個滿分。我要把它貼在中堂,讓同學們看一看!榮臻啊,你從哪兒學到這麽多新名詞、新道理呀?”

  聶榮臻指了指放在木凳上的幾本書。杜先生一看,竟是《天演論》、《物種起源》,還有《新青年》月刊等進步書刊,杜先生欣慰地笑了。少年聶榮臻在讀書的同時,已開始思考救國之路。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炮聲,把中國的有識之士震醒了。聶榮臻從《新青年》等雜誌上,接觸到新的思想,他積極加入了進步學生的行列。他在同學集會上,慷慨激昂說:“我輩要以報國為根本,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到1919年,他寄希望於出國學本事,回來辦好工業,使國富民強,他相信“工業救國論”。他當時認為,中國社會要變,隻有變才有出路。

  這年暑假期間,懷著工業救國的信念,他決心去法國勤工儉學。可他是家裏的獨生子,父母不同意他出國,擔心會發生意外。聶榮臻就反複向他們說明留在家裏沒有出路。因為燒日貨,可能還有被捕的危險。父母愛子心切,希望兒子能有點出息,最後還是同意他去法國。在舅舅的幫助下,籌措了三百塊銀元,聶榮臻出國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深秋的一天清晨,聶榮臻拜別父母,懷著實業救國的理想,告別了家鄉。按照江津的風俗,母親把一壇醇酒埋在地下,準備用這壇酒為兒子學成返裏接風。可是,這一壇子酒,母親一直沒能取出來——聶榮臻的母親和父親在上世紀30年代先後與世長辭。

  來自家鄉的消息

  牽動元帥的喜與憂

  聶勳明說,作為親屬,聶氏沒有人借過聶帥的光,隻是看到他為故鄉的大事操心。

  由於工作的原因,聶帥沒有時間回故鄉,但他的目光常常在繁忙的國事之餘,凝望遙遠的江津。每當故鄉有來京看望的人,他都要熱情接待,詢問江津的生產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況。

  聶帥對故鄉的愛,主要表現在對故鄉人的嚴格要求上麵。

  他的舊居因為年久失修,已經基本上垮掉了。1952年。縣委縣政府為了表達對老帥的崇敬之情,想對舊居加以修複,並請了一些老人回憶舊居的模樣,畫了一個草圖送聶帥審閱。聶帥得知後,嚴肅地說:“不必按照那個樣子重新修,不要勞民傷財,不要給黨造成不良影響。這方麵的問題,中央有規定,要嚴格按照規定辦。”縣委縣政府的領導聽了,重新對施工方案作了修改。

  聶帥非常關心家鄉的經濟文化建設。他閱讀文件報紙,收看電視都很注意家鄉的消息,當聽到家鄉的進步時就喜形於色,當他聽到了家鄉不好的消息時,就心情沉重,鬱悶不安。家裏的人為了使他心情好些,總要請人多給他講點家鄉的好消息。

  三年困難時期,四川人民生活困難,他曾親自向毛主席、周總理反映,要求減少四川外調糧食的任務。

  他很喜歡川劇,認為川劇很有特色,唱腔和表演藝術都很優美,對川劇的一些老的名演員,他都很熟悉,並常問到他們的情況。每逢召開人代會期間,他都要請到會的演員即席表演。有位部下曾給他送去一些川劇的錄像帶,他很高興,還要工作人員去看,並問他們好看不?如果有人說不好看,他便說:“明天再看,多看幾次你們就覺得好看了。”

  1955年僅有的一次回家,由於保衛工作原因,他連一位老師摯友也沒有見到,這成了他一生中一個解不開的結。生前,他常常抱怨這件事。

  在聶帥的故居,保留著這樣一封信和一張匯款單。那是1961年聶帥為感謝家鄉的公社為其父母重立墓碑而寄來的,在發黃的信紙上,寫著這樣一行字——“因是個人的事情,決不應由公社報銷,增加公社負擔”。

  這一年,聶帥得知家鄉大旱,特地給吳灘鄉、梯子鄉政府寫來鼓勵生產自救的信。從那以後,聶帥自掏腰包為鄉親們按期寄贈《人民畫報》和《解放軍畫報》,如今,這些舊畫報成了鄉親們手裏的珍寶。

  在1991年的春節聯歡會上,一個好消息讓整個江津沸騰了:江津成為全國第一個“雙擁模範縣”。那天晚上,在接見家鄉人的時候,聶帥高興地揮動著手說:好啊,好啊,不要等仗打起來才擁軍愛民……

  1955年5月12日,聶帥回到家鄉,他來到母校江津一中看望師生,當地負責人把人都趕走了,學校裏全是空房子,沒有什麽好看的,他感到莫明其妙。本來回到學校,是想了解學校的發展變化情況,願望落了空,想再回學校一次,一直存留在他的心中,竟成了未能彌補的遺憾。

  1962年4月17日,聶帥給母校寄來了題詞,“聽共產黨的話,做毛主席的好學生,準備做社會主義的接班人。”

  1978年,聶帥給母校師生寫來了一封長信,並題詞勉勵師生。他在信中說:“知道了你們如何勝利地度過林賊、‘四人幫’的寒冬臘月,又進入了百花盛開的教育之春……聽說有些同誌遭到不同程度的迫害,甚至犧牲了寶貴的生命。我們應該按照黨的政策予以平反昭雪。對遺留的向題應當妥善解決。大家要實事求是地堅決把林賊,‘四人幫’顛倒了的曆史和是非再顛倒過來。伸張正氣,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革命積極性,把學校辦好,為培養又紅又專的革命接班人共同努力。我本想再回家探望,但年邁多病,不知能否如願。”題詞是:“振奮精神、加倍努力、精心培育、刻苦學習,讓教育的春天,開出萬紫千紅絢麗多彩的花朵來,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1979年10月6日,聶帥又寄來了“革命烈士紀念碑”的碑文大字,用以建碑一座,紀念吳平地、傅汝霖、戴坤忠、鍾汝梅等烈士。

  1984年6月19日,學校經上級批準,恢複原校名為“江津中學”,並誠懇地請聶帥題寫。7月8日,“江津中學”、“校史”、“榮譽室”三幅剛勁有力的大字,寄到了學校。聶帥辦公室來信說:“現在基本謝絕題字。這次母校請求,不及半月,就書成寄來,這裏麵寄托著聶帥對母校何等的眷念關懷。”

  1989年學校準備舉辦建校80周年校慶。元旦的時候,學校負責人去信向聶帥祝賀新年,並邀請老校友回母校參加校慶。元月下旬,收到了中央軍委聶副主席辦公室的來信,傳達了聶帥的囑咐。來信說道:“元旦寄來的信,已收悉,當即轉告聶帥,當知道今年是母校80周年大慶時,聶帥頻頻點頭,露出了興奮的笑容。但聶帥高齡,活動不便,不能前來參加校慶活動,也不能親筆題詞祝賀,甚表遺憾。他老人家囑咐大家:希望全校同誌集中精力,銳意革新,紮紮實實地把教育質量搞得更好,把學校管理得更加科學有秩序,為四化建設培養出大量的品學兼優的合格人才。”

  聶帥晚年時,經常囑咐其女聶力,女婿丁衡高及身邊工作的秘書等與學校學校加強聯係,給予應有的關懷愛護。1991年3月5日,丁衡高、聶力曾分別來到學校視察,聶力留下題詞:愛黨愛國,求知奮進!

  “好地方”更好了

  告慰元帥在天之靈

  聶榮臻元帥生前說:“江津是個好地方”,但好地方要趕上好的時代,才能真正好起來。

  江津,在1978年前,工業產品僅有棉紡布、白糖、米花糖、飲料酒、日用陶瓷等單一的品種,工業生產總值僅2.04億元。改革開放開放給江津帶來一片生機。有著1500多年悠久曆史的江津也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大批鄉鎮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的出現,使江津工業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

  1997年。重慶直轄以後,江津工業經曆了從產權重組到以技術創新為依托、結構調整為主線,再到做大做強存量和引進增量的兩輪驅動戰略跨越式發展曆程。江津人抓住發展機遇,走上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特別是近年來,江津城內目前擁有的數控加工設備和齒輪加工設備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生豬生產名列全國前茅,糧食生產進入全國百強。綜合經濟實力在重慶40個區市縣中排名中上。

  目前,“帥鄉”正邁著堅實的步伐,社會經濟正在“又好”、“又快”全麵發展。機械、電力、建材、食品、紡織、化工等產業成為江津工業的重要支柱。

  聶勳明說:江津的發展可以告慰我叔叔了,今天的江津更好了,這一定是他最想看到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