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3、中國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真的是不具備條件嗎?

  有人說:“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是曆史的必然”;也有人說:“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還不具備充實的條件”。那麽,當時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國土還沒有完全解放,經濟上衰敗不堪,因此必須繼續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和對國家經濟進行恢複、建設。我們把這個時期叫做恢複時期。1952年,恢複時期結束。這時全國解放(除了台灣),在國際上打退了美帝國主義的進攻,在國內各級人民政權建立,政治上穩定下來。同時,在經濟上進行土地改革,完成了反封建的革命;廢除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完成了反帝的革命;國家的財政收支也取得平衡,經濟上穩定下來。

  這個時候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個什麽樣子呢?政治上,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經濟上五種經濟成分並存:國有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存在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兩種成分。毛澤東在指出中國革命分兩步走時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1953年,我們已經有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

  經濟是一切社會變動的決定因素。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及現代化工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扶持下,舊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得到新的發展。這是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後,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迅猛發展,超過了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這麽大的國營經濟比重是怎麽來的呢?國營經濟的第一個來源是沒收官僚資本。官僚資本是蔣介石國民黨政權的經濟基礎,是在國民黨政府幾十年的反動統治當中形成的。抗日戰爭後官僚資本壟斷了全國的經濟命脈,聚集了一百億至二百億美元的巨大資產。解放戰爭中,各大城市陸續解放,人民政權就按照原來的組織機構和生產係統接收下來,繼續保持其生產。國營經濟的第二個來源是外國在華企業。隨著各大城市的解放,人民政府廢除了帝國主義在華特權,收回了海關。對於外資企業,並沒有采取沒收政策。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開始對外資(主要是英美企業)進行管製和征用。到1952年,外資企業已經所剩無幾,基本上納入了國營經濟範圍。國營經濟的第三個來源是解放區的公營經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在廣大的革命根據地,共產黨政府建立了一些民用和軍用企業。這些企業在新中國成立後也加入到國營經濟的行列。1952年,國營經濟的發展狀況表明,我國已經具備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條件。

  政治條件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和平過渡的保證。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建立了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一個階級也參加了國家的政權管理。但是先進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是國家政權中的主要力量,它是國家的執政黨,控製著國家的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執政,這是我們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保證。另外,在全國各地已經建立起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各級政權,這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治保障。

  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第三個條件是有利的國際因素。二戰後,社會主義運動出現蓬勃興起的局麵,特別是蘇聯在戰後的迅速恢複,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另外,國際上分為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中國解放的道路中,蘇聯幫助中國,而美國反對中國。新中國成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又和美國在朝鮮戰場上開戰,兩國關係降到冰點。資本主義陣營對我們敵對,而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則給予我們以友好和幫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是必然結果。

  因此,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是具備條件的,在國內是曆史發展的必然,在國際是對社會主義潮流和國際關係合理選擇的結果。

  (王建輝)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