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後,國共兩黨由昔日的盟友變成了勢不兩立的冤家對頭,進行了長期的“圍剿”與反“圍剿”鬥爭;而到了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又從勢不兩立的冤家對頭轉變為攜手合作、團結抗日的盟友。究其原因,應是社會各方麵力量合力作用的結果,其中,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是國共兩黨能實現第二次合作的客觀基礎;中間勢力的促進是國共兩黨能實現第二次合作的重要因素;而國共兩黨間的互諒互讓是國共兩黨能實現第二次合作的關鍵。
從“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到“七七”事變大舉侵華,日本侵略者妄圖變中國為其獨占的殖民地,中華民族麵臨著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國內主要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抗日則生,不抗日則亡,抗日救國成了每個中國同胞的神聖天職。聲勢浩大的“一二\5九”愛國學生運動,發出了代表全國人民心聲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得到了全國各界、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廣泛同情和大力支持,並迅速在全國範圍內擴展為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形成了一股銳不可當的抗日救亡洪流。日本的侵略直接損害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和英美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威脅到他們的統治,所以在全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日益高漲的形勢下,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對日態度也比以前強硬了,開始尋求與共產黨合作抗日。
當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候,以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和地方實力派為代表的中間勢力的政治態度也隨之發生了轉變,他們積極響應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號召,以種種方式積極推動國民黨聯共抗日。
國共兩黨之所以能夠從昔日勢不兩立的冤家對頭轉變為攜手合作、團結抗日的盟友,更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國共兩黨同感民族危機的深重,以民族大義為重,相互在對內政策上作出妥協讓步。中國共產黨從民族的最高利益出發,盡可能爭取國民黨南京政府參加到抗日的行列中來,在一些具體政策上作了重大改變: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將工農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後又改為民主共和國;把國民黨包括在統一戰線之內;放棄“反蔣”的口號,改為“逼蔣抗日”。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的主張也做出了反應,表示了內求團結、外禦侵略的意向,開始謀求與中國共產黨的接觸與談話。國共兩黨進行秘密談判,中共代表提出了有關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四項具體條件和要求,國民黨方麵也作了必要的讓步。隨著民族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國共關係有了新發展。
“西安事變”發生後,中共從全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電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了係統的讓步條件,即著名的四項保證,還提出了五項要求。正是在中國共產黨讓步策略的促成下,國民黨基本上接受了這五項要求、四項保證,拋棄了內戰、獨裁、不抵抗政策。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國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實際上承認中國共產黨合法地位的談話。至此,國共兩黨再次合作,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團結抗日的局麵正式形成。
從1937年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到1947年國共關係徹底破裂,前後經曆了10個春秋。正是由於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才出現了全民族抗戰的局麵,也正是由於堅持和發展了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才最終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挽救了民族危亡。但是,抗戰結束後僅一年時間,國共兩黨合作關係就徹底破裂,其原因何在?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堅持反共、獨裁、內戰政策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第二次國共合作是建立在國共兩黨共同抗日的基礎上的,但是,國共兩黨合作抗戰的政治目的並不同。中共中央建議以孫中山的革命三民主義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作為統一戰線的共同綱領。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不久,中共中央在《對時局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不僅誠意在抗戰階段中與國民黨並肩攜手地共同救國,而且決心在抗戰勝利後與國民黨和衷共濟地共同建國。”可見,中國共產黨是把抗日戰爭作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發展階段來看待的,認為國共合作則是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國民黨中占支配地位的蔣介石集團,其抗戰的目的是要保證抗戰的勝利成為國民黨政府和軍隊的勝利,依舊維持原來的國家製度,這就使他們對堅持和發展國共合作沒有誠意,不願意國共長期合作並在戰後共同建國,而是把合作看成是一種臨時策略,這便為後來的國共分裂種下了禍根。
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整個抗戰期間,沒有根本放棄反共立場,反而企圖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吃掉代表人民革命力量的中國共產黨,這必然造成國共兩黨關係的時時緊張。特別是國民黨確定了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1939年至1943年發動了三次大規模反共高潮,把國共關係推到破裂的邊緣。在抗戰時期,國民黨堅持一黨專政,不願在抗日的基礎上繼續推進民主,使中國共產黨尋求戰後國共繼續合作建國的願望無從實現;在戰後拒絕進行任何民主改革,堅持獨裁、內戰、賣國方針,把和平談判作為政治欺騙手段,最終挑起全麵內戰,造成了國共合作的徹底破裂。此外美國政府出於戰後稱霸世界、獨占遠東、遏製蘇聯的戰略需要,采取扶蔣反共政策,助長了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氣焰,是造成第二次國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外部因素。
綜上所述,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從建立到破裂不能簡單概括為“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其背後的曆史動因是深刻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