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非洲風俗

  非洲人有一種很有趣的習慣,他們喜歡把自己的父母看作是最可愛的人。所以為了表達對來訪客人的尊敬,常常把客人稱為“父母”。

  非洲人對客人趣稱“父母”

  非洲人有一種很有趣的習慣,他們喜歡把自己的父母看作是最可愛的人。所以為了表達對來訪客人的尊敬,常常把客人稱為“父母”。來了男客人叫“爸爸”,來了女客人叫“媽媽”。更有意思的是,當中國客人到來時,非洲朋友不分男女老幼,開口一句“中國爸爸”,閉口一句“中國媽媽”,十分友好和熱情。

  頭頂絕技

  在亞洲,我們知道朝鮮族人善於用頭頂東西走路,認為是絕活兒。其實,非洲人的頂技比朝鮮族人不知強出多少倍。

  在非洲城鄉各地,到處可以看到一種現象:商人頭頂裝滿貨物的大簍兜售;工人頭頂工具袋去上班;農民頭頂收獲物從田間走出來;婦女頭頂大奶盆回家;學生頭頂書包上學。更驚人的是,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居然頭頂40多斤重的東西走路;一個中年男子,頭上橫臥著拋錨的摩托車的大鐵盤毫不吃力地走著;一個小夥子頭頂一根又長又粗的木頭而雙手駕駛著飛快的摩托……人們無不驚歎非洲人的這種頭頂絕技。

  非洲人不僅能頭頂東西,而且掌握平衡的技巧也十分高超。婦女在井裏汲完水,將滿滿一罐水往頭頂一放,走起路來輕鬆自如,不必用雙手去扶,也不必擔心水從罐裏灑出來。兩名少女頂著盛滿雞蛋的大籃子,甩著雙手走路,而且還邊走邊說笑呢。

  非洲人用頭頂東西,這是他們長期生活實踐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另外,頭部結構也為他們奠定了先天基矗非洲人的頭發濃密而短,烏黑、纖細而質硬。他們把頭發一簇簇盤在頭頂,柔軟而又富有彈性,猶如一塊海綿墊。

  再加上他們持之以恒的訓練,自然也就練出了不同凡響的本領。

  用樹枝“刷”牙

  在非洲一些地區的農村,根本見不到有賣牙膏和牙刷的。那麽那裏的人是用什麽來刷牙的呢?原來是嚼樹枝。

  每天清晨或傍晚,人們一邊在曠野散步一邊嚼著一根鉛筆粗細的樹枝,這是非洲特有的一種“牙膏樹”,嚼在嘴裏甜絲絲又充滿了芳香的氣味,而且泡沫極多。嚼上一二十分鍾以後,牙齒就刷完了。這種樹在當地隨處可見,隻要想用,隨手便可折來,既經濟又簡便,人們每天都可以用它刷上幾次。

  因此,那裏人人都有一口潔白晶瑩的牙齒。

  現代醫學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樹枝中含有大量防治各種牙病的有益物質,對牙齒有著很好的保護作用。的確,用“牙膏樹”樹枝刷牙的人真的很少患有牙齒鬁或口腔玻

  男子戴麵紗

  居住在非洲廣大地區的圖阿列基人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男子戴麵紗的民族。這個民族一部分在撒哈拉大沙漠遊牧,另一部分在蘇丹定居務農。生活在沙漠地區的人戴麵紗是為了遮擋風沙,這是可以理解的。但為什麽圖阿列基人隻有男子戴麵紗呢?據說古時候正相反,女人戴麵紗而男人不戴。有一次他們的軍隊打了敗仗,士兵們狼狽地逃回了駐地,駱駝也丟了。他們的妻子們生氣地摘下頭上的麵紗扔給丈夫說:“我們真替你們害臊,遮住你們的嘴臉吧1從此,男人們就開始戴麵紗,並直至今天。

  圖阿列基人的麵紗一般是藍色或白色的薄毛料製成,戴上後隻剩兩隻眼睛露在外麵。按照這個民族的傳統,如果男人不戴麵紗,就會被認為是傷風敗俗,是不成體統的,因而遭到輿論界譴責要比赤身裸體的譴責還要嚴重。

  因此,圖阿列基男子不僅出門要戴麵紗,就是在家中也要戴麵紗,睡覺時也不能摘下來。隻有在吃飯、喝水時才將麵紗下部挪開一點,慢慢地往嘴裏送東西,並用手虛掩住嘴和鼻子,大有怕別人看見之意。當人們與他們交談時,也很難看到他們的真麵目。甚至在他們談戀愛時,小夥子也同樣戴著麵紗,姑娘們隻能看到露出的一雙深情的大眼睛。

  圖阿列基男人的麵紗不是從小就戴的,要通過一個戴麵紗的儀式才能戴。這個儀式是在男子16歲時舉行。在儀式上,父母要正式授予兒子一個麵紗,並贈給他一把雙鋒利劍,表示他已到了成年,可以獨立行事了。然後,全家人還要為此慶祝一番,以表示向他祝賀。

  棒打節裏出英雄

  勇敢的民族,連節日也體現出勇敢的精神,西非地區富拉尼族的“棒打節”就是一個典型。

  棒打節的主要活動是棒打比賽。參加比賽的男青年每30人圍成一個圈,當酋長下達命令後,每圈中便有一個人自告奮勇地走到圈子中央,第一個接受棒打。這時圈上會走出3個人來,每人手舉棒子,使盡全身力氣,劈頭蓋臉地打他70下。

  按照規定,每圈的30個人,每一個人都要走入圈中央一次,接受3個人的棒打,同時也要去打別人。一場棒打下來,許多人當場被打得鮮血淋漓,傷痕累累,有的甚至奄奄一息或當場斃命。因而周圍鄰近的民族以及各國人士一再要求富拉尼人停止這種活動。但棒打節至今仍十分流行,甚至有足夠的力量抵擋現代化生活的影響和衝擊。

  每年的1到4月,數百名乃至上千名富拉尼族青年男女從馬裏、貝寧、加納等國來到尼日利亞北部和尼日爾南部兩國的交界處,與當地的富拉尼人一起舉行棒打節活動。參加棒打比賽的青年每人手裏都握著一根西非地區特有的紅木樹棒子。這種棒子量輕質硬,不易折斷。當舉行完慶賀儀式或歌舞表演後,就進行棒打比賽了。在比賽中,盡管有的青年被打得鼻青臉腫,卻仍談笑自若。在他們看來,棒打節可以幫助本民族青年培養勇敢、堅毅的精神。因此,誰在比賽中表現得最英勇、最坦然,誰就是優勝者。反之,誰要是在場中畏畏縮縮,甚至中途退場,那他就會被人恥笑終生。

  在這個民族裏,男孩子一旦長大成人,就會從父親手裏得到一根特製的棒子,以後每年就帶這根棒子參加棒打節。每參加一次,棒子上便刻一道記號。到了晚年,棒子上的記號越多,他的社會地位就越高。他們去世後,棒子便是他們家族最珍貴的遺產,被當作“聖物”供奉起來,每逢盛大節日,他們的子孫都會對它頂禮膜拜。

  棒打比賽還是這個民族增強團結,消除誤會的好機會。比賽場上,能使互不相識的人建立友誼,也能使昔日的仇人怒氣消融,變敵為友,真是“不打不成交”。

  兒童狂歡節

  每逢伊斯蘭教的齋月(公曆約4、5月份),非洲西部地區的兒童們便自己組織起來做各種遊戲,或唱歌跳舞,或請長者講故事,整個活動要持續一個月。當地人稱之為“兒童狂歡節”。

  兒童狂歡節多以村為單位。從四五歲到十四五歲的孩子都樂意參加。活動的組織者往往是一個村裏自然形成的具有很高威望的孩子王。狂歡活動從“孩子王”家裏開始。一大清早,全村大大小小的孩子齊集孩子王的家門口。

  孩子王舉著小旗,突然出現在小夥伴麵前時,狂歡就正式開始了。孩子王舉著的那麵旗幟是用孩子們捐獻的各種顏色的布條做成的。凡是參加者每人必須獻上一根布條。旗上的布條越多,表明這個村參加狂歡的孩子越多。孩子王舉著旗子走到哪裏,孩子們就跟到哪裏。他們邊走邊表演著早已準備好的文娛體育節目,表演得十分認真。那些戴著的跳舞用的動物假麵具,工藝雖不怎麽精,但卻是他們自己做的,既樸素稚氣,又富有藝術魅力。孩子們除在本村活動外,還常常到外村去串演,使得處處充滿節日氣氛。在那兩國交界的地方,幾夥兒童湊到一起,更是熱鬧非凡,圍觀者可逾千人。

  隻以畜血和畜奶為食的民族

  生活在非洲西部幾內亞和馬裏境內的雷迪萊族人以放牧駱駝和羊為業,是典型的沙漠遊牧民族。

  大凡遊牧民族都是以食牲畜的肉和喝牲畜的奶作為食物的,但雷迪萊族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從不食牲畜肉,隻喝畜血和畜奶。他們先將畜奶擠在一隻桶中,然後倒進一定數量的畜血攪拌均勻,趁溫熱喝下。這種“奶血混合物”營養豐富,易於吸收,所以當地的人都異常剽悍,極具耐力。有趣的是,他們並不是殺掉牲畜取血,而是刺破駱駝或羊的血脈,一點一點地將血擠出來,頗有些像人的抽血。這樣做,牲畜的傷口很快就可以愈合,而且也可以迅速恢複失去的血。

  飯桌上的規矩

  西非人就餐有很多規矩,不了解這些規矩的人到那裏做客都無法吃飯。

  首先,家長未到不能開飯。落座時必須讓家長或長者先在鋪著羊皮或席子的地上坐下,晚輩才能入座。飯前要在麵前擺著的湯盆裏洗手,但也得長者先洗。

  吃飯時,全家人圍著一個大飯盆子和一個湯菜盆子抓餐。抓餐時要用右手,先用右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把飯盆中的飯勾入掌中,捏成一個小團,然後往湯菜盆中蘸一下放入口中。西非人自幼開始抓飯,長時間的鍛煉,養成十分熟練的動作。在吃飯的時候,如果有長輩或客人在座,晚輩不能抬頭看,更不能斜視偷看。飯後,長輩不離座,晚輩就要在座上靜坐等候。飯後離開時,晚輩要向長輩行禮,向母親表示感激。

  西非人吃食物也有很多講究。雞大腿是老年男人吃的,肝、胃和脖子是一家之長吃的,雞後腹是老年婦女吃的,頭、爪和翅膀才是晚輩吃的。

  紋麵古今談

  非洲西部的一些土著人十分熱愛紋麵藝術,他們把這看作是勇敢的象征和美的標誌。

  在曆史上,紋麵藝術是一種宗教的標記,人們深信它可以起到保佑自身、避除邪祟的作用。不同的麵紋還曾作為各教派相互區別的標誌。如今,紋麵術擁有著更多的內涵了,根據條紋的深淺、寬窄、長短的數目的不同,可以體現出一個人所在的部落、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及家庭情況。

  據說,紋麵術的廣泛流傳起源於古代的一次戰爭。當時,戰鬥異常緊張激烈,一些部落成員因所佩帶的標記在打鬥中損壞和失落而誤傷了不少自己人,於是,一位部落首領急中生智,下令自己的屬下每人用刀在臉上刻下一條刀痕。這個標記格外醒目,每個部落成員也都齊心協力,奮勇向前,一鼓作氣地打敗了敵人。這樣,麵部花紋也就成了一種永久性的標誌而保留了下來。

  施行紋麵術的過程十分恐怖嚇人,通常采用火炭燙、鐵器烙和刀片刮幾種辦法相結合。雖然生活在文明社會中的人會覺得這樣做太殘忍,可當地人卻認為這樣可以讓孩子從小就受到火與鐵的鍛煉,長大以後能夠經受得住任何艱難困苦的考驗,並培養熱愛本民族部落的集體精神。

  非洲的“活樹葬”

  非洲紮伊爾的吐買丁奈族盛行“活樹葬”。就是將一棵兩三人合抱的大桉杉樹的根部樹皮剝下,並鑿出一個大樹洞,然後將死人用布裹緊豎放在樹洞內,再把樹皮原樣貼緊綁牢,並用黃泥漿糊上。最後在樹皮上刻好死人的名字作為墓碑。

  由於這種桉杉樹的皮質堅硬,內材酥鬆,生長較快,不僅便於挖洞,而且很快就長合了。因此,用作“活樹葬”的“棺木”就不會因葬人而枯死,相反會越長越結實,並把屍體固定在樹心裏麵。在吐買丁奈人看來,樹木總是不斷生長的,將死人葬在活樹裏,寓示著死人將和樹木一樣,永遠保持住生命的活力。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西部高山地區,人死以後都在森林裏安葬,墓地不在地下而是在樹上。在大樹離地麵高約2米的地方,鑿開一條木槽溝,將死者呈坐式安放在槽內,並使死者的雙腿懸露在外,便於親友們經常瞻仰。木槽頂上還吊著一些裝有蔬菜果品的麻網袋作為陪葬。陌生人不準走近這裏,否則被視為對死者的不敬

  最尊敬老年人的民族

  紮伊爾的土著居民安布恩人尊老美德堪稱世界第一。在這個民族中,當一個人進入了老年,都會受到全體人民的愛戴和尊敬。老人的名字前冠以“長者”尊稱。按習慣,一個沒有老人的村莊,好比一所被白蟻糟蹋的茅舍;一個老人去世,好比失去了一座知識寶庫。對老人的話,誰都得堅決服從。如果發生糾紛,隻要老人往旁邊一站,爭吵的雙方會立刻停止。在生活上,最好的食物給老人吃,最好的衣服給老人穿。老人在這個民族裏享受著無窮的溫暖和樂趣。

  世界上最矮小的民族

  生活在非洲中部紮伊爾一帶叢林裏的俾格米人是世界上最矮小的民族,他們的平均身高隻有1.4米左右。俾格米人以打獵為生,他們懂得把毒蛇的毒液塗在箭頭上射殺獵物,還知道挖掘陷坑和張網捕獲大型的野獸。他們雖然會生火,卻習慣於生吃獸類的肉、昆蟲和一些植物。

  在炎熱的夏季到來之時,俾格米人上身赤裸,腰間圍上樹葉或獸皮,他們有時喜歡整天泡在河水裏來躲避暑熱。那裏的婦女都非常喜歡打扮,但從不塗脂抹粉,而是臉上繪上花紋,嘴唇上刺穿一孔,並插上一株蘆葦或其他野草,脖子上掛一串用獸骨製成的珠鏈。

  俾格米人過著群體生活,一般是一百幾十人為一群,每群裏選舉一人作頭領。他們的婚姻製度是一夫一妻,訂婚的時候,男子要給女方的親屬贈送新弓、箭頭、刀、矛等物品作禮物;女子也以嫁得勇敢的獵人為榮。

  別具一格的果飾

  金銀珠寶、瑪瑙玉石,甚至樹葉石頭可以做飾物,但你聽說過用水果做飾物嗎?在喀麥隆的甸芒德姆人中,就有一種用水果當頭飾的習俗。這些用作頭飾的水果,一般都是較小的水果,如甜莓、蘋果、椰果、香蕉等,既可以是整隻水果,又可以用切割下來的部分水果,還可以用不同水果交叉鑲嵌。為防止做頭飾的新鮮水果變色,他們常用當地產的一種叫酒米果的野果汁將新鮮水果浸泡後再用,這樣可以使水果保持新鮮而不變色。

  甸芒德姆人戴果飾以婦女居多,特別是未婚的姑娘戴的更多。一些老年婦女和男子也戴果飾。男人一般選用一支香蕉或一隻椰果,放在頭部中間,與頭發紮在一起。按照當地的風俗,未婚姑娘頭上的果飾還可以送給人食用。

  不過能夠吃到姑娘頭上果飾的年輕人必定是姑娘意中的情郎。

  充滿神秘色彩的迪裴節

  在非洲的象牙海岸共和國有個阿比迪民族,每年4月前後的月圓之日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歡度傳統迪裴節的活動。

  迪裴是當地語,意思是“光明戰勝黑暗,新生代替腐朽”。這個節日充滿了奇特的神秘色彩。節日前一天的黃昏,人們就用樹幹把村子的四周攔檔起來,使整個村莊變成一座壁壘森嚴的古老城堡。節日的早晨,鄉鄰們格外和睦,村中的長者們聚集河邊舉行祭獻儀式。他們把一頭宰殺洗淨的整羊端出來,虔誠地獻給為使本族人免受饑餓而勇於自我犧牲、獻身於神的青年比迪奧。

  祭獻儀式結束以後,村子裏響起象牙號角聲和“多口”鼓聲,向人們宣告節日的來臨。婦女們伴隨鼓聲唱起了風味濃鬱的歡快的抒情民歌,男人們則躲在家中抓緊一切時間做一根精雕細刻的小木棒,準備第二天活動時使用。到了子夜時分,長老們要向祖先獻上棕櫚,以寄托對死者的哀思。

  第二天拂曉,酋長來到村莊的最東邊,高聲命令道:“喊起來吧!喊起來吧1頓時,全村的人都群起呼應,呐喊聲震人心弦。家家戶戶都在這時用力地拍打房門,轟趕“死神”。不久,鼓聲又“咚咚咚咚”地響起來,男人們不分老幼,都匆匆地跑出家門,爭著跳進村上的小河裏,相互潑水,有的人還從山嶺上挖來泥土,相互往身上塗抹,以示祝福。沐浴完畢,全村人便齊聚到村中的廣場上,村民們選出最強壯的男子作為本民族的代表。這些代表勇敢無畏,他們紛紛把石塊在胸脯上砸碎,甚至用匕首將肚子劃開一道口子。然後,又用一些特殊的藥草塗抹傷口,使之很快痊愈。

  下午,人們喜歡搞一些模擬的“戰鬥”。他們壘起一堆堆石頭作為“城牆”,然後在“城牆”的前後灑些水象征“江河”,把倒放在地的石臼當作“魔鬼”,接著就手拿早就準備好的小棒與“魔鬼”“開打”,直到最後把“戰敗”的“魔鬼”擒入“獵網”才結束這場驚心動魄的“戰鬥”。

  黃昏時分,鼓聲再度響起,盛大的遊行活動開始了。酋長高舉著戰刀在前領隊,後麵的群眾頭上、身上披滿了棕櫚樹葉,臉上用木炭塗黑,在村子裏行進。遊行結束以後,人們又跳起了狂熱的民族舞蹈。同時將一根根小棒拋向空中。頓時,整個村子又是一片歡騰。男女老少踩著鼓點,通宵達旦地跳著洋溢著強烈民族氣氛的勝利舞蹈。

  迪裴節中的各種奇特活動,充分地顯示了阿比迪人民英勇果敢和頑強鬥爭的民族性格和精神。

  好喝茶的摩洛哥人

  居住在北部非洲的摩洛哥人有個非常獨特的生活習慣,就是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茶葉。他們早晨起來所做的第一件事和晚上睡前所做的最後一件事都是喝茶。可以這樣說,一整天不讓他們吃飯可以,如果一天不讓他們喝茶,他們就會感到有什麽重要的工作沒有完成。

  為什麽摩洛哥人這樣酷愛茶葉呢,這可以從他們的飲食方麵去找原因。

  摩洛哥人日常以放牧為業,他們的食物以牛羊肉和牛奶為主,經常喝茶有助於食物的消化,保養好胃口,解除疲勞。

  如果“有朋自遠方來”,摩洛哥人就會奉上一杯飄著薄荷香味的糖茶來待客的。這種糖茶是將綠茶和鮮薄荷汁放在一起煮開再加入方糖等製成,整個製作工序十分複雜,非常講究。它清香甘甜,沁人心脾,不但可以消暑止渴,還有益於身體的保劍

  §§第二章 哲學篇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