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戲曲

  中國戲曲淵源於上古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漫長的發育過程,直到宋元才形成比較完整的藝術形態。從藝術因素的構成來看,戲曲主要來源於民間歌舞、滑稽戲和說唱藝術,廟會和瓦舍勾欄對戲曲的形成起了促進作用。

  原始社會的歌和舞是相輔相成地聯係在一起的,最初是一種原始宗教儀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增加了種種內容,不僅有對鬼神的隆重祭祀,對祖先的祝禱祈求,還有對豐收的歡欣慶賀和對男女愛情的傾心歌唱。這些歌舞逐漸具有以歌舞表演故事的因素。漢初出現了角抵戲。角抵即二人角技,互相抵觸,與現代的相撲、摔跤類似。角抵戲則把角抵舞蹈化,以舞蹈動作表演簡單的故事。如漢代關中的角抵戲《東海黃公》,據記載是表現東海人黃公有法術,能興雲霧,製伏蛇虎。秦末,東海出現白虎,黃公佩赤金刀,以絲綢束發,前往降伏,因年老力疲,法術失靈,終為虎所害。這個節目已不是在場上角技以決輸贏,而是對人物故事都預先作了規定,按規定演出,已經具有了假定性。隋唐時,歌舞戲又進一步把歌和舞結合,表演一定內容的故事。如唐代的歌舞小戲《踏搖娘》,其內容是北齊時河朔蘇郎中,爛鼻貌醜,嗜酒,常在酒後毆打妻子;蘇妻貌美善歌,將自己的痛苦編成歌曲演唱,博得眾人同情。由於邊訴苦,邊搖動身體,故稱踏搖娘。踏搖娘由男扮女裝,且行且唱,每唱一段,則有眾人幫腔,及至丈夫上場,二人作鬥毆狀。這個小戲,減低了角抵競技成分,加強了歌舞成分,運用歌舞表現一定的衝突,朝著塑造人物形象方向發展,而且有了與群眾的交流。類似的小戲,還有《代麵》、《撥頭》、《蘭陵王》等,都是以演員裝扮角色,運用歌舞手段,表現簡單的戲劇衝突。

  原始的祭祀鬼神儀式,在進入奴隸社會以後,一部分流傳在民間,形成民間的驅鬼除疫活動,如驅儺。驅儺以人,扮方相氏,身蒙熊皮,戴麵具,一手執戈,一手揚盾,率領由人裝扮的十二獸及大隊依子(童子)到各處跳躍呼叫,喊著“儺、儺”,以驅鬼除疫,後來形成了表演簡單故事的儺戲。另一部分,則進入宮廷發展為優,這就是滑稽戲的起源。優在西周即已出現,是國王的弄臣,專以諷刺調笑為職。春秋戰國時的優孟、優旃、優施等都是有名的優。優常利用弄臣的地位,以調笑的手段,對國王的行事不當進行諷諫,往往取得好的效果。如有名的“優孟衣冠”的故事,就是很好例證。楚國宰相孫叔敖,死後家中貧困,其子找優孟幫助。優孟穿戴起孫叔敖的衣冠,模仿孫的動作,經過一段練習,模仿得很逼真。一次,優孟穿孫之衣冠見楚王,楚王見孫複活而吃驚,立即請他複職。優孟遂以孫之口氣,說出楚王不關心功臣死後的家屬安排,使他們貧困不堪。楚王深感自己做事不當,遂召見孫之子,賜予土地錢財。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古優以滑稽調笑的手段進行諷諫的特點,其中已經具有了扮演的因素,但這種扮演還隻是模仿生活原型,不是藝術形象的創造。到了封建時代,這種嘲諷的方向,就由對皇帝而轉向對臣子。南北朝時,後趙石勒,因一個擔任參軍的官員石耽貪汙,命每於宴會使優伶扮演參軍,讓另一優伶從旁嘲笑戲弄。從此,優的表演多被稱為參軍戲,從古優的一個角色發展為兩個角色:被戲弄的叫“參軍”,戲弄他的叫“蒼鶻”。這兩個角色成為戲曲分行當表演人物的開始。參軍戲主要以語言動作表演故事,通過戲謔滑稽的表演,諷刺朝政和種種社會現象,雖屬借題設事,情節簡單,但已具有虛構事件、組織戲劇衝突的成分。

  與此同時,歌舞戲的抒情性成分也有所增強。《蘭陵王》被改編為軟舞,與舞姿輕盈的《綠腰》舞並列,以歌舞的抒情成分打動觀眾。唐代,出現了歌舞戲和參軍戲的互相靠攏、相互吸收的趨勢。這種互相融和的結果,促使參軍戲進一步發展成為宋代的雜劇和金代的院本。這時出現了副淨(原來的參軍)、副末(原來的蒼鶻)、末泥(是一班之首)、裝旦(亦稱引戲,負責安排演出)、裝孤(前幾個角色不夠用時,再添一個角色)五個角色,稱作“五花爨弄”。其次,滑稽戲的演出形式也發展為兩類:一類承續了參軍戲的借題設事、滑稽調笑的形式。如雜劇《二聖環》(諷刺秦檜隻會投降賣國,卻把迎接徽欽二帝還朝放在腦後)、《三十六髻》(諷刺童貫帶兵打仗隻會逃跑)等諷刺時弊的劇目,鬥爭性很強,矛頭所向,常使統治者惱怒而迫害藝人。這類節目的人物性格比較突出,戲劇性也逐漸增強。另一類是表現市井生活片斷的一種世俗鬧劇,雖以調笑為主,但已不是借題設事的方式,而是側重於對市井生活和市井人物的真實反映。這種世俗鬧劇,如《調風月》(諷刺市井老板聘娶少婦的故事)、《眼藥酸》(諷刺酸秀才用眼藥為人醫病而無效的故事),人物在一定的戲劇矛盾衝突中,已有一定的個性特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但仍以副淨與副末的滑稽調笑貫穿於全劇。

  說唱藝術的成熟,對戲曲的劇本文學和音樂唱腔的形成,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中國以抒情詩為主體的詩歌源遠流長,但長篇的敘事詩卻不發達,這使戲劇的產生和發展缺乏必要的文學準備,因而影響了戲劇的成熟。宋雜劇金院本等,雖然已具有戲劇性因素和唱念做打的手段,但缺乏完整的故事和不斷發展變化的情節這些必要的敘事性因素。這一點恰由說唱藝術予以解決。早在南北朝時,樂府詩歌用大曲的樂曲來歌唱,曲後還有一段舞蹈。隋唐以來,大曲將歌舞結合演唱故事,以散板——慢板——快板——散板的音樂結構形式,反複演唱,來敘述故事。唐代寺院也開始采用邊唱邊講的方式講說佛經和世俗故事,稱“俗講”或“囀變”,講唱的文本稱“變文”。這種文體後來發展為鼓子詞,詠唱故事時,仍采取說唱相間的形式。至北宋中葉,說唱藝人孔三傳創造了諸宮調的說唱形式,把敘事和抒情的因素結合,以演述長篇故事。諸宮調的形式是根據故事情節的需要,采用各種宮調的曲子組成,後來出現了董解元所著的《西廂記諸宮調》,演唱崔鶯鶯與張君瑞戀愛的故事。這一說唱本的出現,表明了說唱藝術在文學上和音樂上的成熟。戲曲不僅從說唱藝術借鑒了敘事的經驗,而且吸收了眾多的題材故事、情感和趣味。當諸宮調與歌舞戲和滑稽戲的宋雜劇金院本相結合時,原來的演唱者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敘述,變成了對正在進行事件的直觀再現,這種直觀的再現由演員所扮演的角色來完成。這樣,其中的敘事性情節就轉化為戲劇性情節故事,也就形成了戲曲的劇本文學,同時,原來的諸宮調的套曲形式,也演變成戲曲的曲牌聯套的音樂體製。

  自古以來,上述各種藝術的演出,往往在節日假日集中在一個場所。演出地點,除宮廷外,還設在寺廟裏。到北宋時,除寺廟外,還產生了專為演出而設的場所,稱瓦舍。據記載,當時東京(今開封)的瓦舍,已遍布全城。每座瓦舍中有幾十座勾欄棚,分別演出不同的伎藝節目。瓦舍中的藝人以賣藝為職業,觀眾主要是市民,即手工業工人、商人,也有士大夫官僚階層和貴族。瓦舍勾欄演出的節目有雜劇、小說、講史、諸宮調、武藝、雜技、傀儡戲、影戲、說笑話、猜謎語、滑稽表演等。後來,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瓦舍勾欄承續了北宋的體製,但在眾多技藝的數量和質量上又大有發展和提高。瓦舍勾欄中諸種伎藝互相競爭、互相觀摩、互相吸收融匯而得到藝術上的提高。其中,宋雜劇和金院本在不斷吸收融匯各門藝術中得到發展,特別是吸收消化了諸宮調的文學體製和音樂體製,就逐漸形成了古典戲曲的第一個完整形態——元雜劇。

  近人關於戲曲的起源和形成,還有如下幾種觀點:①戲曲起源於古巫古優。王國維持此說。②戲曲受印度的梵劇影響而成。許地山持此說。③戲曲起源於傀儡戲、影戲。孫楷第持此說。④戲曲至遲起源於春秋,完成於唐代。任二北持此說。以上各說都提出了各自的論據,但總的來看,可能各有偏執。中國戲曲的起源和形成因素十分複雜,不可能是由一種因素而致。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