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4、“大躍進”運動是怎樣發生的?它的破壞性到底有多大?

  我們應該汲取哪些經驗教訓?“大躍進”的發動是一種合力的結果,更是一個複雜的曆史事件。

  “大躍進”運動是指1958年至1960年間,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的在經濟建設上的急躁冒進運動,它是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及其以後不斷地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是“左”傾冒進的產物。“大躍進”運動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57年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這次會議把對1956年經濟工作中過急情況的糾正定性為“反冒進”,並通過了《農業發展綱要十四條(修正草案)》,這實際上是農業“大躍進”的綱領會後,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召開黨的各級幹部會議,傳達貫徹三中全會精神,積極準備掀起工農業生產的高潮。接著1957年10月27日,黨中央通過《人民日報》社論《建設社會主義農村的偉大綱領》,號召農業“實現一個巨大的躍進”11月13日,《人民日報》又發表社論,提出了“大躍進”的口號。在這之後,各地一哄而起,以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形式批判“右傾保守”,興起了1億農民參加的農田水利建設的高潮。

  1957年12月2日,劉少奇根據毛澤東在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的發言,公開宣布了中國用1年左右的時間在鋼產量等方麵趕上和超過英國的目標,全民大煉鋼鐵運動正式拉開帷幕,這標誌著大躍進運動從農業領域擴展到了工業領域。1958年元旦,《人民日報》社論以“乘風破浪”為題,要求“掀起一個發展工農業生產和各項建設工作的規模宏大的高潮”。1958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在報道上海黨代會時,明確提出了“以促進派的革命氣概實現全麵大躍進”,這意味著“全麵大躍進”成為全國各個地區、各個行業一致的口號。無論是經濟領域、文化領域還是政治領域都要“大躍進”,在指導方法、領導作風、精神狀態乃至人們思想和世界觀的改造等精神領域的建設速度,也要處於“大躍進”的狀態。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正式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盡管這條總路線的出發點是要盡快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現實,但由於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根本不可能迅速地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總路線提出後,黨發動了“大躍進”運動。

  “大躍進”運動,在生產發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實現工農業生產高指標為目標。要求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成倍、幾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例如,提出鋼產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535萬噸達到1070萬噸,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一番,由1070萬噸達到3000萬噸。糧食產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產80%,由3900億斤達到7000億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產50%,由7000億斤左右達到10500億斤。“大躍進”運動在建設上追求大規模,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全黨全民“大辦”、“特辦”的口號,例如,全黨全民大煉鋼鐵、大辦鐵路、大辦萬頭豬場、大辦萬雞山。在這樣的目標和口號下,基本建設投資急劇膨脹,三年間,基建投資總額高達1006億元,比一五計劃時期基本建設總投資幾乎高出一倍。積累率突然猛增,三年間平均每年積累率高達39.1%。由於硬要完成那些不切實際的高指標,必然導致瞎指揮盛行,浮誇風泛濫,廣大群眾生活遇到了嚴重的困難。1958年11月至1959年7月間,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曾努力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壓低1959年的工農業生產指標。但中共八屆八中全會錯誤地批判所謂彭德懷右傾反黨集團,及隨後全黨展開“反右傾”鬥爭,使糾正錯誤的努力中斷,而黨內“左”傾錯誤更加發展。1960年提出要長期保持“大躍進”,繼續要求工農業生產達到不切實際的高指標,對1959年上半年壓縮指標進行不公正的指責,一味強調反對右傾,要把幹勁鼓足。在各地糧食告急的情況下,還不斷追加基建投資、追加基建項目,鋼年產量指標一噸也不能少。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又再度全麵地泛濫起來。從1958年“大躍進”開始的三年,“左”傾冒進導致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大失調,並造成嚴重的經濟困難。

  “大躍進”使得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開來,造成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破壞,使國民經濟水平失調,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了我國1959~1961年的連續三年的困難時期。

  濫用各種有效資源,使得土地荒廢,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人民生活更加貧苦。“大躍進”期間許多不符合條件的土法煉鋼使生態環境受到很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1958年底,全國鋼產量比1957年翻一番,提出“以鋼為綱”的口號,號召全民煉鋼。但由於技術不合規格而煉出大量的廢鐵,造成極大浪費。煉鋼需要鐵礦、焦炭、燃料等材料。由於鐵礦不足,於是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都上山采礦,使糧食產量大減,還把家裏鐵器丟到爐火中,卻煉成一個個鐵疙瘩。由於燃料不足,隻好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引發了日後的天災。其實這些天災都是人為的。建造高爐的建築材料不足,甚至把文物建築拆了,把磚塊拿去建爐,還說文物也要為煉鋼服務。

  “大躍進”被廣泛地視為一場空前的經濟災難。東西方各方麵的資料顯示,在“大躍進”期間死亡人數大約為2000萬人,主要死因為餓死。

  今天,回顧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布滿鮮花和荊棘的探索之路,我們有太多的感慨。感慨之餘,我們必須客觀冷靜地看待這一段曆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概括起來主要有:

  第一,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建設。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國家,帝王專製思想根深蒂固,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很難一時消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製度是帶有根本性的。如果政治係統中沒有一種有效的製度在錯誤發生之前對其加以製止,在錯誤發生之後及時地對其進行糾正,那麽積重難返,將對社會造成巨大的破壞,甚至更多的政治悲劇將會重演。因此,我們必須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民主與法製建設,使黨內民主和社會主義民主製度化、法製化,防止權力過分集中,防止權力濫用,建立和完善適當的權力製約機製、權力平衡機製和權力糾錯機製,防止任何人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製在決策過程中出現失誤和偏差。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的戰略、方針、政策,必須與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貢獻,歸根到底是把馬克思主義落腳到了發展生產力上,緊緊把握住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最大的實際。而“大躍進”擢發升天式的“超英趕美”,大辦食堂、“一平二調”、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最大的失誤應歸結於對社會發展階段缺乏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放開肚皮吃飽飯”的結果是食不果腹,連老百姓的生存權也失去了保障。因此,我們必須記取在社會發展階段上“放衛星”的深刻教訓。

  第三,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尊重科學知識,遵循客觀規律。我黨幾十年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告訴我們,堅持這一原則,就有可能取得勝利,偏離了這個原則,就會陷入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泥潭,導致實際工作的偏差和失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一項前無古人的艱巨事業,要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更是一項十分艱巨和長期的曆史任務。既無現成的答案可供選擇,也無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這就要求我們從基本國情出發,從社會經濟客觀事實出發,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避免“大躍進”中的“冒進”思想再次盛行,打亂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進程。

  (賈德輝楊乃坤)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