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1927年,在蘇聯和共產國際的指導和幫助下,創建不久的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當時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政黨中國國民黨合作,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史稱“國民革命”。在短短兩三年的時間裏,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城市到農村,對盤踞中國政治舞台的帝國主義、軍閥勢力及其社會基礎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取得了極大的勝利。然而,勝利聲中,昔日合作對敵的盟友,卻一朝反目,不僅分道揚鑣,而且幾成不共戴天的仇敵,年幼的共產黨被經驗老到的合作夥伴所打擊,被迫走上了長達十年之久的土地革命之路。這段慘痛的曆史已經過去,但是,對我們今人而言,麵對這段曆史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麽國共兩黨大敵當前,能夠一致對外,而一朝勝利,盟友變仇敵?國共合作破裂的原因到底是什麽?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1)從中國民主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在革命領導權的轉換過程中必然產生矛盾和鬥爭。第一次國共合作進行的大革命正是這種權力轉換的重要時期,農民問題及土地問題的分歧是國共角色、地位轉換的關鍵一環,而國共角色、地位的轉換,必然引起國共兩黨的矛盾和鬥爭,最終導致合作的破裂。
由於國共兩黨不同的指導思想,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綱領和土地政策,從而也構成了國共合作破裂的根本要素。國民黨要求和平解決土地問題,共產黨則主張通過暴力沒收地主土地。因此,當農民階級在共產黨領導下以革命方式來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時,國民黨右派和一些國民黨將領便公然站到農民階級的對立麵,反對農民開展土地革命。農民運動的向前發展,土地革命的深入進行,使國共兩黨在土地問題上的分歧在實踐中不斷擴大,階級利益衝突進一步尖銳化。這樣,國共兩黨在土地問題上的分歧和對立不能在“黨內合作”方式下得以協調,國共合作的條件日漸消失,代表不同階級利益的兩個政黨合作關係的破裂也就成為曆史的必然。
(2)國共合作的共同綱領雖有基本一致的一麵,但也存在著根本的差異,從而不可避免地產生矛盾和鬥爭,這是國共合作必然破裂的根本原因。為了長期合作,國共兩黨應該互助互讓,求同存異,實行雙方都能接受的政策,在合作不破裂的前提下滿足不同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但由於特定的曆史環境和主客觀原因等,使國共兩黨在某些問題上也有無法形成共識的時候,從而導致合作的階級基礎、政治基礎和思想基礎遭到破壞,合作的破裂就在所難免了。
(3)第一次國共合作從一開始就蘊藏著潛在的危機。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黨的領袖是陳獨秀。陳獨秀作為近代中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是當之無愧的,他與李大釗、胡適等人共同發動和領導的新文化運動無疑影響和造就了整整一代新青年。但是,有思想、有學問並不一定能夠保證在政治上的成功。作為一個政治家和黨的領袖,陳獨秀能夠獨立思考,但卻不善於在複雜的條件下協調和處理各種複雜關係並獨立自主地解決關係全黨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而隻是猶豫不決,被動地等待共產國際的命令和指示。他的這種思想狀況使得他在國共合作中左右掙紮於共產國際和國民黨的夾縫之間,不能放開手腳去獨立自主地開展工作。他的這種消極狀況對全黨產生了嚴重影響,使中國共產黨在國共合作一開始就陷入了十分被動和危險的境地。
(4)國民黨新右派在篡奪了國民黨領導權之後,其反動本質的暴露和政治立場的公開轉變,也是導致國共合作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革命運動的深入發展,國民黨右派篡奪了革命領導權,背叛了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根本改變了扶助農工的政策,從而背離了國共合作的思想基礎,破壞了國共合作的階級基礎,篡改了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因而背離了國共合作的性質和要求,打破了國共合作賴以存在的條件。
(5)蘇聯和共產國際的對華政策也是導致國共合作破裂的原因之一。蘇聯和共產國際當初之所以要極力促成國共合作,開展國民革命,固然不乏共產主義理想和國際主義的成分在內,希望將蘇式的革命及其理想輸入中國,但更主要的是蘇聯的國際戰略和蘇聯的國家利益在起作用。十月革命後的蘇聯受到歐美資本主義強國的幹涉封鎖,處境非常艱難,不得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打破這種幹涉和封鎖。由此可見,蘇聯及共產國際對華政策中存在兩個不太和諧的目標:一個是把蘇式的世界革命的理想輸入中國;另一個則是利用中國的實力派保護蘇聯在華利益,並從戰略上牽製日本等帝國主義國家。最終,對於實力和實利的考慮壓倒了對於理想的考慮,蘇聯和共產國際領導人把國民黨看得大大重於共產黨。由此,蘇聯在向國民黨提供大量財政經費和武器彈藥的同時,卻隻向共產黨提供極少量的活動經費和極大量的命令和指示。蘇聯和共產國際在中國問題上的天平的失衡,無疑為後來曆史的演進提供了相當的動因。
總之,國共兩黨的合作是有條件的,在其存在的內外條件都發生變化後,“黨內合作”的形式就成為雙方的桎梏,使雙方無法化解發展變化中產生的矛盾和衝突,必然導致合作的最終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