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當初為何選擇“蘇聯模式”?

  既然要“以蘇為鑒”走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當初為何選擇“蘇聯模式”?

  縱覽現代世界,一個大國要振興,非有自己的興邦之道不可。英、法、美走的是自由資本主義之路,德、日走的是社會資本主義之路,蘇聯走的是中央計劃管理的社會主義之路。這些國家都沿著自己的發展道路而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當然,一個大國的社會發展道路並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總是要經過萌芽、調整、成型階段,才能走向成熟。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在其社會發展道路的形成過程中,主動學習和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沙俄帝國興起時,就積極地向西歐學習,沙皇甚至還微服出訪西歐,學習他國的管理經驗;日本明治時期,日本天皇也曾多次組團赴歐考察,然後積極模仿德國走社會資本主義道路。

  蘇聯模式的社會發展道路則是以馬克思主義理想社會藍圖為底本,結合當時國際環境中的蘇聯實際,由斯大林建構了一條政治上蘇共中央集權、思想文化上馬列主義一元化指導、經濟上中央政府全麵計劃管理的道路。比較而言,英、法、美的自由市場經濟,走的是優先發展輕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政府是社會經濟活動的“裁判”,一般不對經濟生活進行直接幹預;蘇聯的指令性計劃經濟,走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政府是社會經濟活動的直接組織者和管理者。蘇聯走上這條發展道路後,創造了驚世駭俗的發展速度,僅用10多年時間就超越了西歐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工業總產值不但分別超過了英、德、法,且超過了3國的總和,實現了俄羅斯民族的偉大夙願。雖然蘇聯在二戰中遭受巨大創傷,但二戰卻使蘇聯模式的光輝照耀了半個地球。布熱津斯基說得好,蘇聯模式一度是人類文明的吉兆,一大批民族國家競相以蘇聯模式為樣板,自由資本主義一度處於守勢、劣勢。

  毫無疑問,蘇聯模式(主要是指斯大林模式,盡管赫魯曉夫有所變革)是社會主義最早的一種實踐形式:既有社會主義的普遍特征,如共產黨領導、無產階級專政、為人民服務、馬克思主義指導、公有製、宏觀計劃、按勞分配、集體主義、民主集中製等,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和發展的原則,又帶有蘇聯和斯大林的特殊印記,如大國沙文主義、個人神化和崇拜、克格勃控製等;既有成功光輝的一麵,是後發躍進型的社會發展模式,又有僵化灰暗的東西,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正如毛澤東所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早在中國民主革命時代,俄式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共產國際以俄共為樣式幫助中國建立了共產黨,蘇聯又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樹立起了其美好的社會形象,再加上蘇聯對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援助,這一切合成了一股巨大的牽引力,無形中已經決定了中國的未來趨向。盡管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完成的,但“走俄國人的路”,則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魂牽夢縈的追求目標。由此而論,中國在革命勝利後選擇蘇聯模式,不僅有政治的、現實的原因,更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

  “蘇聯模式”和“以蘇為鑒”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兩個曆程。

  (1)二者提出的時間不同

  “以蘇為鑒”是在1956年提出來的。當年,蘇聯召開了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暴露出了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的缺點和錯誤。對此,毛澤東說,“最近,蘇聯方麵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過去我們就是鑒於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這是以蘇為鑒的原始說法。而“蘇聯模式”是在我國工業化建設初期就提出來的。1953年,我國製定了工業發展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了我國的工業化建設步伐。早在製定第一個五年計劃的1953年之前,中國領導人頻繁出訪蘇聯,學習和模仿蘇聯工業發展的模式和道路,決心走蘇聯道路。

  (2)二者提出的背景不同

  我們提出“以蘇為鑒”的時候,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已經進行了四年。當時對蘇聯模式的弊端已經有所覺察,比如說國民經濟的發展片麵追求高速度,不注重國民經濟的均衡發展;過於重視重工業建設,忽視了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更主要的是,蘇共二十大已經暴露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嚴重問題。當時歐美趁機掀起了醜化和反對社會主義的逆流,東歐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也發生了動亂。鑒於以上情況,我們不能再照搬蘇聯經驗,繼續犯別人犯過的錯誤。因此,“以蘇為鑒”就是及時而明智的決策了。我們提出“蘇聯模式”的背景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麵對著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何去何從。當時,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在政治上敵視我們,在軍事上威脅我們,在經濟上對我們實行封鎖、禁運和遏製。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對我們給予幫助和支持。和資本主義打交道,向資本主義學習的道路是被封閉了的,隻能和社會主義陣營打交道。新中國建立之初,沒有社會主義的建設經驗,對於“什麽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樣的理論問題也沒有深刻理解。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建設問題上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尤其是蘇聯,已經建設30多年,國力強大,在世界上已經是第二經濟強國。因此我們向蘇聯學習,按照蘇聯模式建設中國,是一個理所當然的選擇。

  (3)二者的內涵雖不相同,但有聯係

  “以蘇為鑒”提出來之後,我們開始探索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領導集體,先後在理論方麵提出了中國經濟建設中的十個問題(《論十大關係》)、社會主義矛盾問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文化藝術和黨派問題、執政黨自身建設問題等。探索中國新的建設道路,從獨立自主、調查研究、摸清本國國情出發,旨在修正蘇聯模式不適合中國具體國情的部分。但是從基本原理上來說,蘇聯開辟的道路“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長途中的一個特定階段內關於革命和建設工作的普遍規律”,“以蘇為鑒”並不是否定蘇聯道路,而是一種繼承和發展。蘇聯在三個五年計劃建設中,第一、二個五年計劃都是提前完成的,還在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的1932年,蘇聯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重就占到70%,蘇聯由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一五”計劃完成,蘇聯由進口機器裝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裝備的國家。“二五”計劃完成,蘇聯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在經濟建設中的成就,非常吸引新中國去學習,蘇聯模式也很適應我們發展重工業的需要。新中國探索自己的建設道路之後,也是在逐步創造方式方法,逐步修正蘇聯模式當中不利於中國國情的部分,而不是驟然和蘇聯模式劃清界限。

  從表麵上看,“以蘇為鑒”是對“蘇聯模式”的否定,但是曆史地看,我們發現“以蘇為鑒”和“蘇聯模式”各有其合理性,它是曆史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以蘇為鑒”和“蘇聯模式”不是相互否定的,而是有著密切關聯的。

  (王建輝楊乃坤)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