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越南戰爭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法國的殖民地,二戰中則被日本占領。1945年二戰結束前後,胡誌明領導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內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稱“北越”)。法國則挾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貢立國。為爭奪對越南全境的控製權,北越和法國進行了長達9年的法越戰爭/印度支那戰爭。195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軍事援助下,北越在奠邊府戰役中贏得對法軍的決定性勝利,法國撤出越南北部。根據日內瓦會議(1954年)的決議,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分治,北越由胡誌明統治,南越在保大皇帝的控製之下。1955年,吳庭豔在西貢發動政變,建立越南共和國(稱“南越”)。

  日內瓦會議(1954年)規定,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從來沒有舉行。在冷戰的環境中,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開始將東南亞看成冷戰中潛在的關鍵戰場,美國的政策製定者害怕民主選舉將使共產主義的影響進入南越政府,因此吳庭豔得到美國的支持,在南越行個人獨斷獨行的威權統治,這也使北越贏得公共關係戰的勝利。北越實現了大規模的農業改革,將土地分發給農民,引起了南方人民的向往。有人認為,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艾森豪威爾才在其備忘錄中寫道,如果全國選舉舉行,共產主義將會獲勝。(不過另外一個解釋是,北方的共產主義者不可能允許自由的選舉在他們那一半越南舉行。)最後,美國和兩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這樣看來,分裂的越南似乎將成為常態,就像分裂的朝鮮一樣。

  1959年,越共中央委員會決定武裝統一越南,並派遣大量軍事人員前往南越組織武裝顛覆。1960年,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它由反吳庭豔政府的各派組成,事實上由越共中央委員會控製。同年,“中蘇論戰”爆發,中國和蘇聯都需要在“國際共運”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因而都積極支持北越對南方進攻。

  1961年6月,美國總統肯尼迪和蘇聯領導人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在維也納會麵。赫魯曉夫肆意欺淩這位年輕的美國總統,試圖通過恫嚇的方式使他在某些關鍵爭端上向蘇聯讓步。特別是柏林,那裏大量的技術工人都已逃到西方。赫魯曉夫的恫嚇行動步步升級,8月,“柏林牆”在一夜間修成,西柏林被東德封鎖,9月,蘇聯恢複核試驗。嚴峻的形勢使肯尼迪認為,“如果美國從亞洲撤退,就可能打亂全世界的局勢(施萊辛格語)。”這時候中南半島的衝突是當時冷戰中唯一的熱戰。肯尼迪和他的顧問很快決定,要在越南問題上顯示出美國的力量和對抗共產主義的決心。同時認為,衝突最好遵循朝鮮模式,隻局限在通過代理方使用常規武器,作為減輕兩超級強權間直接核戰爭威脅的一種方式。

  此時,民族解放陣線已經控製了越南南方的大部分鄉村,雖然有美國的軍事援助,但政治上的威權與腐敗導致吳庭豔政府民心喪盡,無力阻止民族解放陣線擴大勢力。1961年5月,為了進一步幫助吳庭豔政府,肯尼迪派遣一支特種部隊進駐南越,開啟了美軍戰鬥部隊進入越南的先河。這一事件也常被認為是越戰開始的標誌。

  南越政府軍麵對被俗稱為“越共遊擊隊”的民族解放陣線節節敗退。為了阻止北越對越共遊擊隊的物資和人員支持,南越海軍對北越沿岸海軍基地進行襲擊。美國海軍也派出艦艇協助,進行電子戰支持,即靠近北越軍事基地,挑起沿岸設施使用雷達從而暴露位置,由南越海軍炮火予與摧毀。1964年7月31日,一艘在靠近北越領海的中立海域進行此種支援任務的美國驅逐艦馬多克斯號遭到北越魚雷艇襲擊,並在附近的航母支援下擊沉其中一艘。8月4日,馬多克斯號與TurnerJoy號往北航行時,後者被雷達訊號追蹤並宣稱受到攻擊,兩艘船隨即采取應對措施。美國以轟炸北越海軍基地作為報複。這就是著名的“東京灣事件(北部灣事件)”。

  東京灣事件是越戰的重大分水嶺。北越和美國雙方都把它看作對方的蓄意攻擊,並做出了強硬反應。北越越共遊擊隊對多處美軍基地進行了報複性攻擊。北越325師進入南越領土集結,標誌著北越正規軍(越南人民軍)對南越的公開進攻。美國政府宣稱北越攻擊了位於公海上的美國軍艦,但並未提及他們的任務。美國國會於8月7日通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總統以他的判斷動用包含武力在內的一切行為來應付此事件。這事實上給予了總統約翰遜在不經宣戰的情況下發動戰爭的權力,而他個人雖然一開始並不願意派兵參戰,不久後美國在越戰中的參與程度依舊無可避免的不斷攀升。1965年二月,美軍在Pleiku的基地遭到攻擊,美國空軍隨即發動第一次報複性打擊。3月8日,3500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員在峴港登陸,成為第一批進入戰區的美軍戰鬥人員。7月24日,一架F-4C被射下後,約翰遜總統將在越美軍提升至十二萬五千人;翌日第101空降師的四千人員進入越南。11月27日,五角大樓要求提升美軍數目至四十萬人以便執行計劃中的大規模掃蕩行動;到了年底,美軍在越數目已高達十八萬四千人。到了1966年八月,已有多達四十二萬九千名美軍士兵駐守在越南。

  正當美軍數目不斷增加的同時,在1965年8月18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的五千五百名士兵發動了戰爭中的第一場大規模陸戰;在空中支援並一場大規模炮擊下,美軍成功摧毀越共在VanTuong的基地。同年11月14日星期日早上10時48分,美國第一騎兵師第七騎兵團的三個營和北越第66團在德浪河穀相遇,北越正規軍有2000人駐守,是奠邊府戰役的精銳之師,於是爆發美軍及北越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戰鬥。3天激戰後,北越陣亡1037人,美軍陣亡234人,以平手收場,但北越將南越分為兩段的計劃也因此失敗。這兩場戰役使北越從此決定避免與美軍進行正麵衝突,改而采取遊擊戰的戰術。

  空中作戰也同樣的大規模提升;約翰遜批準了轟雷行動(滾雷行動),對北越進行大規模轟炸。然而美國對北越的所有轟炸行動與目標都由華盛頓進行嚴密的控製,每日的轟炸目標的選擇由國防部和白宮來規劃,前線指揮官無法根據實際需求加以修改。偏偏國防部與白宮非常擔心傷及中國或是蘇聯派駐在當地的顧問而引發的正麵衝突,對於轟炸目標的選擇與交戰規則有非常多的限製,而這些限製往往與美國追求的戰術或是戰略目標完全背道而馳。例如,美軍在未經批準下無法攻擊北越的軍用機場,即使看到地麵北越空軍的戰鬥機在準備起飛也不行。

  因此,旨在阻止北越對南方的滲透的“轟雷行動”在這種綁手綁腳的指揮下,幾乎無法發揮功效。農業社會的北越的工業大多已地下化,剩下來的目標因有中蘇兩國的人員在附近而安全無恙;同時,因為不能攻擊蘇聯與中國的船隻或運輸部隊,使北越能順利的接收他們提供的軍資而武裝起軍隊。就這樣,北越武裝司令武元甲依然將他手下的部隊以驚人的速度派往南方;整團的北越正規軍分散進入胡誌明小道,頂著空襲,進入南方集結。

  在地麵上,成功獲得大規模增兵的美軍駐越最高司令官威斯特摩蘭將軍發動了一係列“搜尋並摧毀”的行動。他相信如以“德浪河穀戰役”時那樣,以大規模火力消耗敵軍人力,北越最終將被迫認輸。同時,北越軍隊則執行武元甲的消耗戰略,在精心準備的有利地形下吸引美軍進攻,激戰至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後就撤離戰場。北越已做好準備承受巨大的傷亡,並且堅信無限製的消耗戰最終會迫使美國人撤出越南。

  此時不論是威斯特摩蘭將軍或華盛頓的政治人物都不斷表示美軍正在取得勝利。但戰術上的勝利無助於改變美國的困境。因此,美國開始透過南越軍隊和一些美軍來進行和平化政策,希望加強對已控製住的鄉下地帶的統治及治安,避免再度被越共滲透。然而,南越軍隊的腐敗及對平民的殘暴使該政策基本上毫無進展。

  這時,為了吸引北越軍隊進行正麵戰鬥並阻止物資不斷透過胡誌明小道進入南越,美軍決定投入大量部隊進入溪山基地。依照計劃,這將迫使北越部隊發動一場類似十年前,越南部隊擊敗法國軍隊的奠邊府戰役的攻擊。當雙方都大舉加強自己的陣地後,不斷的炮擊使戰場變的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壕溝戰爭;於是美國開始動用龐大的空中火力,北越軍隊在攻勢被擊退三次後,決定開始撤離戰區。此戰役中,美國強大的後勤力、直升機、空中力量等,已數百的傷亡消滅了數倍的敵軍。然而事實上,這似乎是北越為了使美國分心的結果;因為美軍高層注意力幾乎都在溪山,以致於對接下來的春節攻勢幾乎完全沒有準備。

  1968年1月底,北越發動了規模空前的春節攻勢。超過8萬北越軍隊和越共遊擊隊對南越幾乎所有的大小城市發起了進攻。然而南越百姓卻沒有如預期的發動大規模動亂,使北越部隊在遭受美軍壓倒性傳統武力的打擊下,大部分的攻勢都在最初的幾個小時內被擊潰,但在西貢中維持長達三天,越南的傳統首都順化激戰持續一個月。美軍溪山基地被圍困76天,因為破壞太嚴重,解圍後不得不放棄使用。在春節攻勢,北越部隊遭受約三萬餘陣亡、四萬負傷的沉重打擊;但到了5月,他們就恢複了進攻能力。春節攻勢的慘烈狀況在美國公眾中造成了震驚,約翰遜總統和威斯特摩蘭將軍一直宣稱北越軍事力量在節節削弱。並承諾戰爭會在短期內結束。但春節攻勢表明北越依然具有巨大的軍事力量,戰爭的結束依然遙遙無期。北越軍事上的失敗,卻同時是精神上以及宣傳上的大捷,使春節攻勢成為越戰中的轉戾點。政府高層內部因為春節攻勢而失去戰意。當威斯特摩籣將軍計劃動用二十萬六千的增兵以完全消滅敵軍的要求被泄漏出去時,大眾更是普遍認為這是駐越軍隊的瀕死掙紮,最後迫使原本同意增援的約翰遜放棄增援。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發表演講,終止“轟雷行動”,表示美軍將逐步撤出越南,並宣布放棄競選下任總統。1968年6月,阿布拉姆斯將軍接替威斯特摩蘭指揮在越美軍。

  小規模的反戰運動1964年在大學的校園開始,同時發生的是空前的左翼學生行動主義。人口數量龐大的嬰兒潮一代也到了該上大學的年齡。反戰運動的成長也要部分歸因於廣泛的電視新聞報道,使得大學年齡的美國人比以前幾代能夠獲得更多的有關戰爭的信息。

  到1968年,反戰示威遊行已遍及全國各地。8月,芝加哥的示威者和警察發生大規模衝突,造成流血事件。1970年5月,為了抗議美國入侵柬埔寨,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學生總罷課爆發,10多萬學生湧入華盛頓進行抗議。

  上千的年輕美國男人選擇逃往加拿大或瑞典,以躲避征召的風險。當時,全部適齡男性中隻有一小部分真正需要入伍;而且在大部分的州,大部分適齡男青年還沒有達到投票年齡和允許喝酒的年齡,各個地方的挑選服役係統辦公室(“兵役局”)沒有明確的兵役豁免方針,因此可以很寬鬆地決定誰需要服役,誰可以得到豁免。不公正的指控使得1970年產生了兵役彩票製度,在這一製度中,年輕男性的生日決定了他征召的相對風險(9月14日是1970年兵役列表中處於首位的生日,下一年是7月9日)。年輕人被強迫在軍隊中拿生命冒險,但卻沒有選舉權,不允許喝酒,這種情況成功地迫使立法者在全國範圍內降低投票年齡,在許多州降低了飲酒年齡。

  1977年1月21日,美國總統JamesEarlCarter(詹姆斯·厄爾·卡特)赦免了多數在越戰中逃避服兵役者。

  1969年,尼克鬆成為美國總統,表示要推行“越南化”政策,讓美軍逐步撤出越南,並於當年6月撤出首批25000名美軍。但在美越談判進行的同時,戰爭仍在繼續。1969年3月,美軍開始秘密轟炸柬埔寨境內的北越軍事基地;5月,漢堡高地戰役爆發。1970年3月18日,柬埔寨親美的朗諾將軍發動政變,推翻了西哈努克親王的政權;5月,在朗諾的默許下,美軍入侵柬埔寨,進攻那裏的北越軍事基地。到1971年,美軍死亡人數已超過4萬。

  1972年3月,武元甲動員了幾乎全部北越軍事力量,發動了比1968年春節攻勢更大規模的“複活節攻勢”。尼克鬆下令美國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全麵轟炸。北越的複活節攻勢以失敗告終,損失超過10萬人,武元甲也因此被撤職,文進勇接任越南人民軍司令。複活節攻勢的失敗,美國B-52戰略轟炸的威力,以及急於同美國改善關係的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壓力迫使北越回到談判桌前。1973年1月27日,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巴黎會議”四方(越南、美國、越南南方共和臨時革命政府、西貢政權)在巴黎正式簽訂了《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複和平的協定》(即巴黎和平協約)。隨後兩個月內,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美軍撤出越南,但北越和南越之間的戰爭並未結束,1974年仍然是血腥的一年。遊擊戰依舊在進行,北越重新控製了南方的大部分鄉村。1975年1月,北越從複活節攻勢的巨大損失中恢複過來,發起了最後的決定性攻勢。短短幾個月內,南越政府軍土崩瓦解,各大城市相繼陷落。四月,北越發動春祿戰役和胡誌明戰役,旨在於5月1日之前,攻克南越首都西貢,以防南越軍隊能重新組織起新的防禦和反擊。

  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最初的幾個小時,美軍組織了有史以來最大的直升機撤退行動,而一家旅館樓頂上的直升機撤退也成了美國卷入越戰的結束的標誌。同日西貢陷落,北越攻陷了美國駐西貢大使館和南越總統府,南越政權覆滅(4月30日即為今天越南南方解放日)。同年,柬埔寨和老撾的共產黨也先後奪取了政權,越南戰爭以共產主義的全麵勝利告終,成立南越南共和國。

  1976年1月2日越南全境統一,定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西貢被更名胡誌明市。數百名南越的支持者被處決,更多人被捕。越南共產黨取得政權並統治至今。

  越南為自己的獨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法越戰爭在內的30年戰爭造成了500萬平民的死亡。到1975年越戰結束時,戰爭給越南留下了一片滿目瘡痍的土地和88萬孤兒,100萬寡婦,20萬殘疾人,20萬妓女。但這還不是苦難的終結,越南又先後與柬埔寨和與中國陷入戰爭。長期的戰爭以及與西方世界的隔絕導致經濟崩潰,通貨膨脹;1970年代後期,超過150萬越南難民乘小船逃離越南。

  越戰是美國曆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十多年的越戰,美國耗費了至少二千五百億美元。盡管軍事上美國並未失敗,但它表明美國冷戰策略上的重大失誤。越戰極大的改變了冷戰的態勢。美國由冷戰中的強勢一方變為弱勢,麵對蘇聯咄咄逼人的進攻,美國更積極地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作。越戰加劇了美國國內的種族問題,民權問題,使國家處於極度的分裂狀態,給美國人民造成巨大的精神創傷。

  知識鏈接:在越南戰爭期間,“胡誌明小道”成為胡誌明部隊秘密支援南方遊擊隊作戰的最重要通道。據美國刊物最近披露,美軍曾經絞盡腦汁多年進行絞殺,包括動用強大航空兵狂轟濫炸和投放大量先進傳感器進行追殺,但最終走向失敗。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