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萬裏長城

  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東起渤海,西至祁連山下,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其雄關高峙,氣勢磅礴,堪稱天下奇觀。長城從戰國時期一直修到明朝,說到修建的時間之長、工程之巨,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建築能與之相比。

  長城的主要用途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因為當時遊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處,有的部族經常劫掠外族、進犯內地,對中原的農業生產和社會安定造成很大威脅。高大的城牆便成為安全的屏障,有軍隊把守就更難逾越。長城的修建,還有利於開發屯田、保護屯田,促進邊遠地區生產的發展,保障通訊和商旅往還的安全,方便了文書的傳遞、使節和商旅來往。

  早在戰國時,七雄之一的北方強國燕國修建了易水長城,位置在燕國南部邊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易縣西南,向東到文安縣,長約五百餘裏。

  當時也有其他國家修築長城,後來秦始皇修萬裏長城時,就把一段段六國長城連接了起來,這就有了“萬裏長城”的名稱。

  然而,如今對大多數人一來說,秦長城是什麽樣子,已成了一個未知之謎。從廢棄在荒野中的秦長城遺址可以看出,最下一層是生土,生土上有兩層壓得非常堅實的黃土,黃土上築起有夯土層的城牆,夯土層為黃色粘土夾碎石。2000多年前的人們就是用這樣簡陋的夯築辦法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此後的一千多年時間,很多朝代都修過長城,而明朝二百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對長城的修築。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全長12,700多裏。我們現在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遺跡。

  長城的建築主要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盡量利用陡險的山脊,外側峭直,內側平緩。並開山取石,鑿成整齊的條石,內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堅實。黃土地帶主要用土夯築。沙漠地帶用蘆葦和紅柳枝條層層鋪設沙粒、小石子,例如玉門關一帶的漢長城就是如此,保存下來的城牆,沙粒石子已經壓實,不易破壞,有些沙石與葦枝粘結在一起,相當堅固。望樓的階梯則用幾十層纖維粘疊而成。明朝的長城在重要地段用磚石壘砌,就地開窯廠燒磚瓦,采石燒石灰。

  長城的城牆隨地形決定高低,地勢陡則矮一些,地勢緩就高一些。牆身內側隔不多遠就有一個圓形拱門,門裏有磚石梯通到城牆頂,供守城士兵上下。牆頂外側砌成垛口,古代叫雉堞,上有瞭望口和射眼。城牆上每隔一定距離還有一個突出牆外的台子,叫做牆台。牆台是平時守城士卒放哨的地方,裏邊可駐守城士卒,儲存武器。這種牆台是明代名將戚繼光發明的。

  這麽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天文數字的人力物力,的確不是一個朝代就能完成的。修長城時沒有施工和運輸的機械,主要靠人力搬運,大條石一塊就有兩千多斤,大城磚一塊也有三千多斤,內含沙石子,非常堅硬,石刻不動。搬運方法主要是排成長隊傳遞,也采用了手推小車、滾木、撬棍、絞盤等簡單的工具,有時還利用畜力替代人力,說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智慧和血淚,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