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0年6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通過了李立三擬定的以武漢為中心的全國中心城市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險計劃,隨後,成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行動委員會以實施該計劃,從而使“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占據支配地位。這次“左”傾錯誤使黨付出了沉重代價。9月下旬,在上海召開了黨的擴大的六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由剛從莫斯科回國的周恩來、瞿秋白主持,糾正了李立三等對革命形勢的錯誤估計,全黨工作開始轉到正常的軌道上來。然而,不久之後黨內又出現了王明“左”傾錯誤。
1931年1月7日,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在上海召開。王明在共產國際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不僅被補選為中央委員,而且成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全會以批判三中全會的所謂對於“立三路線”的“調和主義”為宗旨,強調反對“黨內目前主要危險”的“右傾”,決定“改造充實各級領導機關”。這次全會實際上批準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綱領。瞿秋白、周恩來等受到嚴厲指責。從這時起,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王明“左”傾錯誤在黨中央開始了長達四年的統治。
黨的六屆四中全會後,在國民黨統治區,黨的工作出現一片混亂的局麵。羅章龍等在反對四中全會的名義下擅自成立“中央非常委員會”,因從事分裂活動而被開除出黨。由於黨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王明要離開上海前往莫斯科,周恩來即將前往中央根據地,在上海的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不到半數。此時,根據共產國際遠東局的提議,9月下半月成立臨時中央政治局。控製中央的“左”傾冒險主義者通過派遣中央代表或新的領導幹部,逐步將錯誤路線推行到紅軍和根據地中。在錯誤路線影響下進行的肅反鬥爭嚴重擴大化,使大批領導幹部和戰士遭到殺害,給紅軍和根據地造成嚴重損失。在中央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許多正確主張被指責為“狹隘的經驗論”、“富農路線”和“極嚴重的一貫右傾機會主義”。“左”傾錯誤領導對紅軍反“圍剿”鬥爭的不利影響愈趨嚴重。
1933年初,“左”傾冒險主義者因其錯誤路線的貫徹實施而無法立足於上海,臨時中央被迫遷入中央根據地。而黨在上海則成立中央局,領導國民黨統治區黨的工作,並負責同共產國際的聯係。上海中央局在1934年3月至1935年2月間接連遭到破壞,到1935年7月停止活動。臨時中央遷到中央根據地後,在黨、紅軍和根據地內全麵推行“左”傾冒險主義的方針和政策。為了排除障礙,在組織上采取宗派主義的手段,對持有不同意見的幹部實行“殘酷鬥爭”和“無情打擊”。臨時中央在福建錯誤地開展反對“羅明(中共福建省委代理書記)路線”的鬥爭,接著又在江西開展反對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的鬥爭。他們都是當時軍隊和地方的重要負責人,“左”傾領導人反對他們的主要矛頭,實際上是針對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1933年9月底,蔣介石調集100萬國民黨軍隊,親任總司令,向各地紅軍進攻,發動了第五次“圍剿”,而以50萬軍隊向中央根據地進攻。這次“圍剿”,蔣介石采取持久作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方針。此時,毛澤東已經離開紅軍的領導崗位,中共臨時中央直接領導這次反“圍剿”戰爭。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秦邦憲)把軍事指揮權完全交給了共產國際駐中國的軍事顧問李德。而李德隻有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那種正規陣地戰的經驗,並不懂得中國革命戰爭的具體特點。他們反對“誘敵深入”,命令紅軍全線出擊,企圖實現“禦敵於國門之外”,結果使紅軍輾轉於敵軍主力和堡壘之間,陷於被動地位。在進攻遭受挫折後,又采取消極防禦方針,實行分兵防禦、“短促突擊”,企圖用陣地戰代替遊擊戰和運動戰,同裝備優良的國民黨軍隊拚消耗。這樣,戰局的發展對紅軍日漸不利。1933年11月,蔡廷鍇、蔣光鼐、陳銘樞等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了“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公開宣布抗日反蔣,並派代表同紅軍談判合作。這對紅軍打破第五次“圍剿”是一個有利的機會。但“左”傾領導人繼續把中間派看成最危險的敵人,不肯在軍事上同第19路軍進行配合,結果使紅軍坐失良機。蔣介石在平息福建事變後,完成對中央根據地的四麵包圍。1934年1月,黨的六屆五中全會在瑞金召開。這次全會不顧敵強我弱和第五次反“圍剿”的不利形勢,宣稱中國革命進入到“爭取蘇維埃中國完全勝利的鬥爭”階段,把“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發展到極致。全會改選了中央政治局,成立了中央書記處,博古仍為黨中央的主要負責人。1934年4月中旬,國民黨軍隊集中優勢兵力進攻中央根據地的北大門廣昌。經過十八天血戰,廣昌失守。在反“圍剿”中,毛澤東曾多次提出以紅軍主力突進到以浙江為中心的蘇浙皖贛地區和湖南中部去,以打破敵人“圍剿”的正確建議,但“左”傾冒險主義者拒不接受。10月初,國民黨軍隊推進到根據地腹地,中央紅軍主力被迫實行戰略轉移。10月中旬,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8.6萬多人撤離根據地,這時,“左”傾冒險主義又變為逃跑主義,倉促向西突圍,被迫進行長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