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必須依靠對孩子的培養。
——所羅門《箴言》
歐洲正統的拉比經常吹噓他們顯赫的錫伯萊家族譜係,但是耶徹爾拉比是個例外。
他是一個平凡麵包師的兒子,他繼承了那個階層人民直率坦誠的特點。
有一回,一群拉比在節日聚會上大肆吹噓他們那顯赫的祖先。
當耶徹爾拉比過來時,他鄭重地回答:
“在我的家族裏,我的兒子是第一個顯赫的祖先。”
所有的拉比都被他的話震住了,耶徹爾拉比接著說:
“我的祖先並不顯赫也沒有威名,他們流浪四方,居無定所,我的父親是一個麵包師,直到他那一代才得以安定下來,我們的生活不再漂泊不定,我的兒子比我以及我的先祖都要幸福,他沒有經曆痛苦的磨難,受著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他的父親比我的父親還有學問的多,這些足以讓他成為一個將來聲名顯赫的人,他將讓我們的家族發揚光大,所以我說,他才是我們家庭第一個顯赫的祖先。”
拉比們如夢初醒,恍然大悟。
猶太智慧聖火
人類有三個朋友:小孩、財富、善行。這是猶太社會流傳的一句極為睿智的格言。這裏的人類當然應當理解為猶太民族。這句格言告訴我們猶太民族的三個根本關注點:小孩是民族的肉體存在,財富是民族的現實存在,善行是民族的精神存在。
對於猶太民族來說,善行及其背後的價值與信仰,是民族最高意義的存在,沒有這些,就不會有猶太民族。但是這種精神存在必須與民族的肉體存在同在,才能使它成為每一曆史時刻的現實存在而不淪為曆史的遺跡。而財富不僅代表著維係猶太民族肉體存在和精神存在的必要條件,還是猶太民族的肉體存在借以證明其精神存在之不朽的根本證明。所以,最終說來,猶太民族的這三種存在是在孩子身上實現“三位一體”的。
由此我們就不難明白,猶太人為什麽會對孩子具有這樣一種帶有神聖感、崇高感的情感。猶太人之所以給孩子帶上這樣一輪光環,使孩子幾近於神聖,那是因為他們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未來和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從這樣一種“孩子神聖”的觀念出發,猶太人的家庭成了名副其實的“孩子的王國”。當孩子還在母親的肚子裏沒有出世的時候,就已受到全家特殊的照顧。
猶太人有一條規矩,懷孕的婦女會受到特殊的照顧,必須讓她吃得好。在窮苦的家庭裏,甚至寧可大家挨餓,也不能餓著孕婦。孩子出生後,就成了家庭的中心。家裏人就會找孩子交談、討論問題,有時還故意同他們胡攪蠻纏,這是猶太人采取的一種很特殊的教學方式。這種風格的教育風行於猶太人的各個階層,而且其中的話題還多以《托拉》、《塔木德》等經書上的問題為取向,從而在培育孩子思考和論說能力的同時,培育出了一顆猶太心靈。這種培育猶太心靈過程中最動人的一幕,就是培養孩子從小擁有一顆善良的心。
猶太人家庭在安息日前夕,孩子的母親一定會把蠟燭點上,父親則把手放在孩子們的頭上念誦祝福詞。
猶太人家庭都有設置捐款的小箱子,在把蠟燭點燃以前,孩子把父母給他的硬幣投入小箱子內,作為捐獻。到安息日的下午,富人家的父母不會把錢直接交給窮人,而是讓孩子把小箱子裏的錢拿出來送給窮人。
猶太人認為,這些做法可以培養孩子的慈善之心,讓孩子知道去愛。“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的是孩子的善心,收獲的是民族的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