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國曆史上,恐怕沒有哪一位總統的身世像黎元洪那樣令人疑竇叢生,甚至令人真假難辨。黎元洪是20世紀初聞名中外的一位風雲人物。在清朝末年,他當過清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1911年武昌首義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湖北軍政府都督,總攬湖北軍政大權兩年多。隨後,他又三次被推舉為副總統、兩度出任大總統。黎元洪是辛亥革命中一個複雜的人物,從武昌首義身不由己出任湖北軍政府都督,到孫中山建立南京臨時政府時止,在風雲變幻的曆史舞台上他是一個重要角色。如果說孫中山是英雄造時勢的話,那麽黎元洪則是時勢造英雄。正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時勢以及民國初期政壇詭譎多變的時勢,將黎元洪推上曆史舞台,成為首義都督、民國總統。此一結局,絕非黎元洪本人事先之人生設計。黎元洪就是這樣在不可意料、缺乏思想準備的境遇中,走上政壇頂峰的。
武昌首義成功後,由誰出麵主持剛剛建立的湖北軍政府成了擺在革命黨人麵前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按理說,應該推選一個有才幹、孚眾望的革命中堅人物出來擔任新政權的首領,以便把革命進行到底。但湖北的革命黨人卻拉出一個與革命毫無淵源,且一直視革命為大敵的舊軍官黎元洪來作為軍政府的都督。關於此事之巔末,外間傳說不一,至今幾成疑案。特別是關於革命黨人把他從床下拖出來推上都督寶座的故事,一直在社會上傳得沸沸揚揚,黎元洪因此而有了“床下都督”的雅號。但也有不少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
辛亥首義時,群龍無首,他由清軍將領搖身一變成為民國軍政府都督,對革命自然產生過不少消極影響;而在當時,由於他很得士兵愛戴,他的出山,對於穩定革命局勢,爭取廣大群眾倒向革命起到了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當然,他掌握湖北軍政大權期間,曾為穩定他在湖北的統治,殺害過不少革命黨人,這是他的罪過;在反袁的“二次革命”中,他站在袁世凱一邊,充當袁氏的幫凶,這也是不容諱言的。但是,他廉潔自持,曾經對湖北乃至全國的革命起過一些積極的作用,還是應該肯定的。後來,袁世凱帝製自為,封黎為“武義親王”,他為維持共和體製,寧死不受,表現了可貴的氣節。他出任總統期間,對革命黨人比較尊重,也想聯絡革命黨人,力圖做一些有益於共和、有益於人民的好事,隻是北洋軍閥勢力掌控著實權,處處對他進行牽製,致使他難以有所作為,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以往的史著集中注意他上台後所帶來的消極後果,把他當作封建舊勢力的代表而加以揭露和批判。誠然,黎元洪是有其階級屬性的,他不是革命黨,對革命本是不讚成的。但是,在急劇變化的曆史轉折時刻,受時局的感召,有些舊人物思想感情發生轉變,他們自覺不自覺地被卷入革命的洪流,這在中外曆史上是不乏先例的。黎元洪的轉變就是其中的一例。
縱觀黎元洪之一生,其間有於國有功者,也有功大於過者,亦也有功過相償者,還有過失難辭者。應進行細心的理性評價,而不能以論辯取代事實。黎元洪出山為首義都督是其一生中關鍵之史事。論者常認為其首義前還殺過革命黨人,但此事係傳聞,無確證。曆來文壇上常將黎譏為“床下都督”,更缺乏佐證。事實上,在1911年10月10日晚首義槍聲大作時,身為新軍協統之黎元洪並沒有奔赴軍營,指揮部下反抗革命軍,而是避處於黃土坡僚屬家中靜以待之。相反,湖北新軍另一統軍人物張彪卻在第八鎮司令部組織士兵進行頑抗。此時此刻確乎為關鍵時刻,黎元洪與張彪的態度迥然有別。當時,作為湖北新軍第二號人物的黎元洪居然在起義大火燃起時不挺身而出,而作壁上觀,可見其不想與革命軍為敵。正因為黎的這種態度,才有可能被起義軍請到谘議局大樓開會,並被擁立為湖北都督。
作為兩任民國總統,黎元洪可圈可點的史實很多。當時他受製於北洋軍閥,也曾想有所作為,乃至一度謀南下,與孫中山的護法運動相呼應或參與,但畢竟由於勢單力薄,也不具有孫中山再造共和的意誌,因而,黎氏不能與進步潮流同行。但黎氏居京期間,最為重要的政治姿態是,當袁世凱帝製自為時,黎氏堅決予以拒絕、反對。
作為政治家,他出任首義都督,為號召天下,震懾清廷,使辛亥革命一舉成功,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他在武漢首倡的“軍民分治”,開創了民國黨政分開、軍政分開的先河;他率先實行的“省長製”、他二度當國時提出的“廢督裁兵”等依法治國主張,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他旗幟鮮明地反對袁世凱的帝製,斷然起用自己的政敵段祺瑞鎮壓張勳複辟,將載入史冊。但黎元洪也曾上過袁世凱的“賊船”、充當“黎屠夫”,犯過不可饒恕的錯誤,最終以悲劇告別政壇。
(邱秀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