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就有一則關於財富增長的經典故事:
對於李嘉誠這個名字,人們都不會陌生,但對於他經營財富的過程,可能不是很清楚。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在他14歲那年(1940年),正逢中國戰亂,他隨父母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莊靜庵,但不幸的是不久父親因病去世。
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養家糊口同時又不依賴別人,決定輟學,他先在一家鍾表公司打工,之後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於勤奮上進,業績彪炳,隻兩年時間便被老板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隻有18歲。
1950年夏天,李嘉誠立誌創業,向親友借了5萬港元,加上自己的全部積蓄7000元,在筲箕灣租了廠房,正式創辦“長江塑膠廠”。
有一天,他翻閱英文版《塑膠》雜誌,看到一則不太引人注意的小消息,說意大利某家塑膠公司設計出一種塑膠花,即將投放歐美市常李嘉誠立刻意識到,戰後經濟複蘇時期,人們對物質生活將有更高的要求,而塑膠花價格低廉,美觀大方,正合時宜,於是決意投產。他的塑膠花產品很快打入香港和東南亞市常同年年底,隨著歐美市場對塑膠花的需求愈來愈大,“長江塑膠廠”的訂單以倍數增長。到1964年的時候,前後7年時間,李嘉誠已賺得數千萬港元的利潤;而“長江塑膠廠”更成為世界上最大塑膠花生產基地,李嘉誠也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美譽。不過,李嘉誠預料塑膠花生意不會永遠看好,他更相信物極必反。於是急流勇退,轉投生產塑膠玩具。果然,兩年後塑膠花產品嚴重滯銷,而此時“長江”卻已在國際玩具市場大顯身手,年產出口額達1000萬美元,為香港塑膠玩具出口業之冠。
隨著財富增長,20世紀70年代初,李嘉誠就擁有樓宇麵積共630萬平方英尺,1990年後,李嘉誠又開始在英國發展電訊業,組建了Orange電訊公司,並在英國上市,總投資84億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給德國電訊集團,作價1130億港元,創下香港有史以來獲利最高的交易記錄。Orange是1996年在英國上市的,換言之,李嘉誠用了短短3年時間,便獲利逾1000億港元,使他的資產暴升一倍。進入2000年,李嘉誠更以個人資產126億美元(即983億港元),兩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第一位連續兩年榜上有名的華人。在這期間李嘉誠多次榮獲世界各地頒發的傑出企業家獎,還5度獲得國際級著名大學頒授的榮譽博士學位。
經過20多年的“開疆辟土”,李嘉誠已擁有4家藍籌股公司,市值高達7810億港元,包括長江實業、和記黃埔、香港電燈及長江基建,占恒生指數兩成比重。集團旗下員工超過3.1萬名,是香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團盈利高達1173億港元。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財富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敢於冒險,不斷地進行投資,同時也要把握住不同的機遇。
不少人將有錢人致富的原因,直接歸因於他們生來富有。他們創業成功,他們比別人聰明,他們比別人努力或是他們比別人幸運。但是,家世、聰明、努力與運氣並不能解釋所有致富的原因。我們都熟悉自己生活中的不少有錢人,他們並非出生在有錢人家,也不是什麽幸運人,也不顯得很聰明,並且也不是都受過什麽高等教育,如溫州人本來很窮,但他們通過做生意很快地致富了,成為了中國的“猶太人”。他們靠的是什麽?靠的是他們能把握財富增長的軌跡,不斷地尋求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