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節 艾倫·格林斯潘——總統的老板

  他曾經是美聯儲主席,很多人認為美國經濟的長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的利率政策,某種程度上他已超越黨派,成為美國經濟舵手。金融界評論:“他一開口,全球投資人都要豎起耳朵”,“他打個噴嚏,全球投資人都要傷風”,“笨蛋!誰當總統都無所謂,隻要讓他當美聯儲主席就成”這是一九九六年美國大選前夕《財富》雜誌放在封麵的一句口號。

  愛好音樂的少年

  1926年3月6日,艾倫·格林斯潘出年於紐約,父親是個股票經紀人,母親在零售店工作。

  然而,很不幸,4歲時,父母離異。這以後,格林斯潘一直跟著母親生活,感情特別深,長大後還每天打電話向母親請安,每逢周末還要乘飛機前往紐約看望老母,直至她1995年去世。

  格林斯潘從父親和母親那兒各繼承了一份天賦:數字和音樂。他從小就對在別人眼裏無聊的數字遊戲如癡如醉。大約5歲左右,母親就讓他做三位數的加減法心算,小格森斯潘居然能一口報出正確的答案。每當零售店顧客多時,他自然就成了母親的好幫手。

  格林斯潘的母親能歌善舞,在她的熏陶下,格林斯潘迷上了音樂。因此,此時代格林斯潘的理想是當一名職業音樂人。在喬治·華盛頓中學讀書時,艾倫顯示了他的數學天才,但他首先津津樂道的卻是音樂。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他在紐約著名的吉拉德學校接受了兩年培訓,因為他演奏低音單簧管和薩克斯管的技巧過人,因此就進入季羅姆搖擺樂隊當了一名爵士樂演奏員。

  格林斯潘高中畢業後,首先報考的專業是音樂,1944年,即他18歲那一年向紐約的茱麗亞音樂學院申請入讀。這所學院在音樂界可謂大名鼎鼎,而且名人輩出,是位於紐約地區研習音樂的最佳地方。而這家學院還真的錄取了他,可見他在音樂方麵確實是有一定的可造就之處。

  在接下來的一年裏,格林斯潘就在那裏學習和聲、對位的理論和音樂史,並苦練各種器樂曲目。茱麗亞音樂學院主要教授和訓練學生學習一些正統、古典的音樂,與美國大眾一般所喜好的通俗音樂相比,不免有些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感。

  不過,格林斯潘並沒有受到學院在教學方麵的限製,而是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了一支名為“亨利·傑羅姆樂隊”(Henry Jeromeband)的職業爵士樂團,在裏麵負責吹奏薩克斯管和單簧管,並隨樂隊到全國各地巡回演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流行樂曲。

  此外,格林斯潘還在有“世界的十字路口”之稱的曼哈頓中城時代廣場及兒童派拉蒙餐廳裏演奏,這主要是為了掙些生活費用以求自立。不過,當時這類爵士樂團到處都是,該樂團也沒有特別突出的吸引人之處,所以才一年就已經因入不敷出、財力不支而要關門解散了。

  而也正是這個時候,格林斯潘終於發現在音樂以外,有一個更能使自己“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廣闊領域有待他去開拓,那就是金融業。因此,隨著樂團的解散,格林斯潘也做出了毅然的抉擇,從茱麗亞音樂學院退學,結束了曇花一現的音樂生涯,轉到紐約大學去攻讀商業金融。

  但不管他後來的路向如何與音樂無緣,音樂仍然始終是格林斯潘一生的賞心樂事。即使到了晚年的時候,他也沒有改變自己對音樂的熱愛之情。他最喜歡的,還是在茱麗亞音樂學院裏朝夕聆聽的古典音樂,最拿手的樂器則是單簧管,並還會在興之所至時,應朋友之邀演奏一曲爵士樂。

  對於為什麽會在中途如此義無反顧地改變自己的人生路向,格林斯潘在後來自述道:“我是個還算不錯的業餘音樂家。但是,要按專業音樂家來衡量,我就太一般了。我當時就意識到了,因為你很快就會看到,真正的職業音樂家們具有什麽水平的才能。我認識到:那種才能是天生的,你要麽有,要麽沒有。所以,我早就想好了,如果我達不到那種水平,我就是選錯了職業。”

  格林斯潘雖然性情內向靦腆,為人低調,但內心其實雄心勃勃,懷有“寧為雞首,勿為牛後”的想法,覺得自己在“音樂方麵沒有好到優秀的程度”,他並不滿足於平平靜靜地以一個平庸之輩終此一生,他要在自己投入畢生精力的領域內成為執牛耳者,因此他明智地放棄了音樂,雖然並未因此放棄對音樂的愛好。

  另一方麵,即使是在樂團還沒有解散的時候,格林斯潘一邊參加音樂演出,一邊也通過孜孜不倦的閱讀,試圖尋找自己真正擅長的領域。那時的舞會,每跳20分鍾的舞就會休息20分鍾,樂手們也在這時歇上一會兒。格林斯潘就利用這20分鍾的間隔,坐在角落裏的桌子旁,入迷地讀書,即使是舞廳內如此喧嘩吵鬧的環境,也沒有妨礙他在書海中的暢遊。

  當時,格林斯潘隨著樂團到美國各地演出,每到一處,他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裏的公共圖書館免費借閱館中藏書。有了公共圖書館這樣優厚完善的文化設施提供精神食糧,任何一個有誌於成才的青年人,都能利用這些便利實現自己的夢想,格林斯潘正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事例。

  在閱讀之中,格林斯潘漸漸越來越多地轉向金融和股票市場方麵的書籍。他的父親雖然是一個股票經紀人,但在他4歲時已經離去,對他在這方麵的成長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可言。他後來獲得的對這一領域的認識,最早主要是來自於書本。事實上,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接近尾聲的1945年,由於戰爭刺激了軍火工業的蓬勃發展,美國經濟已經基本從戰前的大蕭條中恢複過來,股市也重新開始呈現節節上升之勢。

  對於這一切,格林斯潘都充滿了好奇感,覺得金融業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行業,不由自主就為它所吸引。同時,他天性之中對於數字的愛好和敏感,也促成了他從音樂向金融業的轉變。當時在他身邊最需要用到數字方麵的能力的東西,就是填寫報稅單。由於美國稅製極其複雜,一般人對於報稅單上那密密麻麻的表格欄目,見了就頭昏腦脹,頭痛不已。

  然而,對於格林斯潘來說,這正是他小試牛刀之處,因此主動提出幫助樂隊的同事填寫報稅單。此外,他還是個出色的記賬員,並妥善管理著自己的賬本。不過,當時有誰能想到,這個未滿20歲的小夥子,在將來竟會管理起他們整個國家的“賬本”來呢?

  來到紐約商學院以後,經濟學就像件得體的上衣一樣非常適合格林斯潘,他於1948年以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兩年後,他繼續在紐約大學深造,攻讀經濟學碩士,隨後又來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時,他已同畫家瓊·米契爾結婚。

  也正是在哥倫比亞大學,格林斯潘遇到了他的第一位偉大的良師益友、後來在尼克鬆政府中擔任美聯儲主席的來瑟·博恩斯教授。他與博恩斯的友誼成為他後來進入美聯儲的入場券。由於囊中羞澀,格林斯潘中途退學。這一耽擱就是近40年,直到1977年,格林斯潘51歲“高齡”時才圓了年輕時的夢想,戴上了母校的博士帽。

  從華爾街走進華盛頓

  20世紀50年代初,格林斯潘經曆了一段短暫的婚姻後,便全心全意投身到華爾街去闖蕩江湖了。當時他才28歲,就同一位年紀稍大的紐約債券交易人聯手,此人名叫威廉·圖森,他們共同創辦了一家谘詢公司:圖森-格林斯潘公司。

  在後來的20年裏,格林斯潘一直把這家公司當作自己的職業基地。在新成立的公司裏,格林斯潘自任總裁。他憑著與生俱來的經濟頭腦和高人一籌的政治敏感,很快就在華爾街上打響了牌子,贏得了:“最精明的證券商”的美名。短短5年的工夫,格林斯潘便擁有了公司的一半股份,日子過得頗為滋潤。

  1958年圖森去世後,格林斯潘就接過了公司的領導權,擴大經營,開發了一批在金融和製造業領域頗具影響的客戶。同時,格林斯潘還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穎奇特、有利可圖的小天地,即向高層企業管理人員提供經濟分析意見。

  格林斯潘的公司規模一直不大,但是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上卻有不可小視的影響力,而且從不需要主動去尋找客戶。到1987年,因為格林斯潘出任美聯儲主席而被迫關張時,這家隻有25名雇員的公司卻有著將近90個長期大客戶,多半還是工業和金融巨頭。

  正如一位美聯儲官員日後所說:“他是第一個專門向總裁們提供預測的人。”這種工作不僅在思維上有挑戰性,也特別適合格林斯潘發揮個人才能,而且也因此使他變成了一位富人。當時他與債券商威廉·湯森合夥開了一家經濟谘詢公司,主要是為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經濟預測和分析服務。

  靠他傑出的經營之道,格林斯潘滿可以就這樣大把大把地賺鈔票,成為美國股市上的“暴發戶”,然而一次邂逅再度改變了他的人生之路。那是1966年的一個午後,格林斯潘碰到了當年爵士樂樂隊老板加曼特。加曼特已經改行從政,正忙著給尼克鬆競選總統出謀劃策。通過加曼特的介紹,格林斯潘認識了尼克鬆。

  當時,兩人談得很投機,都覺得相見恨晚。尼克鬆見格林斯潘說起國內經濟政策頭頭是道,很是賞識,於是邀請他在自己的競選活動中擔任政策發言人。這個職位無疑比一個小公司的總裁更有誘惑力。於是,格林斯潘搖身一變,從商人變成了政客,開始在政界嶄露頭角。

  當然,使格林斯潘真正得到轉機的還是來源於他對美國經濟的一次預測。還在讀書期間,格林斯潘就結識了對他的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客觀主義運動領袖愛恩·蘭德。這位俄國出生的女作家在其暢銷小說《泉頭》中為自由資本主義大唱讚歌,並經常在家中舉辦沙龍,向緊密團結在她周圍的忠實信徒傳達自己的理性自私哲學,格林斯潘總是默默地坐在一邊虔誠地聆聽。

  在蘭德的影響下,格林斯潘開始研究自由市場經濟學原理,相信在經濟中加強政府於預是邪惡的,並對通貨膨脹打心眼裏感到厭惡。

  1966年7月,格林斯潘在蘭德的期刊《客觀主義者》上發表題為《黃金和經濟自由》的文章,預言美國將爆發嚴重的通貨膨脹。那時候,美國經濟在全世界一枝獨秀,誰會在意這個無名之輩的癡話呢?連尼克鬆也隻是笑著拍拍他的肩膀說:“你太多慮了。”格林斯潘備感失落,於是又回到華爾街經營他的谘詢公司。

  不幸的是,1974年,格林斯潘的預言顯靈了,美國遭遇了二戰以來最可怕的通貨膨脹,經濟陷入全麵困境。焦頭爛額的尼克鬆總統這才悔悟。連聲驚歎格林斯潘是個“神人”,急急忙忙邀請他二度出山,出任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

  但格林斯潘堅決不幹。原來,他熱愛他在圖森-格林斯潘公司的工作,不願意讓公司失去像他這樣強有力的領導人。這時,亞瑟·彭斯,這位格林斯潘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良師益友,出麵相勸當年的同窗好友。彭斯自1970年以來一直擔任美聯儲主席。他對格林斯潘講:圖森-格林斯潘公司成立20年了,假如這時離了創始人還不能運轉,這就正好說明這家公司存在著嚴重問題。格林斯潘認為彭斯的分析語重心長,便同意擔任這項職務。

  兩周後,尼克鬆因“水門”事件辭職,繼任總統福特並沒有收回尼克鬆的任命。

  格林斯潘不僅很有經濟頭腦,在政治方麵也工於心計。早在8年前首次活躍於華盛頓時,他就已經充分地挖掘了自己的社交潛力,給福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此番東山再起,他更是下了大力氣贏得頭麵人物的賞識,對待有權力的人如同“對待病床上的病人那樣關心體貼”。

  當時,格林斯潘原本連網球拍都不會拿,但當他意識到白宮的網球場是一個權力遊戲的集聚地後。於是,格林斯潘便刻苦訓練。終於成了一名不錯的網球手,徹底彌補了這個遺憾。

  隨著格林斯潘的不斷經營,他聲名鵲起,逐漸成為總統麵前的大紅人。1980年裏根競選總統期間,他是裏根的經濟顧問。裏根當選總統後,他擔任美國全國社會保障改革委員會主席,後又成為經濟政策顧問委員會成員。

  1987年是格林斯潘實現了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轉變。這年的8月,保羅·沃爾克辭去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一職,格林斯潘應運而生,被裏根任命為繼任者。從此,格林斯潘開始了他的十幾年的美聯儲主席生涯。

  拯救1987年股災

  1987年,盡管此時的格林斯潘已經小有名氣,但出任美聯儲主席這樣一個眾人矚目的敏感職務仍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美聯儲主席相當於美國中央銀行行長,掌握著整個國家的經濟命脈,對經濟的影響力“僅次於總統”。

  以前,曆任美聯儲主席向來都是很謹慎地從內部產生,可這回卻開了戒,讓一個從未在美聯儲任過職的“外人”占了一把手的位置。而且,前任“大個子保羅”以其獨斷專行的處事風格與70年代後期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進行了艱苦的鬥爭,剛剛恢複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儼然是美國人心中的“巨人”。這個時候,很難想象還有誰更能勝任聯儲主席一職。

  因此,格林斯潘的任命一宣布,道·瓊斯指數竟下降了22個點。債券價格下滑得更厲害,在一天之內降到了五年內的最低點。在東京,美國對日元的匯率由1:145跌到了1:142.5;在巴黎,美國對法國法郎的匯價下降了2%。

  這位新任的美聯儲主席不得不馬上對付通貨膨脹。在7月份,原油價格跌到了每桶11美元;而到了8月,又猛漲到每桶22美元。價格的暴漲連同其他通脹壓力,促使美聯儲於1987年9月4日將貼現率提高了0.5個百分點。

  這是一年多來首次利率調整,又是從1984年春季後第一次上調利率。實際上,從1984年以來,美聯儲共七次削減利率,由原來的90%下調到後來的5.5%。大多數經濟權威人士認為:9月上調利率,明顯地意味著格林斯潘主持的美聯儲要認真對付通貨膨脹。

  然而,危機四伏,接連不斷。在經過一周的慘重損失後,到10月19日這一天——不久就成為臭名昭著的“黑色星期一”,這一天,股票市場大幅度地下降了508點,降至1738.74點,造成帳麵損失高達5000億美元。

  這一天下降的百分比為22.6%,是1929年大蕭條時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那一天的兩倍。5000多億美元灰飛煙滅,這可是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啊!

  《國際先驅論壇報》刊登了這樣一幅漫畫:一頭公牛倒地而斃,手持利劍的鬥牛士百思不得其解:“正炒得起勁,怎麽突然就死了呢?”所有報刊頭版頭條的標題都觸目驚心:《血濺華爾街!》《十月大慘案!》,權威金融雜誌《福布斯》新進列出的全美400名大富豪,一下子就出局38人;首富薩姆。華爾損失高達21億美元;而百萬富翁亞瑟·凱恩一夜之間背上了近千萬美元的債務,絕望之中對準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扳機……

  舉國上下,哀聲四起,仿佛世界末日突然降臨。大家都眼睜睜地看著聯儲,把格林斯潘當成最後“救世主”。對大多數觀察家來說,這個時候真是可怕之極。這就需要具有果斷決策能力的領導人擔此重任,力挽狂瀾,而坐在美聯儲主席高位上的這個人卻是人們記憶中最沒有經驗的那一位。

  但是,麵對挑戰,格林斯潘挺身而出。下午剛過4點鍾,格林斯潘在達拉斯走下飛機,收盤鈴聲已響,使華爾街避免了遭受更大的損失。一個驚慌失措的美聯儲官員告訴格林斯潘,市場在收盤時已下降了508個點,格林斯潘當時一愣,但馬上做出反應,他聽到的應是508個點,而不是5.08個點。

  於是,格林斯潘立即取消了預定的講演安排,飛回華盛頓,當夜召開緊急會議,同顧問們研究處理危機的對策,並做出了至關重要的決策。

  經過一整夜的思考,格林斯潘做了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決定——命令聯儲在星期二交易開始前50分鍾發表一個一句話的聲明:“作為這個國家的中央銀行,聯儲遵從自己的責任,已經決定準備起到清償力來源的作用,以支持經濟和金融體係。”

  這個聲明簡單而不失優雅,表明聯儲將暫時放棄信借貸緊縮政策,傾其所能向銀行係統“緊急輸血”,以確保銀行信譽。就這樣,格林斯潘穩穩地撥正了美國經濟這艘大船的航向,在全國人民麵前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令許多人對他刮目相看,這對生性小心謹慎的格林斯潘來說,的確堪稱一次“大手筆”運作。

  此政策也就是說美聯儲會根據需要,向金融體係注入資金,以防止金融崩潰。換句話說,對付危機的緊迫性已遠遠超過了緊縮銀根的政策。雖然這與格林斯潘過去的主張不合,但正如愛默生所說:“愚蠢的政策一致性是目光短淺之輩的做法。”然而,格林斯潘並不愚蠢。

  在過去的黃金年代裏,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隻要像摩根這樣的金融巨頭走進股票交易所,在大庭廣眾之下簽下大額訂單,就可以製止恐慌。其含義很明確:沒什麽值得害怕的。而現在的美聯儲是在摩根去世那一年創建的,在眾多方麵成了他的繼承者,也正以類似的象征性手段幹預經濟來穩住投資者。學了一輩子經濟史的格林斯潘,對摩根和其幹預手段了如指掌,更確切地說,他也了解美國1929-1933年金融史上的悲劇,當時正是由於中央銀行愚蠢地緊縮銀根,把已經受到打擊的股票市場推進了大蕭條的深淵。

  因此,當格林斯潘的一些顧問正苦於無計可施時,格林斯潘卻毫不猶豫地說道:“懂得經濟史的人都會明白,如果股票市場下跌了500個百分點,跌幅達20%時,經濟肯定會出現大問題。這時我們所要考慮的不是應不應該向市場注入資金的問題,而是如何注入的問題”格林斯潘采取措施後,市場很快就平靜下來。在短短幾個月內,人們挽回了黑色星期一中所遭受的全部損失。正如《福布斯》日報所描繪的那樣:“這是格林斯潘最輝煌的一刻,他高舉起喇叭,告訴銀行把錢借給華爾街,然後降低短期利率,而長期利率也隨之下降。”這種有效的幹預,對格林斯潘來說,還隻是開頭。股票大跌幾個月後,美聯儲又調高了利率,這是一個驚人的舉動,而且傳遞了兩個有關信息:首先,格林斯潘已下定決心抑製通貨膨脹;其次,他相信1987年的股票大跌與其說是危機,倒不如說是對經濟的調整。他高瞻遠矚,不讓短期波動影響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多虧了格林斯潘的決斷,股市跌價後才沒有出現經濟蕭條。值得慶幸的是,1987年的股票大跌沒有重演1929年的悲劇。

  格林斯潘的此舉為他的美聯儲主席生涯第一個輝煌。從此,他與美聯儲主席一職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這天開始,他在美國的經濟決策中一言九鼎,成為這個全球經濟中心的“經濟總統”。在此後的18年裏,這一直是格林斯潘的行動邏輯,每當市場波動危機美國經濟的整體穩定,他都果斷地充當那隻“看得見的手”,主動扮演市場拯救者的角色。從裏根到布什,再到克林頓,無論華盛頓官場中如何風雲迭起,人事震蕩,格林斯潘硬是“我自巋然不動”。

  逐漸被神化

  在經濟領域取得勝利後,格林斯潘現在麵臨著重大的政治考驗。保守的共和黨總統喬治·布什正爭取連任,大多數悲觀的華盛頓內部人士預測:保守的共和黨人格林斯潘不會對利率采取任何行動來支持布什,盡管當時迫於通貨膨脹的壓力很明顯需要再次調高利率。

  就在這時,格林斯潘更驚人的舉措出台了。在共和黨全國大會召開前的幾個星期,美聯儲將貼現率提高了50個基本點,整整提高了50%,這一來幾乎窒息了原本就不景氣的經濟。

  這是什麽意思?首先,這位美聯儲主席盡管經驗仍然欠缺,但卻從不受任何人控製,也不領任何人情。其次他的視野遠遠超過了政治家的視野,因為政治家最遠隻能看到下一次選舉。格林斯潘經常不厭其煩地講:我們的目的是獲取最大程度的可持續性增長。

  1990年,經濟滑入輕度衰退期,許多經濟學家和投資者指責格林斯潘把持的美聯儲,說它在發現經濟指標有問題以後,采取行動時動作太慢。但到了1992年,經濟又出現大幅度增長,同時通脹率和失業率保持很低水平。當其他人正在沾沾自喜、津津樂道時,格林斯潘的目光已經投向了更遠處。他得出結論:最大可持續增長已處在危險之中。

  美聯儲預計再過一年左右時間,緊張的勞動力市場便會引發通貨膨脹,於是從1992年7月開始提高利率。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先發製人的打擊”。於是,此時從華爾街到各城鎮,對格林斯潘可謂眾說紛紜。許多人把他當成討厭的掃興鬼:經濟本來處於良好發展勢頭,就因為過度害怕通貨膨脹而去抑製其發展。而工會組織隻想提高工人工資,增加就業機會,因此就把這位美聯儲反通脹鬥士罵得狗血噴頭。

  但是美聯儲卻繼續調高利率,一共調整了五次。從1992年7月的3%的最低點調至1995年2月1日的5.25%的最高點。與此同時,經濟繼續增長著。先發製人的打擊的確保證了經濟的最大可持續增長,格林斯潘的理論得到了驗證。

  隨著格林斯潘的努力,美國的經濟狀況日益好轉。1999年初,美國經濟以5%的年增長率發展,而失業率跌到了28年的最低點。這樣一來,他每說一句話人們就越加關注格林斯潘擔任聯儲主席以來,美國經濟度過了險象環生的80年代,迎來了90年代前所未有的經濟繁榮,經濟連續9年持續增長,而且失業率和通脹率實現了雙低,美國人正享受著二戰以來“最燦爛的陽光”。

  當時,“性情總統”克林頓毫不謙虛地把這一切歸功於自己的英明,認為是他帶領美國人跨進了幸福時代的門檻,其實格林斯潘才是真正的英雄。

  格林斯潘的工作說起來簡單:當各項指標顯示經濟發展過火,他就做出調高利率的暗示,為發燙的經濟降降溫;反之則降低利率,給疲軟的股市煽煽火。他就像一位忙碌的“調音師”,當弦剛剛顯得太緊的時候,趕忙鬆一點;當弦剛剛顯得太鬆的時候,再去緊一下,使琴弦永遠保持最佳的音調。

  因此,格林斯潘對經濟運行進行調整的油門和刹車主要是利率,他幾乎將通過改變利率對經濟進行微調發揮到了極致,1992-1995年,在美國經濟一片向好的情形下,格林斯潘未雨綢繆,7次提高聯邦利率,為經濟適度降溫。

  繼1987年股災之後,格林斯潘又有兩次“大運作”。一次是在90年代初期,美國經濟萎靡不振,金融機構處於破產邊緣,格林斯潘決定大幅度削減利率,並允許銀行以3的利率從聯邦儲備借入資金購買利率為5的政府債券,以此來支撐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從而成功地走出經濟持續低迷的陰影,從此步入經濟增長的黃金歲月。

  另一次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世界通貸緊縮,美國股市也受其影響一路下挫,華爾街上人心惶惶。格林斯潘斟酌再三,於1998年下半年果斷出手,連續3次下調利率,給愁雲慘霧的股市注射了一針興奮劑。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擴散到全球,格林斯潘又在10周內連續三次減息,創造了美國曆史上最快的減息速度,穩定了經濟。由於世界經濟“領頭羊”始終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其他國家很快就緩過勁來,紛紛踏上複蘇之路。格林斯潘的大名也在全世界家喻戶曉。

  同樣在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恐怖分子襲擊美國後,格林斯潘在短短一年內將利率從6.5%降至1.75%,刺激經濟增長。那些悲觀論者曾經認為恐怖襲擊後,美國經濟不可避免地將出現負增長,但當年美國經濟增長達到了3.5%。

  事實上,這是所有人聞所未聞的奇跡,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的18年,美國經濟持續增長,期間隻被兩次小規模的經濟衰退打斷,從1987年到1998年更是創造了90多個月的戰後經濟連續增長的紀錄,更重要的是,盡管失業率已經低至5.5%,通貨膨脹依然被控製在3%以下,被傳統經濟理論認為不可能兩全的低失業率和低通貨膨脹竟然同時出現,美國出現了所謂“零通貨膨脹型經濟”。

  這是一切都是格林斯潘被神話的來源,在很多時候,連穩重成熟的人們也開始從這位麻臉主席的講話、證詞和態度中尋求潛台詞:他會幹什麽?他不會幹什麽?

  理智地說,投資者的確應完整地分析一下格林斯潘對世界的看法,因為他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太大了。

  不過,更多的時候,格林斯潘會掛著一臉愁容,不斷給股市念“緊箍咒”,一再警告泡沫危險,並不遺餘力地推行貨幣穩定政策,再三“威脅”要提高利率以抑製通貨膨脹,生怕“黑色星期一”的悲劇重演。

  在格林斯潘看來,任何經濟政策的核心隻有一個——控製通貨膨漲,而最佳的貨幣政策應當是保持適當的通脹,但又不產生過度的泡沫,否則就會呈現大起大落。他希望的是進三步,退兩步,而不是進十步,退九步。

  1994年,格林斯潘竟一連7次提高利率,使華爾街盛傳一則笑話:交易員在哄騙哭鬧的孩子時不是喊:“狼來了!”而是說:“格林斯潘要加息了。”格林斯潘那“沉重”的表情也廣為流傳。後來,美國人已經把“格林斯潘”當成了“憂心忡忡”的代名詞,一見誰麵色陰鬱,便調侃道:“瞧你一臉的‘格林斯潘’。”

  盡管人們有時會埋怨格林斯潘把錢袋“捂得太緊”,但正如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市場觀察”欄目的首席經濟學家歐文·凱爾納所言:“格林斯潘和投資者之間是一種既愛又恨的關係,格林斯潘就像一個受人信任的醫生保管著一些散發著難聞氣味的藥品,但每個人都知道這些藥對他們是有好處的。”

  美國《幸福》雜誌曾對上千名公司負責人進行調查,發現格林斯潘的支持率高達96%。他們認為,過去近30年裏,沒有一位聯儲主席像格林斯潘那麽稱職人們也許會問:這位聰明睿智的老人究竟是如何創造出美國曆史上最長的經濟奇跡的呢?答案是:在浴缸裏。他每天早晨6點左右起床,其後的一個半小時就是泡在浴缸裏閱讀各種經濟和金融材料,有時甚至還動筆寫點什麽,因此他帶到辦公室去的講稿常常是濕漉漉的。這個習慣是在70年代養成的。那時候,他的背部有些不適。他發現清晨時分長時間泡在熱氣騰騰的浴缸裏,不僅能夠解除病痛,而且才思泉湧。他甚至對朋友說,他的智商在早晨6點鍾時比晚上6點鍾時要高出20分。

  作為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其決策可以影響到美國的整個國民經濟乃至全世界經濟在今後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發展狀況。因此,他在辦公室裏立著一塊牌子,上麵寫著“錢從這裏滾出來。”提醒自己三思而後行。

  多年的聯儲主席工作已使格林斯潘不情願地變成了保守派,隻要政府能及時調整方向順應發展,他就可以勉強接受缺少純自由競爭東西,他的電腦與全世界的電腦聯網,這使他能夠時刻觸摸到全球經濟的動脈。同時,他的辦公室的牆上掛著一幅諷刺他的漫畫,將他形容為希臘神話中特洛伊國王之女卡桑德拉,雖有預卜凶吉本領,卻不為別人所信,諷喻他在經濟問題上經常發出聳人聽聞的警告。對這幅“醜化”他的漫畫,格林斯潘卻十分欣賞。

  身為華爾街股市最大的莊家,格林斯潘本人從不“濕鞋”。自擔任美聯儲主席以來,他每年都要公布自己的收入。人們發現,他從來不買股票,而是選擇了幾乎沒有風險的政府短期債券進行投資,目前大約持有240萬美元國債。

  當時,有好事者為他算了筆賬:由於不炒股,這位理財才高手每年至少至少損失20多萬美元。可是格林斯潘並不在乎這些損失,他的發言人說,格林斯潘在投資時比較理智,這一點與他的個性吻合。同時,他也不想讓人覺得自己有“近水樓台”之嫌。

  隨著名聲的不斷擴大,作為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省份不斷被神化了。當時,在美國金融界有這麽一說:格林斯潘咳嗽一聲,全世界都得下雨。因此,他的一言一行格外引人注目。

  當時,華爾街的投資者們花了很大力氣研究他的每次講話,試圖從他的遣詞造句中捕捉到哪怕一點蛛絲馬跡,但結果總是枉然。原來,格林斯潘的話實在太隱晦曲折、模棱兩可了。

  有時,格林斯潘自己也承認:“我花了不少時間努力回避問題,因為我擔心自己說話過於直白。最後,我終於學會了‘美聯儲語言’,學會了含糊其辭。”

  其實,“美聯儲語言”並非格林斯潘首創,早在前任主席麥克切斯尼。馬丁和保羅。沃爾克的嘴上已經初顯端倪,隻是格林斯潘把它“發揚光大”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索洛曾這樣評價這些“狡猾”的主席們:他們就像烏賊魚,噴出一團墨水後就溜之大吉,讓聽者抓耳撓腮,摸不著頭腦。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一次,格林斯潘居然把這種曖昧的語言方式也套用到自己的黃昏戀上,差點斷送了晚年的美滿婚姻。12年來,格林斯潘一直與美國國家廣播公司高級女記者安德拉·米切爾拍拖,心儀已久。

  然而,經常使用“美聯儲語言”的格林斯潘那含混不清、充滿暗示的語言,竟連長於揣度的女記者也被弄得一愣一愣的,他先後求了兩次婚,對方卻毫無反應。

  直致到1996年的聖誕夜,當格林斯潘第三次模模糊糊表白心意時,女記者才拎清了他的真意,接受了他手中遲到的紅玫瑰。次年4月6日,71歲的格林斯潘終於結束了“冤枉”的單身生活,再次當上了新郎。漸漸地,新娘竟喜歡上了格林斯潘的晦澀,她說:“原以為對他了如指掌,可實際上我永遠也猜不透他的心思,這種感覺妙不可言!”這不禁讓人想起格林斯潘的那句名言:“如果你以為對我個人已經研究非常透徹了,那我可以告訴你:你一定誤解了我的話。”

  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他們可不想新娘那樣,他們為了賺錢必須要搞懂格林斯潘。在無法揣摩格林斯潘的講話,就隻能另辟蹊徑了。很快,精明的投資者們就發現了一個“秘密”:格林斯潘的公文包——如果是癟的,這表示平安無事;如果鼓鼓囊囊,那可就大有文章了,意味著格林斯潘“有話要說”。

  因此,每當美聯儲開會時,篤信此說的美國CNBC電視台就會派出兩個攝製組守在門外,一台攝像機用來拍攝格林斯潘的言談舉止,另一台則專門拍攝他的公文包。

  由此可見,格林斯潘的影響在當時是如何地大。而對格林斯潘的評價也有很多,英格蘭銀行行長默爾文·金曾用挽歌般的語調讚美這個人,“偉大的經濟學家極其少見,這種人必須具備幾種人的天賦,數學家、曆史學家、政治家和哲學家,艾倫·格林斯潘正是這些天賦的化身。”

  風光不再

  俗話說,見好就收。格林斯潘卻不以為然。當行將鞠躬下台的克林頓總統請他第四次出任美聯主席一職時,他“很爽快地答應了。”這樣,他將在這個位子上一直呆到2004年,前後長達16年,創下曆史紀錄。

  當時,許多市場分析家認為,73歲格林斯潘今年將麵臨任職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因為美國長達9年的經濟擴張已經顯現吃緊的跡象,勞動市場是緊的,零售開支是強的,並且經常賬戶赤字已超過國內生產總值4%。美國人的好日子還能過多久?這是人們心中最大的疑問。盡管格林斯潘目前在美國備受讚譽,可一旦未能繼續保持經濟增長和低通脹,他將前功盡棄,從前的所有功績將一筆勾銷。曆史有時就是這麽苛刻。

  對此,格林斯潘很坦然:“我隻想做大多數學院經濟學家從未幹過的事情,檢驗一下我的理論在現實世界中是否真正行得通。這就好比吃花生,隻有不停地吃,才不會覺得累,因為未來是不可知的。”

  然而,格林斯潘畢竟是人,而不是神。2006年1月,格林斯潘退休之時,美國經濟強勁,通脹水平較低,股價和房價都在節節上漲。也因為此,已從美聯儲主席位子上退休的格林斯潘還被尊為“史上最偉大的央行行長”。

  但幾個月後,危機的種子就開始發芽。房價不再上漲。房屋建設開始下滑。次級抵押貸款的拖欠情況越來越嚴重,導致幾家貸款機構和對衝基金破產。

  第二年年8月,問題蔓延到歐美銀行業。9月,格林斯潘出版回憶錄《動蕩年代》。在報紙和電視上紛紛討論格林斯潘的大作之時,他的繼任者貝南克(Ben Bernanke)為應對危機而開始降息,迄今共降息6次。

  在此以後,人們對格林斯潘的看法也隨著經濟的轉向而每況愈下。人們普遍指責說,他在任最後幾年Fed實行的低利率和監管方麵的放任政策為當前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這場危機始於美國房市,現在正席卷全球銀行、股市、貸款者和消費者。康涅狄格州民主黨參議員克裏斯·多德2004年曾說格林斯潘在參議院贏得了極大的尊重,很快他卻出言指責格林斯潘。身為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的多德指責格林斯潘的政策令數百萬美國消費者麵臨止贖的境地。

  一時間,批駁格林斯潘的言論、書籍在全球範圍內蔓延。曾經一度,反格林斯潘的情緒在“格林斯潘造成的混亂”和“格林斯潘致死人數統計”等博客上如火如荼。後者對據稱與房地產崩潰有關的死亡人數進行統計。對衝基金經理威廉·弗雷根斯坦1月出版的新書《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聯儲的無知年代》,現已再版三次。

  如今對格林斯潘的評價還沒有最終的結論,但人們更多地認為,格林斯潘神話的產生,或者一些更本質的因素在起作用,它們通過格林斯潘充分展示了自身。甚至在自己的新書中,格林斯潘也承認,是市場力量而不是他才是締造繁榮的真正功臣。

  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的18年是這樣一個時代:隨著柏林牆的倒塌,接下來是不可遏止的全球化和新技術革命,跨國企業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整合和重新配置資源,並借助技術進步,變得更強和更有效率。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發達國家製造業的移入,可以製造出口大量廉價商品,從而抑製了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而賺取的外匯又大量回流到發達國家的資本市場,促使股票市場繁榮,並使利率保持在較低的水平。股票市場上升的財富效應,提振了消費信心,保持了市場的繁榮。更有效率的企業,更廉價的商品,更低的資金成本造就了格林斯潘時代的繁榮。

  而後來,這個良性循環的時代也許已經進入尾聲,2007年的次級債危機是變化的最初征兆。過量的資金形成了資產價格的泡沫,而資產泡沫可能引發全球範圍的通貨膨脹,最早的危機已經在房地產市場體現,而當大多數人選擇離開市場,就意味著繁榮的終結。

  一個動蕩年代選擇了格林斯潘作為時代的印記,而締造這個時代的元素仍在繼續發酵,將格林斯潘看作是未來世界的預言者不如看成是一個鏡像,他的因勢利導或者無意為之都將成為格林斯潘遺產繼承者的解剖標本。

  當然,這種看法也隻是學者們的一種觀點,到底格林斯潘神話的取得是客觀環境使然,還是格林斯潘主觀因素促成,現在仍然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非常確定的,那就是格林斯潘確實創造過一個神話。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人人都愛心理學:最妙...
4看圖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6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7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8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豔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內容:初三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就想不管不顧地大哭上一場,其中不乏幾個脆弱的女生已經泣涕漣漣,打濕了一張又一張麵巾紙。“陳大班,你說話呀!沒人讓你做啞巴。”牛天梓瞪著牛眼,生氣地衝班長陳遠嚷著...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義明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書中自有黃金屋,教你如何成為股票市場叱吒風雲的成功者,如何成為一個輸少贏多的投資人,如何成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重點介紹基金的基礎知識及品種,常用的技術分析方法及投資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資案例等。

  • 凱達之魂:記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人生和事業

    作者:馮萌獻  

    經管勵誌 【已完結】

    本書記述了張文遠從一個隻有中學文化程度的中學生,從一個生產隊的記工員開始,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