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用神的名義的人總是被人當作神。
——所羅門《箴言》
少年時代的格芬就對生意場上的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他下了決心,一定要依靠自己的智慧與冒險精神,幹出一番事業來。
經過多年的奔波之後,格芬將目光瞄準了唱片業,他認為這個行業大有利益可圖,決心在這方麵努力。但他沒有經驗,怎麽辦呢?
於是他終日在娛樂圈中穿梭,尋找突破口。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名歌手羅拉尼洛。但因某些原因,當時她並不出眾,羅拉尼洛上不了台麵,因此,她的歌唱事業並不如意。格芬以此為突破口,決定加以利用。
於是,格芬便主動邀請羅拉尼洛合作,共創金槍魚音樂公司。公司負責為羅拉尼洛包裝和推銷,羅拉尼洛的歌曲版權歸公司所有。
合作協議簽好後,格芬便玩起他的包裝手法來。他將羅拉尼洛歌曲增添在諸如巴巴拉·史翠珊等當代大紅大紫的歌星的唱片中,製作後四處推銷,這樣,羅拉尼洛的身價大大提高。格芬也從中賺取了不少錢。
1969年,格芬決定將金槍魚音樂公司賣掉,得到現金450萬美元,他與羅拉尼洛各得225萬美元。
有了本錢,格芬便著手開創他的事業。一年後,格芬自立門戶,成立了庇護所唱片公司,再次從事唱片業,在他的刻意包裝下,一批默默無聞的歌手成為紅星。
捧紅了幾批歌星之後,格芬在1972年決定以700萬美元的價格將公司賣給華納唱片公司。之後,他在唱片界消失了一段時間。
1980年,格芬卷土重來,創辦了格芬唱片公司。成立之後,唱片公司接連遭受挫折。直到1990年,終於時來運轉,他麾下的“槍與玫瑰”樂隊走紅,格芬影響力大增,成為一家獨立的大唱片公司老板。
猶太智慧聖火
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市場競爭變得日趨激烈。鋪天蓋地的廣告資訊影響著人們的消費傾向,繁雜、門類旁多的商品讓人眼花繚亂,甚至使人無所適從、難以抉擇。
事實上,很多消費者僅僅通過產品的外觀以及自己的感覺來做出決定,也就是通常說的“第一印象”來選擇他們所要購買的產品。一個企業必須要有一個好的品牌,必須靠形象、名氣來打動消費者。
猶太人善於借助“名人”的名氣來為自己的事業打造聲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猶太人出版商有一批書,一直賣不出去。但是他並沒有放棄。思考了好幾天後,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給總統送一本,並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見。忙於國事的總統根本就沒有時間與他糾纏,便隨口而出:“這本書不錯。”
出版商聽了後如獲至寶,到處宣傳:“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書就銷售一空。
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出版商又有賣不出去的書,他又拿出一本給總統看。總統鑒於上次經驗,看也沒看,就說:“這本書太糟糕了。”出版商聞之,靈機一動,又做廣告說:“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有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搶購,書又銷售一空。
又過了一些時間,出版商又將書送給總統,總統為了不讓出版商鑽空子,便不予回答而將書棄之一旁,出版商卻大做廣告:“有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居然又被一搶而空,總統哭笑不得,商人則大發其財。
這位出版商利用總統的名氣進行促銷活動,其手段可謂巧妙之極,既達到了賣書的目的,又讓總統無話可說。
當然,商家或者企業在沒有良好的聲譽和形象之前,要想取得良好的經營成績是十分困難的。而要使自己的產品形成品牌,則往往需要花費很長一段時間。所以,巧借名人來提高自己的聲譽是為上策,這便是“名人效應”。
“名人效應”主要是通過借用“名人”的名氣來為自己做宣傳,提高自身的知名度。而猶太人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光靠別人的名氣是遠遠不行的,俗話說:“打鐵還得本身硬”。自身必須擁有過硬的品質,在這個基礎上,借“名人”的東風才能取得優良的業績。這也是猶太民族在商場上立足生根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