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章 黨爭之始

  作為唐初功臣中最為重要的兩個人物,裴寂與劉文靜,曾經患難時的朋友,後來得意時的宿敵。他們的恩怨就是對這一排序爭奪最深刻地詮釋,也由此拉開了唐初黨爭的序幕。

  1、天才的對弈

  四海並未夷平,大唐也剛剛建立。可戰場卻不斷變幻著形式,從郊原之外轉移到宮廷之內。從刀劍的快意恩仇,到宮闈的遍地陰謀。曆史是什麽?曆史是更久遠的江湖,江湖不遠,江湖在人心,人在江湖永遠都是身不由己。

  硝煙未盡,唐朝高官之間的殊死鬥爭卻已經拉開了帷幕。而在這些鬥爭當中,最惹眼的當數頭號權臣之爭。也就是劉文靜和裴寂之間的矛盾。當時裴寂被任命為右仆射、知政事,成為首席宰相。而職位僅次於裴寂的不是別人,正是他曾經的朋友劉文靜。劉文靜出任納言一職,也是宰相。他們也就是頭號人物和二號人物之間的關係。裴寂是唐高祖李淵太原起兵時的開國元勳,而且是李淵的心腹故舊,兩個人好到什麽程度呢?其實兩個人最初的感情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的酒肉朋友。雖然說,當時李淵是留守太原的最高軍事和行政長官,不需要巴結裴寂。但裴寂有著自己的崗位優勢——主抓物資後勤工作,有實權,相當於中央派到地方的財政主管。

  李淵這個人平時雖然不哼不哈,但看人還是很準的,他覺得裴寂這個人可以好好利用。既然要利用那就要投其所好。裴寂這個人權力欲很強,毛病也不少。最大的毛病就是愛喝酒,好賭博。於是,李淵每次都以敘舊為名,打著兄弟感情的招牌,隔三差五把裴寂請到家裏,喝花酒,賭大錢,有時侯喝的高興、玩的痛快,竟然通宵達旦,一點都不覺得疲倦。當然裴寂贏得多輸得少。每次裴寂贏後,都要以隋煬帝的名義撥付一些物質給李淵。

  當時李世民為了拉攏裴寂去說服李淵起兵,掏出數百萬,找了一個叫高斌廉的龍山縣令和裴寂賭錢,並下了死令,隻需輸,不需贏。裴寂贏得盆滿缽滿,樂得這小子跟吃了興奮劑似的,忘了昨天才和李淵道弟,轉臉又成了李世民的鐵哥兒們。於是才上演了李淵“一夜情”事件。從隋大業中期一直到李淵太原起兵,在這十幾年的時間裏,李淵父子在裴寂身上投入得肯定不少。不過,裴寂也不是傻子,肚裏明鏡似的。李淵義旗一舉,裴寂馬上送去了宮女五百人,上等米九萬斛,雜彩五萬段,兵甲四十萬領,以供軍用。付出終有回報,這場交易的結果是雙贏。

  劉文靜和裴寂是老相識,劉文靜在做晉陽令的時候,裴寂是晉陽行宮的宮監。在一個城市裏住著,還都不是碌碌無為的人,也許在一次公款吃喝的酒桌上就結識了。你請我請,吃吃喝喝,唱唱卡拉OK就成了朋友。兩個人還有一次親密接觸,兩人酒都喝大就躺在一個床上呼呼大睡。半夜醒來睡不著,就起來望星空。裴寂遠遠望著城上的烽火,仰天長歎一聲說:“老劉啊,你看我年紀也不小了,官當得也不大,銀行裏又沒存多少錢,在這兵荒馬亂的離亂之世,何時才能出頭啊?”劉文靜笑著說:“世道本來變化無常,你的情況不足為怪,你我二人有這樣的交情,一起相處得痛快,還考慮那些多幹什麽?”在李淵起兵到進攻長安的過程中,兩個人的關係依然保持得不錯,一個是李淵的左膀,一個是李淵的右臂,同舟共濟協助唐軍挺進關中。

  若單論才華,劉文靜遠在裴寂之上。但若論混跡官場,待人處事,裴寂又遠在劉文靜之上。在創立大唐基業的過程中,劉文靜的確出力不少。四海定,人心浮。原來可以把酒臨風,抵足而眠的好朋友,原來也隻能共患難,而不能同富貴。劉文靜是李世民的人,是通過李世民才接觸上李淵而參加太原起兵的;而裴寂是李淵的密友,一起喝花酒,賭大錢的歲月建立起來的感情濃得像酒。也就是說,裴寂是李淵的人。這樣一比較,劉文靜能混個“二號人物”幹幹,應該相當知足了。可劉文靜雖然腦子夠使,智慧謀略超過裴寂,但他的情商遠遠低於裴寂。他性格外露而張揚,情緒來得時候不容易控製。他處處與裴寂較勁,可卻忘了真正令他不爽的人不是裴寂而是李淵,當朝皇帝。劉文靜是個情緒外露的人,他把這種不爽的心情寫在臉上。他告訴每一個人,他有意見,大大的意見。聰明如他,竟然不明白自己流露出針對裴寂的不滿,就是對李淵的安排表示不滿。

  而與他的不爽相對應的,確是裴寂的春風得意馬蹄急。這時候的裴寂儼然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出入朝堂就像在自己家院子裏散步一樣自在。李淵對這位老友也是恩寵備至,逮著機會就賞他那個賜他這個,每天還賜禦膳給他食用。稱呼裴寂的時候,從來不叫名字而叫“裴監”,這是裴寂在太原時的職務,由此可見李淵對他的親熱程度和念舊之情。這還不算後來發展到李淵上朝,一定會讓裴寂和自己同榻而坐;退朝以後,還總叫上裴寂一起進宮閑聊或談事,朝中的事務,唐高祖對裴寂從來都是言聽計從。這種情形嚴重刺激了劉文靜的神經。一天,實在看不下去的劉文靜終於向唐高祖上奏:“皇上,您是一國之君,我們都是您的臣子,您應該直呼我們的名字。這樣才能凸顯您的威儀和尊嚴。另外您P股底下那個座位是不能讓臣子坐的。現在您的做法使貴賤失去了秩序,這不是國家長治久安之道。”劉文靜說得這些話,傻子都能聽出來是衝著裴寂所享受到得那些殊榮去的。李淵當時就聽出來了,這是對我有意見啊,我作為一國之君與老朋友拉近一點關係都不可以嗎?唐高宗心裏雖然有些不快,但還是對劉文靜說:“過去,漢光武帝與嚴子陵一起睡覺,嚴子陵把腳伸到漢光武帝的肚皮上,結果還不是千古美談。今天,你們都是我的舊同僚,而且德高望重,我李淵怎麽能忘記曾經患難與共的歲月,怎能忘記老友的交情?這事你以後就不要再操心了!”

  裴寂在李淵的恩寵下,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劉文靜卻不認命,估計他當時也去找李世民叫苦。李世民能有什麽態度呢?史書上難以找到記載。李世民頂多勸慰他,讓他別沒事生事。依照李世民的性格,沉穩老練,而且城府也深得多。他絕對不會大張旗鼓地支持劉文靜,他完全理解唐高祖把裴寂放在劉文靜之上的做法。話說回來,裴寂也不是沒有功勞的,而且功勞比劉文靜也小不了多少,裴寂的功勞李淵還是心中有數的。

  2、潛規則的覆滅

  劉文靜被殺是初唐政治中的一件大事,由於史官對武德朝曆史多有篡改,因此舊史對這一事件的記載模糊不清,劉文靜作為李世民集團的核心人物,他的被殺是李世民集團與李建成集團鬥爭即將公開化的標誌。以後所發生的重大事件,如玄武門之變等均和此事有一定的聯係,武德朝的黨爭也從劉文靜被殺拉開帷幕,至貞觀三年裴寂罷卒而謝幕。

  劉文靜作為太原起兵的首謀和策劃者,按照史書上說這個人相當有智謀,不然不會在當時用“時人之冠”這個詞來形容他,也就是說此人在當時也算人中翹楚。劉文靜聽起來像個女孩子的名字,文靜如處子。可人與名卻大相徑庭,人毫無文靜之氣。《舊唐書》說他“偉姿儀,有器幹”,可就是這麽一個儀表堂堂的人,在為人處事上卻是個恃才傲物的二愣子。劉文靜在隋朝幹晉陽縣令的時候,因他和李密有親戚關係,後來李密造反,他也受到牽連,被抓進太原監獄。在蹲班房的時候,李世民跑到監獄去探望,劉文靜就趁機和李世民合謀太原起兵,乘虛進攻長安,初定天下。等到李世民把他營救出獄,真的準備起兵的時候,劉文靜又參與謀劃,殺掉了隋煬帝安插在李淵身邊的耳目,促成了李淵的起義。進軍長安之前,他又提出了外聯突厥、解除後顧之憂的軍事和外交戰略,讓人歎服,也博得高宗讚賞。並且劉文靜親自出使突厥,出色完成了這一任務。所以,大唐開國,劉文靜功不可沒,也難怪他本人自認為是大唐第一功臣,結果是他隻排在了外臣的第二位,這成了他的心結也成了他最後的死結。性格決定命運,這話真是一點沒錯。

  這時候天下硝煙還未散去,就在李淵奪取長安不久,隋末起義的另外一支豪強薛舉這時候也打到了與長安近在咫尺的扶風。這個薛舉與李淵同是在大業十三年(617)舉兵反隋,很快就擁兵數十萬,幾乎完全控製了隴西之地,並且給自己取了一個相當當的名號“西秦霸王”。這個完全是抄襲項羽的“西楚霸王”,有點沽名釣譽學霸王的意思,結果估計也好不到哪裏去。

  就在劉文靜這個醋壇子吃裴寂醋的時候,“西秦霸王”薛舉率軍進攻唐的領地涇州。高祖任命秦王李世民為元帥,統帥八路總管的軍隊去抵禦。劉文靜被任命為李世民的元帥府長史,隨同李世民出征薛舉。劉文靜跟著李世民跑到前線立功去了,不知道這打了勝仗,再度立功回來,他又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

  要征討薛舉,必須先摸清底牌。李世民從不打無準備之仗。畢竟這是唐朝的開國後的第一戰。薛舉的優勢主要有三點。一是武力強,二是財力厚,三是兒子猛。他的大兒子薛仁杲(一說薛仁果,暫且稱他為仁杲吧),力大無窮,善於騎射,號稱“萬人敵”。不過,千萬別以為薛仁杲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莽夫,他還是很有謀略的。薛舉對這個酷似自己的長子的勇武智略是很滿意的,當然父子倆還有一個共同特性——殘暴。據說薛舉每次擊破敵陣所俘虜的士卒一個不留,統統殺掉,而且殺人還變花樣,比如割舌頭、割鼻子,或者用石杵搗死。而薛仁杲就更變態了,據說曾把不肯投降的著名文學家庾信的兒子庾立做成燒烤分給部下吃,還把秦州的富戶統統抓起來倒吊著,用醋往鼻子裏麵灌,用尖的木錐插進肛門,來勒索金銀財寶。

  剛開始,李世民一路奏凱,打得薛舉父子滿地找牙。李世民的軍隊斬掉敵軍將士的首級上千顆,追趕敵軍到了壟坻(今陝西隴縣以西的隴山東麓),距薛舉的都城天水僅有一二百裏地。在李世民的打擊之下,凶悍的薛舉也露出了怯意,他懼怕李世民繼續追擊,就問他的大臣們:“自古以來,有天子向別人投降的沒有?”

  而當薛舉收攏殘兵敗將喘息之際,李世民卻沒有再接再厲進攻秦州。李淵這邊暫時放鬆了警惕,可是薛舉卻沒閑著。他在這段時間整軍經武,並且迅速同梁師都建立了聯盟關係,並於武德元年(618年)六月先派遣大將宗羅睺攻取了剛剛向李淵投降的涼州郡。而七月梁師都也配合薛舉的行動發兵攻打靈武,幾乎同時向唐政權發起了攻擊。

  誰也沒有料到這第一戰居然是唐軍的一場大敗,差點關中都不保。這成為初唐戰史上一段有名的公案,雖然我們找不到任何證據,但是很多人認為此戰是李世民一輩子打過的第一場敗仗。對於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史書的記載是,李世民到了前線之後挖深溝、築高壘,不急於與對手交戰,要利用糧草優勢將薛舉拖垮。可偏偏這時候李世民病了,隻好委托劉文靜代為指揮。李世民告訴劉文靜“不要輕易出戰”,但劉文靜貪功心切,聽了將軍殷開山的話,主動出戰而導致大敗。這一戰唐軍損失慘重,血流成河。薛舉甚至打算乘勝追擊進逼長安,直接把李淵從龍椅上扔下去。可就這時候薛舉突然得了重病,沒辦法隻好撤軍。

  李淵一氣之下把劉文靜、殷開山兩個人給免職了,還順帶著把劉文靜以前受封的爵位食邑也給剝奪了。還有的史家推測,說李世民他們在玩“丟車保帥”的把戲,這場敗仗完全是李世民指揮失誤造成的,最後由劉文靜背了黑鍋。因為李世民是劉文靜等“秦王黨”的頭子,李世民要是被撤職降職,倒黴的將是一大片;如果劉文靜站出來替李世民承擔了責任,隻要李世民不倒,劉文靜就還有機會。如果史實真的如此,那麽劉文靜聰明到底是聰明,導致他日後的災禍確實隻是性格方麵的缺陷。

  可以說吃了敗仗很長一段時間,劉文靜都在夾著尾巴做人。可以想象他的心理:那個裴寂老兒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那副落井下石的嘴臉,看了都想讓人抽兩耳光。讓劉文靜欣慰的是李世民的地位沒受影響,武德元年(618年)中秋前後,薛舉病死,其子薛仁杲(gǎo)繼立(老天爺及時要了薛舉的命,給了唐王朝喘息的機會)。李世民再次率軍,征討薛舉的兒子薛仁杲,劉文靜也得以第二次隨軍出征,兩個人都渴望有這麽一次東山再起的機會。李世民吸取前一戰失利的教訓,養精蓄銳,堅壁不戰,先與敵軍對峙六十多天,把敵人的糧食消耗殆盡。餓著肚子的敵軍將士逃的逃,降的降。薛仁杲見大勢已去,被迫出城投降。唐軍俘獲敵兵萬餘人,男女百姓五萬餘口,薛仁杲被押至長安,唐高祖令斬首示眾,一代惡魔魂飛天外。得勝還朝之後,開始論功行賞。李世民理所當然地受到封賞,受封太尉、陝東道大行台,蒲州及黃河以北各府的兵馬都受他指揮。

  這時候李世民沒有忘記自己的親密戰友,他在朝廷上力挺劉文靜,說他在本次征戰有大功,唐高祖就把劉文靜的爵位封邑都恢複了,還任命他擔任民部尚書、兼領陝東道行台左仆射。但原來的宰相位置卻再沒有得到,失去這個最為重要的職位,對劉文靜來說,這種打擊無異於要了他的命。

  經曆了起起伏伏,劉文靜不但沒有收斂對裴寂的態度,反而更加憎恨。最後發展到恨不得在朝堂之上,李淵的眼皮子底下開罵,啐裴寂一臉吐沫。上朝時,朝臣們討論朝政,隻要裴寂一表達看法,劉文靜就會和他唱反調,而且是不管裴寂說的對與錯,都一概說不,還經常出言羞辱裴寂。於是,兩人的矛盾越來越大。唐高祖看在眼裏怒在心裏,很快產生了對劉文靜的不滿和厭煩。裴寂本人對劉文靜的這種行為也肯定很惱火,但老裴這個人很虛偽,會裝老實,玩陰謀。每次麵對劉文靜對自己的人身攻擊,他都裝聾作啞當春風拂麵。很多時候這種人是最可怕的,不鳴則已,一鳴就要你命。

  恰在這時,朝中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李淵已經意識到秦王府的勢力範圍正在慢慢擴張,是到了該適當壓製的時候了。李世民從晉陽起兵開始,就在有意識地聚斂人氣,拉攏將領,培植自己的私人勢力,為將來謀劃。現在不僅功臣劉文靜已經是李世民的私黨,朝中高官蕭瑀、屈突通也明顯和李世民親近(屈突通在李世民征薛仁杲時在帳下聽命,被李世民拉攏為私黨);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很有才能的人,作為秦王府的屬僚,更是忠於李世民。加上李世民剿滅薛仁杲有功,威望日隆,勢力發展更是迅速。這種形勢如果繼續下去,極有可能發展成尾大不掉的局麵,對太子李建成形成不利影響。

  唐高祖開始有意識地把李世民手下的一些精英人物調離秦王府,到其它地方任職。李世民對朝廷做法很不滿,但又想不出什麽辦法來阻止。有一天,朝廷又要把李世民屬下的兵曹參軍杜如晦調任陝州總管府長史,時任秦王府記室的房玄齡聽說了這個消息,急忙去找李世民,說:“我們這裏雖然很多人被調走了,但大部分都不足惜。隻有杜如晦這個人不同!他才能卓越、智謀深遠,是王佐之才!如果您日後隻想安安心心地當個親王,那就用不著留他,但如果您有登上大寶、君臨天下的誌向,非得留住此人不可!”李世民聽後大驚:“你怎麽不早說?差一點就失去這樣的一個人才!”於是編了個理由上奏,把杜如晦留在了府中。唐高祖也不會想把事情弄得太露骨,李世民要留住個別人在秦王府,朝廷還是會允許的。

  李世民在大臣中的影響力,主要是在戰場上打出來的。唐高祖也意識到這一點,於是在接下來的戰事中,唐高祖也相應減少李世民在前線的出鏡機會,也就是逐漸剝奪他立功的機會,轉而使用其它人。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劉武周結突厥,進犯河東(今山西)一帶,唐高祖調用裴寂去抵抗,結果大敗,晉州以北城鎮失守殆盡;接下來發生了齊王李元吉棄守太原之事,晉州、龍門又相繼失陷。但李淵還是堅持任用敗軍之將裴寂,讓他繼續鎮撫河東,而不起用李世民。

  如果劉文靜在政治上成熟,就應當能看出來唐高祖和太子正在削弱李世民,自己作為李世民的主要黨羽,很容易成為被削的對象。這時候就應該加倍地小心謹慎,以免授人以柄,但劉文靜不是這樣,他不但毫無收斂之意,甚至更加放蕩無羈。一次,劉文靜與弟弟劉文起一起喝酒,喝多了,不禁發怨氣拔刀砍柱子,說道:“總有那天一天,老子要砍掉裴寂老兒的腦袋!”也巧了,正好那時候他家裏鬧鬼,於是弟弟劉文起找來巫師,在星光下披散著頭發、口中銜著刀來避邪。大臣請巫師來做法在迷信盛行的古代是大忌,是曆代皇帝所嫉恨的行為,很容易被扣上謀反的帽子。這件事情果然給劉文靜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他有個小妾,因為不再受寵愛,就懷恨在心,知道這件事情後就讓自己的哥哥上告官府,把劉文靜的言行都輾轉上報給了朝廷,說劉文靜要謀反。

  李淵和裴寂都在等著這麽一次機會。李淵接到指控後,覺得確實能夠給他套上謀反的罪名,可以借機除掉他了。李淵這麽做,自有他的考慮。一是為了免得他以後再惹自己生氣,更重要的是還能削弱李世民小集團的勢力。於是他命令裴寂帶著蕭瑀、李綱去審查此事。我們從高祖派裴寂去審查劉文靜的案子,就能看明白高祖是想下狠手了。

  劉文靜在裴寂他們嚴審厲查之下,為自己辯解說:“想當年晉陽起兵的時候,我和裴寂老兒混得都差不多。可如今呢?裴寂都成了頭號權臣,我卻混得如此狼狽。想當初我跟著你們東征西討,為了大唐事業我連自己的娘都不要了,把她一個人留在京師,無人照料。本以為這江山打下來了,我立下如此的大功卻受到這樣不公平的待遇,心中確實有些不滿。那天我是因為喝醉了酒,自己控製不住自己了,才口出怨言。要說謀反,肯定是沒有的。”唐高祖看了裴寂呈上的審查結果,對群臣說,“聽劉文靜這番話,顯然是要謀反。”李綱、蕭瑀都不同意高祖的意見,說劉文靜有情緒是真,但確實是沒有謀反的意思。李世民也特地趕來替劉文靜求情,極力替劉文靜開脫。但是唐高祖並沒有給他這個麵子,他意已決。

  裴寂心中恨透了劉文靜,他在接到高祖的指令,去審查劉文靜案子的時候,就明白自己的主子要對劉文靜下手了。現在看高祖把謀反的帽子往劉文靜腦袋上扣,就明白自己該怎麽說了。你劉文靜不是自恃有才嗎?那我就讓你死在自己的才上麵。於是他上奏說:“眾所周知,劉文靜的才智謀略在我們大家之上,但他的性情更是粗疏險惡。如今天下未定,留著他必是後患。”裴寂話中最狠毒的一句就是“今天下未定,留著他必是後患”,這就是說,既然不能讓他好好地為我大唐效力,隻有殺了他,免得被王世充、竇建德得到,那樣將是我朝的大患。這話說到了高祖的內心深處,他既然不能讓劉文靜滿意,就要除掉他,不然劉文靜真的到了對手那裏,後患無窮!高祖猶豫了一下,在判決書上簽字生效。殺無赦!

  武德二年九月初六,劉文靜被處死,家產全部沒收入官。史載,劉文靜在刑場上捶胸頓足:“狡兔死,走狗烹;高鳥逝,良弓藏。此言不虛啊!”劉文靜可以說是第一個死於唐朝官場傾軋的高官。劉文靜之死實際上是李淵、裴寂為防止內部出現派係小集團而蓄意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此時李淵、李世民父子之間已經開始出現了裂痕。這個劉文靜真的聰明,也真的糊塗。能把軍國大略看那麽清楚的一個人,到死都還沒有搞明白唐高祖殺他的真正原因,到死也都沒有領悟到自己一年多以來的言行是多麽的不合時宜,至少是不明智。唉!真的可悲!

  3、最後的攤牌

  劉文靜的悲慘收場,固然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但更多是官場的潛規則在作祟。這看似裴寂的勝利,實則兩敗俱傷。唐朝相較於前朝後世,對於開國元勳算是做到仁慈義盡。雖然沒有表麵上的驚濤駭浪和陽光之下的血腥殺戮,但也不排除暗夜裏陰謀遍地,平靜水麵之下的暗流湧動。

  《舊唐書,高祖紀》記載“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李世民修訂唐史,確立自己的首謀之位。沒有其他人,隻有劉文靜與他分享這份“首謀”的榮耀。可以想得出來,劉文靜的死給李世民內心造成了不小震動。李世民會輕易放過裴寂嗎?裴寂最後的結局會好過他的好友兼政敵嗎?曆史會給出他最後的答案。

  三年以後,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政變,殺掉李建成,奪得太子地位。不久,高祖被迫退為太上皇,李世民繼帝位,他就是唐太宗。登基後,為了穩定人心,李世民還是把李淵曾經重用的蕭瑀、封得彝等一些老臣子安排在關鍵崗位上。裴寂也得到了同樣的重用,當時李世民身邊最紅的人莫過於他的大舅哥,也就是玄武門之變首功長孫無忌。就是在李世民紅得發紫的一個人,李世民給他的封戶是一千三百戶。而裴寂作為李淵身邊的紅人,竟也得到了一千五百戶。

  於是有人說,老裴的命真好。好到可以把李世民父子通吃,好到可以讓李世民忘記那個叫劉文靜的人。所有的人都看錯了,李世民的賬本上給裴寂記著呢。李世民在等一個機會,一個可以讓這個賭徒輸光所有積蓄的機會。

  這個機會並沒有等太久。貞觀三年(629),曾經備受皇室垂青的佛教僧侶法雅在宮中將經,因口出妖言被抓了。這法雅說的是什麽呢?“京師要發瘟疫!”這還了得,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大放厥詞,蠱惑人心。李世民讓杜如晦親自審問,看看法雅那根神經出問題了。這一審不要緊,卻審出一個意外驚喜,把裴寂給牽出來了。原來法雅說的這些話,私下裏竟然都對裴寂講過!

  正愁沒機會治你呢?這下可逮住機會了。李世民把裴寂就給喊來當麵對質。裴寂也沒抵賴就承認了。李世民數落他說:“計公(裴寂的尊稱),你的功勞不小啊!官都當這麽大了。你的功勞我可都還記著呢,武德年間,綱紀紊亂,這些也是你的功勞吧!”領導水平就是高,雖然是頭號權臣,裴寂估計這時候已經明白個八九不離十了。李世民這小子是要給劉文靜報仇啊!其實李世民說得有水平,一是給裴寂按上了罪名,說武德年間政治狀況不好,都要由裴寂負責。但是李世民忘了他這時候還沿襲著李淵當政之時的經濟、政治、軍事製度,而那些製度很多都是經裴寂之手定下來的。二是指桑罵槐,也借機發泄了對高祖的不滿。發泄完不久,太上皇李淵便被遷居到太安宮,而太宗聽政的處所則由原在太子東宮顯德殿,挪到皇宮太極殿。李世民藉機罷免了裴寂的官職,削去一半食邑,並把他趕出京師,遷回祖籍。裴寂,大唐第一代頭號權臣就這樣稀裏糊塗給打發回老家養老去了。在回去的路上,裴寂的心情肯定頗不寧靜。也許很多人認為,從太原起兵,裴寂就一直在低投入高產出,與李淵父子進行著一種交易。其實我們不要忘了,他同樣是一名職業賭徒。他拿的卻是一條性命、一生追求參與這場賭博,他的確贏了很多局,其風頭也一時無二。哎,如今也該歇歇了。本來以為裴寂的人生就這麽消失在鄉野村道,可命運好像還沒開夠玩笑。

  裴寂回到家鄉後,本來打算過過恬淡的日子,學學陶淵明采采菊,爬爬山。可突然來了一個叫信行的精神病患者,他跑去對裴寂的家僮說:“裴公有天分,應該當皇帝啊。”說完他跟個沒事人似的走了。這話就傳到裴寂那裏去了,裴寂嚇得當時就尿了。他趕緊派人去找那位瘋瘋癲癲的信行兄,可找來找去,信行死了。每次在史書中讀到這一段,我都覺得這個叫信行根本不是神經病,是劉文靜從另一個世界派過來折騰裴寂的妖孽。

  裴寂怕的是這事別傳到唐太宗李世民那裏,就派家奴恭命去殺了那個傳話的家僮。恭命卻悄悄放走了傳話人。不久,恭命把為裴寂所征收封戶的百餘萬錢花得精光,裴寂要拿他問罪,他就跑去向唐太宗說出這件事。李世民大怒,說:“裴寂犯下的是死罪,一共有四條。其一,身為三公,卻與妖僧法雅來往親密。其二,出了事不好好服罪,還使性子發脾氣,揚言大唐皇帝有天下,是他謀劃的結果。其三,妖人說他有天分,他封鎖消息不匯報。其四,私下派人行凶滅口。現在我聽從多數大臣的意見,把他的死刑減輕處理,改為流放,發配到邊地。”本來是準備流放到極遠的交州(今越南河內市),但沒有實行,改流放到靜州(大概就是現在的寧夏永寧縣),是個鬼都不上門的荒僻之地。老天尋開心,好像還沒有完結的意思,接下來的事情更是讓所有人哭笑不得,估計隻有裴寂一個人老淚縱橫。

  裴寂剛到靜州不久,當地羌族就作亂了,按理說,這本來和老裴沒什麽關係,畢竟剛到貴寶地,還沒有多少人來捧場。估計他連誰跟誰幹上了都沒弄清楚。老天爺要折騰老裴,羌族兄弟也不敢說個不字,那咱們就好好配合吧。於是領頭造反的人說話了:“咱造反不為別的,就為讓裴寂當皇上!”

  裴寂根本沒有料到在這荒僻之地,自己的人氣指數絲毫不減。隻能說我老裴太有才了!怨不得羌族兄弟,人家也隻是隨應天意。消息傳到長安,李世民這回也被逗笑了:“我李家於裴寂有再造之恩,他不會造反的。”這邊裴寂為證明自己的清白,親自率領家兵滅掉這幫羌族作亂分子。

  消息傳到長安,李世民感慨萬千:裴寂雖說庸碌無功,卻也是舊臣,終不忍讓他老死塞外啊。一紙調令,六十歲的裴寂被重新召回長安。可這時候裴寂已經經不起這麽折騰了,還沒有抵達長安就死在半道上了。一代官場賭徒就此劃上了生命的句點。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