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克虜伯,就有了關於克虜伯的文學;
這些書或講述克虜伯公司、克虜伯家族和公司所有者;或講述德國的權貴們,在這個國家中克虜伯是個經濟巨人,甚至連權貴們也不能忽視他的存在。
在戰後幾年中,克虜伯題材的文章、書籍和著述潮水般湧現出來,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大部分著述可以分為兩大類:克虜伯憎恨者和克虜伯崇敬者,這是曆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他們一個認為克虜伯是帶有瑕疵的天使,另一個認為克虜伯是稍有人味的魔鬼。幾乎沒有一部著作不帶有個人感情色彩,或者怨恨。特別是那些寫最近一段曆史的書,那些描寫阿爾弗裏德克虜伯、他的康采恩和貝托爾特拜茨的作者,更是如此。
對我的這本書也不能要求它完全客觀。盡管如此,我不希望這本書隻是在長長的克虜伯出版物名單中又增加了一本。我努力要寫成一本客觀的書。凡在作者眼裏透明的、沒有隱瞞的內容,書中都得到了誠實的描述。這本書書寫的角度也是新穎的。
之所以正好在這個時候寫這本書,是有它的現實意義的。1987年底,我隨便打開一張報紙,克虜伯的名字就跳進我的眼簾,一般都不太光彩,文字中透露出批評和埋怨,“萊茵浩森”就是格言,這格言象一條紅線貫穿所有的文章:萊茵浩森的克虜伯冶煉廠計劃要關閉,克虜伯公司董事會和企業工會委員會的行動和反應,克虜伯人和工會的抗議,相關與不相關的人對這件事的關心。所有這些都使人們不禁要問:在今天這樣的時代,克虜伯這個如此大的康采恩如何運作?這件事情有什麽危險?
這危險對魯爾區這樣的工業區又會意味著什麽?
以鋼鐵產品為導向的康采恩政策今天是否還有前途?在我們今天的經濟生活中,政治家、雇主和雇員應怎樣相處?對曆來有社會福利傳統的克虜伯公司來說,最後這個問題尤為重要。
我試圖將產生這些問題的背景描述出來,但我並沒有總在努力去回答這些問題,因為這本書無論如何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曆史研究。我所講述的主要是兩個人的曆史,他們曾經,或者的確擁有權力,並且行使權力。我講述,他們是如何對付各種局麵的。我本人對這段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
通過講述阿爾弗裏德克虜伯和貝托爾特拜茨的故事,我在努力描寫我自己家族的一段曆史,凡有關克虜伯和二戰以後的曆史,就無法將我本人與他們分開。盡管克虜伯這個姓氏絕後了,但克虜伯這個家族尚在。作為阿爾弗裏德克虜伯最小的妹妹瓦爾特勞特的長女,我本人也是這個家族的一部分。本來,我家這一支與克虜伯康采恩沒有一點關係,但是,我卻親身經曆了克虜伯家族的許多曆史。
而凡了解克虜伯公司的人都知道,克虜伯公司與克虜伯家族,特別是與我舅舅阿爾弗裏德克虜伯的曆史是如何緊密地相聯的。
我是阿爾弗裏德克虜伯的外甥女,屬於戰後年輕的一代,沒有經曆過第三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與我的前輩相比,我會相對客觀、不帶感情地去看待一些問題。盡管如此,我不能保證完全客觀。因為,對自己家族史的意識已經深深紮根於我的家庭中,它肯定會影響我的看法,或者迷惑我的雙眼。所以在追求忠實曆史的同時,這本書也深受我個人觀點的影響,離我所處的曆史越近,這種影響就越重。在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必完全依賴於文件和曆史記載,而且,還可以將家庭所保存的材料和自己的親身經曆寫進去。最重要的是,我與書中兩位主角阿爾弗裏德克虜伯和貝托爾特
拜茨進行過談話。與我的舅舅阿爾弗裏德克虜伯的談話我可以一點一點地回憶起來,但與貝托爾特拜茨的談話確實經過一番努力才成行的。因為寫這樣一本書的想法完全來自於我,把這一點說清楚,對我來說很重要。貝托爾特拜茨從一開始就反對這個做法。直到他認識到他無法阻止這本書以後,他才肯與我進行交談。他強調,他本人沒有參與這本書的寫作,對描寫他的那一部分也不負責任。
盡管如此,我想借此機會向貝托爾特拜茨表示感謝,感謝他最終還是同意與我談話。正因為他一開始拒絕了我的計劃,我才更加重視與他的談話。盡管我們的談話沒有總是在和諧的氣氛中進行,但我所經曆的確實非常引人入勝,就這一點我非常感謝他。在很多問題上我與“貝貝”觀點不同,家裏和公司裏都這樣稱呼他,毫無不敬之意。這一點我絲毫不想隱瞞。因此可以這麽說,這本書不僅有作者兼曆史學家的觀點,同時也打上了一個認為與之相關的人的烙印。
但這本書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原因,這個原因本身也深藏著一段曆史:一部手稿的曆史。
七十年代末,貝托爾特拜茨曾委托曆史學家高勒曼,寫一本關於阿爾弗裏德克虜伯生平的書。這就涉及到德國1907至1967年的這段曆史,從威廉二世皇帝到魏瑪共和國,從第三帝國到聯邦德國,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經濟危機和兩次經濟繁榮時期,德國經濟的衰退和複蘇。這是一段值得回憶的曆史,高勒曼本來想以一個經曆這段曆史的人為例來描寫德國的曆史,這個人就是阿爾弗裏德克虜伯。
但這個手稿從來沒有發表過,其中原因我以後再做介紹。
因為我本人非常重視這個手稿,所以我非常感謝高勒曼和貝托爾特拜茨,允許我至少將手稿的一部分摘錄發表。我的感謝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方麵,至少高勒曼的一部分文章可以完成其本來的目標,即發表,並最終讓克虜伯家族之外的讀者看到;另一方麵,在描述那段我沒有經曆過的曆史時,我總可以參考高勒曼的作品,而且不用懷疑他的客觀性。而我自己從來不怕承認自己有偏見,除了高勒曼手稿中所涉及的第三帝國的曆史。這是無法避免的,雖然我力求客觀和正確的判斷,特別是對貝托爾特拜茨的看法,克虜伯家族後來與他很難相處。克虜伯這個名字,不僅在我心中,而且在那些與之間接相關的人心中,都能掀起感情波瀾。
這本書手稿剛一寫完,阿爾弗裏德克虜伯和貝托爾特拜茨這兩個名字就成了報刊雜誌的醒目標題,象原來一樣,或褒或貶。與此同時,人們又可以在同樣的報刊雜誌上讀到更多關於克虜伯的文章。但這一次,他們沒有出現在經濟專欄中,而是出現在副刊中,關於在威拉山莊舉辦的最新展覽“布拉格1600”。阿爾弗裏德克虜伯和貝托爾特
拜茨兩個名字總會是好的標題和好消息,這一點是不會很快發生變化的。
阿羅爾森,1988年7月戴安娜瑪利亞弗裏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