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是學習研究中國近代史首先遇到的問題。按照傳統的觀點,我們對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采取否定和反對態度的。對此,有人提出了不同觀點。有人曾說:“鴉片戰爭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也有人說:“殖民主義在世界範圍推動了現代化進程”;還有人甚至說:“沒有西方的殖民侵略,東方將永遠沉淪”。這些人往往還以馬克思論述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充當了曆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和殖民主義具有“雙重使命”的論斷,作為自己的理論根據。那麽應當怎樣看待這種主張呢?
(1)正確理解馬克思關於資本主義入侵東方國家所帶來的後果的科學論斷
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通知》和《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中講到,不列顛人是第一批文明程度高於印度因而不受印度文明影響的征服者。盡管他們的行為是受卑鄙的利益所驅使,而且這種行為是既殘酷又愚蠢的,但他們的蒸汽機和科學還是在印度摧毀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的結合,摧毀了農村公社的經濟基礎,由此在亞洲造成了“唯一的一次社會革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英國不管幹了多少罪行,它造成這個革命畢竟是充當了曆史的不自覺的工具”。在揭示這個曆史作用的同時,馬克思進一步指出:
第一,英國殖民者給印度人民所帶來的,並不是文明和福祉,而是極其深刻的災難。因為“當我們把目光從資產階級文明的故鄉轉向殖民地的時候,資產階級文明的極端偽善和它的野蠻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現在我們麵前,它在故鄉還裝出一副體麵的樣子,而在殖民地它就絲毫不加掩飾了”;“印度人失掉了他們的舊世界而沒有獲得一個新世界,這就使他們現在所遭受的災難具有一種特殊的悲慘色彩”。
第二,“英國資產階級將被迫在印度實行的一切,既不會使人民群眾得到解放,也不會根本改善他們的社會狀況,因為這兩者不僅僅決定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於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但是,有一點他們是一定能夠做到的,這就是為這兩者創造物質前提。”因為隨著西方殖民主義的入侵,東方國家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將生長和發展起來,他們將成為西方殖民主義的掘墓人。
第三,殖民地人民不應當充當西方殖民者馴服的奴隸,而應當為反對西方國家資產階級的奴役、擺脫西方殖民者套在自己身上的枷鎖而鬥爭。因為“在大不列顛本國現在的統治階級還沒有被工業無產階級取代以前,或者在印度人自己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完全擺脫英國的枷鎖以前,印度人是不會收獲到不列顛資產階級在他們中間播下的新的社會因素所結的果實的。”
(2)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不是幫助中國發展資本主義,而是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內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如果沒有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中國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促進了這種發展。”這種入侵,“不僅對中國封建經濟的基礎起了解體作用,同時,又給中國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造成了某些客觀的條件和可能。因為自然經濟的破壞,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商品的市場,而大量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又給資本主義造成了勞動力的市場”。這就是說,與英國在印度一樣,資本主義列強在中國也“充當了曆史的不自覺的工具”。不過,這還“隻是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來所發生的變化的一個方麵”。這個變化的另一個方麵“就是帝國主義勾結中國封建勢力壓迫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關於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所起的這兩個方麵的作用,毛澤東認為,是後者而不是前者。他指出:“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的目的,絕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他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因為對它們來說,一個政治、經濟不獨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半殖民地的中國,乃是一個極其廣大的傾銷商品的市場,一個理想的資本輸出的對象和廉價勞動力的供應地。如果中國成為一個獨立、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們當然還會同它打交道並發生經濟文化往來,但那時的中國將作為主權國家同它們在平等的基礎上,而不是如同半殖民地時期那樣在不平等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關係,這是它們所不能容忍的。帝國主義列強既不願意失去在中國的殖民主義利益,也不願意看到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它們的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正因為如此,“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反對中國獨立,反對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曆史,就是中國近代史。曆來中國革命的失敗,都是被帝國主義絞殺的,無數革命的先烈,為此而抱終天之恨”。可見,毛澤東的這個論斷是完全符合中國的曆史實際的。
如何理解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呢?
第一,帝國主義列強依仗不平等條約取得的特權,不僅在中國傾銷商品,而且經營了許多企業,不斷擴大外資在華的勢力,控製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據統計,在重工業方麵,外國資本主義1936年控製了煤產量的55.2%和新法采煤量的77.4%1937年掌握冶鐵工業的95%;1936年掌握石油工業的99%,發電量的77%。在交通運輸方麵,外國資本1936年掌握鐵路總長度的88%;1930年即已掌握外洋航運和國內航運噸位的81.2%。在輕工業方麵,外國資本1936年掌握紗錠的48.2%,織布機的56.3%(東北日本紗廠尚未計入)在這前後還掌握了毛紡錠的62%,毛紡機的48%1935年即掌握煙廠產值的63%以上。抗戰前夕,在中國的現代工業和運輸業中,外國資本占到71,6%。在銀行方麵,外國銀行1936年的在華資產要比華商銀行多1/3.這就是說,外國資本不僅壟斷了中國的重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而且控製了中國的財政、金融,以及若幹重要的輕工業。它們以此對中國的民族工業進行直接的經濟壓迫,直接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在外國資本的壓迫摧殘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無力與之抗衡,許多民族工業逃避不了破產或被兼並的命運。例如,提倡“實業救國”的張謇,創辦了大生企業集團,曾經有所發展,但在帝國主義侵略加深的情況下,最終失敗了。被認為是中國自己經營最成功的開平煤礦,1900年在中外合辦的名義下,被英國資本吞並。此後,英資又挾其優勢,吞並了另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灤州煤礦。輕工業中的棉紡織業是發展較迅速的,但是1918年到1927年間,因欠帝國主義債務無力償還而被拍賣、吞並的中國紗廠就有7家。1931年,日本在天津尚無一家紗廠,到1936年已收購華商紗廠中的4家,控製了天津紗廠紗錠的71.2%,織布機的76.34%。
第三,帝國主義列強“使中國的封建地主階級變為它們統治中國的支柱”。為此,它們致力於保護前資本主義時期的一切剝削形式(特別在鄉村),主要是封建地租剝削和高利貸剝削,並使之永久化,因為這些形式“是它的反動的同盟者生存的基礎”。同時,由於“帝國主義妨礙了中國工業的發展,使農村中的資本積累,不用來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不投到工業裏麵去,反而再投到土地和高利貸方麵來,更加量地用半封建的形式剝削農民。”中國農村受到封建製度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甚至陷於停頓狀態,無力為工業的發展提供足夠的商品糧食、輕工業原料、工業品市場及資金,從而成為中國工業發展的嚴重製約因素。
正是由於帝國主義和它所支持的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的現代工業產值隻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而在這少量的工業中,民族資本經營的又隻是非主體部分。1949年,中國的民族工業資本按1952年人民幣幣值計算,不過20.08億元。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是以紡織工業、食品工業為主的輕工業;它們的規模小,設備落後,多數為工場手工業。中國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加工工業(即以外國的原料加工製成日用品)和裝配工業(即以外國的零件裝配成機器)。自從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入侵以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中國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而隻是成了一個極度貧弱的半殖民地國家。
曆史表明,資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正是近代中國落後與貧窮的根源,資本帝國主義為了其自身的利益,在把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入中國的同時,又有意保留中國的封建生產關係,扶植中國封建勢力,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使中國走上半殖民地經濟的畸形發展道路。
(樊麗明邱秀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