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的生意都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善於發現供求之間的流向,把握住了供求之間的動態,也就把握了市場的命脈,因為市場的供求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發現不平衡存在的差異,也就捕捉到了商機。差異造就市場,尋找差異,也就是尋找市常
摩托羅拉公司的締造人保羅·高爾文抓住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市場需求,一躍而居於美國無線電行業的榜首。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剛剛散盡,美國社會經濟發展日新月異。農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已大大降低,而新興工業正在迅速發展。特別是汽車工業的發展速度驚人,同時帶動了玻璃、橡膠和鋼鐵等相關產業的騰飛。
高爾文敏銳地發現了戰爭之後市場上的供需失衡。退役之後他沒有返回故裏,而是來到芝加哥的一家蓄電池公司擔任職務,這家公司專門生產汽車用的蓄電池。公司裏的工作單調重複,但這一切都不能磨滅高爾文心中所蘊藏的創業的激情,他將眼下的職務作為過渡性的臨時工作。他在等待時機。
1920年11月22日匹茨堡KDKA電台正式廣播,這是無線電技術發展過程中的一次重要突破。它最初隻播出音樂和棒球賽結果,但這種新的媒體的巨大潛力很快就顯現出來了工業和科技的發展,為高爾文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曆史契機。
之後,高爾文創建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專門從事無線電器的電池生產。此時,交流電收音機已經走進家庭,高爾文認準時機,準備生產這種產品投放市常而無線電市場並不確定,這就要求生產廠家一旦接到訂貨,就必須迅速投產,及時交貨,不然的話許多競爭對手就可能鑽空子。高爾文以極大的熱情投身到業務中去,在激烈的競爭中他時刻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在整個無線電市場蓬勃發展的勢頭推動下,高爾文的公司一年多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30年,美國在爆發了規模最大的經濟危機之後,高爾文製造公司向市場投放了他們生產的第一種型號的汽車收音機。新產品的商標是“摩托羅拉”,這是高爾文一天早上刮臉時偶然得到的一種靈感。它兼有“開動”和“收音機”的雙重含義,顯得既醒目又充滿生機。新產品受到了極大的關注,摩托羅拉也得到了“美國最好的汽車收音機”的盛譽。
高爾文在此時找到了廣告人歐文,以強大的組合向市場發起了猛烈的廣告攻勢,在他們的策劃之下,摩托羅拉在《星期六晚郵報》上刊登了廣告,推出了一種新穎的廣告形式。歐文還開始了摩托羅拉大型公路廣告的設計工作,整個美國的公路旁,都布滿了摩托羅拉的紅、黃、黑的廣告牌,這樣的廣告攻勢,使摩托羅拉的名字家喻戶曉了。
1936年,戰爭的烏雲籠罩了整個歐洲。高爾文一家人去了意大利、奧地利、法國、英國和德國,回國之後他堅信:除非出現奇跡,否則戰爭是不可回避的了。在公司經曆了1937年到1938年間的蕭條時期之後,高爾文敏感地意識到公司必須從事戰爭時期對國家有益的生產活動才能迅速發展。於是,他開始讓他的工程師研製軍用收音機。
機會終於到來了。1940年的一天,某報社的編輯打電話告訴高爾文,在威斯康星州麥科伊營地進行軍事演習的軍隊因缺少無線電通訊聯絡而行動不便。
高爾文立即派他的總工程師唐·米切爾和雷·約翰深入麥科伊營地實地考察。他們看到士兵們背著笨重的無線電通訊工具,用這種落後的器材去打仗,自然行動受阻。米切爾當即向美陸軍通訊部隊的斯坦福上校保證,很快可以開發出一種輕型的、便於攜帶的無線電話機。
接著,高爾文立刻要求米切爾全力研製這種產品。但是研製這種便攜式機器存在的技術難題很多,重要問題是重量,另一個則是在實際戰鬥中,因天線的反射,敵人可能輕易地發現攻擊目標。解決的辦法是找出一種黑色的、抗腐蝕的、不反射的鍍鎳作為材料。
在米切爾的帶領下,難題迎刃而解。樣機很快被製造出來了。這是一部手持無線電話機,由一個話筒、頭部天線和內裝電池構成,重約5磅,能保證1英裏內的通話效果,在某些條件下可擴大到3英裏。
然而在向軍隊展示這種樣機時,隻有個別軍官對此抱有濃厚的興趣,較高級的軍事指揮階層卻懷疑這些小東西在實際戰鬥中究竟能否發揮效能。盡管如此,他們還是簽訂了向部隊發送少量機器的合同。隻有高爾文堅信,有朝一日它會在戰爭中大受歡迎。他要求米切爾繼續改進它的性能。
在戰爭中,這種手持無線電話機大顯神威。有一次,摩托羅拉公司收到一個訂單,要求它在兩天內向轉運站發送100台這種話機,以適應“特殊的、最緊急的需要”。高爾文準時將貨物發送過去。幾個月後,他才獲悉訂購這批貨物的部隊,就是著名的卡爾遜突擊隊。而突擊隊的將士們在有了這些無線電話機後,如魚得水,在戰場上無往不勝。
戰爭,對於敵對雙方戰場上的官兵來說都是生死決戰,可想而知,是極其殘酷的。但對於商人來說,戰爭也是發財的良機。
同時,戰爭市場給了摩托羅拉公司發展的機遇,高爾立抓住了它,結下了豐厚了的財緣,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當一種產品出現供需失衡時,常常其中就蘊藏著極為可貴的商機。但是,供需失衡並不一定表現得極為明顯,因此經商者應具備優秀的“注意力”,發現隱藏的供需失衡,把握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