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說在抗戰中國民黨正麵戰場與共產黨敵後抗日根據地保持著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關係?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正麵戰場和共產黨敵後戰場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的、充滿矛盾的曆史現象。盡管兩個戰場存在著對立和鬥爭,但相互配合、互為依存的關係,也貫穿在整個抗戰期間,始終占據主導地位。兩個戰場的配合作戰,成為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麵的侵華戰爭後,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全民族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據此一再向國民黨當局發出呼籲並提出了一係列具體的建議。然而國民黨對中共的抗戰路線和一係列建議不予采納和重視。在抗戰問題上,堅持執行一條由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包辦的片麵抗戰路線;在同共產黨合作問題上,仍千方百計地堅持控製、削弱和消滅的方針,這是由其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本質所決定的。因此,國共兩黨在關係到抗戰全局的重大問題上的分歧是根本性的。隨後,雖然兩黨進行了多次談判,中共在一些問題上作出了艱苦努力和一定讓步,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卻始終沒有建立起統一的組織形式,沒有一個為國共兩黨共同承認的政治綱領。這個事實,一方麵反映了兩條抗戰路線的對立和鬥爭,另一方麵則預示著兩黨在抗戰中必然繼續推行兩條不同的抗戰路線。在軍事上,則必然按照兩種不同的軍事戰略和作戰原則實施作戰,這正是出現兩個戰場和形成兩個戰場相對獨立關係的根本原因。在抗戰中,兩條抗戰路線分別貫徹執行於兩支軍隊,那麽,兩個戰場及其相對獨立的關係也就必將存在於抗戰的始終。當然,兩個戰場在保持相對獨立關係的同時,還始終保持著相互配合的關係,這種相互配合,主要表現為戰略配合,也有戰役、戰鬥的配合。
在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兩黨兩軍對共同的敵人實施作戰,這就從戰爭全局上注定了它們的戰略配合關係。在戰略上的相互配合,有積極主動的配合,也有消極客觀上的配合。抗日戰爭兩個戰場的相互配合,從根本上受著兩黨關係的製約,並隨著兩條抗戰路線的矛盾發展變化而變化。因此,在抗日戰爭的不同階段,兩個戰場的相互配合必然就有不同的表現和影響。
從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是全國抗戰的戰略防禦階段。由於國民黨在這一時期抗戰比較積極,在“持久消耗”的戰略指導下,實施正麵防禦作戰,對於遲滯日軍的進攻,挫敗其速戰速決的戰略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目標基本成功,在戰略上起了支持和掩護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開展遊擊戰爭、開辟敵後根據地的戰略配合作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堅決執行全麵的、全民族抗戰路線和持久防禦的戰略總方針,開辟並擴大了敵後遊擊戰場,形成了與國民黨正麵戰場互為依托、相互配合的戰略格局。敵後戰場形成後給予國民黨正麵戰場以積極主動的戰略配合,不僅表現在牽製了大量日軍,威脅了敵人的後方,而且表現在打破了日軍對正麵戰場的戰略包圍態勢,這就改變了正麵戰場的不利地位。淞滬、徐州、武漢三次會戰時間都在三個月以上。兩黨兩軍由於在總戰略上基本一致,所以在此階段中,兩軍進行了比較密切的協同作戰,不僅在戰略上表現了緊密的合作,雙方的軍隊在戰役、戰鬥中也進行過許多配合,體現了國共兩黨合作的抗日精神。
從武漢失守到太平洋戰爭爆發,是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的前期。在此階段,敵後戰場成為抗日的主戰場,繼續積極對正麵戰場給予支持和配合,成為正麵戰場相對穩定的決定性因素,同時在政治上也保證了兩個戰場相互配合關係的繼續存在。正麵戰場在相對穩定的戰線上防禦,在全局態勢上實行收縮和趨向保守,戰略地位下降,由於國民黨政策的支配,主動給予敵後戰場的配合急劇下降,不僅如此,還在一定程度上走向了配合的反麵。因此,兩個戰場的配合關係在這時主要表現在相互需要和客觀存在的戰略配合上。這一階段,正麵戰場的地位依然是重要的,是敵後戰場不可缺少的依存條件,對敵後戰場起到了戰略上的配合作用。但是,這時的正麵戰場基本上是被動應付作戰,作戰形式仍然以消極的陣地戰防禦為主,這是與相持階段的基本戰略任務完全違背的。在這一時期,國民黨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大批國民黨軍隊投降化偽,直接削弱了兩個戰場的配合關係。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民黨的抗日政策和作戰方針更趨退步和消極,借助盟國援助和助戰坐待勝利,保存實力、養精蓄銳以備反共內戰。因此,這一階段正麵戰場則表現出消極避戰的態勢,其戰略地位更趨降低,兩個戰場相互配合的關係降到了最低水平,但戰略配合關係依然存在。國民黨還打著抗日的招牌,牽製一定數量的日軍,尤其在豫湘桂戰役時,兩個戰場抗擊的敵人數量發生了變化,給敵後解放區的恢複提供了有利條件。與國民黨正麵戰場情況相反,敵後戰場廣大軍民同日、偽頑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獨立自主的鬥爭,成為正麵戰場的強大屏護。1944年,在日軍向國民黨正麵戰場發起大規模進攻時,敵後戰場上對敵展開了大規模攻勢作戰,實行了局部反攻,在戰略上配合了國民黨正麵戰場,為大規模反攻奠定了基礎。1945年8月,敵後戰場開始了全麵反攻,兩個戰場的配合關係亦隨著日本即將投降、國民黨迫不及待地搶奪人民勝利果實,開始向對立關係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