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好施的人,更加發達;幫助別人的人,也必得助。
——所羅門《箴言》
一個猶太人的孤兒院遭到了飛機的襲擊,幾個孩子和一位工作人員被當場炸死。還有幾個孩子受了傷,其中有一個小女孩傷得很重,傷口在不停地流血!
值得慶幸的是,沒過多久,一個外國援助醫療小組來到了這裏,小組隻有兩個人,一個女醫生,一個女護士。
女醫生馬上對那個女孩進行搶救,但在救援的過程中出了一點麻煩,因為小女孩失血過多,需要輸血,但是她們帶來的醫療用品中沒有可供使用的血漿。於是,醫生把希望放在了在場的人的身上,她給所有的人驗了血,終於發現有幾個孩子的血型和這個小女孩是一樣的。可是,這個醫生和護士都不懂本地區的語言,而在場的孤兒院的工作人員和孩子們隻懂得母語。
無奈之下,女醫生隻好用自己會的母語加上一大堆的手勢告訴那幾個孩子,“你們的朋友傷得很重,她流了很多血,需要輸血,而你們的血型與她的正好吻合,你們願意給她獻血嗎?”孩子們呆呆地站在那兒,好像明白了她的意思,但眼裏卻藏著一絲恐懼!
他們沒有人吭聲,沒有舉手表示自己願意獻血!女醫生一下子愣在那兒,沒了主意。
忽然,一個孩子慢慢地舉起了他的小手,但是剛剛舉到一半卻又放下了,好一會兒又舉了起來,再也沒有放下!
醫生很高興,馬上把小男孩帶到屋裏,讓他躺在床上。小男孩僵直著躺在床上,看著自己細小的胳膊被針管慢慢地插入,看著自己的血液一點點地被抽走!眼淚忍不住就順著臉頰流了下來。見此情形,女醫生慌了,忙問他是不是感到很疼,他搖了搖頭,但眼淚還是一個勁兒地往下流。醫生開始感到手足無措,因為她覺得有什麽地方做得不對,但是問題出在哪兒呢?
關鍵時候,一個地方的護士趕到了這個孤兒院。女醫生把情況告訴了地方護士。地方的護士忙來到孩子身邊,俯下身子和孩子交談了一下,不久後,孩子竟然破涕為笑了。
原來,那些孩子都誤解了女醫生的話,以為要救那個小女孩就必須抽光身上所有的血。一想到過不了多久自己就會死去,所以小男孩才哭了起來!醫生終於明白為什麽剛才沒有人自願出來獻血了!但她還是有一點搞不懂,“既然以為獻過血之後就要死了,為什麽他還自願出來獻血呢?”醫生問那個地方的護士。
於是護士用母語問了一下小男孩,小男孩沒有絲毫猶豫,回答得很幹脆:因為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就這一句簡單的回答,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
猶太智慧聖火
所羅門說,竭力行善的最為可貴,也最受人敬重。猶太人認為一個人越是熱心救助別人,他就越值得讚揚。在極端危急的關頭,如有人能夠為他人獻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這種人將是聖徒。《猶太法典》裏規定:如果一個人在安息日看見一個兒童掉進了海裏,他可以撒網救這個兒童——越快越好——而無需征得法院的同意,即使他撒出的網在把孩子救上來的同時,也會網上來魚(這是安息日所禁止的)。
如果他看見一個兒童掉進了深坑,他可以往下挖,然後蹲下身去把孩子拉上來——越快越好——而無需征得法院的同意,即使在救孩子的過程中,他可能造了階梯。
如果他看見一扇緊閉的門中有一個嬰兒孤身一人,他可以破門而入,將嬰兒抱出來——越快越好——而無需征得法院的同意,即使在打破門的時候,他可能敲掉了可以用作木柴的碎片。
在猶太人的心目中,為了幫助他人即使違犯律法,甚至於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們堅持這一人生的信條,在猶太民族的苦難史上,他們飽受迫害,如果沒有如此堅定的人生信條,人們相互衷心的幫助,勢必會造成人心的渙散,無法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故事中的孩童一句簡單的回答卻告訴我們一條人世間的真理:為了幫助他人而貢獻自己的一切,是一個人感到非常光榮和自豪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