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去世後,留下了很多尚未發表的作品。其中的一些在他身後已經陸續出版發行,在J。W。Bienstock的法譯本中合成三卷。這些作品囊括了他一生的各個時代。其中《一個瘋人的日記》還是一八八三年的作品。還有一些是他在生命的最後幾年作的。這些作品有短篇小說、長篇小說、劇本和獨白等,有很多是沒有完成的殘作。我覺得把它們分成兩大類為好:一類可分為以他的道德思想作的,一類為以藝術天分而作的。當然,也有一小部分是將這兩種趨向融和得十分完美的。
遺憾的是,由於他對於文學榮譽的淡漠,也可能是受他禁欲思想的影響,他沒有把應該是作品中最輝煌的一部分完成。例如《Fédor Kouzmitch老人的遺著——日記》。這是有名的俄國皇帝亞曆山大一世的故事,大意是說,他決心放棄一切,編造假名出走,然後在西伯利亞度過一生。托爾斯泰原來對這個題材的熱情非常高,他想在這部作品裏把他和他的主人翁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可這部書他隻寫了最初的幾章,我們從這短短的幾章裏,就能看出這部作品敘述的緊湊與清新,能夠和《複活》中最好的部分媲美。這部書裏有很多令人難以忘懷的形象描寫,例如年老的凱撒林二世。老人在描寫這位神秘、暴烈的皇帝時,不時被作品中人物的倔傲性格所感染,心中不時地激起陣陣衝動的漣漪。
《塞越老人》(1891至1904)也是托爾斯泰所作的氣勢恢弘的偉大作品之一,隻是故事被裁剪得太短了。作品寫一個老人在孤獨與苦行中奉行上帝,最後他為了大眾的生活無形中見到了神。作品中有幾處曠野的情調寫得令人惻然,當書中的主角發現他的未婚妻,那個他崇拜如聖女一般的女人,竟是他所敬愛的俄國皇帝的情婦時,老人對那醜惡的一幕描寫,顯得既質樸又悲壯。另外,還有那個修士在精神狂亂之夜為了重新尋覓和平而舍棄自己的手指那一幕,更是動人心魂的絕妙之筆。與這些驚悚可怖的情節穿插描寫的,是最後主人翁與可憐的童年的女友的那段纏綿悱惻的談話和結尾的淡漠、清明,以及急轉直下的細節描寫。
《母愛》也是一部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它描敘了一個理性慈祥的母親,全心全意地為她的家人整整服務了40年,但她的內心卻異常孤獨,她不愛活動,也感覺沒有活動的意義,但她是一個自由思想者,最後她隱居到一個修道院中去寫她的日記。這本書現在隻有首部還有藏本。
還有一些短篇故事,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完美。
《Alexis le Pot》是通俗故事一類的作品,它講的是一個質樸木訥的人,雖然在關鍵時刻永遠被犧牲掉,但他卻永遠感到甜蜜和滿足,一直到死。《舞會之後》(1903年8月20日)講的是:一個老人說他在年輕時曾經如何愛一個女孩,又如何突然改變了主意,原因是他看見那個女孩的父親,一個當大佐的軍官,鞭笞他的士兵。這是一篇完美的作品,開始是年輕時代的回憶,美麗動人,接著是真切感人地描寫。《夢中所見》(1906年11月13日)的主要情節是:一個被親王所鍾愛的女兒,由於被人誘惑而逃出家庭,親王發誓永遠不饒恕她。但當他看見她時,又立刻請求她的寬恕,在這裏可以看到托爾斯泰的溫情與理想主義思想的旺盛勢態。然而,他對女兒的私生子卻難以抑製自己的討嫌心理。《Khodynka》是一篇小小說,描寫1893年時,一個美麗的俄國公主,偷偷參加莫斯科的一個平民節日,後被擁擠的人群擠倒在地,被人任意踐踏的故事。後來大家都以為她死了的時候,一個同是被擠得狼狽不堪的工人,救了她的性命。這種奇特的命運把兩人緊緊地結合在一起。但他們以後還是分手了,並永遠沒有見麵。《Hadji Mourad》(1902年12月),敘述的是1851年高加索戰爭時的雜事。這部小說場麵宏大,一開始便像一部史詩式的鋪展開來。寫此書的時候,正是托爾斯泰最能把握他的藝術能力的階段,他的視覺與心靈的感覺都非常完滿。但奇怪的是,讀者在他這部作品中,感覺到作者對於寫故事並不真正有興趣。因為在故事中顯現的每個人物,剛好能獲得他適當的同情。作者對於他的每一個人物,哪怕是隻在我們眼前隻顯現一下的人物,也要給他一個完整的肖像描寫。他在這本書裏,對誰都沒有什麽偏愛。我們在讀這部作品時,感覺到作者似乎並無內心的需要,而隻是為了肉體的需求。就好像一個人想舒展他的肌肉一般,他想隨意施展一下他的智力機能。也就是說,他想寫點東西,他寫出來了。
還有一些具有個人氣質的作品,常常達到了悲愴的境界。他的自傳式的作品就屬於這類作品,譬如《一個瘋人的日記》(1883年10月20日),描寫1869年托爾斯泰精神錯亂時最初幾夜的恐怖情形。還有《魔鬼》(1889年11月19日),這是作者晚年最長的一部短篇小說,這部作品的大多數地方都非常出色,隻是結尾有些無聊。鄉下的一個地主,同他的佃農的一個女兒有了關係,但最終卻和另外一個女人結了婚。但這鄉女“留在了他的血液裏”,他見了她,就會產生占有她的欲望。而她也始終在追尋他。他倆終於重新結合,他感到自己不能離開她,又愧對自己的妻子,左右為難之際,隻好選擇了自殺的道路。書中各個人物的描寫都非常出色,例如,他筆下的男子是善良、聰明、真誠和勤奮的,但也是懦弱、短視和煩悶的;他的年輕的妻子是傳奇式、多情的;而美麗健全的佃農的女兒,則是熱烈的、不顧貞操的。令人遺憾的是,托爾斯泰在這篇小說的結尾放入了他自己的倫理觀點,以肯定自己曾有過的類似的經曆。
《黑暗中的光明》是一個五幕劇,我們從這篇劇作中可以發現托爾斯泰在藝術方麵的一些弱點。但當我們知道了他晚年生活的悲劇時,就會明白托爾斯泰的這部作品是怎樣地感動人心。在Nicolas Ivanovitch Sarintzeff和《我們應當做什麽?》裏,作者具有同樣的信心,他試著要實行自己的意願。但這對於他,卻有著巨大的難度。他的妻子的哭泣阻止了他離開這個家庭,無論她的眼淚是真是假,他都留在了家中。他在家裏做著木工,過著窮人般的生活,而他的夫人與兒女則繼續過著奢侈的生活,享受著豪華的宴會。他同他的妻女過著絕對不同的生活,但卻有人指責他虛偽。然而,由於他的人格光輝和精神感召,他的周圍聚集了大批信徒或者說不幸者。一個教堂司祭放棄了自己的職位,變成了他的信徒。一個世家子弟為了他的主義而拒絕軍役,以致被罰入糾正紀律的隊伍中。在這些可憐的托爾斯泰的信徒中,Sarintzeff為懷疑所苦。他是不是犯了錯誤?他是否無謂地陷別人於痛苦或死地?最後,他解決痛苦的辦法,是死於那被他無意中置於絕路的青年的母親手中。
至於托爾斯泰最後幾年的生活的記錄,我們可以他的另一個短篇《無所謂罪人》(1910年9月)中找到。在這裏,我們還可以看到一個陷入無可自拔的境遇的受苦人的真誠懺悔。一般來講,在閑逸的富人之前,有被壓迫的窮人,但是他們都沒有發現這種社會狀態的可怕與不合理。
另有兩部劇本具有現實價值:一個是農村小劇,鞭撻酗酒的危害,劇名為《一切品性之所來》(大概作於1910年)。這個劇作的人物個性栩栩如生,他們的不同形象,他們的可笑言語,都描繪得非常逼真。那個最終饒恕了盜賊的鄉下人,品質樸實無華,作者對這個人物的描寫把握的很有分寸地,他使這個出現在讀者眼裏的鄉下人顯得既高尚又滑稽。第二部寫十二景的劇本,是托爾斯泰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名叫《活屍》。它描寫的是被社會的荒謬現象所壓迫的善良而懦弱的人們的生活。劇中的主人翁弗狄亞因為自己的善性與德操而白白斷送了一生,隻不過他的這些品性隱藏在放浪形骸的外表下而已。他難以忍受人類的卑下與他人的蔑視,但他無力改變。他有一個理性、善良、安分守己,並且十分愛他的妻子,但他“缺少使蘋果汁發沫的一顆小小的葡萄”,缺少可以遺忘所有事物的“在生活中的跳躍”,而他需要的恰恰是這些。
《活屍》第五幕第一場中,弗狄亞有這樣一句對白:“我們都處於這樣的一個環境下:每一個人生活的路隻有三條,一條是做一個公務員,但這樣掙的錢,隻能增加生活的卑劣,這使我厭惡,我不能這樣做;第二條路,是和上麵的生活作鬥爭,可這需要一個英雄人物,而我則不是。第三條路是忘記自己,整天沉溺在聲色犬馬之中,我選擇的就是這條路,你們現在看的我就是這個樣子……”
在第三幕第二場中,他還這樣說道:
“令我陷於危險境地的東西主要是酒。我喝酒並沒有感到什麽樂趣。但我卻永遠遵守著自己的做人原則,在我的周圍,每天都發生著一些卑鄙的事,我為此感到憤怒……說到要成為貴族的首領,或銀行行長,這是多麽可恥的事啊!……但隻要一喝了酒,我就感受不到恥辱了……而且,音樂,我是指酒店中的音樂,不是指歌劇或貝多芬,融入到你的靈魂中越多……還有漂亮的黑眼睛,笑容……這些東西越是勾魂攝魄,事後就越是令人感到羞辱。”
他覺得他不能使妻子快樂,而她也不能使他快樂。為了解除彼此的痛苦,他離開了妻子,把她留給一個友人。這個人愛她,她亦愛那個人。他從他們彼此的表情中感覺得到,好的是,這位朋友與他有很多相似之處。然後,他隱居到下層社會中。如此,他們兩個獲得了幸福,他則按自己的意願開始了新的生活。然而,社會是絕對不允許有人不按規則行事的,最後,法院他的兩位朋友被判重婚罪,弗狄亞隻好以自殺來保全他們。這是一部樸實無華的作品,也是一部奇特的作品。它含有濃厚的俄羅斯色彩,作品反映出一些傑出人士在革命的希望破滅以後的失望與消沉,人物性格生動、逼真,就是是次要的角色也不例外,如年輕妹子的率真愛情觀、Karenine的勇敢,保守派貴族的母親,在言語上強硬,在行為上則又讓步等,就是那些酒店中的舞女,寥寥數筆的律師,都描繪得栩栩如生。
在這裏,對於那些以道德和宗教倫理為主的作品,我暫且不論,因為這些作品的自由生命被壓製了,當然這對托爾斯泰作品的整體價值並無損害:
《偽票》大體上算一部長篇小說,它的敘述很長,主要表現善與惡的連鎖反應。作品從兩個犯了偽票罪的中學生伸展開來,寫出了更多的罪惡,而且越來越可怕,直到一個被害的女人以其崇高的人格對凶手發生了影響。然後再由這個凶手逐步追溯到造成他犯罪的最初的人犯。題材宏大壯觀,就像一部雄偉的史詩,也可以稱作一部偉大的悲劇。略顯不足的是,本書的敘述有些冗長、瑣碎,少了一些宏偉的氣勢,另外,人物性格有些雷同。
《兒童的智慧》是摘錄的一些兒童語言,一共21條,題材囊括宗教、藝術、科學、教育、國家等等。語言華美,辭藻豐富,但此文的形式和主題都略顯陳舊,同樣的論調在其他地方也屢見不鮮。
《年輕的俄皇》是本集中比較差的一篇作品,描寫主人翁臆想自己隨心所欲帶給人的痛苦。
另外,本集中還有作者寫的一些片斷,如《兩個巡禮都》、《祭司伐西利》、《誰為凶手?》等等。
從這些作品上可以看出,托爾斯泰直到逝世前,一直都保持著敏銳的智力。當他說明他的社會思想的時候,他可能會顯得空洞無物;但當他的人道主義的理想消散之後,在陌生人麵前,他那如鷹隼一般的目光,便會一下子穿透他人的內心。他內心的清明境界從來沒有喪失過。我覺得,他在藝術上最大的缺陷,就是沒有傾注最大限度的激情。
我們對於托爾斯泰似乎有這樣一種印象,除了極少數的時間外,藝術好像不是構成他生命的要素,而是一種必須的消遣,或者說是一種行動的工具。就好似說,他生活的真正目的是行動而絕不是藝術。當他被這激情的幻覺感染激動時,他常常感到慚愧,所以,他堅決地結束它,或者像《Féddor Kouzmitch老人的日記》那樣,完全放棄,因為這激情有可能會把他的行動和藝術結合起來……在創造力旺盛的時候,卻為此而痛苦,最後竟白白地犧牲掉,這種大藝術家在世界上可以說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19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