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中國國民黨,並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大會通過了共產黨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內容的宣言,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大會選舉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共產黨員李大釗、譚平山、毛澤東、林祖涵、瞿秋白等十人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或候補執行委員,譚平山、林祖涵和毛澤東等人還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擔任要職。隨後,全國大部分地區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員為骨幹改組或建立了各級國民黨黨部。這樣,國民黨的性質第一次發生轉變,由資產階級的政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成了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組織。國民黨的“一大”也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國民黨和共產黨在當時的中國政治舞台上無疑是最富活力、最先進的政黨。但是兩黨在政治主張和立黨宗旨上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資產階級政黨,代表資產階級利益,其奮鬥目標是實現中國的資本主義目標;後者是無產階級政黨,代表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的利益,努力方向是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為什麽兩個不同的政黨在20世紀20年代能夠求同存異,相互包容,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呢?
(1)列寧的民族殖民地問題理論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理論基礎
列寧認為,在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中,首要的問題是區分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在壓迫民族和被壓迫民族中,盡管資產階級在剝削壓迫工人階級方麵是共同的,但他們在不同類型的國家中所處的政治、經濟地位是不同的。因此,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把壓迫民族中的資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中的資產階級嚴格區分開來,對他們采取不同的政策。依據列寧的這一理論,1922年1月21日,共產國際召開了第一次遠東會議,會議明確指出遠東各國政黨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需要結成國際反帝統一戰線,在國內應和民族革命政黨合作。中國共產黨正是以列寧的這一理論為依據提出了建立“民主聯合戰線”的主張,並在黨的“三大”上正式確立了同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策,到國民黨“一大”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是中國近代社會主要矛盾和中國革命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國共兩黨進行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共同需要。鴉片戰爭後,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對外推翻帝國主義侵略和對內推翻封建主義統治,就成為中國革命的兩大基本任務。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國共兩黨都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逐步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單靠工人階級孤軍奮戰是不行的,必須建立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才能取得勝利。此後中國共產黨便積極尋求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都先後遭到失敗,革命黨內部組織成分愈加複雜,思想更趨混亂,所以孫中山決定改組渙散的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具有反帝反封建內容的新三民主義,並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共兩黨為之奮鬥的共同綱領。孫中山的三大政策是國民黨的政治意願的集中體現,解決了國民黨在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的方向和路線問題,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的重要政治綱領。共同的革命目標,共同的合作願景,是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最重要的原因。
(3)國共兩黨對中西文化的共識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文化基礎
第一次國共合作之所以能夠實現,除了國共兩黨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基礎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國民黨領袖孫中山和共產黨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近代以來爭論不休的中西文化問題,有著大體相同的認識。對中國傳統文化,孫中山認為既不是頂禮膜拜,也不是全盤否定,而是主張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擇善而從。早期馬克思主義者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也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批判地加以繼承。對待西方文化,孫中山強調吸收西方文化的長處,但他不讚成盲從附和、事事效仿外國的“全盤西化”主張,對西方文化所持的是一種批判選擇的態度。早期馬克思主義者也采取了一種近似於孫中山的態度。不僅如此,他們在文化上的共識還表現在都主張要融貫中西,創造出一種新型文化。文化是政治的反映,反過來又作用和影響於政治。國共兩黨文化上的共識,促使後來國共兩黨政治分歧日益縮小,促進了後來國共合作政治基礎的形成。
(4)國共兩黨對國家民族利益的深刻體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思想基礎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除上述的客觀基礎外,更重要的是國共兩黨都能從國家民族根本利益出發,這是國共合作得以實現的重要主觀原因。
國共兩黨第一次“黨內合作”的實現,對國民黨來說,是避免它“在墮落中死亡”,完成國民革命,實現孫中山三民主義的需要。對共產黨來說,是恢複和發展工人運動、開展農民運動,開創革命工作新局麵,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盡管國共兩黨具有不相同的宇宙觀,代表了不同的階級利益,但出於對國家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共同願望,兩黨都以大局為重,彼此尊重了對方的利益,從而保證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是中國社會曆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國共兩黨從國家民族利益出發所作出的正確選擇。這次合作,在中國近現代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曆史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損。所以,盡早結束海峽兩岸的分裂狀態,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人心所向,也是大勢所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