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許多單位重金聘請高級人才是司空見慣的事,一擲千金,少則月薪成千上萬,多則月薪幾十萬。這也是許多領導在用人方麵頗富眼光的表現。
有句名言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對一個單位何嚐不是如此。一個單位如果有一幫能征善戰、忠心效力的人才,不愁效益上不去。對領導者而言,人才就是利潤,人才就是效益。這樣,一擲千金聘請高才的事情就不難理解了。
為求英才而不惜代價的事例也是很多,比如在美國,資產雄厚的約翰遜,已擁有了一批如旅館、實驗機構、自動洗衣店、電影院等不同類型的企業,但仍然熱衷於兼並其他企業。
約翰遜決心躋身於雜誌出版界,並計劃發展一套在美國有影響的雜誌叢刊,但問題是他自己對雜誌業務一點也不熟悉,這就需要物色一個懂行的人才幫助他主理這項工作。但這種人才到什麽地方才能找得到呢?找到這樣的一個人才,自然是他躋身出版界的前提條件,也是擺在他麵前的第一個難題。
不久,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一位名叫羅賓遜的雜誌發行人。
羅賓遜多年以來,一直在從事編輯、發行工作,其內容涉及某項日趨發展的領域,但所致力發行的這份雜誌未能得到暢銷。
盡管雜誌銷量不大,但羅賓遜的知識很全麵,在專業出版界裏,是公認的優秀人才,辦這份雜誌,他自己承擔了大部分的工作,加上成本低廉,所以,他的日子還算過得比較寬裕。
這樣,一些大的出版商曾多次找過羅賓遜,想把羅賓遜和他的雜誌拉過去,但沒有一位出版商達到目的。
約翰遜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後,認為羅賓遜確實是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他接連兩次找上羅賓遜的家門,不惜的是,他也和別人一樣吃了“閉門羹”。
但約翰遜是一個不達目的不善罷甘休的人。他打定了主意不管花多大力氣也要獲得羅賓遜的這份雜誌,還要以羅賓遜為核心,辦起一套更具影響的專業叢刊。盡管在羅賓遜麵前碰了兩次釘子,但他仔細分析認為是自己對羅賓遜的心路還不明確,對他缺乏必要的了解所致。他認為,一個實業家物色自己需要的人才,就要用超乎尋常的耐心去等待、去爭齲
經過一段時間的認真觀察,約翰遜發現羅賓遜是一個恃才傲物的人。羅賓遜最瞧不起那些大出版商,他說那些大出版商是製造低級雜物的“工廠”。
此外,約翰遜還了解到,獨立經營者所具有的那種高度冒險的樂趣,已漸漸失去對羅賓遜的吸引力。而且,羅賓遜不相信局外人,尤其是那些與他的創造性領域不相幹的“生意人”,特別是那些毫無創造性目的的出版商。
約翰遜掌握了這些情況以後,第三次找到了羅賓遜談話。一開始,約翰遜就坦率地承認,他對辦雜誌、出版業務不熟悉,但他需要一個行家裏手主持開辟專業出版的新領域,並指出羅賓遜正是這樣的一位傑出人才。
接著,約翰遜掏出一張3萬美元的支票,說:“自然,在股票和長期利益方麵,我們還會賺到更多的錢。但是,我覺得,任何一項協議,就像我希望和你達成的這項協議,都應當有直接的,看得見的好處。”然後,約翰遜停頓了片刻,用期待的目光盯著羅賓遜。見羅賓遜還是沒有反應,約翰遜又用強調的口氣,向羅賓遜介紹了他的一些同事,特別是他的業務經理,指出這些人完全聽從羅賓遜的調遣,並承擔羅賓遜所希望擺脫的一切雜務。
聽完這些,羅賓遜固執的腦子終於開始鬆動。於是,他們之間進一步商談。但他們的強調互不同,羅賓遜堅持做一筆直接的、幹淨的現款結算交易,不接受帶有附加條件的上級公司股票,但約翰遜強調長期保障。他指出,上級公司的股票正在增值,而且股票的利息與他們的利益緊密相關。另外,約翰遜還進一步指出,他需要羅賓遜所具備的充沛的創造力,所以不能讓別的工作或別的任何事情削弱他的這種創造力。這不僅是為了他自己公司的需要,更是讓羅賓遜充分發揮才華的需要。
羅賓遜最後終於同意了把自己的雜誌轉讓給約翰遜,為期5年,在此期限內他自己為約翰遜服務。他得到的現款支付為4萬美元,其餘部分則為5年內不能轉讓的股票。
羅賓遜之所以會答應,是因為約翰遜滿足了他主要的條件,又可以擺脫那些乏味的工作,以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創造工作,另外他有了足夠的資金,也擺脫了苦惱。
約翰遜也因此得到了另一種值錢的資產,一個難得的人才,而付出的代價還在他願意付出的數額之內,這真是兩全其美。
杭州萬向節總廠廠長魯冠球,從7人小廠起家,迅猛發展為集農、工、貿於一體,年盈利逾千萬元的集團企業,並於1990年成為鄉鎮企業中獨占鼇頭的國家一級企業。魯冠球也因此先後榮獲“全國十佳農民企業家”、第二屆“全國優秀企業家”稱號,並榮獲首屆“中國經濟改革人才金杯獎”。
魯冠球在選才上不僅心“狠”,而且心“硬”。為了得到人才,他不惜花費重金,用他的話說就叫“舍財換才是效益最好的投資”。
1984年春天,國務委員張勁夫來廠視察,問魯冠球有什麽困難。當時困難確實不少,原料緊缺、資金不足,但他告訴張勁夫自己最缺的是人才,如果上級支持,他可以出錢“買幾個大學生”進廠。張勁夫聽後對他的長遠目光表示讚同,說“這是個好主意”。
於是,魯冠球抓住這個契機,向省裏打了個正式報告。省委副書記陳發文親自出麵,從全省僅有的分配到鄉鎮企業的8個指標中,給萬向節廠4名大學生。按照君子協定,魯冠球支付了2.4萬元培養費。
4名大學生來廠後,魯冠球立即給行政科長打招呼,安排了兩間房;每個大學生給配了一輛高檔自行車,還把省廣播電台獎給他的一台彩電搬到他們宿舍。拳拳之心見之於行動。
大學生們果然不負眾望,很快成為廠裏的骨幹。24歲的南京航空學院畢業生周建群,進廠3年,就完成了8項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以上兩個事例,都表明了一個成功的創富者一定要善於借助於人才的力量,重視人才來促進的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