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企業的管理者,雖然他們本人也具有豐富的經驗與專業知識,但卻往往在不應犯錯的時候犯一些“低級錯誤”,失去客觀的判斷能力,而一味去模仿其他管理者的做法,有時甚至連他們自己也知道這種行為是很不理智的。
1旅鼠式經營者——“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
在普通投資者看來,那些身居上市公司管理階層的人,應該都是這個社會的精英人士。要做到理智和誠實似乎不應該是件困難的事,可是,為什麽仍然有眾多的經營者無法做到呢?
巴菲特很早就注意到了這種現象,他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
它的含義很簡單,就是“很容易或不自覺地模仿別人”。巴菲特把這類管理者比喻為“旅鼠管理者”,就好像旅鼠盲目地行動一樣,企業的管理者也會自然而然地仿效他人,盲目地做出決策,而不是通過理智的思考。
這是巴菲特在長期的投資生涯中的重要發現。在未進入投資界時,他也一直以為,企業界那些經驗豐富的管理者都誠實、聰明,懂得做出理性的決策。當他踏入投資行業後,才發現患“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的管理者實在太多了,缺乏理智的愚蠢決策比比皆是。
模仿其他企業而導致成果不彰,甚至喪失自身特點的案例不在少數。為什麽聰明而優秀的經營者,會因為“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而失去理性,從而給企業和股東帶來損害呢?
巴菲特將“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總結為5 點:企業拒絕改變目前的運作方向;經營者甚至是不可抗拒地把資金全部投到企業並購中去;經營者總是跟競爭企業比較,隻要覺得對方的某些管理手段、營銷措施看起來不錯,就采取相同或類似的做法,不知不覺中陷入模仿對方的地步;無論經營者做出什麽決策,總有下屬提供詳盡的調查報告、策略研究積極回應,將經營者的決策予以合理化;幾乎所有的經營者都自信自己是這個行業裏能力最強的人。
事實上,“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並不鮮見,你身邊就不乏這樣的例子。比如在國內一家規模不大的廚具生產企業,有一天,老板突然在會上宣布,公司打算投資200
萬生產一種新型廚具。他已測算過,新產品的投資回報率可以達到18%。於是,項目部就緊鑼密鼓地拿出了《項目評估報告》,投資回報率剛好就在18.1%。而事實上,這項投資是失敗的。拒絕改變現狀,不願去適應快速的社會變革的企業隨處可見。管理層為什麽不願意或者畏懼進行變革呢?巴菲特認為有3 個理由:
理由1 :大多數的管理者不能夠控製他們做事的欲望。這種欲望如同甲亢病人一樣,饑餓感時刻伴隨著他們,見到食物就想一吞為快,這種極度活躍的行為通常在並購其他企業時得到宣泄。
理由2 :大多數的管理者常常會和同行業及其他產業的公司比較彼此之間的銷售收入、盈餘狀況和薪酬水平。這樣的比較也會引發公司管理者的極度活動行為。
理由3 :大多數的管理者過於自信。有著“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的管理階層之所以不願意改變目前的營運狀況,是因為這些企業目前的經營方式還能夠產生效益,即使處於行業平均水平之下,也不願意去冒險改變。
經營者能否戰勝模仿的誘惑仿效在企業界更是一種隨處可見的“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甚至有的管理層會不經過大腦就去仿效別人。比如,一家新公司開張了,要製定經營策略時,他們會把同行業中其他幾家公司的經營策略拿來參考。發現好幾家公司的營運模式相同,那麽新公司的行政總裁也會認為,我們的公司采取相同的模式也一定可行。巴菲特指出,並不是唯利是圖或愚蠢的行為使得這些公司失敗,這都是“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的壓迫性力量所致。
巴菲特曾在聖母大學演講時,向學生們展示了一份列有37 家投資失敗的銀行機構名單。他解釋說,盡管紐約股票市場的交易量增長了15 倍,可這些機構還是失敗了。
他們為什麽會失敗呢?答案隻有一個,那都是因為同業之間不擇大腦的仿效行為所致。
巴菲特給予高度評價的經營者,是那些理智、對股東誠實而且能避免“盲從”的人。GEICO 公司的負責人伯恩就是巴菲特發現的一個典型。20 世紀70 年代後期,美國保險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大多數保險公司在收益降低,甚至賠錢的情況下,為了占據市場份額,不惜降低保費。但是伯恩拒絕遵循這樣的市場趨勢,仍然保持蓋可公司的保險價格不變,最後贏得了這場競爭。
身為普通的投資者,我們也許無法從企業的日常管理中來洞悉其管理的價值與效用,但當企業處在十字路口時管理者所做的決策,卻能給我們相當的啟迪。巴菲特認為,管理者最為重要的素質之一,就是能夠抵製“法人機構的盲從行為”的力量,自始至終保持獨立思考,這樣的管理者才是值得信賴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