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出席會議的中央委員169人,候補中央委員112人,各地方和中央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列席了會議。在這以前,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工作會議,為這次會議作準備。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黨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和領導骨幹,對“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兩年來黨的領導工作中出現的失誤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對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麵的重大決策,黨的優良傳統的恢複和發揚等提出了積極的建議。鄧小平在會議閉幕式上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這次中央工作會議,為隨即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了充分準備。鄧小平的講話實際上成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充分肯定了必須完整地、準確地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高度評價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這一口號。全會認為,對於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鬥爭,要按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程序去解決,絕不允許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界限,絕不允許損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麵。
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全會提出了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的要求,製定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幹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發到各地討論試行。全會討論和原則同意1979~1980年的國民經濟計劃安排,建議修改後提交五屆人大二次會議討論通過。全會指出,經濟管理體製存在權力過於集中的嚴重缺點,必須加以改革。應堅決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全會還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製的任務。
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組織路線,認真討論了“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和曆史遺留下來的某些問題,決定撤銷中央發出的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和“天安門事件”的錯誤文件,糾正過去對彭德懷、陶鑄、薄一波、楊尚昆等所作的錯誤結論,為“61人叛徒集團”平反。
全會增選陳雲為中共中央副主席,增選鄧穎超、胡耀邦、王震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會考慮到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來黨的生活的實際變化和目前黨的工作的迫切需要,決定采取臨時措施,增補黃克誠、宋任窮、胡喬木、習仲勳、王任重、黃火青、陳再道、韓光、周惠為中央委員,將來提請黨的十二大予以追認。全會還選舉產生了以陳雲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在“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中國麵臨向何處去的重大曆史關頭召開的一次曆史性會議。這次會議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全黨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策;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取得了組織路線撥亂反正的最重要成果;恢複了黨的民主集中製的優良傳統,提出了使民主製度化、法製化的重要任務;審查和解決了曆史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及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開始了係統清理重大曆史是非的撥亂反正。全會還提出要正確對待毛澤東的曆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為糾正毛澤東晚年的錯誤、同時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指明了方向。這次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開始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僵化半僵化到全麵改革、從封閉半封閉到對外開放的曆史性轉變。這是從根本上擺脫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束縛,使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走上新道路、開創新時期的標誌。因此,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一個曆史的轉折點被載入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史冊。
(賈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