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裏,由於散戶在信息和資金上的巨大弱勢地位,再加上中國絕大多數中小投資者金融知識匱乏,他們中很多人甚至連最基本的市盈率都搞不清楚,散戶的賭博心理又很嚴重,所以99 %的散戶都是賠錢的。
很多人都有的體驗是,在股市裏翻幾個滾,賺賺又賠賠,最後的收益,遠不如把錢放進銀行。
散戶是怎麽死的死狀一:跟風這是炒股知識最匱乏,也是死得最難看的一種。最典型的操作手法就是追漲殺跌。
追漲的後果往往是“高位被套”,殺跌則往往把籌碼洗給了莊家。其中追漲的後果最嚴重。很多個股三年下來業績原地踏步,甚至虧損,市盈率卻高達1000 多倍。在這個位置被套住,恐怕這輩子也別想解套。
死狀二:到處打探小道消息
這類人是死得可悲的。首先你得到的小道消息的準確性就值得懷疑。是不是大戶給你的套?更何況你得到的消息往往還是滯後的。往往主力準備拉升時的消息,傳到你那裏,主力都開始出貨了。
死狀三:迷信技術指標這類人是死得最冤的。中國股市特有的莊股文化,以及廣大投資者金融知識匱乏,導致技術指標在中國基本失效。其一,股市中的莊或主力有控製股價的能力,他也就能夠控製曲線,能夠控製指標。給你一個好看的技術指標,你以為是主力拉升了,其實他卻忙著出貨,剛好把你套住。其二,大部分散戶都看不懂曲線以及指標,他們不會按照這個來操作。當所有人都不按規律做,規律也就不成為規律了。其三,對技術指標一知半解。所有技術指標其實都是關於股價、成交情況的量化。本來是要把抽象的趨勢數據化,好讓投資者心中有一個準確的定位。但很多人知道有技術指標,卻不知道是怎麽計算出來的。他根本不知道這個指標上升了10 個點究竟意味著多大的變動,技術指標完全失去了它的意義。
所以,分析那些曲線不如分析主力意圖,分析散戶心理。
巴菲特投資法特別提醒1. 辯證地看績優企業。
滬深股市排在後100 名的股票企業中,有很多都是績優企業,這些企業的股價目前是偏高的,所以並不是績優企業的股票就值得投資。也許績優企業的股價已過分反映了它們的業績,市場價格可能已經高於其股票的內在價值了。同理,不一定績差企業股票就沒有投資價值。排在前100 名的股票中,很多都是微利企業,1999 年中期每股收益還不到0.05 元,因為業績較差的企業其股價可能已過分地反映了業績。
2. 用內在價值牽著主力的鼻子走。
投資者不要看盤麵、探消息,揣摩某隻股票有沒有莊,否則普通投資者就會被主力牽著鼻子走,最終散戶作為一個整體必虧無疑。其實,有莊沒莊並不重要,關鍵是要選內在價值被低估的股票,這種股票買進來,價格上漲隻是時間的問題,幾乎沒有投資風險。
3. 不要在乎行業、板塊、題材、熱點與消息。
行業等隻是影響股票的內在價值,並不顯著影響股票的投資價值。不要聽消息,也不要管什麽熱點,隻要有投資價值的就買,沒有投資價值的就賣,關鍵是進行股票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的對比。
4. 現金流量表非常重要。
一些實證研究表明,中國上市公司中有較明顯的盈餘管理和收益率管理等現象,因此,投資者不能過分依賴於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我們認為,分析上市公司的現金流量表非常重要,這是因為:(1)現金流量表造假相對比較困難。(2)企業經營
的好壞不一定反映在資產負債表、損益表上,而一定會反映在現金流量表上。像巨人集團、ST 深華寶這類企業,從繁榮走向衰敗,是現金周轉不過來,而不一定是會計報表上沒有利潤。(3)通過現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發現將會進行資產重組的上市公司。
5. 不要把市盈率當做唯一選股基準。
股票的內在價值是由眾多因素決定的,市盈率的提法實際上是僅僅用每股盈餘這一個因素來給股票定價,因此準確性難免被打折扣。
6. 認真計算除權後的內在價值。
傳統上人們認為,10 送10 的股票,市場價格會從20 元跌到10 元,內在價值也同時減半,實際上內在價值並不隨送、配、轉贈同比例增減,因為股票的內在價值的決定因素是極其複雜的。例如青山紙業,2000 年9 月5 日10 送10 前的內在價值為15.54
元,10 送10 後的內在價值為9.25 元,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7.77 元。
7. 用動態的眼光看內在價值。
股票的價格幾乎時刻都在變化,因此,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待股票的內在價值。
在內在價值與市場價格雙向運動的情況下,股票的投資價值也在不斷變化,因此,不能教條地使用附表進行投資,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8. 專業、信念與忍耐。
目前中國股票市場大致是一個零和博弈的市場,整體上看,成本收益大致相抵。
如果大多數的投資者都堅持內在價值投資,那麽盈虧的差別將不會像現在這樣兩極分化,主力操縱價格也將變得在經濟上不可行,同時套利機會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