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維新派、革命派和立憲派三者之間是有聯係的。那麽如何來看待這種聯係呢?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麵來理解:
(1)正確理解馬克思的曆史唯物主義和階級鬥爭理論關於社會變革的論述
曆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變革一般是指一種社會生產關係向另一種社會生產關係的轉變,當這種生產關係的轉變方式不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變,而是通過激烈的甚至是暴力的、自下而上的社會巨變的方式來完成,並在這種完成過程中一種新的階級力量戰勝舊的階級力量時,曆史唯物主義者稱之為革命。當這種生產關係的轉變方式是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變,而不是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來完成,並在這種完成過程中社會的階級衝突不是暴力方式,而是通過一種溫和方式來解決時,曆史唯物主義者稱之為改革。而主導上述社會變革的階級和階層如果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方式,我們稱之為革命派;如果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或者是溫和的方式,則稱之為改革派。
(2)客觀評價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革和曆史進程中的革命派、維新派、立憲派
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雖然都是資產階級革命,但是中國社會的各個階級的先進分子都主導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有地主階級開明派的林則徐、魏源,農民階級革命派的洪秀全,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康有為、嚴複、梁啟超、譚嗣同,後期轉為資產階級立憲派的康有為、梁啟超和張謇,有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孫中山、章炳麟、陳天華、黃興、宋教仁,亦有無產階級的中國共產黨人。但最終,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卻是由無產階級來領導完成的。那麽,本應由資產階級的維新派、立憲派和革命派來完成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中國的曆史卻沒有選擇他們,為什麽呢?毛澤東在早期的《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尤其是《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民族資本有了某些發展,並在中國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他的力量是很軟弱的。”毛澤東又將民族資產階級的這種軟弱性形象地比喻為“從娘胎裏帶出來的毛病”。
從上述觀點出發,我們再來看待中國近代的維新派、革命派和立憲派的聯係時,大都會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維新派、革命派和立憲派都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言人,雖然都與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有著一定的聯係,但又都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都要求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維新派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19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之後,在90年代形成的一股代表中國資產階級要求的政治派別。以康有為、嚴複、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為主要代表。因在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後受民族危機嚴重的刺激,主張變法維新、救亡圖存、振興國家而得名。他們提倡西方君主立憲製度。從“公車上書”起,積極從事變法的理論宣傳和組織活動,先後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建立強學會、時務學堂、南學會。立憲派則指的是20世紀初“清末新政”後期主張“預備立憲”的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及其政治代表所組成的政治派別。代表人物有從事實業的資本家張謇和當時已經從維新派轉為立憲派的康有為、梁啟超等。革命派指的是19世紀90年代中葉,在中國出現的、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先後組織了興中會、同盟會以及其他革命團體,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標誌著舊式的、一般的民主主義革命達到了頂峰。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一部分開始轉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而另一部分則認識到在中國實現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行不通,開始轉而投向新民主主義革命,如宋慶齡、張瀾、李濟深等。
近代中國社會亟待解決的主要政治課題是獨立和民主。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帝國主義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同人民大眾的矛盾。太平天國革命和義和團運動代表農民小生產者,曾提出過樸素的反侵略、反壓榨的鬥爭綱領。資產階級維新派傳播了救亡圖存和社會變革的思想,並嚐試付諸實踐。他們的活動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表現出明顯的曆史局限性。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開拓了民主革命的新階段,他們摒除了農民階級的籠統排外傾向和皇權主義,突破了維新誌士的君主立憲藩籬,結合中國國情,認真吸取了西方的民主主義,提出了一係列關於民主革命的理論觀點和主張。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的政治思想,成為近代中國民主思潮的高峰。孫中山、黃興、章炳麟、宋教仁、朱執信、廖仲愷、胡漢民、陳天華、鄒容等都曾對此作出過重要貢獻。
第二,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並學習和傳播西方的思想文化。維新派在政治上主張開議院,倡議民權,限製封建君主的權力,實行君主立憲。經濟上主張振興實業,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保護工商業,在中央設立農工商總局,在各省設立商務局;提倡開辦實業,獎勵發明創造;開辦商學、商會等各類組織;改革財政等。思想文化上,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思想,介紹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學說。創立京師大學堂,各省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在各地設立中小學堂。對中國傳統的封建倫理綱常進行了批判,特別是對知識分子的思想解放,起了重要的啟蒙作用。而立憲派則在政治上,主張官製改革,後期主張憲政;軍事上,主張裁撤舊式綠營,建立新式軍隊;文化上,主張廢科舉、辦學堂、興留學。革命派在政治上主張推翻清王朝,雖然與維新派、立憲派的保留清王朝有所不同,但是在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的立場上是相同的;而經濟上和文化上的主張亦和維新派、立憲派大同小異。
總之,他們都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由於所處的時代和階層不同,提出的主張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也有一些不同,但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毛澤東指出的“從娘胎裏帶出來的毛病”即軟弱性。
(金鍾哲邱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