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7、如何理解戊戌變法是集“愛國、改革、啟蒙”於一體的進步運動?

  鴉片戰爭以後到新中國成立的百年曆史,可以說飽經內憂外患。在這個過程當中,多少仁人誌士力圖變法、改良,以求改變中國的命運,其中,有一個震驚中外的政治事件,那就是――戊戌變法。關於對戊戌變法的評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1)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19世紀末,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對海外的殖民掠奪更加激烈。1895年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同時助長了列強侵略的囂張氣焰,並在戰後掀起了對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範圍的狂潮。在這樣一個特殊曆史條件下,在瓜分危機迫在眉睫的緊要關頭,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和發展資本主義而奔走呼號,並指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變法中維新派提出了堅決抵禦外侮,絕不割地求和,以維護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獨立;裁汰綠營,精練陸軍,編練新式陸海軍,廣設武備學堂,培養海軍人才等主張和措施。這些思想和行動對於激發廣大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

  (2)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關於戊戌變法的曆史條件,除了民族危機加深這樣一個根本原因之外,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麵。①在經濟方麵,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加強對中國進行資本輸出,加劇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客觀上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市場和勞動力條件,同時清政府也適當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製,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潤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機的深重和國家力量的貧弱,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浪潮。19世紀末,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的發展,為戊戌變法奠定了經濟基礎。②在政治方麵,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這是戊戌變法的階級基礎。③在思想方麵,早期的維新思想為戊戌變法提供了思想條件。關於革命主體的選擇,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不同的階級在救國救民道路上做過諸多嚐試,地主階級中抵抗派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洋務派提出了“中體西用”和“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主張,但均遭失敗;農民階級也進行了太平天國運動,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這樣,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肩上,他們試圖通過改良的方法來尋求出路,並發動了戊戌變法。④在領導組織和機構方麵,在變法的過程中,資產階級維新派相繼成立了宣傳維新思想的政治團體強學會,隨後於1898年成立了以“保國、保種、保教”為宗旨的保國會,這也是中國近代一個具有資產階級政黨性質的組織,在它的影響下,全國出現了各種救亡團體,推動了維新變法的發展。⑤在施政綱領和變法措施方麵,1898年,康有為的《應詔統籌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書》)成為維新派的施政綱領,綱領中提出要廢除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封建專製製度,設議院、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在經濟上,實行“以商立國”,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在文化教育方麵,“廢八股,興學校”、“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製”。同時,送呈《日本明治變政記》、《俄彼得變政記》,主張效法日本的明治維新,通過皇帝的威權自上而下地實行全麵的改革。同年6月11日開始推行新政,雖然說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局限性,實行君主立憲等主張最終沒有提出,這次變法最終也以失敗而告終,但是,這次變法中新興資產階級明確提出要通過自上而下的改良的方式,逐步建立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目標。同時,也進行了試圖控製政權,推行新社會製度的勇敢嚐試。這種活動屬於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範疇,在當時也符合中國曆史發展趨勢,具有進步意義,因此說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3)戊戌變法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變法運動在全國開展的時候,受到了封建頑固勢力的強烈阻撓,維新派和頑固派圍繞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革教育製度等方麵展開了激烈的論戰。這場維新與守舊的爭論,是資產階級思想和封建主義思想的正麵交鋒,是中國有史以來,作為新的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資產階級,第一次向封建製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戰。這場論戰,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中國近代在文化思想領域的中學和西學之爭。維新誌士們堅信“要救國,隻有維新,要維新,隻有學外國”。對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文化的批判和對資產階級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開闊了知識分子的眼界,促進了人民的覺醒,革新了社會風氣,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因而還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這種新的社會思潮,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高漲。

  (李正鴻)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