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說:二世曰:“先帝臨製天下久,故群臣不敢為非,進邪說。今陛下富於存秋,初即位,奈何與公卿廷決事?事即有誤,示群臣短也。天子稱‘朕’,固不聞聲。”於是二世常居禁中,與高決諸事。其後公卿希得朝見。
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趙高向秦二世進諫說:“先皇帝(秦始皇)統治天下很長時間了,所以群臣們都不敢為非作歹、進讒言。現在皇帝您正是青春年少,剛剛繼承帝位,怎麽可以在朝廷上公然和群臣決策國事呢?若是有決策出現失誤,就會把自己的短處暴露在群臣麵前。況且天子處在萬人之上,本來就不應該讓下麵的人隨便聽到您的聲音。”於是秦二世就經常隱居在禁宮中,和趙高一起決策各種國事。這以後公卿大臣們就很少能朝見到皇帝。
秦二世並沒有接受他父親的教訓,為了避免自己決策的失誤幹脆不與大臣們商量國事,自己躲在深宮中堅持己見,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才是真的授人以柄啊。我們在生活中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己的短處和錯誤,並積極想辦法去改進,而不能自欺欺人地去逃避錯誤,隱瞞自己的不足。多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才能把事情越做越好。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喜歡把別人的過錯大加渲染,這種人往往小題大做,惟恐天下不亂,當然,這種人與他周圍的人的關係也必然不會太好。
其實,他人出現過錯也是正常的,你能保證你不犯錯嗎?當你發現他的錯誤時,你就應當考慮口中的話說出去後,別人能不能接受,洪應明說:“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每個人都不想把關係鬧僵,所以,這個時候也正是你展示社交能力的時候,也是對你自身素質的一種臨場的考驗。
指責他人最好的一個辦法,就是正話反說。
有一個馬夫,殺掉了齊王經常騎的那匹馬,原來那匹馬生了病,久治不愈,馬夫因為害怕它把疾病傳染給其他的馬,所以就把它殺了。
齊王知道後很生氣,就斥責那個馬夫,一氣之下竟要殺了他。
馬夫嚇壞了,沒想到齊王竟會為一隻生了病的馬而要殺他。這時候,晏子走過來對齊王說:“大王,您這樣急於殺他,而他連他自己的過錯都不知道就死了。我請求為大王曆數他的罪過,然後殺他也不遲。”齊王就答應了。
晏子對馬夫說:“你為我們大王養馬,卻把馬給殺掉了,此罪當死。而你使我們的大王因為馬被殺而不得不殺掉養馬的人,此罪又當死。而鹵為這件事,傳遍各諸侯國,使別人都知道我們大王愛馬不愛人,從而得一個不仁不義之名,此罪又當死。所以,今天我就替我們大王殺了你。”晏子還要再說下去,被齊王攔住:“夫子,放了他吧,免得我落個不仁不義的惡名,讓天下人笑話。”就這樣,那個馬夫就被晏子救了下來。
現實生活中,如果是因為自己的失誤,而造成對方不好下台,最聰明的辦法就是:正話反說,多一些調侃,少露一些鋒芒;多一點自我剖析,少一點自以為是、固執己見。
這樣,既能達到勸說或指責別人過錯的目的,又不至於使對方丟麵子,萬事不能意氣用事,要適當的給別人台階下。
孔子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這是社交處世的學問。不管是對朋友還是同事,以誠意提出忠告,如果對方不聽勸告,那就要暫時終止。如果“得理不饒人”,喋喋不休,那隻會使對方厭煩,根本聽不進去你的話,即便你說的都是正確的,那也得不到什麽好的效果,相反,彼此的關係也有可能變得僵硬。
“指責他人之過,需要稍作保留。不要直接攻訐,最好采用委婉暗示的譬如,使對方自然地領悟,切忌露骨直言。”(《呻吟語》)所以,要適當地運用“中庸”思想,善於將矛盾轉化,做到無過無不及,給對方餘地也就是給自己留了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