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於嚐為書嫂呂後,不遜,呂後大怒,召諸將議之。上將軍樊噲曰:“臣願得葉·萬眾,橫行匈奴中。”諸將皆阿呂後意,曰:“然。”季布曰:“樊噲可斬也!夫高帝將兵四十餘萬眾,困於平城,今噲奈何以十萬眾橫行匈奴中,麵欺!且秦以事於胡,陳勝等起。於今創痍未瘳,噲又麵諛,欲搖動天下。”是時殿上皆恐,太後罷朝,遂不複議擊匈奴事。
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匈奴王單於曾經寫信侮辱呂太後,出言不遜,呂後大為惱怒,召集各位將領來商議這件事。上將軍樊噲說:“我願帶領十萬人馬,橫掃匈奴。”各位將領都迎合奉承呂後,齊聲說:“好。”季布說:“樊噲該當斬首!高祖當年率領四十萬大軍尚且被困在平城,如今樊噲怎麽能用十萬人馬就能橫掃匈奴呢?這是當麵撒謊!再說秦王朝正因為對匈奴用兵,陳勝等人乘機起義。至今戰爭的創傷還沒有治好,樊噲又當麵阿諛逢迎,想要使天下動蕩不安。”在這個時候,殿上的人都感到驚恐,呂大後退朝,終於不再提攻打匈奴的事了。
我們不僅要準確認識事物,還要準確認識自己,應該量力而行,不能意氣用事。做事情前要先對自己的實力有正確的衡量,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好大喜功心存僥幸,總是會遭受失敗帶來的損失的。
現實生活中,許多事情壞就壞在人們不能把握其中的分寸,壞就壞在過於偏激。人,盡管是有理性的,也能夠在清醒的時候分辨是非好歹,可一旦遇到自己不可接受的事情時,往往就容易一葉障目,往牛角尖裏拚命的鑽,甚至陷入難以自拔的境地,這個時候,個人的理性已經喪失了作用,從而做出令人不可理喻的行為。而實行“中庸”的意義,便是在於克服這種非理性的行為。
因為人生來就是存在著差異性的,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千萬不可眼高手低,或走上難以回頭的極端。古人都說:“水滿則盈”“過猶不及”,這是在告誡後人們,哪怕是那些自己完全有能力爭取到的東西,最好也是要留點分寸、留點回旋的餘地,這是為人處世的一個客觀必要性。因為就個人而言,一旦處在非常極端的地步或狀態,往往就是自己感到最被動的時候。
洪應明說:“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隻要能抓住機會,就會盡力的展現自己。如果從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的角度來說,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掌握不了其中的“度”,一旦表現過頭,就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結果。其實並不僅表現在這個方麵,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麵麵,都是如此。有人說:“哪怕是再好、再美味的佳肴,盡管非常合自己的口味,也最多隻能吃個七成飽。”的確,“吃”多了,隻會讓人感到難受。
“中庸”要求人們在為人上要不偏不倚,一切要做到“以和為貴”,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任何人都必須與人打交道,都必須與人合作,這其中少不了合脾氣、對口味的朋友、同事等等,當然也免不了會遇到一些在性格、氣質、愛好、甚至於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都格格不入的人。通常情況下,人們都會親前者而遠後者,這種極為明顯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其結果往往會給你在生活、工作中帶來諸多不利。
中庸思想不是一種虛偽的、或是假心假意的,而是一種科學的、一種人生的智慧。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就區別對待或有著明顯的交往界限。對那些自以為“情投意合”的人,不能走的太“黏糊”,而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才不會因為對方而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方式。而對那些自認為合不來的人,應該在生活、工作、學習中積極地采取接近和表現出願意與之合作的態度,俗話說:“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嘛。
在對待工作上,我們一定要謹慎,不要急躁、冒進。一般來說,如果一個人做事拖拖拉拉、拖泥帶水的話,是無法辦成的。但是,不經過仔細的思考、冷靜的分析,而草率行事、魯莽上陣,那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中庸”的態度就是要克製人們的偏激,要冷靜的對待每一件事,另外就是不能“到處撒網”,如果什麽事都想幹,一會做這個一會做那個,結果還是一事無成。
我們不可能趨同別人,也千萬別奢望別人趨同你。為人,要做到“中立不倚”,不偏向別人也不拒人於千裏之外;做事,也要做到“居中而行”,不偏激不走極端。這樣就是適中的人生態度,也就是“中庸”思想的要義所在。