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5、為什麽要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

  土地革命、武裝鬥爭、根據地建設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民主革命的過程中,總結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鬥爭經驗而提出的“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主要內容。它是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走向成功的主要方法和要求。

  八七會議後,毛澤東回到了湖南,著手發動和領導秋收起義,進攻長沙受挫後,毛澤東毅然率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經過一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創建了以寧岡為中心的湘贛邊界工農武裝割據政權,即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由於指導思想符合實際,革命鬥爭的方法措施正確,農村革命根據地迅速發展壯大,革命力量也在不斷發展。但是,農村根據地艱苦的自然環境及麵對國民黨軍隊“會剿”、“圍剿”的惡劣社會環境,一部分紅軍指戰員對革命勝利的信心不足,思想迷茫,在困難和危急的時候,有些人往往懷疑這樣的紅色政權能否存在下去,提出紅旗能打得多久的疑問。所有這些表明,現實殘酷鬥爭的發展迫切要求黨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從理論上回答紅色政權的存在問題,以統一思想認識,堅定鬥爭方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先後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麽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這兩篇文章,對上述問題作出了明確而詳細的回答,創造性地提出並闡明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毛澤東開宗明義地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的概念。他說:“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有一小塊或若幹小塊紅色政權的區域長期地存在,這是世界各國從來沒有的事。”毛澤東這裏所說的“紅色政權區域”和在別處所說的“紅色割據”、“群眾割據”等,是和“工農武裝割據”同一含義的概念。所謂“工農武裝割據”,即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三者是相輔相成,緊密聯係,缺一不可的。

  土地革命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內容,是廣大農民的要求,如果沒有土地革命,就不能使農民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利益(主要指土地),就不能充分發動農民群眾,紅軍戰爭就得不到農民群眾的支持,革命根據地也得不到鞏固和發展;隻有進行土地革命,消滅封建土地所有製,才能廣泛動員和組織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參加武裝鬥爭,鞏固農村根據地。在當時,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主要成分是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革命根據地是建立在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農民不但是中國無產階級最廣大、最可靠的同盟軍,而且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農民的狀況如何,直接關係到革命的前途。因此,中國共產黨要領導革命取得勝利,就必須解決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土地問題。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社會,80%的土地被不到農村人口10%的地主、富農占有,絕大多數農民無地或少地。由於沒有土地,廣大的貧、雇農就得向地主租種土地,被迫交納沉重的地租,同時還要受帝國主義、土豪劣紳、軍閥官吏等的剝削壓迫,負擔名目繁多而沉重的苛捐雜稅。因此,農民迫切要求獲得土地。總之,廢除封建土地製度、推翻地主階級統治是廣大農民最根本的要求,是中國革命最迫切的問題。因此,共產黨必須在根據地領導農民開展土地革命。為了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製定了符合中國農村革命實際的土地革命路線,沒收地主土地、糧食分給農民,同時廢除農民借地主、富農的債務。土地革命的開展,一方麵在政治上廢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製,推翻了地主階級的統治,翻身農民掌握了農村的革命政權;另一方麵在經濟上農民分得了土地和糧食,生活得到改善,推動了根據地經濟生產的發展;同時,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支援革命戰爭、保衛和建設根據地的積極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參戰,保衛勝利果實,使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為革命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成為革命勝利的有力保障。

  武裝鬥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鬥爭形式,如果沒有一支相當力量的紅軍和紅軍戰爭的勝利,就不能創建革命根據地和進行土地革命;就不能戰勝反革命武裝;就不能發動群眾,進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及工農政權。隻有建立革命武裝,並進行武裝鬥爭,才能有效地開展土地革命,鞏固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鬥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革命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點之一。這是因為:第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隻能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第二,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也是異常凶殘的,這就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第三,敵我力量對比、帝國主義和國內各派軍閥之間的矛盾,國內反動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以及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態,規定了中國革命的武裝鬥爭將不可避免地要經曆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並不是說可以放棄其他的鬥爭形式。開展其他各種非武裝的鬥爭形式(諸如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學生運動、婦女運動以及思想政治戰線上的各種鬥爭等),也是非常必要的;當然,其他形式的鬥爭要圍繞著武裝鬥爭,而不能脫離武裝鬥爭;反之,沒有其他各種形式的革命鬥爭的配合與支持,武裝鬥爭也難以取得最後的勝利。中國革命的武裝鬥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遊擊戰爭。這是因為:第一,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是農民問題。中國革命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黨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農村。農村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裏成為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戰場。第二,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國革命最廣大的動力,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鬥爭,基本是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第三,農民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主要來源,人民軍隊的官兵基本是穿軍裝的農民。第四,長期的武裝鬥爭主要是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遊擊戰爭。

  農村革命根據地是革命和革命戰爭勝利發展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中國革命的戰略依托,如果沒有根據地,沒有工農政權,武裝鬥爭就會因失去依托而變成流寇主義而陷入失敗。同時,土地革命的成果也無法鞏固和發展。不建設革命根據地,武裝鬥爭就沒有後方的依托,土地革命就無法保障,武裝鬥爭和土地革命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隻有建設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才能使土地革命具備堅實的基礎,武裝鬥爭才有可靠的依托。

  “工農武裝割據”是實現農村包圍城市的必由之路,土地革命、武裝鬥爭和根據地建設,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形式,也是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才能樹立全國革命群眾的信仰;才能給反動統治階級以重大的打擊,動搖其基礎而促進其內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創造紅軍,使之成為將來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進革命的高潮。因此,毛澤東特別強調,“‘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紅軍、遊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農民鬥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鬥爭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促成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