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古印度舞蹈文化

  一說起印度的文化,有人腦海裏就要浮現起西遊記裏描繪的“西方天國極樂世界”,或者是耍蛇人、土幫主和吞刀吐火、走索弄丸耍雜技人的形象。這些使印度充滿神秘的色彩。近現代印度人口眾多,經濟不發達。不過,在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耀眼的文明之珠。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文明起源於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印度各類文化的源頭。由於對印度河流域的文明最初是在哈拉帕發現的,因此,這一時期文明也稱作哈拉帕文化。

  哈拉帕文化屬於青銅器文化時代,大約指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700年這一時期。這時哈拉帕已出現早期奴隸製城市文明,哈拉帕人已學會進行各種金屬的冶煉和製造各種生產工具,也有了一定規模的城市建設,城市中的排水係統、建築技術已達到很高程度。城市中有象征政治和宗教的城堡,還有大磚砌成的城牆,城牆外有壕溝,城內有浴池、糧倉、居民住宅等。它的興起還有另一重要原因就是它早早開始了海外貿易,通過海路與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等流域以及西方國家進行交往,出口的商品有木材、棉花、香料、象牙、珠寶等。進口的商品有銅、銀、寶石、大麥、食油和羊毛紡織品,城市的文明和商業貿易使印度河流域出現最早的一批城市,並出現了早期奴隸製社會製度。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相比,古印度不像那兩個地區那麽富裕。

  在哈拉帕出土的文化遺物中有許多不同形狀的圖章,上麵繪有動物和人物圖像,有學者認為那些圖章可能是古印度商人的家族標記,或宗教護身符等。圖章上刻有銘文,雖然各國學者都在研究,但都未破譯出其中含意。解不開文字之謎,人們隻好憑借圖章上的圖像去猜測古印度文明和宗教起源。

  印度河印章上的圖像大多數是動物,其中最多的是公牛,特別是瘤牛——背上長著一塊隆肉的公牛,它代表雄性繁殖能力,古印度人又將這種牛稱作“梵牛”,也即神獸的意思。印度教中的神濕婆就是一頭瘤牛。

  印度河文明的圖章上還有人物圖像,有的人長著公牛的角,有的人在靜坐修煉。除此之外,還有對菩提樹的崇拜,在古印度菩提樹是聖樹,婦女們求子求孫都要跪拜菩提樹。在新德裏博物館收藏著一塊印度河文明的印章,上麵有一菩提樹,一女神站在菩提樹杈上,她麵前半跪著一位崇拜者,女神和崇拜者都戴著一個牛角頭飾。印度河文明的印章沒有雕琢的痕跡,印章上的人物和動物造型逼真、自然,又不失獨特風格。

  在印度河流域文化中除了一些印章之外,還有大量的陶俑和青銅、石雕小像,陶俑中有各種動物和人物——母神。

  在印度河流域的古遺址中還出土了兩個舞蹈者圖像,一位是女舞者,一位是男舞者。女舞者是青銅圓雕小像,高4.25英寸,舞女長得像黑人,嘴唇很厚,她頭微微上仰,右手叉腰,左手臂自然下垂,左腳前伸,雙腿膝蓋微屈,好像是在擺舞姿造型,又好像是練完舞之後,站在一邊喘氣歇息,觀賞著別人排練。她身材纖細,富有曲線,造型逼真。另一男性舞者是一尊深灰色石灰石雕刻,他脖子粗大,有肌肉線條,造型自然逼真。這兩尊舞者塑像均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的產物,現收藏在新德裏國立博物館中。從這兩尊塑像的形態造型來看,早在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城市中已有了相當發達的舞蹈表演藝術了。

  二、吠陀時代文明

  在曆史上,哈拉帕的文化是與雅利安文化相連的,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間,從伊朗遷徙來了一群文明程度較低的民族——雅利安人。由於他們的入侵,造成了哈拉帕文化的衰退。印度曆史的最早文獻《梨俱吠陀》記載了雅利安人的生活情況。雅利安人最初進入印度領地時過著原始荒蠻式的生活,他們靠著石器、青銅器等生產丁具開山劈嶺。從公元前800年起雅利安人開始使用鐵器,鐵器工具使雅利安人從沉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有了一定的閑暇,開始了哲學思考和宗教活動。《吠陀》是印度雅利安人的聖典,它有四部,《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其中以《梨俱吠陀》最古老,反映的史料價值也最高。吠陀文化包含的內容很龐雜,是印度民族文化的源頭。

  梨俱吠陀時代是雅利安人最初進入印度的曆史階段。這一時期,雅利安人主要生活在北印度恒河上遊,在這一帶出土了的灰色彩陶,還有鐵、馬骨和稻米,反映了這一時期的雅利安人的文明。雅利安人屬於遊牧民族,他們財富的標誌就是牛,勞動生產以畜牧業為主,文化是農村式的,與哈拉帕的城市文明不同。

  早期吠陀社會是由血緣組成的氏族部落社會,它像是一個父權製的大家庭,統治者以神廟、祭壇來維係氏族的力量。在他們的社會裏,有武士、貴族。第二級為祭司,第三級為平民。這一時期是印度種姓製度的形成期。

  雅利安人文字出現得比較晚,在吠陀早期人們以口傳身授的方法傳布文化,到了吠陀後期,貴族子弟開始學習算術、文法和韻律學,同時還學習與詩結合的舞蹈藝術。

  隨著雅利安人權力的不斷膨脹,財富的不斷積累,雅利安人開始追求一些精神享樂生活,“閑暇時光主要花費在音樂、唱歌、跳舞和賭博上,而更加精力旺盛的人參加駕馬車比賽。雅利安人對音樂的愛好處處可以看到,不僅有各種各樣樂器:鼓、撥弦琴以及通常隨身攜帶的長笛,後來又加上鐃和豎琴,而且還有高度發達的用於《沙摩吠陀》吟唱體的關於音響、聲調和音標的知識。雅利安人熟識七個音階”。音樂、舞蹈成為雅利安人的重要的消遣活動。也可以看出在吠陀時代,音樂舞蹈藝術在雅利安人的喜愛活動中得到了發展。

  三、共和諸國與佛教文明

  公元前6世紀是古印度的共和諸國和諸王國在北印度相繼建立的時期。也是北印度的部落社會轉變為十六個奴隸製城邦國家的時期,這一時期社會充滿矛盾和鬥爭,而鬥爭的焦點就是反對種姓製度。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達,婆羅門教在恒河中、下遊的影響勢力逐漸的弱小,恒河流域東部產生了維護吠舍大商人和刹帝利王家貴族利益的宗教——佛教。

  佛教的創始者喬達摩·佛陀(佛陀被認為是大覺者)比耆那教思想鮮明,曾遭到婆羅門教的攻擊。喬達摩的梵名是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這是因為他是來自共和政體的釋迦部落,父親是個部落的刹帝利酋長。他生於公元前566年,青少年時代過著無憂無慮的高貴的王子生活。有一天,他突然離家出走成為一名苦行者。6年之後,他認為苦行不能救世而放棄苦行,他打算通過沉思來尋找救世之道,終於49天之後悟到了道,明白了世上苦難的原因,創立了佛教的基本教義。自此之後,他開始傳布佛教,並廣泛結交國王與商人,取得他們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資助。

  早期佛教教義中講的“四諦”“八正道”是人們處在動蕩不安的共和國時代的一種逃避現實、解脫苦難的方式,也是統治者麻痹、蒙蔽百姓的精神統治手段。

  四、印度教

  印度教是早於佛教在古印度興起的一種宗教。印度教與古印度的神話、民俗、舞蹈又有著多層麵的聯係。

  印度教始於史詩時代結束之前。印度的史詩起源很早,它與“吠陀時代”部分地相互交疊。吠陀時代文化反映了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800年,在印度河上遊及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的“河間地”生存的雅利安人的文化。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反映的是吠陀時代即將結束時的印度雅利安人的等級社會與宗教體係,也就是反映了印度教的情況,印度教中的一些神的事跡在兩部史詩中都有描述。

  古印度的這兩部史詩還反映了當時印度社會的宗教信仰及社會組織的內容,吠陀時代無憂無慮的民眾心態此時開始被沉重的宗教信仰及社會組織機構的精神枷鎖扣住,這把精神枷鎖就是印度教。

  印度教是一個社會的與宗教的文化綜合體,它由簡單的多神教演變為錯綜複雜的宗教禮製,崇拜的多種神祇中,有三個最高的神,如“太陽神毗濕奴”,傳說他有許多化身,每個化身都有自己的稱號,它被認為是歡樂的善神,是保護神,代表宇宙的力量。人們在祭祀他時向他獻鮮花,而不獻牛、羊與祭品,這是因為他主張不殺生。第二個最高神是“毀滅之神”濕婆,他具有令人恐怖的、不可低估的可怕力量,而且這種力量在他的舞蹈中顯現。濕婆長著五麵四臂,是跳舞大神。古印度人對他的祭祀方式有兩種:一是用自虐的苦行辦法;二是用血祭的辦法,他們以此種辦法來表達對濕婆的崇拜之情。印度的第三個神叫“梵天”,它被認為是世間存在物和世界靈魂的化身。它被認定為細小的、能在蓮葉上安坐的形象,它是中性神,古印度人對梵天的信仰導致禪定和瑜伽功的形成。

  印度教中這三個最高神還有無數化身形象,一般認為,毗濕奴有羅摩、黑天、人獅、鎮蛇石雕等十二種化身;濕婆有六手拜拉布、林伽等十二種化身;濕婆妻子烏瑪女神有二十多種化身,有時慈眉善目像少女一般,有時口滴鮮血、恐怖猙獰、手持鋼刀,一副惡煞形象。古印度對神的化身的不同信仰也形成多種信仰流派,如毗濕奴派、濕婆派、三位一體濕婆派、骷髏濕婆派、林伽派、崇拜難近母派等等,無計可數。印度教沒有信條,沒有教義,也沒有教堂,它被婆羅門所把持,是社會與宗教的結合體,提倡不殺生,重男輕女,婦女地位低下,強調種姓製度。馬克思曾經指出:“這個宗教既是縱欲享樂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義的宗教;既是林伽崇拜的宗教,又是紮格納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主張因果報應和輪回思想,相信靈魂轉世,認為動物、人類、神的生命都處在無窮無盡的循環係統中,每一段生命由前世行為所決定,人在前世有善良行為就能升天,否則就墮為畜類。如果想解脫生死輪回,獲得一種永恒狀態,那就要與梵合而為一。

  印度教主張不殺生,非暴力是統治階級麻痹老百姓的統治手段。它所強調的種姓製度與中國的“製禮作樂”的製度大體相同,把人分成高低貴賤不同等級,世代相傳。不同的種姓擁有不同的宗教信仰、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印度教的僧侶很多,他們是文明乞丐,到處流浪,靠布施生活。寺廟裏的僧侶靠敬神者的獻祭生活,印度節日很多,僧侶靠主持節日儀式撈取大量錢財。在印度教中對婦女非常歧視,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結婚時基本由女方出嫁妝,送彩禮,請客吃飯,除此之外,女方還要給男方一大筆錢。印度人結婚還講究體麵,花銷很大,甚至有人為此傾家蕩產。為此,家裏生養幾個女兒的父母很發愁,經常不讓女兒上學,讓女兒早早出嫁。許多家庭甚至有因出不起嫁妝而女子跳火自焚的事件發生。還有許多婦女不得已去當舞者。

  印度的許多歌舞藝術就是由那些生來備受歧視的婦女推動、發展的。它如同中國古代的“女樂”。

  五、孔雀王朝時代文明

  公元前327年至公元前326年希臘馬其頓王亞曆山大大帝率軍攻占了印度,把希臘文化傳遞給了印度。但不久,亞曆山大逝世,有一位名稱旃陀羅·笈多·孔雀的印度人趁印度混亂建立了王朝,他攻占了印度當時最強大的王國摩羯陀,驅逐希臘馬其頓官兵,擊敗塞琉古王朝的勢力,擴大版圖,建立了印度曆史的第一個帝國,即摩羯陀孔雀王朝。

  摩羯陀孔雀王朝在曆史上的突出地位在於它結束了印度的混亂不堪的“十六國割據”局麵,建立了奴隸製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國家形態從這時起開始定型,政權超過神權,政治與經濟都有了極大的發展。

  孔雀王朝最有名的偉人是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皇帝,他政績輝煌,尤其是他對佛教的推崇使他成為世界曆史上的名人,在中國他的名字往往與佛教連接在一起。阿育王將佛教定為印度國教。

  阿育王采用的是佛教的仁政統治策略,為樹立自己的威望,他還修建了許多砂石柱,在柱上銘刻詔諭,宣揚達摩,後人稱此為阿育王石柱。阿育王石柱柱頭頂端一般冠有獅子、大象、瘤牛或馬等動物雕像,頂板周圍裝飾著動植物浮雕,柱頸呈垂蓮鍾形。它是印度神話宇宙之柱的象征,它的根源來自吠陀時代捆綁犧牲祭祀天地的“屠柱”。在阿育王時代,石柱成為宣揚佛教,關愛生命的精神支柱。

  孔雀王朝時代有兩種藝術代表,一是阿育王石柱為代表的宮廷式的佛教藝術風格,另一是以自然神靈藥叉和藥叉女雕像為代表的民間藝術風格。

  藥叉和藥叉女是印度人信仰的山水植物的神靈,它起源於雅利安人對樹木的崇拜。古印度人認為樹木從幼苗長成大樹體現了自然生命的神奇力量,於是產生了對樹木的宗教崇拜,古印度人把樹幹當做藥叉,把樹枝和果實當做藥叉女,他們是生產之神和守護之神,因此,常常被建造在家宅、宮殿、城門上,在佛教中,藥叉是“天龍八部”之一(天龍八部包括:提婆、那伽、藥叉、乾闥婆、阿修羅、伽魯達、緊那羅、摩羅伽)。

  孔雀時代的藥叉和藥叉女的人物雕像反射出了印度人對人的形體美的藝術理想,印度桑奇大塔東門有一砂石圓雕的“桑奇藥叉女”,懸掛東門北柱與第三道梁口交角上,被世界各國學者認為是印度藝術標準的女性人體美的模型。舞蹈造型是以人的身體為中心展開的。藥叉女的古樸溫雅的微笑,豐滿圓潤的體質,“S”形的曲線、婀娜的姿態以及出肋移胯雙膝外開的造型充分表明了古印度人對舞蹈雕塑等人體線條的藝術要求和審美標準。

  六、貴霜王朝與犍陀羅文明

  貴霜王朝在北印度的文化發展史上被認為是重要的曆史時期。因為它與中亞發生的許多事件聯係在一起。

  貴霜王朝是在孔雀王朝統一帝國衰亡之後出現的新興王朝。阿育王在位40多年是孔雀帝國的鼎盛時期,他死後不久,帝國內部階級矛盾激化,王子們爭權奪勢,導致孔雀帝國分裂,引來大夏希臘人、塞族人、大月氏貴霜人對印度的入侵。他們的入侵給印度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文化衝擊。首先是來自阿姆河流域的巴克特裏亞希臘人文化入侵,巴克特裏亞在中國史籍中稱作大夏。公元前159年巴克特裏亞的希臘人攻擊了犍陀羅地區。犍陀羅位於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會處附近的白沙瓦穀地,這裏曾是古印度共和國時代的十六列國之一,犍陀羅在曆史上曾是聯結中亞、西亞、地中海各國的交通樞紐,也是古絲綢之路集散地,因此,犍陀羅文化帶有來自波斯、希臘、羅馬的文化色彩。巴克特裏亞希臘人攻占了犍陀羅之後,到了公元前90年,中亞的遊牧民族塞族人打敗巴克特裏亞人占領了犍陀羅。塞族人是一個沒有自己民族文化的遊牧民族,他們占領犍陀羅之後,繼續發揚了巴克特裏亞的希臘文明和印度文明。“在咀叉始羅當地的女性裸體小雕像、太陽神蘇利耶和宰堵波托架有翼提婆(飛天)雕塑。塞族時代興修的西爾卡普雙頭鷹宰堵波(佛塔),呈現印度、希臘與中亞文化混合的特征。”公元25年伊朗北部的帕提亞人(中國史籍稱安息人)趕走塞族人占領了犍陀羅。帕提亞人喜歡希臘文化,從西亞引進大量的希臘文化藝術,在帕提亞統治時期的出土文物中有:“希臘酒神狄俄尼索斯的銀質模壓頭像、古埃及童子神哈爾波克拉提斯的青銅小像、希臘愛與美的女神阿芙洛狄忒的金片模壓像等。約建於公元40年的西爾卡普的半圓形佛寺宰堵波廢墟中出土的灰泥塑像,竟塑有純希臘風格的森林之神薩蒂爾頭像,表明希臘神像已開始融入印度佛塔。”一些學者測定在印度的嘴叉始羅的帕提亞時代產生了印度佛教當中最早的菩薩和佛陀塑像。在這之前,印度佛教沒有人物塑像,在犍陀羅地區,由於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印度佛教也產生了佛陀塑像和菩薩像。公元64年貴霜人占領了犍陀羅地區,貴霜人亦即大月氏人,原為我國甘肅一帶遊牧民族月氏人一支。約在公元前175年受匈奴驅趕遷徙來到阿姆河流域。公元78年至公元241年是貴霜時代犍陀羅藝術發展的黃金時代。貴霜人的傳統宗教雖然信奉拜火教(亦即瑣羅亞斯德教),但它對印度佛教的廣泛推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貴霜王朝最有名的國王是迦膩色迦。他之所以有名也是與他傳播佛法有關。迦膩色迦時期,貴霜帝國疆域很大,它包括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部分地區與大半個北印度。貴霜王朝統治一直延續到波斯薩珊王朝對嘴叉始羅的統治時期為止。公元3世紀,貴霜淪為薩珊王朝的附庸。

  古印度在接連不斷的外族人統治下也擴大了印度人的視野,尤其在貴霜王朝時代,不僅擴大了與西方希臘、羅馬,與東方中國之間的貿易交往,也加強了來自希臘、羅馬、中國等幾個文明大國之間的文化交流。當時的絲綢貿易與佛教關係相當密切,可以說絲綢是與佛教有關的商品。“早期的大乘佛典如《大事記》或《妙法蓮華經》不僅鼓勵信徒用絲綢來裝飾佛塔,而且許願說,即使隻捐一塊絲綢,也會積大德,求得今生及來世福祉。用彩綢和珠寶裝飾佛塔的風氣大盛,在中亞和中國以後發展成彩幡,幾個世紀裏發展到百尺長幡。北魏人宋雲和惠生作為北魏朝廷特使西行時,帶了1000支百尺長幡,另加絲綢香料袋及2000支較短的彩幡。佛教的消費構成了絲綢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絲綢的貿易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在我國古代盛行的長綢舞、獅子舞不能不說受到了伴隨絲綢貿易的佛教藝術的影響。新疆克孜爾千佛洞中那些犍陀羅色彩的佛教飛天身披的短巾也可能就是絲綢貿易在犍陀羅地區的反映。

  七、笈多王朝以後的印度文明

  貴霜王朝為古印度的最後一個王朝,它由大月氏人丘就卻統一五翎侯,自立為王而建立的,他征服西北印度後,開始攻占中國西域地區,到貴霜王朝第二代統治者閻膏珍時代其領土已接近了東漢版圖,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迦膩色迦統治時代,公元3世紀,貴霜帝國分裂成小國,公元4世紀被笈多王朝統治,公元5世紀被中亞遊牧民族口厭噠人所滅。

  曆史上,笈多王朝以前被劃分為古代印度時期。從笈多王朝起,古印度曆史進入中世紀時期,也是古典時期,從笈多王朝開始,印度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從中世紀後期起是歐洲文明大發展時期,也是印度遭受外族入侵的曆史時期。除了笈多王朝維持了100餘年的統一安定的和平局麵之外,印度以後發展的曆史便是處在動蕩不安的政治變化之中。外國統治者,征服印度在德裏建都,統治了整個印度。“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接連有土耳其人或阿富汗人的五個朝代以德裏為中心對印度進行統治”。穆斯林統治印度期間,印度文化發生了許多變化,集中體現在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之間的矛盾衝突。伊斯蘭教是一神教,它是一種僵硬的宗教信仰,把傳播真主穆罕默德作為唯一的宗教。而印度教是多神教,它是多種化身的神的標記,色彩鮮豔的宗教圖案,以及多種多樣的宗教建築,使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格格不入。不過,在長久的歲月磨礪中,也迫使一些印度教徒改信伊斯蘭教。土耳其人對印度的文化藝術進行了破壞性的改造,他們拆掉印度寺廟,建造清真寺,使印度人淪為伊斯蘭教的精神奴隸,印度婦女也從此帶上了麵紗,過上了深居簡出的生活,文化藝術也帶有了伊斯蘭教色彩。

  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進入印度,留下大批蒙古人定居印度。公元14世紀末,鐵穆耳率領騎兵攻占阿富汗、波斯、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鐵穆耳率軍入侵給印度帶來毀滅性打擊。“鐵穆耳和他的部隊在印度不足一年(公元1398—1399年),當他們離開時,印度已成為一片廢墟。整個德裏城,經過三天盡情地洗劫,成了一座被遺棄而杳無人煙的城鎮,滿目荒蕪。”

  公元16世紀至公元19世紀,印度開始複興,成為一個大國即莫臥兒帝國時代,這是中亞外族在印度建立的帝國。開國君主為蒙古人鐵穆耳後裔。這是印度政治統一時期,也是封建社會文化發展時期,更是中世紀印度與近世界文化史速讀代印度銜接的時期。

  公元1757—1947年是印度的殖民時期。這一時期,印度遭受歐洲商業掠奪,遭受了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的商業掠奪和踐踏。

  公元1947—1984年,印度才獨立。1947年8月15日淩晨,印度臨時政府代表尼赫魯莊嚴地宣布:“……在午夜鍾鳴之時,當整個世界還在沉睡的時候,印度醒來了,它獲得了新生和自由。”從此德裏城堡上空升起一麵國大黨三色旗,它意味著印度脫離了近200年的英國殖民的統治,開始獨立起來。印度獨立之後,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全麵發展與繁榮,印度的傳統文化在獨立的印度社會裏得到了重視、繼承和發揚。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