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送規格
來賓迎送規格的確定,通常依據是來訪者的身份、訪問性質和目的,兩國關係以及國際慣例。
確定迎送規格,主要是確定哪一級人員出麵迎接,這是接待來賓的一個禮遇規格,應根據主管部門接待要求來辦。主要迎送人通常都要同來賓的身份相當,但由於各種原因不可能完全對等時,可靈活變通,由職位相當的人士或由副職出麵,總之,主人身份與客人的身份不能相差太大,以同客人對口、對等為宜,以示對客人的尊重。當事人不能出麵時,無論作何種處理,都應從禮貌出發向對方作出解釋。
如果來賓隻是過境,規格可適當降低,在特殊情況下,為了兩國的外交關係或政治需要,可打破常規,安排較大的迎送場麵,給予較高的禮遇,但要避免產生不必要的誤會,以免造成厚此薄彼的印象。
一般性的迎送儀式相對要求寬鬆一些,適用於一般來訪者,可能是官方人士、專業代表團、文藝體育團體,也可能是長駐我國的外方使節、外國專家、記者等其他人士到任、離任。儀式同樣要鄭重,但不必過分渲染、誇張,要充分表示出尊重和友誼。
另外,還有一些純屬私人性質的來訪,迎送的安排要以禮貌、方便、實際為原則。
禮賓次序
所謂禮賓次序,是指國際交往中對出席活動的國家、團體、各國人士的位次按某些規則和慣例排列的先後次序。一般說來,禮賓次序體現著東道主對各國賓客所給予的禮遇,在一些國際性的集會上則表示各國主權平等的地位。禮賓次序安排不當或不符合國際慣例,會引起不必要的爭執與交涉,甚至會影響國家關係,因此在組織涉外活動時,對禮賓次序應給予重視。常見的排列禮賓次序有:
(1)按身份與職務的高低排列。
這是禮賓次序排列的主要根據。一般的官方活動,經常是按身份與職務的高低安排禮賓次序。如按國家元首、副元首、政府總理(首相)、副總理(副首相)、部長、副部長等排列。各國提供的正式名單或正式通知是確定職務的依據。由於各國的國家體製不同,部門之間的職務高低不盡一致,故要根據各國的規定,按相當的級別和官銜進行安排。在多邊活動中,有時按其他方法排列,但無論按何種方法排列,都要考慮身份與職務的高低問題。
(2)按字母順序排列。
多邊活動中的禮賓次序有時按參加國國名字母順序排列,一般以英文字母排列居多,少數情況也有按其他語種的字母排列的。這種方法多見於國際會議、國際體育比賽等,如聯合國召開聯合國大會、各專門機構的會議和懸掛會員國國旗等均按此法。聯合國大會的席次也按英文字母排列,但為了避免一些國家總是占據前排席位,因此每年抽簽一次,決定本年度大會席位以哪一個字母打頭。國際體育比賽代表隊名單的排列、開幕式出場的順序,一般也按國名字母順序排列,東道國一般排在最後。代表團觀禮或理事會、委員會等,則按出席代表團的團長的身份高低排列。
(3)按通知代表團的日期先後排列。
在一些國家舉行的多邊活動中,這也是排列禮賓次序經常采用的辦法之一。東道國對同等身份的外國代表團,按派遣國通知代表團組成的日期排列,或按代表團抵達活動地點的時間先後排列,或按派遣國決定應邀派遣代表團參加該活動的答複時間先後排列。采取何種排列方法,東道國在致各國的邀請書中,都加以明確注明。
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情況往往是複雜的,所以禮賓次序的排列常常不能隻按一種排列方法,而是幾種方法交叉,並考慮其他因素,如首先按正式代表團的規格,即代表團團長的身份高低來確定,這是最基本的。在同級代表團中則按派遣國通知代表團組成日期先後來確定,對同級和同時收到通知的代表團則按國名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在安排禮賓次序時所考慮的其他因素包括國家之間的關係、所在地區、活動的性質、和對於活動的貢獻大小以及參加活動人的威望、資曆等,例如,常把同一國家集團的、同一地區的、同一宗教信仰的或關係特殊的國家的代表團排在前麵或排在一起。對同一級別的人員,常把威望高、資曆深、年齡大者排在前麵。有時還考慮業務性質、相互關係、語言交流等因素,如在觀禮、觀看演出、比賽,特別是在大型宴請時,在考慮身份、職務的前提下,將業務性質對口的、語言相通的、宗教信仰一致的、風俗習慣相近的國家安排在一起。
因此,在具體工作中,要耐心、細致、反複考慮研究,設想多種方案,以避免因禮賓次序方麵的問題引起一些不愉快。
稱呼禮儀
各國、各民族語言、風俗習慣各異,稱呼與姓名均有不同。在社交場合,稱呼和姓名很有講究,如果弄錯了,容易鬧笑話,有的甚至引起對方反感、誤會。以下為稱呼禮儀要求:在國際交往中,一般對成年男子不論婚否,均稱先生;對已婚女子稱夫人,未婚女子統稱小姐;對不了解其婚姻狀況的女子可稱小姐或女士,對戴結婚戒指的年紀稍大的可稱夫人。這些稱呼均可冠以姓名、姓氏、職稱、軍銜等,如“威廉·泰勒先生”、“校長先生”、“少校先生”、“戴維斯小姐”、“秘書小姐”等。以夫人稱呼婦女時,可以用其丈夫的姓名,如“約翰·史密斯夫人”,也可用丈夫的姓,本人的名,如“瑪麗·史密斯夫人”,如以女士稱呼時,一般用婦女本人的姓名。對部長級以上或地位高的人,稱“閣下”、職銜或先生,如“部長閣下”、“大使先生閣下”,但在美國、墨西哥、德國等地沒有稱“閣下”的習慣,因此在這些國家可稱先生。對有地位的女士可稱夫人,對有高級官銜的婦女,也可稱“閣下”。
君主製國家,按習慣稱國王、王後為“陛下”,稱王子、公主、親王等為“殿下”,對有爵位的人既可稱爵位,也可稱閣下,一般也可稱先生。
對醫生、教授、法官、律師以及有博士學位的人,可稱呼他們的職務,同時加上姓氏,也可加先生,如“查理教授”、“法官先生”、“律師先生”、“桑尼博士先生”、“卡特醫生”等。
對宗教界神職人員,可稱呼其宗教職位,如“牧師先生”、“阿杜拉阿匐”、“羅斯神甫”等。
在社會主義國家及有些民族主義國家,人們習慣上以“同誌”相稱,在資本主義國家,共產黨人之間也互稱“同誌”,前麵可加上姓名或職銜,如“某某同誌”、“醫生同誌”、“主任同誌”等。
迎送程序
迎送的程序和相關禮儀是迎送過程中的核心內容,也是狹義上的迎送概念。迎送的程序一般分為五個方麵,即掌握來賓到達或離開的時間,安排有關的迎送人員向來賓獻花、介紹,以及安排來賓乘車,除此以外,還有一些細節性的事務。
(1)掌握時間。
為了順利地迎送客人,必須要準確了解客人所乘交通工具的抵離時間,如有變化,應及時通知有關人員。
由於現代交通工具常常會受氣候條件等意外原因影響,要想做到既不讓客人撲空,又不讓迎送人員長時間等待,那麽,作為東道主,一定要仔細掌握抵離的準確時刻,絕不能出現讓客人等候的現象。
(2)安排迎送人員。
安排有關的迎送人應該和主要迎送人商議並征得他們的同意,至少應該讓他們知道有誰參加迎送,同時,還應確定各位迎送人的正式頭銜,以備主要迎送人在介紹和翻譯時使用,以防止出現差錯。安排迎送人員的數目不宜過多,握手是很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但應在客人來訪過程中,與主要人物或主要部門負責人握手。
(3)獻花。
對於來賓,在迎送儀式上要安排獻花,這也是國際交往中的一項重要儀式。獻花一般由兒童或女青年奉獻。主人與客人握手後,把花獻上。獻花須用鮮花或鮮花紮成的花束,且要保持整潔、鮮豔。獻花忌用菊花、杜鵑花、石竹花和一些黃色花朵。有的國家習慣送花環或一二枝名貴的蘭花、玫瑰花等,但也要注意,有些國家在獻花方麵有某種禁忌,如接待信仰伊斯蘭教人士時,不宜由女子獻花,而且要注意獻花的時間,適宜在迎送人和客人握手完畢之後。
(4)介紹。
客人與迎接人員見麵時,應相互介紹。我們知道,通常的原則是,先把身份低、年紀輕的介紹給身份高、年紀大的,把男士介紹給女士。在迎接外國來訪者時,應先將前往歡迎的人員介紹給來賓,然後由來賓中的主要負責人再介紹他方人員。
被介紹者應微笑點頭或者說聲“您好”、“Hello”作為招呼語,千萬不可麵無表情,無所表示。在雙方介紹人士時,遇到外賓主動與我方人員擁抱時,除女士之於男士或男士之於女士外,我方人員不應推卸或勉強應付,而應作出相應的表示。
有時,介紹時還要遞送名片,涉外人員使用的名片最好能用兩種文字印刷,這樣就可以方便對方通過他所熟悉的文字知道你是誰,也便於今後查找你的名片時,能讀懂相關信息,而且,人們都對能講或能使用自己母語的人發生好感,記憶也會較為深刻,這無疑會有利於你們關係的進展,即使你是重要人物,也千萬不要認為人家都會記住你的名字或聯係方式之類的信息,還是應該使外賓感到方便為佳。
(5)陪車。
不論迎送都應該安排陪車,有的安排主人陪車,也有的安排其他人員陪車。如果主人陪車,應該坐在客人的左側,翻譯可以坐在加座上,也可以在司機旁邊,但不宜和迎送人員坐在一起。上車時,應該請客人從右側進去,而不要再在車內找位。如果客人自己已坐下,就不要讓他重新更換座位了。
在車前可裝上小旗或標牌,以為標誌,便於其他接待人員辨認區分。
迎送中的其他注意事項
迎送車輛應事先妥為安排,不可臨陣調遣,給人以倉促之感。
迎送身份較高的客人,事先應在機場或車站、碼頭安排貴賓休息室,準備飲料。
客人的住處、膳食應事先安排好,如有條件,在客人抵達之前就應將住房地點、房間號碼、用膳方式、日程活動安排、聯絡方式、聯絡人等事宜通知到具體客人,如做不到,也可將上述內容打印成文字材料,在客人到達時分發給每位客人,或通過對方的聯絡秘書傳達,這既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混亂,又可使客人心中有數,主動配合。
客人到達後,一般不要立即安排活動,應給客人留下一定的休息或適應時差的時間。
指派專人協助客人辦理入境手續及機票或車票、船票和行李提運、托運手續等事宜,客人到達後,應盡快進行清點並將行李取出,送到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