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惡的人借貸不還,義人卻慷慨好施。
——所羅門《箴言》
在以色列的一個村莊裏,有一家田產很多的農夫,他是個樂善好施的老實人。每年拉比都會到他家訪問,而每次他都毫不吝嗇地捐財獻物。
可惜天公不作美,有一年這個地方遭到了風暴和瘟疫的襲擊,所有的農田和果園都受到破壞,全部牲畜都死光了。農夫損失了大部分良田,最後隻剩下一塊好地。
農戶沒有怨天尤人,相反,麵對逆境他泰然處之。
那一年,拉比像往年一樣,又到農戶的家,見他家道中落,拉比們都對他表示了同情,無意再請他捐獻。農夫的太太說:“拉比們,往年資助教育,維修教堂,為窮人捐款我們毫不吝惜,但今年實在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望見諒。”
後來,夫婦倆覺得讓拉比們空跑一趟,於心不安,便決定把最後剩下的那塊地賣掉一半,捐獻給拉比。拉比十分驚訝,並且感激不盡。
有一天,農戶在剩下的半塊土地上犁地,耕牛突然滑倒了。他手忙腳亂地扶起耕牛時,卻在牛蹄下發現了寶物。他把寶物賣掉後,又過上先前的富裕生活了。
第二年,拉比們又來到農夫原來的家,以為農夫還和原來一樣。可附近的人告訴他們:
“他已搬入新居了,前麵那所高大的房子,才是他的家。”
拉比們走進大房子,農夫高興地向他們說明了近一年發生的事,並總結道:“隻要樂於行善,它必定會倒過來,這就是捐獻的利潤。”
猶太智慧聖火
俗話說,好人自有好報。發生在這個農夫身上的事正好印證了所羅門的一句箴言:“同濟農田人的,必不缺乏;見貧不濟的,必受詛咒。”施舍在希伯來語中還有“正義”的意思,猶太的傳統強調,窮人有權利得到施舍,因為施舍會使施舍者和被施舍者一樣受益。你弟兄中若有一個窮人,你不可吝嗇地叉著手不幫助他,應該找他所缺乏的給他,補他的不足。施舍是不講究自身富裕程度的,甚至一個靠別人施舍為生的窮人也應該有施舍行為,我們不能把施舍當作一種“行善積德”,而應該認為這是在履行一種“公共義務”。
《舊約》認為,凡施散的,就更增添,吝惜過度的,反至窮乏。好施舍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施舍而不吝惜的即屬義人。義人施舍錢財,周濟貧窮的美德必將永存。施舍要出自內心,不能沽名釣譽。富者生前奢侈而不施舍,死後必受水刑。
猶太人認為,當你送禮的時候,不要說任何傷害人的話,你的言詞比你的施舍更有分量,久旱逢甘雨,救人急難。在猶太社會裏,人與人之間是非常友愛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其實,作為一個人,就應當有愛心,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能幫一把就盡量幫一把,隻有如此,我們的社會才會充滿真情。
正因為你有,你就可以施。就如因為別人需要才要受,那證明你已經是有福的。其實對己對人來說,我們都是“受”者——從神領受福惠,也從人領受一個施與分贈的機會,因此神就算我們施,而人又看是從我們受時我們是有聖樂的!神因見人在這樣的光景而與我們一同快樂!相親相助,愛如活水江河;福樂日增同作世界子民!不管我們給予他們什麽東西,我們都必須在愛中完成這一行為。人們意識到自己不能滿足自己的所有需要,必須依靠別人幫助自己才能得以生存。於是,在人們心中就會出現一種每個人都會具有的天然傾向,即都會出現內疚,出現一種隱藏著的自我責怪。而這種自我責怪則推動了人們去施舍。
所羅門告誡他的臣民不但應施舍,在施舍時也要注意保持窮困人的尊嚴。
把施舍作為一種公共義務,又使接受施舍的人不失自尊,這有利於人們之間的互濟互助,有利於社會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