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8、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如何?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總的來說是處於比較艱難,並且逐步惡化的情況。大概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社會主義陣營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分裂為兩大陣營: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政治上敵視中國,他們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繼續支持台灣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在經濟上,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和遏製中國,不同我們進行經濟往來;在軍事上,美國積極構建亞太戰略區,在軍事上包圍中國,他們派艦隊在台灣海峽巡邏,並且借朝鮮戰爭之機,妄圖把戰火燃燒到中國。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義無反顧地投入了社會主義陣營。當時的中國外交戰略叫做“一邊倒”,隻和社會主義國家來往。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快速和中國建交。1950年《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簽訂,蘇聯在經濟上援助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國大型建設項目156個。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和中國有著政治和經濟往來。

  第二個階段,社會主義陣營破裂時期。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蘇聯和包括中國在內的社會主義國家關係出現裂痕。1958年,中蘇分歧加重,蘇聯在中印邊界爭端中,公開支持印度。1960年,蘇聯撤走全部在華專家,撕毀三百多個協定和合同,廢除二百多個科技合作項目。中蘇關係惡化。1966年,中蘇兩黨斷絕關係。之後,蘇聯陳兵中國邊界,邊界事件不斷發生。1969年,中蘇邊界爆發戰爭。此時的中國,在國際上受到兩個超級大國的排擠和打壓,國際環境惡劣到極點,國內經常處於備戰狀態。

  1946年,毛澤東在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特朗談話時,首次提到了“中間地帶”理論。他認為,在美國和蘇聯之間隔著極其遼闊的地帶,這裏有亞、非、歐三洲許多的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國家和半殖民地國家,美國反動派在沒有壓服這些國家之前是談不到進攻蘇聯的。在這裏,毛澤東初次敏銳地把亞、非、歐很多國家,包括資本主義國家也看做是自己可以利用的一道屏障。之後,毛澤東的“中間地帶”理論更加成熟。

  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爆發(美國和英法爭奪埃及蘇伊士運河的控製權)。在這裏,毛澤東看到了“三種力量和兩類矛盾”。他說:“在那裏衝突的,有兩類矛盾和三種力量。兩類矛盾,一類是帝國主義跟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即美國和英國、美國和法國之間的矛盾,一類是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即埃及和美英法之間的矛盾。三種力量,第一種是最大的帝國主義國家美國,第二種是二等帝國主義國家英、法,第三種是被壓迫民族”的國家。在這裏,毛澤東在國際矛盾和國際關係的鬥爭中又細化出一種力量、一種矛盾,即二等資本主義國家以及他們同美國的矛盾。於是,“中間地帶”理論進一步發展為兩個中間地帶。亞非拉是第一中間地帶,日本、歐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個中間地帶。1963年,美法矛盾尖銳化,法國總統戴高樂宣稱建立自己獨立的核力量。1964年,中法建交。這是第一個和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說明毛澤東理論分析的正確。“中間地帶”理論為中國運用國際矛盾,打破封鎖,尋找外交空間,壯大國際聲援找到了方法,為我國的國際外交提供了指導。

  “三個世界”的理論是毛澤東在1974年提出來的。當時,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都出現了變化。資本主義陣營內部,西歐和日本迅速強大,對美國盟主地位提出了挑戰,社會主義陣營已經解體,而戰後迅速獨立的大批民族國家,成為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國家關係出現了“大動蕩、大分化、大改組”。針對這種新形勢,毛澤東為中國的國際外交指明了新的方向。他認為美蘇是第一世界,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亞非拉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三個世界”理論突破了過去以社會製度、意識形態衡量外交的標準。它深刻揭露了美蘇的霸權主義特征,而且揭示了第二世界同第一世界既聯係又衝突的特征,加強了反霸力量。更主要的是它指出了第三世界的國際地位,把中國列入了同自己國家利益相符的戰略地位,成為國際上反霸的主要力量。這一理論,再一次為中國的外交戰略定位,使中國在國際外交上占據重要地位。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正是由於毛澤東的“中間地帶”理論、“兩類矛盾和三種力量”理論,以及“三個世界”理論的正確指導,中國在國際上逐漸打破孤立,先後同包括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100多個國家建交,並且迎來了1971年在聯合國恢複席位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這樣的國際聲譽和大國地位。

  “中間地帶”和“三個世界”理論是毛澤東外交理論的兩塊基石,為正確指導中國外交奠定了基礎,對中國大國地位的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王建輝)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