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章 冠冕唐“皇”

  1、家庭出身

  對於李淵的家世淵源、出身籍貫,舊史上記載不一,疑團不少,每一種說法都振振有詞,說得跟自己家對門李大爺的事似的。比如說其籍貫,宋朝牛人歐陽修、宋祁的《新唐書》記載為隴西成紀人,而同為宋代人修的《冊府元龜》和五代時人的《舊唐書》等則記載為隴西狄道人,而到李淵曾祖李熙時移民到武川。有的曆史學家經過層層剝絲抽繭認為,李唐祖上雖然有一些行蹤可考,移民武川之事純屬扯淡。

  至於說其祖上為西漢名將李廣之後,更是八字沒一撇的拉郎配。

  唐朝人李延壽撰《北史》一百卷,其在全書之後作“序傳”,更是肯定地認為“李氏之先”出自帝顓頊高陽氏。在唐堯之時,高陽氏有個兒子叫庭堅,官居“大理”,因自稱為理氏。在商紂之時,其先人以直道得罪逃隱,因為食木子而得活命,遂改理為李氏。周朝時的柱下史李耳是其祖上。

  說來說去,都是因為老李最後做皇帝了,皇帝怎麽可以是凡人,要粉飾,要放一些光芒。

  有人捧場就有人來砸場子,砸場子的人是近代著名史家陳寅恪。按照陳先生的說法是:“李唐先世本為漢族,或為趙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戶’,或為鄰邑廣阿庶姓之‘假冒牌’,既非華盛之宗門,故漸染胡俗,名不雅馴。”

  這個說法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意思是說李淵先生的家世不過是破銅鍍金,那些好聽的話都是一派胡言。

  拋遠了不好說,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在李淵的祖父李虎時期,其家族就開始進入黃金時期。李虎因為積極參與後魏權臣宇文泰的政變並一舉獲得成功,與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馬獨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稱為“八柱國家”。因此成為西魏的開國功臣,官至太尉,還被賜予鮮卑姓大野氏,這個“大野氏”是國姓。由此可以肯定,李淵的祖上是依靠軍功起家的,後來又倚賴婚姻鞏固了這樣的家世門風。以八大柱國為核心的軍人之家,曆史上統稱為關隴軍事貴族集團。

  一個新興的貴族集團橫空出世,一飛衝天,延續了中國貴族時代的壽命,並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時代,這就是縱橫中國近二百年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他起源於西魏,初建於關中,共創造出四個王朝,分別是西魏、北周、隋、唐,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奇跡,並將中國推向了一個新的曆史高峰,其發端便是盛極一時的西魏八大柱國。

  由於李淵的祖父李虎和宇文泰交情很深,在宇文泰的兒子篡(西)魏建(北)周時,雖然他本人已經不在人間,但仍被追封為唐國公。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李淵的家世就與唐聯係起來。

  所謂唐,就是傳說中堯舜禹中的唐堯之唐。李淵的父親李昞在北周時官居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爵唐國公。李淵建立大唐之後,追尊祖父李虎為太祖景皇帝,追尊父親為世祖元皇帝。

  在北周時期,李淵的父親就移居到了當時的國際大都市長安。

  由於父親死得早,家中排行第四的李淵七歲就襲爵唐國公。他的母親獨孤氏,是同為八柱國之家的獨孤信的女兒,丈夫死了獨孤老太太真孤獨了。值得欣慰的是孤獨的獨孤老太太生了個好兒子李淵。

  獨孤信的長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後,還有一個女兒是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楊堅的皇後。這麽說來,李淵的家世自從祖父以來,就喜洋洋加牛氣衝天。不僅是北周皇室宇文氏的姻親,也是隋朝老楊家的貴戚。細論起來,李淵乃是隋文帝的內甥,隋煬帝楊廣的姨表兄弟。

  李淵的妻子竇氏,也是鮮卑軍事貴族。其父竇毅,在北周時為上柱國,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竇氏自幼聰明,讀書能夠過目不忘,武帝非常喜歡這丫頭,就將其養於宮中。長大後,竇毅見閨女要才有才,要貌有貌,不能隨便嫁個凡夫俗子,要為她善擇“賢夫”。何謂“賢夫”,就是看事情要準,做事情要穩,要有眼光。於是竇老頭就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約定凡求婚者發給兩支箭,能用箭射中孔雀眼睛者才有資格。結果前後有求婚者數十人,均未能如願。

  輪到李淵上場,啪啪,舉手之間連發兩箭,各中孔雀一目,帥不可擋。

  竇毅大喜,將女兒許配給他。這說明在他們生活的北朝時期,武學才藝仍然是貴族子弟的立身之道,娶妻之本。

  李淵能夠脫穎而出,反映出他此時的卓爾不群,家世好,武功好,有前途!

  可以說,從家庭背景到個人素質,從姻親關係到政治表現,李淵都是隋煬帝時期政壇上的一個明星人物。而且他的政治野心隨著隋王朝的走勢而瓜熟蒂落。這一點,唐朝的國史並未隱瞞。《舊唐書》在記載史世良說“公骨法非常,必為人主,願自愛,勿忘鄙言”之後,編者跟著加了一句,“高祖頗以自負”。

  有時候家庭出生能讓一個人少奮鬥很多年。尤其在那個極其注重家庭門第出身和姻親關係的時代,李淵一出場就踩著先人的肩膀達到了某種高度。他自言“承七葉之餘慶,資五世之克昌”,就是說他也承認學會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人生現狀。

  在隋朝建立之初,李淵還隻因貴族的出身補為千牛備身。

  千牛備身,聽起來有點像在碼頭扛包的體力活,其實也就是皇帝身邊的挎刀侍衛。

  這個崗位在當時也是許多貴族子弟的進身之階,不過,一直到隋文帝在世時,李淵也沒幹出多大的名堂。也就做到地方州郡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刺史(後稱為太守)。

  到隋煬帝大業年間,李淵才調任中央朝廷擔任了殿內少監,後來又改任衛尉少卿。在他個人的政治發展過程中,他那個靠射箭比賽贏來的老婆竇氏發揮過重要作用。

  李淵任職地方時,她曾經勸李淵迎合隋煬帝對聲色犬馬的喜好,將自己的數匹駿馬進獻。李淵開始還有點舍不得,結果招致隋煬帝的不滿。連幾匹馬都舍不得,還想升官,做夢去吧。

  後來,摔了幾次跟頭,吃了幾次虧,李淵才幡然醒悟,屢屢搜求鷹犬進獻,很快便得到了升遷。

  2、英雄?狗熊?

  說到李淵這個人,如果沒看過溫大雅的《大唐創業起居注》,沒有在古史的字裏行間中追根溯源,總會讓人聯想起被時下熱播的電影電視劇歪曲至極的一個窩囊老頭形象,我曾經在另一本書裏認同過這一形象,又為自己的貿貿然感到不安。說李淵是狗熊的人,腦子裏閃回的無非是下麵兩個鏡頭。

  鏡頭一:李淵正在太原晉陽宮摟著本屬隋煬帝的美人睡覺,一臉英氣的李世民與裴寂等人闖入,壞了一場春夢。兩人暢言天下大亂、起兵興義的宏略。美人這時候也推開李淵,說我們都是楊廣的女人,你睡了他的女人,你也不會快樂很久。嚇得李淵哆哆嗦嗦,翻來轉去,左思右想,最後終於衝著他那個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的兒子李世民憋出一句:“隨你吧,化家為國也由你,破家滅族也由你……”。李世民與裴寂擊掌相慶(背景音樂歡樂頌響起)。

  鏡頭二:當了皇帝的李淵海池湖麵泛舟,詩情畫意無限美。他懷裏摟著美妃,撫捫雞頭肉,暢飲嶺上春。也就這時候,大將尉遲恭一身甲胄,手持長矛,飛身從小船上一個旱地撥蔥,跳上龍舟,滿身血跡,猶如天外來客。李淵龍顏失色,忙問:“外邊有什麽動亂發生嗎?愛卿你來此做什麽?”尉遲敬德高聲回稟:“太子、齊王兩人陰謀造反,秦王已經興兵誅殺二人,恐怕有人驚動陛下,特派為臣我前來護衛。”老頭子顫顫巍巍,良久,才定住心頭亂跳,說:“好,好,軍國大事,一切皆任秦王處分……。”

  作為大唐帝國的開國之君真就如此不堪?如此歪曲李淵的形象,似乎有欠公允,緣何?這完全是拜他兒子李世民所賜,李世民通過非法手段當上皇帝後,開始在史書裏為自己塗脂抹粉。而那些修史的大臣很多都是他昔日秦王府中的“自己人”,由此,隻有竭力削弱老爸李淵建唐的作用,隻有把自己演化成興唐建業的“高大全”,才能化解弑兄殺弟的罪過,才能詮釋他奪嫡登位的合法性。

  曆史上的李淵,絕非我們現在一般人心目中被影視節目“歪曲”過了的李淵。

  李淵是個工作閱曆相當豐富的同誌,既有基層工作經驗,又在最高領導人身邊幹過。隋煬帝繼位後,李淵在地方和中央都工作過,正所謂轉過崗,打過仗,皇帝身邊把槍扛(“曆試中外,素樹恩德”)。隋煬帝征高麗,李淵在懷遠鎮督糧;楊玄感造反,李淵坐鎮弘化,統率“關右諸軍事”。

  隋煬帝晚年多猜忌,對他這個老表也不是太放心,那個李氏當為天子的讖言像一把利劍懸在大隋的天空。一次,隋煬帝下詔讓這位表兄到宮裏見個麵,敘敘舊。可李淵因病未能及時趕到。李淵有個外甥女王氏為煬帝妃子,一次被禦幸時,楊廣就問王氏:“你舅舅這次怎麽沒來拜見我?”王氏答複道:“他因為有點小恙才沒趕到”。煬帝考慮了一下,說:“你看,這次他能病死嗎?”

  消息傳到李淵耳裏,把老李嚇得半死。隋煬帝這話說得有水平,言下之意如果李淵大逆不道,拿他這個老表不當幹部,隋煬帝隨時會找個機會讓他“病死”。從那以後,李淵還真就病了,而且病得很愉快,過上福滿乾坤豔滿門的生活,“縱酒沉湎,納賄以混其跡,”。如果你真以為李淵同誌墮落了,那就大錯特錯了。

  這完全是做給隋煬帝看的,老表,你看我一個縱情聲色的大草包,幹不了大事,成不了氣候,你就把我當個屁放過吧。

  其實,隋煬帝也不是特別“惦記”他,否則,正好以其“穢跡”來治罪,皇帝要整個人還怕找不到借口嗎?

  當年隋煬帝被突厥始畢可汗圍困於雁門的時候,李淵很是賣力,派他那個金字招牌兒子李世民等人前去參與營救。隋煬帝逃出生天後,估計是覺得這位大表哥還不賴,便下詔李淵統領太原部兵馬,與馬邑郡太守王仁恭在北方防備突厥的入侵。

  太原這個地方,是個很妖孽的地方,自古為河東——山西地區的中心。曆史上無論上古時代政治中心在中原,還是中古秦漢時期西移關中,以至晚近以來北徙京薊,它始終處於中央肩背或者說是肘腋位置,中央在中原,它隔一條黃河;中央移關中,它還是隔一條黃河;中央至京薊,它則隔一座太行山。也就是說,它一向處於與京畿相依托、共存亡的地位。李淵後來能夠在諸多反王中一舉成功,與他起兵太原密不可分。太原是隋朝的軍事重鎮,北據幽州,南臨西安、洛陽。而且太原糧草豐足,實在是造反起義募兵退守的好地方。但是這個地方還有個問題就是,敞開懷抱直麵北方的遊牧民族,當時最為強盛的當數西突厥。

  邊塞虜勁,賊人眾多,做了山西撫慰大使,李淵還有些畏難情緒,還真不願意前去。可他作為皇家老表,又沒有辦法,隻好硬著頭皮上路了。到了馬邑,李淵與王仁恭合兵一處,總共還不到五千人馬。這個王仁恭在這個地方吃盡了突厥人的苦頭,聽說中央派人下來,盼星星盼月亮,結果看見李淵才帶了這麽點人來,失望之餘也有了絕望之心,生怕突厥大軍來襲,馬邑不保。

  突厥人在邊塞像打了雞血似的,倏忽而來,倏忽而去,摸不準脾性,找不準規律。

  李淵經過審時度勢,認為這幫突厥人沒什麽可怕的。他對王仁恭說:“突厥人的長處,在於他們熟諳騎射戰鬥。這些蠻族以弓矢為爪牙,以甲胄為常服,隊不列行,營無定所,本性喜於劫掠,得勝大搶,敗也不慚,所以,突厥人並無我們大隋軍隊警夜巡晝的辛苦,也無軍儲饋糧的消耗。如果穩紮穩打,按照常理與他們列陣交鋒,我們根本勝不了敵方。現在,我們應學習突厥人的戰法,以己仿彼,然後找機會給他們以致命性打擊。”於是,隋軍選出精於騎射的兵士兩千多人,“飲食居止,一如突厥。隨逐水草,遠置斥堠。”

  平時,這幫“山寨版突厥兵”見到真正的突厥小股部隊,“旁若無人,馳騁射獵,以曜威武。”經過一段時間的較量,真突厥遇見這些假突厥,心裏也很發毛。看來,在任何年代,任何形式的“山寨版”也不容小視。

  突厥大股部隊數次邂逅李淵帶隊的隋軍,“鹹謂似其所為,疑其部落”,總覺是自己人穿了隋軍軍裝,常常猶豫再三,最終皆“不敢戰而去。”如此數次,隋軍兵士的自信心也上來了,見到突厥兵人人都想上去撂倒幾個方才過癮(“眾心乃安,鹹思奮擊”)。

  這時候形勢就發生了轉變。

  李淵一次與突厥主力狹路相逢,“縱兵擊而大破之,斬首數百千級。”“突厥喪膽,深服帝(李淵)之能兵,以其所部,不敢南入。”由此可見,李淵不但不是低能兒,更是文武全才的猛將。

  大業十三年(617年),隋煬帝下敕命李淵為太原留守,並派親信王威、高君雅任李淵的副手,說是副手,其實就是安插在李淵身邊的臥底。隋煬帝這一手,就是明白無誤地告訴李淵:老表,你辦事,我不太放心。

  當時的太原附近有不少反叛性質的地方武裝,其中最強的一支號稱“曆山飛眾,”於上黨、西河一帶經常把官軍打得滿地找黃板牙,道路被毀,交通隔絕。隋朝軍將也搞過幾次“雷霆行動”,但打不過人家,害得很多官兵因公殉職,隋煬帝連撫恤金也舍不得發一分。

  李淵剛到地方,正好拿這夥人揚名立萬,便帶著五千多人出城圍剿。到了河西雀鼠穀口,兩軍相遇。看見對方有兩萬多人,隋朝兵將都害怕了,懸殊這麽大,這砍人的遊戲沒辦法玩。李淵絲毫不畏懼,對王威講:“這些人不過是一群毛賊,就是想撈點錢財。近來他們屢屢得手,肯定以為全世界就他們最厲害。我們要好好謀劃謀劃,定能勝敵。所憂不戰,戰必克之。”於是,李淵把隋軍分為兩隊,以老弱殘兵居中,多扛些旗幟,另外多弄些軍隊物資放在隊伍裏;另外把一些知根知底,能打硬仗的精兵數百騎分置左右,為小隊。到這個時候,隋軍上下沒有人知道這位皇帝大表哥到底要幹什麽。敵軍散列橫陣,綿延十幾裏,步步逼近。

  臨戰,李淵又派王威“領大陣居前,旌旗從之。”對方看見師旗居前,認為是主將所在,紛紛調集最精銳部隊,一齊呐喊向王威殺來。

  我的親娘啊!王威暗叫倒黴,跨下馬鞭打不動,嚇得他一頭栽下馬,差點被叛亂分子生擒活拿。看見陣中遍是糧草輜重,叛軍還以為撿了大便宜,個個跳下戰馬搶取值錢東西。此時,一旁觀鬥的李淵“引小陣左右二隊,大呼而前,夾而射之。賊眾大亂,因而縱擊,所向摧陷,斬級獲生,不可勝數……”

  經此一戰,李淵在太原落穩腳跟。後來,突厥人知道李淵回到太原,馬邑隻有王仁恭等人,便放開膽子又來入侵。隋煬帝聞訊,下詔派太原副留守高君雅率兵前往馬邑,與王仁恭共抵突厥。王仁恭先前跟隨李淵與突厥打過幾仗均得勝,膽子變大,不聽李淵讓他堅守不出的指令,也想得勝立威,不料被打得哇哇亂叫,損兵折將。

  隋煬帝人雖在江都,仍有人上告李淵、王仁恭不積極備戰,“縱虜為患。”楊廣大怒,派出“司直馳驛,”到太原把李淵抓了起來,關進監牢,並準備斬掉王仁恭。當時,李淵長子建成不在身邊,隻有二兒子李世民在城內。李世民急了,哭著求父親趕緊造反。

  李淵作為官場老油子,他並沒有因為兒子哭了,自己就衝動了。他知悉時機還未成熟,便大講“天命”,勸李世民不要太急於起兵。

  李淵就這麽失去了太原留守的職務,沒權了,而且皇帝下一步究竟會怎麽處分,李淵心中沒底。

  等待他的,無非是幾種結果。一個是免職,第二是降職,第三殺頭,第四沒事,恢複原職。但是李淵是一個敏感的人,他對前途沒有把握,他對隋煬帝同誌也沒有把握。在這幾種可能性中,李淵覺得悲劇的可能性最大,他這個老表皇帝的脾氣很怪,到這個時候,他完全有可能六親不認的,何況他早就懷疑自己了。

  動手是早晚的事。果然,不久就有隋煬帝派人傳來詔書,宣布釋放李淵與王仁恭,命他們依舊“校檢舊部”。當時天下大亂,盜賊蜂起,“信使行人,無能自達,”惟獨隋煬帝下的赦免令一路上“不逢劫掠,依程而至”,眾人都發歎異。

  李淵聽聞禦使來到,也是驚得一P股跌坐在地上。當聽完禦史宣讀完赦免令,李淵仰天長笑,說,“我還以為自己死定了,這次沒死,以後我活的每一天,都是上天賞賜我的。”由此,老英雄也下了必反之心,隻是要發未發之際,多懷逡巡猶豫之心。

  推動李淵最終興兵造反的,除李世民外,關鍵要屬劉文靜與裴寂二人。

  劉文靜,字肇仁,“偉姿儀,有器幹,倜儻多權略,”當時是晉陽令。

  裴寂,字玄真,“疏眉目,美姿容,”當時是隋朝晉陽行宮的宮監。

  這兩個人一處為官,相知得非常融洽,結為好友。一天夜裏,老哥倆賭錢飲酒,完事後兩個人睡不著覺,然後就站在夜空之下談人生談理想。裴寂遙見城外烽火,淒然長歎:“世道這兒亂,賬戶上沒有多少錢,真不知今後該怎麽辦才好。”劉文靜笑道:“世途如此,時事可知。我們二人相扶相倚,還怕不發達嗎!”

  李淵入太原,劉、裴二人暗中觀察,見其“有四方之誌”,便起勁巴結這位英雄。特別是劉文靜,慧眼識人,認為李世民“大度類於漢高,神武同於魏祖,其年雖少,天縱之才。”裴寂起初不信。

  後來,李世民與這位裴大叔假裝賭錢,輸給對方數百萬,高興之餘,裴寂“大喜,每日與太宗(李世民)遊。”李世民趁機把大計告訴裴寂,裴寂馬上允諾“共舉大事”。不久,劉文靜倒黴,因與李密(瓦崗軍首領)連婚,被煬帝下詔關進太原監獄。李世民潛入牢中,與劉文靜深談。“天下大亂,唐公若能興兵一起,乘虛入關,不到半年,帝業可成!”一見麵,劉文靜就忽悠李世民。

  李世民大喜,笑道:“你說的話正合我意。”於是,他想方設法把劉文靜先弄出來,兩人四處部署,伺機欲發。但是,不知父親葫蘆裏賣的什麽藥,李世民也不敢輕易動手。

  3、晉陽起兵

  晉陽起兵是李淵為首的李氏集團,推翻隋朝的一次武裝暴動。

  李淵跟隋朝的皇室有那麽密切的關係,淵源如此深厚,他為什麽要發動一次武裝暴動,來推翻隋朝呢?這真是一個曆史之謎,如果說答案的話,大概有好幾種答案。

  第一種說法,李淵,真命天子,這種人生來就是救黎民於水火,在曆史的巷道,他是光是電是唯一的神話,這是一種不靠譜的說法。

  第二種說法,拯救隋朝。李淵要把隋煬帝從江都揚州迎回來,隋朝不能繼續這樣下去了,要改變一下,要恢複隋文帝時代的統治,這個說法,是用來忽悠隋室老臣的,用來籠絡人心的。

  第三種說法,李世民的首倡之功。李世民一直陪伴在李淵身邊,而這時候李淵的大兒子李建成帶著其他幾個稍大點的兒子在河東郡活動。在太原的很多時候,李淵與李世民交流也最多。李世民的“革命”堅定性毋庸置疑,從一開始他就認為隋朝一定會滅亡,所以,對隋朝皇帝盡忠,對隋煬帝這個人盡忠是不值得的。李淵也有這個想法,他說,都說我們李家會取代楊氏,可是現在這個情況如果真的被他殺了,那麻煩就大了,所以爺兒倆一商量,幹脆采取行動吧,再加上旁邊的裴寂和劉文靜,等於是一個四人的秘密集團。

  我們再來說那個賭錢隻賺不賠的裴寂,那個並不文靜的劉文靜。這兩個人跟著起什麽哄?造反的話他們有什麽好處?兩個人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心思。

  這個劉文靜,在李淵來做留守的時候,他是晉陽縣的縣令。他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倒黴親戚,叫李密,李密在當時是什麽情況呢?就是瓦崗寨的領袖,那是中原戰場上反隋第一主力部隊,李密後來就稱了魏公,隋朝當然知道這個重大的罪犯他的家屬情況,這個劉文靜就跟這個李密是親戚,隋朝皇帝一紙命令都抓起來了,劉文靜也在太原,被抓到監獄裏麵去了。所以對於劉文靜而言,如果能夠起兵反隋,他現在問題就不會很大。如果說,隋朝繼續保持下去,那隋朝一定要收拾跟李密有關係的人,他一定會被株連,他積極推動李淵反隋的目的,有自保的成分,他必須要自保,如果大家都推翻隋朝,他肯定就沒錯了,沒罪過了。如果我勝利了,那就更不用說了,自己會官升多少級,成為開國元勳,這是劉文靜。

  還有一個裴寂,裴寂是晉陽宮監。晉陽宮就是隋煬帝設在晉陽的一個行宮,專供隋煬帝休假的私人賓館。

  這個晉陽宮因為吃皇糧,一切供應都由國家財政支持,所以,晉陽宮裏麵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很富有的。裴寂跟李淵關係很好,原來都在京城做過官,本來就是朋友。所以關係非常密切,裴寂經常請李淵到晉陽宮裏麵去吃喝玩樂,有時候就過火了,為了招待李淵,就把給隋煬帝準備的宮女獻出去伺候李淵了。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如果被朝廷發現,這也是十惡不赦之罪,大不敬,這個事情讓裴寂也很麻煩,如果這個時期被朝廷發現,都有殺頭之罪,所以,他也積極地來勸李淵起兵。隻要李淵起兵的話,罪過也就不算罪過了,所以,李淵身邊的人都有各式各樣的動機,但目標都一樣,就是推翻隋朝,當然他們還是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隻要起兵,勝算很大,隋朝沒有希望了。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決定起義,立刻著手安排。

  正在這時候,隋朝的皇帝派來了使者,宣布新的處分決定,李淵官複原職,那個事不再追究。

  李淵這下傻了,這個結果讓他喜憂參半。本來都準備要起義,要暴動,已經安排好了一切,那現在還做不做?李淵真的有點猶豫,因為開始想要造反的動機就是想要自保,現在沒危險了,還需要自保嗎?

  可是,謀反的事情,絕不是一個簡單的小事,不是說幹就幹,說停就能停的。如果這要泄露出去,還有更倒黴的事情等著自己。李淵等於是在一個偶然的事件中,決定謀反,當這個危機過去以後,他又有點猶豫,他身邊的這幾個人就不幹了,堅決鼓動李淵一定要造反。

  李淵想來想去,這也是箭在弦上的事情,不得不發!於是他采取了一係列的步驟。其中最重要的步驟,就是順應民心。

  在李淵已經決定起兵的時候,從江都又來了使者。使者沒有白來,他發布了一道命令,準確地說是動員令,戰爭動員令。命令指出,要在太陽、西河、馬邑這幾個郡集合人馬,讓這裏的人準備好入伍。在今年的年底,就是大業十三年(617年)的年底,集合完畢,然後隊伍要開到涿州,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帶。去幹什麽?打高麗!

  隋朝亡就亡在打高麗這件事情,從隋文帝開始就不停地要打高麗,但是沒有一次取得勝利。大業九年(613年),隋煬帝打高麗就引起了民眾的反叛,由此可見打高麗這件事是不得民心的。

  可這次我們真的冤枉隋煬帝了,這次動員令不是隋煬帝發的,是李淵發的。這是李淵使的一個陰招,根據李淵的命令,劉文靜草擬了皇帝的詔書,這叫矯詔,是要掉腦袋的。

  李淵下一步就是要召集兵馬,準備起兵。時機還不很成熟,在隋朝,有很明確的規定,在什麽樣的情況下,你可以招募兵馬,什麽樣的情況下不可以。有一條法律是明確規定的,如果你擅自招募軍隊超過一千人,要殺頭的,那叫擅興律。

  那麽在什麽樣的情況下可以發兵呢?什麽情況下可以動員人民參加軍隊呢?有兩種情況,第一敵人來犯,打到眼皮子底下了;第二,在你的附近地區發生了叛亂,你可以召集軍隊去平息。但是召集軍隊必須有前提,除了剛才說這個具體的環境以外,必須向皇帝匯報,要得到皇帝批準以後,你才有權召集軍隊。除了上麵說的幾種情況外,你一邊上報皇帝等待批準,一邊可以立即召集軍隊,這個皇帝也不反對。

  正在這時,果然在太原的周邊出現了問題。在這一年的二月份,北邊,就是馬邑郡,有個叫劉武周的人,把郡太守給殺了,自己起兵反隋。

  到了三月份,他投靠了突厥,突厥任命他為定楊可汗,讓他當了兒皇帝,然後開始向南進攻,打下雁門,又打下樓煩。在樓煩那個地方,也有隋煬帝的一個行宮,劉武周把行宮砸了個稀巴爛,把裏麵的宮女全抓走了,送給突厥可汗。樓煩緊鄰太原的北邊,也就是說在這些事都是在李淵眼皮子底下幹的。

  李淵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趕快召集大家來開會。議題就一個,劉武周很惡心,我們怎麽辦。為了凸顯形勢的嚴峻性,李淵說現在的情況很危急,劉武周馬上很有可能打到太原來,這家夥離我們隻有三百裏,皇帝離我們有三千裏,我們向皇帝匯報,向皇帝要求發兵,皇帝批準是來不及的,三百裏,劉武周隨時就可能殺過來,我們怎麽辦呢?

  李淵裝作很沒辦法的樣子,李淵這是在做戲,給誰做戲?給自己手下的兩個副官,王威和高君雅,李淵的副官,隋煬帝的親信。他們本來應該成為李淵和隋煬帝之間交往的橋梁和紐帶,可最後卻成為斷橋。

  李淵發兵,這兩個人是最大的障礙,要合理合法發兵,必須現在要征得這兩個人的同意,他不能一個人拍板,他需要做出一種姿態。今天這事,我老李也沒辦法,你們看怎麽辦,要死一塊兒死。

  誰願意死啊!王威馬上表態,態度很積極。他說大隋法律上規定在非常時期,君命在外的將領可以自己做主。如果劉武周真打下來,打到我們太原,我們必須招募兵馬啊!

  他表現得比李淵還積極,高君雅也是當仁不讓,站起來發言。李司令,你是太原的大當家,一方的領導人,你不能置百姓的死活不顧。李司令啊!你一定要在這個時候力挽狂瀾,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不能不管啊。

  他們態度比李淵起兵都積極,李淵裝作很為難的樣子說,怎麽辦,聽你們的吧,咱們就開始招募軍隊吧。有皇帝的親信支持,李淵發出動員令,報名參軍的人非常踴躍。李淵充分利用了隋朝的法律,很好地鑽了法律的空子,也很好地利用了身邊隋煬帝的親信。很快招募的各路人馬紛紛集合到太原,隨時準備鎮壓。

  但這時候王威、高君雅卻發現苗頭不對。什麽地方不對呢?就是作為副官,他們手裏沒有一個兵。在前麵鎮壓曆山飛的時候,王威就參加了這次作戰,而且是一個隊伍的行政長官;去馬邑作戰的時候,李淵派的是高君雅,打仗的時候能派這些人,現在招募軍隊為什麽不讓這些人管呢?他交給了誰呢?

  交給了李世民,交給了長孫順德,交給了劉弘基,李世民是李淵的兒子,那也就罷了,那個長孫順德和劉弘基都是朝廷的罪犯,這兩個人是有罪之人,他們本來是應該去高麗前線打仗的,結果做了逃兵,跑到太原來。長孫順德是李世民夫人的叔叔,他跑到太原找李淵做庇護,憑著這個關係他逃脫罪責也情有可原。可偏偏那個劉弘基也是這麽一個人,本來他的任務也是去前線集合打高麗,誰想跑那麽遠去送死,就耍賴皮不想去。這小子故意犯了一個罪,在行軍的過程中,他故意把人家老百姓的牛給殺了。

  結果地方官沒有發現,他自己跑去主動找地方官,說老百姓的牛被殺了,你們應該把兄弟我抓起來。結果一調查就是他殺的,他樂嗬嗬地戴上枷鎖到監獄蹲著。監獄裏蹲著也好過在戰場上挺著,牢飯雖然難吃,但好死不如賴活著。後來他們家又把他給贖出來,不就一條牛嗎?把牛賠了不就完了。

  出來他也不敢去別的地方,跑到太原,跟李淵攀親戚,尋求庇護。這些原來都是隋朝的軍人,同時也是隋朝的罪犯,按照隋朝的法律,這種逃兵役的人,超過兩個月就應該殺掉的,可是這兩個人不僅沒有殺掉,在李淵的庇護下,在太原過得很好,不僅如此,新招募來的軍隊,竟然都交給了這些人。

  王威高君雅一想,不對頭,怎麽會這樣呢?李淵是不是有問題呢?這兩個人就商量,要不然,把長孫順德這兩個人抓起來問問,到底是怎麽回事?

  兩個人籌劃不過癮,又跑去找一個叫武士彠的湊在一起集思廣益。這個武士彠名氣雖然不大,但他的女兒人氣指數卻千年不衰,常炒常新。他女兒不是別人,正是武則天。

  武士彠就說,這兩個人啊,你要抓起來恐怕很難辦,他們都是唐公的客人,現在要集合兵馬,去打劉武周。這個時候,你們不是增加內部的問題嗎?如果你調查出來沒什麽問題,怎麽跟唐公交代呢?

  他們也確實沒有什麽重要的把柄,聽武士彠這麽一說,隻好暫時收攤子,等機會。

  可是後來,王威和高君雅真就發現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看到李淵、李世民,還有劉文靜、裴寂這些人已經把整個太原城牢牢控製起來了。所有的軍隊都在李世民的控製之下,集合在一個叫興國寺的寺院裏。

  作為皇帝的臥底親信,他們不能坐等事態的發展。

  兩個人連夜搞了一個關於幹掉李淵的實施方案,時間就定在六月份,那時候李淵要到晉祠去祈雨,他們就在外麵安排伏兵,找機會把李淵幹掉。

  也活該這倆人倒黴,一個叫劉世龍的鄉長知道了這個陰謀,趕緊跑去向李淵告密。

  李淵一想,這事情嚴重了,本來是想秘密起兵,現在人家要采取行動了,他自己必須先下手為強。於是,在去祈雨的前兩天,王威、高君雅都來參加會議。李世民率領軍隊,把各城門都看管起來,開會的周圍也都布置了伏兵。開會,開什麽會呢?李淵坐在那裏扯淡扯了半天。劉文靜就跑進來報告,說有人有密報,要呈上。

  李淵就看王威,王威馬上站起來了,要去接密報。劉文靜對他們說,這個密報隻能給唐公看,你是不能看的。

  李淵說,什麽事這麽嚴重?

  他親自把報告接過來,打開一看,這裏麵的報告內容是王威、高君雅勾結突厥,意圖謀反。李淵看了這個信,然後又看看王威,問會有這樣的事情嗎?

  王威不明就裏,忙問,李司令,到底什麽事?

  你們兩個勾結突厥謀反!李淵質問道。

  王威、高君雅馬上就高喊,說有謀反者想殺我,所以才這樣。

  謀反,誰想謀反,我看你們想謀反,少廢話,抓起來再說。後邊憋了半天的長孫順德他們衝出來,把兩個人摁到在地,就給抓到監獄去了。

  這件事,對於李淵起兵來講真是一個意外的事情,本來他想在合法的範圍先把軍隊集合起來,把內部協調好了,然後再正式起兵,可是突然冒出這麽一件事情,他不得不安排這麽一出戲,誣告他們勾結突厥。

  可現在問題來了,一個長官把兩個副官同時抓起來扔到監獄裏麵,那對朝廷來講,是一件大事情。

  百姓們會問,手下的那些當兵的會問。究竟太原府裏麵發生了什麽事?為什麽把兩個副官抓起來了?聽說那副官還是皇帝派來的親信,據說那個高君雅在隋煬帝當晉王的時候就是親信了,李淵敢把皇帝的親信抓起來,到底發生了什麽事了?

  究竟是這兩個人有問題,還是李淵有問題?還是我們的腦子有問題?

  大家疑問百出,流言洶洶。李淵騎虎難下,怎麽向手下和百姓們解釋這個問題?正在這時,又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對李淵來講,真是雪中送炭。

  兩天以後,突厥人拎著馬刀殺過來了,兩萬人馬包圍太原,要拿下太原。

  現在看來,偽證成了實據,謊言成了真理。既然一切都是都是真的,那弄死他們也是活該。李淵理直氣壯起來,傳令把這兩個人公開宣判,罪名就是勾引外敵,拖出去殺。

  老百姓也都認可這個做法,畢竟突厥人真的來了。實際上突厥這次來犯跟王威、高君雅毫絲毫關係都沒有,非常偶然的事件,但是卻把李淵給救了。李淵借突厥的刀除掉了二人,轉臉他還要對付兵臨城下的突厥兵。

  李淵先生根本無力抵抗,無奈之下就學著當年的諸葛亮玩了一把空城計。城門大開,人去城空,玩得就是心跳。

  突厥人根本不知道《三國演義》裏麵還有個妖孽諸葛亮當初也用過這一招,嚇跑司馬懿。他們你看我,我看你,猶豫著不敢大舉入城,隻敢在城外劫掠。

  這時候突厥支持的劉武周已經占據了太原以北地區,不管是突厥還是劉武周,他們要進攻太原這時候都易如反掌。自己要在太原紮根,不處理好與這些勢力的關係,將會後患無窮。同時通過借刀殺人這件事,他意識到,突厥就是懸在太原上空的雙刃劍,可以為我所用,也可以成為傷人的利器。

  這時候,李建成、李元吉和李家的女婿柴紹等人已經陸續抵達太原,起兵已箭在弦上。估計當時隋王朝已經有所感覺,李淵的五子李智雲就是往太原趕的路上,被隋朝官吏逮捕送往長安,被害時年僅十四歲。李淵看著親人都回到身邊,他可以沒有後顧之憂,放手大幹了。並很快與劉文靜定下聯合突厥的戰略。

  李淵費盡腦汁,給突厥首領始畢可汗寫了一封修好的信,並派劉文靜帶著信前往突厥談判,我們來看看老劉跑到始畢可汗那裏怎麽忽悠的。劉文靜到了突厥,始畢可汗還是很客氣的,並且私下安排了晚宴。

  宴席上始畢可汗問劉文靜:“唐國公今起兵的目的是什麽?”劉文靜忽悠道“今隋朝主子,不理朝政,導致天下起兵反隋者無數,隋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唐國公乃皇室貴戚,不願坐觀成敗,故起兵反隋,廢黜無能的天子。願與可汗結為盟好,希望能得到可汗兵馬的協助,齊心協力攻入長安,如果成功,土地歸唐國公所有,財帛金寶美女歸突厥所有!”。

  劉文靜秉承領導意圖,抓住了始畢可汗貪利的弱點說服了可始畢可汗!始畢可汗大喜,說:“我願意協助唐國公,攻入京師!”劉文靜聽後樂得差點一蹦三丈高,內心躁動,可還要裝作表麵平靜。

  這一趟劉文靜沒有白跑,始畢可汗也很大方,讓劉文靜帶回去了五百精兵,同時還有千匹好馬。劉文靜一刻沒有耽擱,就忙著往回奔。

  李淵非常滿意,當麵稱讚劉文靜:“如果不是你的口才好,一時半會還真不好說服他歸順我們!”有沒有搞錯?他歸順我們,還是我們歸順他們?劉文靜說:“既然我們穩住突厥兵馬給我們的壓力,接下來我們進攻長安勝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李淵說:“我也這麽認為!”

  那我們來看一看李淵當時給突厥可汗寫了一封什麽的信。這封信是一封公開信,所有的唐史書籍裏都能找到。在信裏李淵完全是一副臣子的態勢,他說自己大舉義兵,是要遠迎主上(即隋煬帝),要像隋文帝時期一樣與突厥和親,如果可汗能夠答應不侵百姓,則“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全部歸可汗所有”,而且,突厥可以不勞兵馬、坐享其成。《資治通鑒》用“卑辭厚禮”來概括李淵這次的低調行為。信寫好以後,李淵還特別使用了以下對上的文書格式,在信封上題為“啟”而不用“書”。

  對於李淵對突厥“自為手啟,卑辭厚禮”之舉,司馬光在《通鑒考異》中推測這時候李淵已經“稱臣於突厥”了。對於李淵是否稱臣於突厥一事的定性,唐朝人所著的《貞觀政要》、《大唐新語》以及《舊唐書,李靖傳》和《新唐書,突履傳》等正史都有類似的記載。

  著名文學家陳寅恪先生,就此專門撰寫《論唐高祖稱臣於突厥事》一文,指出“唐高祖起兵太原時,實稱臣於突厥,而李世民在這件事上又是主謀,後來的史臣在這件事上昧著良心塗脂抹粉,所以我們今天對這件事弄得不是太清楚(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顯於後世)”,他不僅詳細考證了李世民主謀稱臣於突厥一事的始末,還論定李淵乃是受李世民脅迫。

  其實假如我們設身處地為當時的李淵考慮,聯合突厥應該是上佳選擇。李淵這時候還沒有政治資本與突厥談條件,他需要在太原站住腳跟,前提條件隻有一個就是讓突厥人高興。

  讓突厥人高興的唯一辦法就是夾起尾巴當孫子,有時候當孫子也是一門學問,當孫子是為了將來更好的當大爺。無論是李淵的主意還是李世民的點子,我認為這都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無損大唐帝國的後來的威儀。這種考慮是基於太原起兵成功為出發點和歸宿的。

  始畢可汗收到李淵的低姿態來信,非常高興,很快就回了信,在信中兩人共敘爺孫之間的友誼,並就睦鄰友好達成共識。他說,李淵啊!你不能對楊廣這個人抱任何的幻想,你把他迎接回來,等待你的將會是殺身之禍。不如你自立門戶算了,需要我怎麽幫你,你不要客氣隻管開口。

  沒想到始畢可汗會如此慷慨,這完全說出了李淵先生的心聲。李淵又開始了自己的演技派之路,他拿著信在眾人麵前慷慨陳詞:“你們看看,始畢可汗怎麽可以這樣呢?這家夥要陷我於不義啊!我對大隋的忠心日月可鑒,天地可表,我李淵怎麽能做‘取隋而代之’這麽大逆不道之事。”

  眾人一看,李老大又在玩陰謀詭計呢?需要有人站出來給個充分的理由,好讓他順坡下驢。裴寂、劉文靜都先後站出來勸說:現在能得到始畢可汗如此支持,是多好的一種局麵啊。如果因為你的不同意,他們再反悔,麻煩不就太大了嗎?李建成和李世民也站出來勸說。

  不管李淵高喊什麽口號,高舉什麽旗幟。與突厥的聯盟建立起來了,李淵宣布隋煬帝為太上皇,立代王楊侑為皇帝。同時舉紅白雙色旗。紅旗,是隋朝的旗幟,白旗是突厥的旗幟。通過紅白旗幟,李淵就是要告訴天下人自己既是隋朝又是突厥,既不是隋朝又不是突厥,自己是李唐。大業十三年六月,李淵在太原正式召開誓師大會,宣布隋煬帝的多項罪狀,然後自己又說了一些拯救隋朝,救萬民於水火之類冠冕堂皇的話。同時宣布成立大將軍府,自己任大將軍,裴寂任長史,劉文靜任司馬。成立三軍,中軍自己統領;世子李建成為隴西公,為左領軍大都督,左三統軍隸屬;李世民為敦煌公,為右領軍大都督,右三統軍隸屬。晉陽起兵到此時宣告完成,一個令所有中國人都蕩氣回腸,熱血沸騰的帝國從這裏旭日東升,一個延續了289年的朝代由此拉開序幕。

  4、幕後推手

  晉陽起兵,是李淵集團開始脫離隋朝奪取最高權力的曆史亮相。李氏集團起兵於太原,攻克長安,翦殺群雄,建立了勃勃生機的唐王朝。晉陽起兵是他們這一行動的起點,那麽誰是這次起兵的首謀者呢?

  1、李世民首謀論:有關唐朝的史書,都說唐太宗李世民是晉陽起兵的首謀者,“世民者,濟世安民也”,其父李淵起兵是被迫的,是被李世民拉了上了反隋的大船。《舊唐書·高祖紀》雲:“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同書《太宗紀》雲:“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新唐書·高祖紀》雲:“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己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當李淵知道此事後,初是“大驚”,“陽不許,欲執世民送官,己而許之”;《新唐書·太宗紀》雲:“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據此看來,兩書記載是一致的,都認為太原起兵的首謀人是李世民,而李淵隻是被動的受擺布者。《通鑒》關於李淵受擺布的記載還非常具體:先是李世民與劉文靜密謀,打算“乘虛入關,號今天下”,繼又使裴寂說服李淵,最後李淵才不得不說:“吾兒誠有此謀,已如知此,當複奈何,正須從之耳”,“今日破家亡軀亦由汝,化家為國亦由汝”。這就是說,李淵是個遇事缺乏主見、無所作為、任人擺布的無能者,如果沒有李世民,晉陽起兵就無從談起。後來的一些史學專著,多從此說。範文瀾《中國通史簡編》認為:“唐高祖愛好酒色,昏庸無能,隻是憑借周、隋大貴族的身份,616 年得為太原留守。他起兵取關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謀略和戰功,他本人並無創業的才幹,連做個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南開大學編的《中國古代史》(上)則說:“李淵用他次子李世民的策略,自太原起兵反隋”,十大院校合編《中國古代史》(中)認為:“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十分精明幹煉,他積極聚積力量,勸說李淵起兵反隋。”

  2、李淵是晉陽起兵的首謀者。他作為隋朝統治集團的一位重要人物,早就有叛隋起兵的念頭,隻是在正式起兵前幾年裏,一直處於隱蔽狀態罷了,“高祖審獨夫之運去,知新主之勃興,密運雄圖。”《舊唐書》及《通鑒》載高祖“縱酒納賂以自晦”,其實“縱酒”即沉湎,就是裝糊塗;“自晦”即混其跡,就是掩蓋自己。李淵以“縱酒”作為“自晦”之計,是一種防護性的策略,以消除隋揚帝對他的猜忌,這正是他老謀深算的表現,不能斥之為昏庸的酒徒。據《舊唐書·字文士及傳》,早在晉陽起兵前四五年,李淵就與字文士及在涿郡“嚐夜中密論時事”,武德二年(619 年),字文士及降唐,李淵對裴寂說:“此人與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輩皆在其後。”涿郡密論天下事,李世民才十三四歲,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怎能左右久居高位的李淵呢?615 年,李淵受命為山西、河東撫慰大使時,副使夏侯端勸他早作反隋準備,李淵“深然其言”(《舊唐書·夏侯端傳》)。又據《大唐創業起居注》載,李淵剛做太原留守,就暗暗自喜,對李世民說:“唐固吾國,太原即其地焉。今我來斯,是為天與;與而不取,禍將斯及。然曆山飛不破,突厥不和,無以經邦濟時也。”這表明李淵的政治野心。非常明顯,李淵視太原為自己的地盤,早有並吞天下之心,李淵是個頗具雄心、富於權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3、本人傾向於後者。眾所周知,在晉陽起兵前,李淵就命李建成“於河東潛結英俊”,李世民“於晉陽密詔豪友”,為起兵作了組織上的準備。升任太原留守後,很快地取得了聚集在太原的濟濟群士的信任,成為關中地主眾望所歸的人。起兵攻入長安,“約法十二章”,很快穩定了關中秩序,當上了大唐開國皇帝。因此,晉陽起兵的主要策劃者,首推李淵,他決不是昏庸無能之輩,而是一個“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的人物。晉陽起兵之時,年僅20 歲的李世民,從年資、閱曆或者實際的政治、軍事經驗來說,都夠不上首謀人物,無論從資曆還是威望上,都及不上李淵。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